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这十年·济宁”主题新闻发布会.docx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解放思想勇争一流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山东这十年济宁”主题新闻发布会主持人(中共济宁市委新闻发言人、市委常委、副市长董冰):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济宁市委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山东这十年济宁”主题新闻发布会,非常荣幸邀请到中共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红玉同志,中共济宁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于永生同志,请他们一起为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济宁牢记总书记嘱托,解放思想、勇争一流,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的生动实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下面,先请中共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红玉同志介绍有关情况。中共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红玉: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好!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欢迎大家参加“山东这十年济宁”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济宁市委、市政府,向各位记者朋友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济宁改革发展的海内外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济宁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著称,现辖11个县市区和4个功能区,面积Ll万平方公里,人口890万,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也是济宁改革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情深似海、厚望如山,提出了“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和“三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这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最让我们振奋和难忘的是,2013年11月26日总书记亲临济宁视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特别是作出“四个讲清楚”和文化“两创”重要指示,赋予我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济宁发展,大力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尤其是将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为济宁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十年阵厉奋发,十年笃行不怠。十年来,济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主动转型中蓄能增势,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各领域各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开创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我们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备、创新活力充沛、区位交通优越、城镇布局科学、县域特色突出、农业前景广阔、人文沃土丰厚、生态资源富集、民生保障有力“九大优势”,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创新驱动、现代港航物流、济宁都市区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两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乡共同富裕“九大战略”,奋力实现“跨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奋斗目标,动员全市上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狠抓落实,强力推动各项工作“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济宁正在昂首阔步迈入高质量发展崭新阶段。总结济宁这十年的历史性变化,主要体现在“六个新”。这十年,我们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时,作出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企业是创新主体,掌握了一流技术,传统产业也能变成朝阳产业”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济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先后迈上4000亿元、5000亿元和300亿元、400亿元两个大台阶,2021年达到5070亿元和440.5亿元,分别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51位、第43位。转型发展积厚成势,加快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扎实开展“干部助企攀登”,“231”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持续提升,7个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规模达到2300亿元,2021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24.7%、四年提升9.5个百分点,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制造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创新能级显著提升,在全省率先建成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达到53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38家、增长近6倍,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0.7%、五年提升10.8个百分点,获评国家创新型城市,太阳纸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动能新经济充满活力,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企业574家;贷款余额达到6253亿元、十年增长3.3倍;境内外上市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分别达到14家、34家,这些都已成为支撑济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这十年,我们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迸发新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实施“九大改革攻坚”行动,着力构建领导干部亲力亲为抓改革工作制度,创新实行重大改革事项领衔突破机制,“十三五”期间集中突破286项改革事项,“市县同权”改革等200多项经验获省级以上推广。营商环境大幅优化,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进入“1天时代”,政务服务指标、政府采购指标进入全国标杆城市,营商环境稳居全省前3位,入围全国25个营商环境便利度最高城市。目前,全市市场主体达到95.5万户、十年增长近4倍,济宁大地成为创新创业的热±o对外开放稳中提质,“兖欧班列”直通欧洲腹地,济宁至青岛海铁联运班列开通运营,金乡内陆港、中欧国际合作产业园等开放平台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L3亿美元。围绕“把济宁打造成山东对内陆和国际开放桥头堡”目标,对运河全线200多公里港口进行统一规划整合,大力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梁山港、济州港投入运营,新开通12条集装箱航线,2000吨级船舶直达京杭运河、长江、淮河等水系主要港口,港口吞吐量超过部分沿海城市大港、跃居全省第5位。这十年,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品质实现新提升。