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赣州专场).docx
-
资源ID:748891
资源大小:27.64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赣州专场).docx
“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赣州专场)黎峰: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江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在举行系列发布会第二十六场,发布会的主题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这十年。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赣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李克坚先生,赣州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胡剑飞先生,请他们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下面,先请李克坚市长作介绍。李克坚: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受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吴忠琼同志的委托,我谨代表赣州市委、市政府,向参加这次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多年来给予赣州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深情牵挂赣南老区。2012年6月2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推动下,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开启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新篇章。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赣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不断把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推向新的高度,特别是2019年5月20日亲临赣州视察,给予赣南人民巨大鼓舞。40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州,选派五批次201名优秀干部挂职帮扶,为赣州量身订制出台高含金量支持文件281个,连续召开七次部际联席会议,帮助解决一大批重大事项,赣州成为“老区中的特区”。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高位推动,每年召开领导小组会和工作推进会,对赣州的支持“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省直各厅局对赣州厚爱三分,在政策、资金、项目等各方面给予全方位倾斜支持。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苦干实干,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65位、前进43位。赣州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时期。十年来,我们用情用力保障改善民生,老区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坚持把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作为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将财政支出的近七成、新增财力的近八成用于改善民生,长期困扰赣南人民的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尽锐出战打赢脱贫攻坚战,114.3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个贫困县、102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九年领跑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提前三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赣南老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正满怀信心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十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壮大优势产业,自主“造血”功能明显增强。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等“1+5+N”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千亿产业集群达到4个,营收过百亿元企业从零增至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781家增至2478家,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落户赣州,填补了江西无国家级大院大所和央企总部的空白。赣南脐橙品牌价值稳居水果类区域品牌全国榜首,蔬菜产业成为新的富民产业。获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赣州优势特色产业加速壮大,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十年来,我们着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赣南老区面貌日新月异。扎实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均翻了一番,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动车、高铁、国际航班先后开通,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客车、通动力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赣南广大乡村气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十年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振兴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加快先行先试步伐,开展省级以上试点示范200余项,有效破除了一批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的理念,全面对标大湾区优化营商环境,打响“干就赣好”品牌。深赣对口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赣州国际陆港班列覆盖中亚五国及欧洲20多个国家,吉利科技、格力电器、富士康等一批龙头企业纷纷落户,赣州正加速成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十年来,我们系统加强生态保护,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持续筑牢。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考断面水质全部优良,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领先。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完成两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废弃稀土矿山治理全面完成,水土保持“赣南模式”在全国推广。赣州生态环境质量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先后获评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十年来,我们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党心民心获得空前凝聚。大力弘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努力打造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的红土圣地。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创作了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一个人的长征等一批红色文艺精品。大力弘扬寻乌调查唯实求真精神,持续掀起“效能革命”“作风革新”,争创新时代“第一等工作”。赣南人民坚定执着听党话、跟党走,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焕发新的时代荣光。回顾十年振兴历程,赣南苏区华丽蝶变,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和殷切关怀,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在于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省直厅局的倾力支持,在于赣南人民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迈入新征程,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老区的关怀持续加码,2021年1月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印发实施,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出台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迎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以及省委、省政府对赣州提出的“六个第一等”“六个区”的工作要求,大力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努力让赣南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以实际行动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厚爱,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就先介绍到这里,谢谢!