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二.doc

    • 资源ID:7451       资源大小:4.53M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二.doc

    . .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实验3-2 夫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室温度:16.5实验日期:2013-4-19摘要本实验采用夫兰克(Frank)和赫兹(Hertz)于1914年使用的简单的实验方法,用慢电子轰击稀薄气体的原子,通过研究输出电流和加速电压的曲线关系,测量了氩原子和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进而证明了原子分立态的存在。实验结果误差较小。关键词碰撞,激发,夫兰克赫兹实验仪1914年,德国物理学家夫兰克和赫兹对勒纳用来测量电离电位的实验装置作了改进。他们采取慢电子(几个到几十个电子伏特)与单元素气体原子碰撞的办法,着重观察碰撞后电子发生什么变化(勒纳则观察碰撞后离子流的情况)。通过实验测量,电子和原子碰撞时会交换某一定值的能量,且可以使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独立证明了原子波尔理论的正确性,由此获得了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 实验目的l 学习关于原子碰撞激发和测量的方法。 l 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l 通过对氩原子激发电位的测量证实原子能级的存在。二、实验原理根据波尔原子模型理论,原子一定轨道上的电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当同一原子的电子从低能量轨道跃迁到较高能量轨道时,就称原子处于受激状态。玻尔理论的前提是波尔提出的两条基本假设:(1)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在一些不连续的稳定状态中,其中每一状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值();(2)频率定则。当一个原子从一个稳定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稳定状态时,就吸收或辐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频率的大小决定于原子所处两定态之间的能量差,满足:式中代表较高能态,代表较低能态,为普朗克常数。当电子与原子碰撞时,如果电子能量大于临界能量,二者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把能量传递给原子,使原子从正常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假设初速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的加速下具有激发速度,则有:其中为第一激发电位,即临界电位,这是当电子具有的能量恰好使原子从正常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的加速电压。当时,电子与原子只能发生弹性碰撞,碰撞前后电子能量几乎不变,只改变运动方向。三、实验容和装置本实验有两种实验方法:手动测量和示波器测量,下面分别加以叙述。(1) 手动测量1. 测量氩原子第一激发态1) 图一为夫兰克赫兹实验仪。打开电源开关,切换“手动”档,微电流倍增开关置于“10-9”;2) 调节灯丝电压、控制栅电压、拒斥电压至参考值;3) 旋转第二栅极电压调节旋钮,测定曲线。使缓慢增加,每增加1V,记录相应的值。图一2 测量汞原子第一激发态1) 如图二所示连接电路,加热Hg至指定温度(185)使Hg汽化 ;2) 调节灯丝电压、控制栅电压、拒斥电压至参考值;3) 手动工作方式粗测。缓慢调节“手动调节”电位器,增大加速电压,电流大小的变化即表明峰谷信号的变化(加速电压达到5060V时,约有十个峰出现)。图二(2) 示波器测量1) 打开电源开关,切换“自动”档;2) 调节灯丝电压、控制栅电压、拒斥电压至参考值,预热十分钟,等带波形稳定后再测量;3) 将仪器上的“同步信号”与示波器的“同步信号”相连,“Y”与示波器的“Y”相连。“Y增益”一般置于“0.1V”档;“时基”一般置于“1ms”档,此时示波器上显示出夫兰克赫兹曲线;4) 调节“实际微调”旋钮,使一个扫描周期正好布满示波器的10格,扫描电压最大为120V,量出各峰值的水平距离(格数),乘以12V/格,即为各峰值对应的值,用逐差法求出氩原子第一激发电位。4、 数据处理和分析(1) 手动测量1. 测量氩原子第一激发态缓慢增大,每增大1V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一(V)(nA)(V)(nA)(V)(nA)(V)(nA)(V)(nA)(V)(nA)102130412361318172101672022314233622082711027330233243426320836610379402431444764308460104855025294549654185511059060262646496653864610693702721474567608745107948028174839686488491089290291949286965895710989100302450177063906411086110313051137157917111184120323552207249927711283130333853337339938011385140344054447431948111488150354055527531957911593167363756577639967411699171737305757774997691171041823382258557858986411810919263914595079669962119112202840146042807010063120113用Origin作图,得到氩原子的曲线,如图三。图三拾取多峰后得到如下数据,见表二,并线性拟合如图四。表二峰值序号12345678峰值位置23.0875234.4069345.3531857.0457569.0493180.7418993.92714107.0502图四从图中可以读出本次试验标准参数下的氩原子第一激发点位(即曲线斜率)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理论值为11.52V,相对误差2. 测量汞原子第一激发态缓慢增大,每增大1V记录数据,如表三。表三(V)(10-8A)(V)(10-8A)(V)(10-8A)10211.8413.020222.2424.530233.8437.040242.2446.550251.8454.560.2261.8463.570.6273.0475.080.8284.2487.590.8293.0498.0100.8302.0505.8110.8312.251121.0323.852131.9335.253141.0344.254150.9352.455161.0362.256171.9374.157182.5386.358191.8395.259201.6403.060用Origin作图,得到氩原子的曲线,如图五。图五拾取多峰后得到如下数据,见表四,并线性拟合如图六。表四峰值序号123456789峰值位置8.1408312.9386918.0564223.0142227.9986733.1163938.0741943.0319948.92270图六从图中可以读出本次试验标准参数下的汞原子第一激发点位(即曲线斜率)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理论值为,相对误差(2) 示波器测量从示波器观察到的波形如图七:图七表五记录了波峰间隔。表五峰值序号12345678(V)24.033.645.656.468.479.292.4104.4(V)(V)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理论值为11.52V,相对误差五、注意事项1. 实验装置使用220V交流单相电源,电源进线中的地线要接触良好,以防干扰和确保安全。2. 函数记录仪的X输入负端不能与Y输入的负端连接,也不能与记录仪的地线()连接,否则要损坏仪器。3. 实验过程中若产生电离击穿(即电流表严重过载现象)时,要立即将加速电压减少到零。以免损坏管子。4. 加热炉外壳温度较高,移动时注意用把手,导线也不要靠在炉壁上,以免灼伤和塑料线软化。6、 讨论1. 第一峰值位置为何与第一激发电位有偏差? 答:受V的影响,处的电子有一定初速度,而又由于的影响,并不是所有到达的电子都能最终形成电流,理想情况是,电子恰好能形成电流。观察实验得到的三条曲线都在大概10V左右才开始有明显的增大,也说明时恰好形成电流。这样从电压开始才有的循环往复关系。所以第一激发电位有偏差。7、 结论本实验采用夫兰克(Frank)和赫兹(Hertz)于1914年使用的简单的实验方法,用慢电子轰击稀薄气体的原子,通过研究输出电流和加速电压的曲线关系,并利用数学工具Origin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氩原子和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分别是11.95V(11.7V)和5.0V,与理论值相对误差较小。进而证明了原子分立态的存在。参考文献1Massachusett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unior Physics Laboratory, Experiment 7,1997-19782戴,戴道宣. 近代物理实验. 复旦大学,199511 / 11

    注意事项

    本文(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二.doc)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