坚持“大济宁、全域化”理念,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济宁都市区发展研究及行动计划,以交通一体化为突破,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都市区、全市域梯次融合、协同发展。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2%.十年增长15.1个百分点。城市能级大幅提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124平方公里扩展到245平方公里,全长41公里的内环高架全线贯通,与都市区外环高速互通互联;鲁南高铁、京杭运河航道升级竣工投用,新机场、机场高速年底前投入运行,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提速推进;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39.4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成为全省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城市品质显著改善,改造棚户区31.27万套、老旧小区620个,市文化中心、济宁大剧院、市民公园等成为城市“新地标”,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全国“新城建”试点城市等国家级名片。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坚持“五大振兴”一体推进,全市高标准农田达到584.7万亩、粮食总产近百亿斤,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省级7个,兖州、嘉祥、汶上成功创建国家级制种大县,“济宁礼飨”荣登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4名,获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整建制创建资格,是山东省唯一获得创建资格的地级市。大力实施“四好”农村路、农厕改造、清洁取暖、污水处理、荒山绿化等工程,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营实现全覆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十年,我们坚决扛牢文化使命担当,文化“两创”展现新作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努力践行“四个讲清楚”“两个结合”重要指示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八个融入”为引领,建设全国教师培训基地、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验基地,开馆运行孔子博物馆,挂牌成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持续提升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国际影响力、国际传播力,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成立济宁孔子文旅集团,高标准承办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论坛,微山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尼山圣境成为山东文化旅游新地标,全市A级景区达到99家,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着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立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被中组部列入省部级党性教育基地。在全省率先推行乡村儒学讲堂、“图书馆+书院”等模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文明县实现全覆盖。这十年,我们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始终稳定在80%左右。12.03万户、23.8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获省对市综合考核“打赢脱贫攻坚战”单项奖。投入24.1亿元,全面完成6948户、20436人黄河滩区迁建任务,在全省迁建工作总结性绩效评价中获第1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PM2.5、PMlO浓度分别比2013年改善59.5%.52.7%,优良天数达到246天、比2013年增加133天;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南四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获批国家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和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在“四减四增”三年行动(2018-2020)实施评估中居全省第1位。全力办好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社保等民生事业,累计新改扩建学校484所、新增学位48.3万个,设立市托育集团,在全省率先出台28项支持托育发展政策措施;总投资近110亿元的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中医医疗中心等“六大中心”加速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免费公交、幸福食堂、希望小屋等惠民措施广受群众欢迎。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决守住守牢“一排底线”,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全面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狠抓国务院安委会“15条措施”和省委、省政府“八抓20项创新举措”落实,建立健全“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体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高质量完成,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这十年,我们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我们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水平持续提升。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好干部标准,在全市积极倡树“六个标尺”“三个导向”,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充分激发。全面加强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被确定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市。深化拓展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不断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纠“四风”树新风成效显著,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十年栉风沐雨,十年辉煌嫁变。回顾十年奋斗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济宁发展取得的一切成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十年的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留下的好传统、打下的好基础,得益于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斗,得益于社会各界人士倾力相助、鼎力支持,这是济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最大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力量所在。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聚焦“跨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奋斗目标和“发挥九大优势'、实施'九大战略'、实现'六个走在前'”思路布局,以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冲锋姿态、干则必成的决心气魄,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和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大家!主持人(中共济宁市委新闻发言人、市委常委、副市长董冰):谢谢林书记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请举手不意。大众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视察济宁,特别强调要扛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重任。