黎峰:谢谢李市长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举手,并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人民网记者: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赣州曾经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又是如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李克坚:在脱贫攻坚之初,赣州有11个贫困县、1023个贫困村、114.3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是江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的殷殷嘱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发力。出台帮扶政策,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万户,建设农村保障房1.74万套,易地扶贫搬迁7.37万人,帮助贫困群众安居乐业;率先建立健康扶贫“四道医疗保障线”,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比例稳定在90%的适度水平,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返贫;贫困学生教育资助实现全覆盖,全力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3820处,农村贫困人口都喝上了安全水。二是实施产业就业扶贫促增收。我们坚持“造血”与“输血”并重,创新推广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覆盖带动90%以上的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赣南脐橙入选全国三大产业扶贫典范之一,建成规模蔬菜基地34.5万亩、其中有九成是扶贫基地。建设扶贫车间1248个,开发农村保洁、农家书屋等公益性岗位5.3万个,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三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后劲。抓好群众亟需的路、电、水、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基本公共服务薄弱环节,在全省率先实现25户以上人口自然村通水泥路,全市脱贫村实现4G网络和宽带网络全覆盖,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55%,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服务更加便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积极顺应“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创新推行“防贫保”政策,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我们统筹推进“五大振兴”,特别是立足“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赣南新妇女运动”等群众性创建活动,着力建强乡村人才队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由村庄整治向功能品质提升迈进,奋力打造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请问赣州在推动工业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胡剑飞:这十年,赣州围绕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目标,坚持“育龙头、补链条、建平台、保要素、强集群”发展路径,举全市之力推动工业倍增升级,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已成为主要产业集群。十年来,赣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6%,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32.2%,装备制造业占比达30.06%o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设区市。一是抓链条建设强集群。我们坚持“1+5+N”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不动摇,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特色产业集群蓬勃发展。2021年,全市主导产业实现营收397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营收比重超80%,主导地位日益凸显。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4个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全省首家央企总部中国稀土集团落户赣州,稀土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南康家具”品牌价值居全国家具行业第一,实现“木材买全球、家具卖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显示模组、印制线路板产能分别占全国的5%和9%o赣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制造基地,形成了“于都女装、宁都童装、石城鞋服、兴国牛仔、瑞金织造”协同发展的格局。二是抓企业培育强主体。出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系列政策文件,落实产业链链长会和政企圆桌会制度,设立规模100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引导资金和规模超140亿元的产业基金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培育了全球第一大稀土磁材工厂一一金力永磁、全球技术领先的三元软包动力锂电池企业孚能科技等龙头企业。聚焦招大引强,成功招引到世界500强格力电器、吉利科技和富士康集团,以及上市公司美克美家等战略性、补链型企业入驻。十年间,赣州百亿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目前已达5家,境内外上市企业从3家增长到18家;培育独角兽企业2家、瞪羚企业19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十年来,赣州规上工业企业由2011年的781家增加到2021年的2478家,净增1697家,总数和净增数均居全省第一。三是抓平台提升强支撑。大力实施促进开发区创新发展倍增行动计划、工业企业创新赋能行动。十年来,累计建成标准厂房超4000万平米,面积全省第一。园区首位产业集聚度从2011年的10%提高至2021年的59%,赣州经开区工业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160亿元。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一批国字号科研创新平台落户赣州,获批建设稀土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5家。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倍增升级行动,壮大“1+5+N”产业集群,构建具有赣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中新社记者:赣州是江西唯一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对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高度重视,2017年专门出台支持政策。请问赣州在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方面成效如何?胡剑飞:赣州是江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赋予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着力做大规模、做强功能、做优品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夯实基础设施支撑。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动车、高铁先后开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559公里、占全省四分之一,黄金机场升格为国际空港,瑞金机场明年通航,赣州将进入“双机场”时代,正在加速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能源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瑞金电厂、信丰电厂一期建成投运,实现500千伏电网输入“双环网、双通道”、220千伏变电站县县全覆盖的历史性突破,即将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应急水源或双水源,赣粤运河启动研究论证工作,赣州港五云三级通航货运码头加快建设,千吨级船舶将直抵赣州。二是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奋力昂起中心城区龙头,南康、赣县撤市(县)设区,中心城区由“小马拉大车”扩展为“五区一体化“。我们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促互补,建成6条50.3公里高架快速路,实现从中心城区20分钟可抵达“三站一场”和高速出入口。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08平方公里、人口近207万,面积和人口均比2011年翻了一番。三是增强区域辐射带动力。重点打造教育、科研创新、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医疗养老“六大区域中心”,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力。