读《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有感.docx
读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有感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因此我在空闲时拜读了心理学家武志红的一本书一一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感触颇多。近些年来,原生家庭一词被许多人反复提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的成长,更多的是心理层面上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被爱,也需要被看见和理解。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对孩子来说,那就是最绝望的事情。无回应之地即绝境,身处绝境中的孩子,内心的黑暗是很难被驱散的。而这本书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看见和回应。回应,像一道光芒照耀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被理解、被看见,所有的孩子,都是透过他人的反应来看见自己,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互动获得存在感。只有在积极的反馈和被认识的情况下,孩子们才能真正发展成为他们自己。班上有位安静内向的小女生,每次大家一起做游戏的时候,她总是躲躲闪闪,不愿参与。一节课上我邀请大家一起玩凑数找朋友的游戏,这个游戏没有队形的限制,热情大胆的孩子们很快来到我身边和我一起做游戏,但这位女孩子即使有这个想法还是站在一边望着大家。这样的情况在以前的游戏活动中出现过,这一次我没有过分关注她,而是每次走到她面前时,会试图有意无意地拉住她的手,虽然不到几秒的功夫就会从我手中滑落,但几轮游戏之后,我突然发现她出现在了队伍里,站在我对面对我微笑,和同学们手拉手一起跳着,很开心。再一次开始游戏时,我主动走到她身边,用力握住她的手,带着她一起寻找数字朋友。内向的孩子在集体中不如活跃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往往是被教师忽略的一个群体,他们怕抛头露面,但内心又渴望被关注,不过大张旗鼓地过分关注会让他们害羞甚至不知所措,他们更喜欢温和的、具体的方式来回应她们的期待。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因材施教,灵活设计标准线,内向性格的孩子本身就对自己设立的标准高、要求严,孩子内心细腻,教师就要表现的粗犷一点,高关注容易增加心理压力,一旦关注度降低,则导致心理产生较大的落差,从而影响情绪等等。同时教师应主动、耐心地关照他们、走近他们,多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在陪伴的过程中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人关注和在乎的。他们在获得安全感后便会更加大胆地参与游戏,更愿意表达,会越来越开放自己与其他小伙伴的相处。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而珍贵的幼苗,需要得到我们正确、细心的浇灌和呵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身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还要看到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如果只一味地对孩子们的错误行为进行教育和纠正,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变得紧张而疏远,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却得不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