济宁是儒家文化发源地,文化是济宁最独特的“标识”。请问,济宁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亮点?中共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红玉: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文化底蕴厚重、资源禀赋独特的优势,全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自觉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中担负重大使命。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深入实施文化“两创”战略,奋力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成立市文化“两创”推进指挥部,下设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美德济宁建设、“山东手造济宁好礼”推进工程等6个工作专班,推动文化“两创”八个融入,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二是加强研究阐发。实行跨部门、高校联合攻关机制,加强与国内外儒学研究机构、高端智库的联合协作,汇聚曲阜师范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等全国知名儒学研究教育机构,儒家文化研究阐发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力提升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层次和能级,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9月28日,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胜利闭幕,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三是注重教育普及。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富集优势,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基地累计培训学员9.2万人。深化拓展文明实践,全市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五有”标准、专管员配备全覆盖。创新幸福食堂、雏鹰课堂、蒲公英讲堂、儒学讲堂、结婚礼堂“五堂模式”,做优“五为”项目,相关经验做法被省委宣传部推广。建设263个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试点,曲阜市成为全省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中部试点县。在4750个村(居)全部设立“和为贵”调解室,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四是全力打造试点。制定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率先在曲阜市、任城区、泗水县、邹城市高标准打造100个示范点。精心打造提升尼山片区,实施整村连片建设,量身打造儒风体验区、文化旅游区、特色美食区、耕读休闲区,创新开展经典诵读、非遗展示、手造展示、“六艺”体验、中医药现场体验等活动。五是推进文旅融合。建成启用尼山圣境一期、孔子博物馆、孟苑等牵引性项目,微山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成功举办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济宁被评为中国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十大最具人气旅游目的地。孵化壮大三孔文旅、尼山文旅、孔府印阁等一批重点文化企业,研学游产业集群、全媒体教育服务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大力实施“山东手造济宁好礼”推进工程,14家企业荣登“山东手造优选100”名单。下步,我市将牢记总书记“四个讲清楚”和文化“两创”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扛牢文化“两创”使命担当,全力为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作出济宁更大贡献。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谢谢大家!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201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今年是“五年取得突破之年”。济宁在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大力实施了制造强市战略,为全省大局贡献了济宁力量。请问,济宁是如何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中共济宁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于永生:谢谢您的提问。济宁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打破煤炭的路径依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大抓制造业、尤其是大抓先进制造业。多年来,我市始终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壮大,制造业发展量质齐升。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把“制造强市”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实体化运作制造强市指挥部,确定了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23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实施“企业攀登、千亿技改、企业上市、要素保障、企业家培育”五大工程,每年召开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制造业发展积厚成势、加速突破。今年1-8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居全省第2位。具体工作中,我们突出了“四个狠抓”:一是狠抓干部助企攀登。优选863家发展意愿强、成长性高的企业作为“攀登企业”,按照“1名市县领导、1名市县部门主要负责人、1名脱产驻企干部、1家主办银行负责人”标准,组建助企攀登小组,靠上帮助企业解难题、上项目。18月,攀登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3.6%。二是狠抓市场主体培育。重点突破4类企业:第一类是龙头骨干企业。对1008家“攀登企业”“双80”企业,建立用电监测平台,及时解决苗头性问题,夯实制造业“基本盘”。第二类是高成长性企业。重点抓好574家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推动企业迅速壮大。第三类是“四上”企业。创新实施“六步工作法”,对筛选出来的“种子”“幼苗”“准四上”企业,精准靠上帮扶,1-8月新增“四上”企业1287家、居全省首位,拉动GDP增长L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新增2000家以上。第四类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强化“种子高企一准高企一高企”梯次培育体系,力争今年新增“高企”400家、总量达到1300家以上。三是狠抓产业链升级。第一是抓建链。梳理19条核心产业链,绘制29个产业链图谱,将863家攀登企业对链入位、分链组团,引导企业按照产业链分工,找准细分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第二是抓强链。支持企业与大院大所深化合作,鼓励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全市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达到538家。第三是抓延链。大力开展以企招商、产业链招商,推动上下游企业优势互补,实现链条式增长、集群化壮大、方阵型崛起。今年,宁德时代、小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汉行钠离子电池等一批投资过百亿的制造业大项目落地建设。四是狠抓资源要素保障。市县两级每年拿出70%的土地、资金等要素,向制造业倾斜。持续放大政策效应,全面落实中央和省惠企政策,出台我市稳增长43条、助企纾困26条,全面推行“免申即享”,1-8月累计“减退缓降”税费IlO多亿元、惠及企业50多万户。突出抓好土地保障,创新实行土地分级分类保障,重点制造业项目提前预支土地指标,目前已预支Ll万亩。全力破解融资难题,组建百亿基金、百亿担保、百亿农担等“三个百亿”,贷款增幅连续三年居全省前3;市担保集团在保余额154亿元、居全省第2位,惠及企业2.5万余家。强力做好人才保障,出台高含金量“人才新政”,成立市技工教育集团,实行“订单式”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厚植制造业发展沃土。