中国稀土集团、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落户赣州,获批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安远三百山景区获批5A级旅游景区,特别是我们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今后不仅老区人民在自己的家门口能享受到大城市的医疗服务,还将辐射周边近3000万人口。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实施城市能级提升行动,全面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水平,加快向国家区域中心城市、I型大城市迈进。江西日报记者:省委、省政府着力将赣州打造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请问赣州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胡剑飞:正如这位记者朋友所说,赣州是江西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我们围绕革命老区与大湾区合作样板区、内陆与大湾区双向开放先行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型创新区和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的“三区一园”定位,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推动重点产业合作。积极融入大湾区产业分工协作,大力推动“粤企入赣”,吸引格力电器、佳纳能源、富士康等一批龙头企业先后进驻。围绕打造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成全省唯一的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赣州配送分中心,认定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55家,占全省的近七成。在广州、深圳等大湾区主要城市常态化开展旅游推介,实施“引客入赣”工程,引进华强方特等一批知名湾区旅游企业投资赣州。二是推动基础设施互联。赣深高铁建成通车,赣州至深圳由原来的7小时压缩至2小时左右,赣州融入大湾区“2小时经济圈”,信丰脐橙、寻乌蜜橘等农特产品“上午还在赣州农户的果园,中午就到了大湾区市民餐桌”。赣州黄金机场与广州、珠海等大湾区城市航班直飞,大广扩容、寻龙、信雄高速公路年底建成通车,即将形成5条入粤快速大通道,往返大湾区愈加便捷。三是推动合作平台共建。我们与深圳共建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赣州国际陆港与深圳盐田港开通运营“赣深组合港“,稳定运行至大湾区铁海联运“三同”班列突破2500列,真正实现了同港、同价、同等效率。赣深城际高速货运班列“融湾号”开通,全程运行平均时间将由原来的12小时压缩至6小时。四是推动营商环境接轨。坚持“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的理念,实施对标大湾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努力提供与大湾区“无差别”的办事体验,部分事项办理已经达到大湾区水平,如企业开办最快半天、“零成本”。与广州、深圳等6个大湾区城市实现90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127项深圳市政务服务事项在赣州可24小时自助办。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赣州与深圳开展对口合作,赣州“融湾”再获“国家动力”支持。我们将以深赣对口合作为契机,推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融湾”合作,努力实现苏区融湾区、老区焕新颜。江西卫视记者: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放管服”改革,赣州市也提出了打响“干就赣好”营商环境品牌。请问赣州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胡剑飞:“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招。近年来,我们刀刃向内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营商环境整体提升,打响“干就赣好”品牌。一是行政审批提速提效。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域试点,组建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率先全省实现全市“一枚印章管审批”。去年12月,对标大湾区做法,加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探索行政审批、政务服务、大数据管理职能融合发展的改革路子。按照“园区点单、部门赋权”模式,将600余项审批权限赋予开发区;推出“市县同权”改革,将市级118项审批事项下沉至县级办理,让企业、让群众办事“不出县”、“不出园”。二是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打通惠企政策兑现“最后一百米”,率先全省推出惠企政策“线上一网、线下一窗”兑现改革,建成“亲清赣商”掌上兑现平台,在各级政务大厅设立“惠企政策兑现专区”,将分散于各部门的惠企政策集中兑现管理。今年以来,“亲清赣商”平台共上线惠企政策1004项,86亿元惠企资金“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直达企业。创新实施“全产业一链办”改革,将产业链上企业在注册开办、工程报建、生产经营、注销等“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全口径优化梳理,为600多家企业提供了“五星级定制式”政务服务。市县同步推出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改革,精简审批流程,实现工厂化“流水线”快速审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最短压缩至18个工作日。实行“豁免审批”和施工图免审查改革,上线“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系统,今年以来为企业减负L6亿元,减少跑动20余万次。三是数字服务暖心便捷。率先全省推出“一网通办”数字化改革,启动“数治赣州”城市大脑建设,建设全省首个“数字政务指挥舱”、“数字政务云服务大厅”,80%以上事项实现“掌上办”,333个事项“一网通办”,出生一件事、开办药店一件事等336个高频事项实现“一事通办”。我们还设立“政务小哥帮办中心”和政务服务“兜底办”制度,企业和群众改革获得感大大提升。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在路上。我们将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以更大的力度深化改革、攻坚破难,全面打造新时代“第一等”的营商环境。香港大公报记者: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被誉为“红色故都”,拥有深厚的红色底蕴。请问,赣州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李克坚:赣州是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人民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主阵地,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赣州时叮嘱“四个不要忘了",要求我们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康续红色血脉,努力把赣州打造成为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的红土圣地。主要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做好“保护利用”文章。全面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成立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出台全省首个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编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规划,目前列入保护名录的革命旧居旧址618处,建成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等“红色地标”700余处,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成为全国样板,红色基因传承的载体更加巩固完善。二是做好“融合发展”文章。坚持把传承红色基因融入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文化旅游等各领域,创造了一批高质量的“党建+”特色品牌。比如“党建+红色旅游”方面,我们成功创建国家5A级的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打造了全国首个高科技红色文化主题园方特东方欲晓乐园,推出了“红色摇篮革命赣南”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高标准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建设,与遵义、延安、桂林联合举办“红军长征论坛”,赣州红色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三是做好“铸魂育人”文章。把传承红色基因与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红色研学培训,在全国率先试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创作推出八子参军一个人的长征等一批优秀文艺精品,广泛开展读红色家书、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看红色影视、观红色展馆等“五红”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内心向往和行动自觉。下一步,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要求,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进一步把红色资源挖掘好、利用好,把革命传统传承好、发扬好,积极创建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让红色基因永不褪色、代代相传。黎峰: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