下步,我们将抢抓国家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集全市之力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全力打造高水平“制造强市”,为加快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齐鲁晚报记者:当前,济宁正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经验。请问,济宁的乡村振兴之路有哪些亮点成绩?中共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红玉: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2021年度省对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我市取得全省第2名好成绩。今年9月13日,金乡鱼山、邹城大束、泗水龙湾湖3个示范区被认定为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数量居全省第O一是乡村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制定出台济宁市乡村振兴产业攀登计划济宁市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奖励办法系列政策,列支专项资金支持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大力推行“按揭农业”“按揭畜牧业”,选派156名干部到全市所有镇街挂职金融副镇长,对接服务农业经营主体近6000个,全力为“三农”引入更多金融“活水”。累计创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个,培育省级区域品牌7个,创建全国制种大县3个,数量均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0家,总数达到648家,营业收入达到643.7亿元。二是乡村人才队伍激发新活力。积极推广“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累计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25家、招募合伙人510名,落地项目460个、吸纳就业3.2万余人。与清华大学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2个,成为全国第2家“一市双站”城市。1.6万余名乡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享受职称“直评”政策,5863人“直聘”至副高级以上岗位,264人成功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职称。三是乡风文明建设见到新成效。创新文明实践“五堂模式”,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个、实践所156个、实践站4117个,实现县镇村“五有”全覆盖。制定济宁市关于深化乡村文明行动的工作方案,累计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0个、省级344个、市级834个,县级以上文明达标村覆盖率100%。四是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新进展。颁布实施全省第一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长效有序。2022年全市累计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800个,改造农村厕所109万户,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行政村达到100%,农村公路累计通车里程超过1.94万公里,行政村硬化路通达率达到100%。五是乡村社会治理迈出新步伐。坚持以组织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大力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四雁”行动,选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担任乡镇党委“特聘组织员”,大力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民主协商议事等制度,建立完善“和为贵”矛盾调处机制,推行信用积分、党员志愿服务模式做法,厚植乡村治理文化底缢O下步,我们将继续探索实践具有济宁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努力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济宁方案、贡献济宁力量。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谢谢大家!济宁日报记者:内河航运是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宁位于京杭运河“黄金水道”通航的最北段,具备发展多式联运、拓展河海联运的独特优势。请问,济宁在着力推动运河航运提档升级、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中共济宁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于永生:谢谢您的提问。济宁素以“运河之都”著称,是京杭运河流经最长的城市,元明清时期,管理运河的最高机构“河道总督署”就设在济宁。目前,全市内河通航里程达到IIOo公里,是国家确定的京杭运河6个重点建设港口之一,“发展多式联运、拓展河海联运”的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我市组建港航集团,大力推动内河港口向开放港口、散货运输向集装箱运输、传统运输向新能源运输“三个转变”,着力建设“公铁水”多式联运全国交通枢纽城市。1-8月,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3780.9万吨、增长26.3%o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把现代港航物流作为“九大战略”之一,出台济宁港总体规划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组建港航内河经济研究院,对市域内港口岸线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运营。目前,正在编制济宁港产融合发展规划,建设五大临港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山东对内陆和国际开放桥头堡。二是构筑港航体系。聚力航道提标,高标准完成京杭运河济宁段“三改二”工程、湖西航道改造工程,2000吨级船舶直达长江、淮河沿线主要港口,初步形成贯通东西、连接南北、通江达海的全国性物流大通道。聚力港口提升,将“海港理念”引入内河港口,加大与青岛、上海等国际港口合作,按照“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标准,全力打造梁山港、任城港、微山港3个亿吨级港口群。聚力产业提质,组建全省首支LNG新能源动力船队,船舶运力达到300万吨;与宁德时代、武汉理工大学等深度合作,建设内河新能源船舶修造基地。三是深化港产融合。立足济宁及周边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港口与腹地产业板块高效协同、双向联动,推动以港聚产、港产融合。坚持物贸引领、开放合作,大力发展“钟摆式”运输,连通京杭运河、瓦日铁路、新兖铁路、长江,形成“丰”字型物流大通道,打造千亿级大宗货物交易中心。创新“散改集”模式,相继开通济宁至武汉、南京等12条集装箱航线,1-8月,集装箱吞吐量3.36万标箱、增长156.8%,力争“十四五”末运输能力突破60万标箱。四是突出数字赋能。建成运行济宁港航智慧物流交易平台,实现港口、物流、贸易、上下游企业“一站式”链接。建成全省首个内河智慧港航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实现辖区主航道及所有港口、船闸、船舶可视化在线监管,每年节省运输成本10%、降低碳排放5%、安全指数上升25%,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下步,我市将更大力度挖潜运河“黄金水道”优势,从主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全力以赴做好“济宁港航”这篇大文章,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济宁更大贡献!我就回答这些,谢谢。济宁新闻网记者:近年来,济宁市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工作稳居全省前列。请问采取了哪些“硬核”举措?中共济宁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于永生:谢谢您的提问。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城市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市锚定“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目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行“市县同权”改革,全面建成市县镇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推动实现“一表申请”所有事项、“一窗领取”所有结果,营商环境稳居全省前3位,入围全国25个营商环境便利度最高城市,政务服务、政府采购指标进入全国标杆城市。截至8月底,全市市场主体达到95.5万户,同比增长8.6%。一是坚持顶格推进,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市、县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构建“1+1+N”高效营商环境工作体系,对标先进找差距、对照问题抓整改,强力推动系列改革措施落地落实。今年印发了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实施意见,制定了165项具体提升措施,10月底前全部落实到位。持续深化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出台约谈问责和平时考核办法,实行“蓝黄红”管理,形成市县一体、齐抓共管良好格局。二是坚持宽严相济,着力营造公平法治环境。一方面,始终把平等保护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环节,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以法治方式保障改革成果,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将依法设定的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之外一律不得违法实施许可;统筹推进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和金融监管,加快构建权责明确、科学高效、公正透明的综合监管体系,努力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监管。三是坚持靠前服务,着力构建最优投资环境。建立企业诉求“接诉即办”平台,开通“7712345”企业服务专线,及时梳理解决企业诉求。建立企业联系包保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企业大走访,在全省率先建立“外商服务大使”制度,有效解决外资企业用工、用地、外汇管理等问题。正如刚才介绍的,我们还全面实施了“干部助企攀登“,1560名干部下沉一线服务863家企业,助力企业快速发展。四是坚持数字赋能,着力打造高效政务环境。建成用好“惠企通”服务平台,推动惠企利民政策直达落地、免申即享;普及电子印章、电子证照、扫码办事、无感审批数字化应用,全市700余项高频事项办理实现电子证照免提交。大力推行“静默认证”,居民养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高龄老人补贴等15类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事项,静默认证率达到97.3%,相关经验做法被国务院简报刊发推广。优化营商环境无止境。我市将始终以群众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深刻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全力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以实实在在的硬举措,塑造营商环境的新优势,为济宁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我就回答这些,谢谢。东方圣城网记者: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宁是如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锻造一支讲政治、敢担当、抓落实、争一流的干部队伍,为实现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的?中共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红玉: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决扛牢管党治党责任,发挥党建统领作用,着力锻造一支“讲政治、敢担当、抓落实、争一流”的济宁干部队伍。一是强化思想引领,永葆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建立健全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工程,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政治能力建设的意见,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济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强化政治担当,构筑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创新出台党委(党组)及领导班子成员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规定动作”清单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协调推进机制实施办法,实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联系点制度,压实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书记党建责任和工青妇”党建带团建群建”、机关党建、基层党建责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延伸至末梢。连续实施三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强力推动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市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三是强化鲜明导向,锻造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为进一步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我们结合济宁实际,把新时代“20字”好干部标准具体化落实,坚持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论英雄、以结果论英雄,用政治过硬、思想解放、勇争一流、敢于担当、狠抓落实、廉洁自律“六个标尺”,在全市倡树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我们制定出台进一步激励干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狠抓落实的意见,健全完善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工作机制,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今年,我们还创新成立了干部队伍建设指挥部,开展“月月大比拼、季季大比武”擂台赛,在全市上下形成了自我加压、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浓厚氛围。四是强化标本兼治,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始终保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着力构建权力运行监督全覆盖体系,健全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锲而不舍纠治“四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大力倡树“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建立即时激励表扬机制,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全方位打造“儒韵清风清廉济宁”,以良好政治生态为济宁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谢谢大家!主持人(中共济宁市委新闻发言人、市委常委、副市长董冰):好,各位记者朋友,因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的现场提问就进行到这里,非常感谢林书记和于市长的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团结一心、砥砺前行,济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可以说,济宁这十年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媒体记者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和辛勤付出,借此机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恳请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济宁的发展,用更多的笔墨和镜头记录济宁、宣传济宁、推介济宁,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绘就济宁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的美丽画卷,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再次感谢林红玉书记、于永生市长出席今天的发布会。明天就是国庆节了,提前祝大家国庆快乐,合家安泰。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