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党课讲稿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党课5篇.docx
-
资源ID:749326
资源大小:45.95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党课讲稿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党课5篇.docx
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党课讲稿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党课5篇目录二十大宣讲党课讲稿: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二十大宣讲党课讲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二十大宣讲党课讲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20二十大宣讲党课讲稿: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27二十大宣讲党课讲稿:关于理论自信观照下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分析35二十大宣讲党课讲稿: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总结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光辉灿烂,是唯一保持5000多年延绵至今的文明主体,对人类历史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近代以后,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康续的深重危机,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历史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中国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必须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接续奋斗中开拓创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现代化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但是各种政治力量相继登场,接连而起、轮番出台的各种救国强国方案都以失败告终。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成立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彻底扭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不断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铸就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风尚,另一方面真正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农业国地位,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新任务,并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956年之后,针对苏联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日益暴露的弊端,毛泽东同志要求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并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要求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工业优先、工农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为中国自立自强、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坚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既以博大的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坚定不移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捍卫、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4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极大地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既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成功探索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不仅实现了中华文明从近代以来的封闭半封闭到开放包容的转变,而且锻造了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实现了社会主义文明从传统形态到当代中国形态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14亿多人口的庞大规模上,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中华文明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凝聚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一)引领人类文明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覆盖14亿多人口,覆盖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而且用70多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不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而且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切合中国实际,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现代化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致力于14亿多人口的共同富裕、全面发展、全面进步,而且中国共产党以博大宽广的胸怀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坚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魅力和自信。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历史上国强必霸的老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构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二)坚持并联式推进从发展进程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式的,而不是串联式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中国的赶超战略以及对西方的学习借鉴,使得中国并没有亦步亦趋,没有完整经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所有阶段,而具有鲜明的压缩性、并联式发展的特点,从而用短短7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0多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三)坚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而西方的现代化,特别是早期的现代化,则是单维的。中国共产党所推动的现代化则既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展示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明前景。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是因为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立足中国独特的国情,有着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之路,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时代化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明确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含九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前提;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六大任务;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指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有着五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因为我们是14亿人整体推进的现代化,而不是一部分人的现代化。我们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它并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这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我们是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逻辑,而不是以资本作为逻辑。我们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说明我们的现代化并不是西方那种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而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我们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现代化,而是可持续的现代化。我们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是要实现全世界的互利共赢,而不是以对外扩张、掠夺为支撑的现代化。可以说这五个特征从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也是人民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而不是像西方狭隘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都切实体现了这样一种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立场,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一)拓展人类文明发展路径中国的成功实践,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路径,也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二)丰富人类文明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有创新创造,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比如,中国提出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重要思想理念,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新的内涵,提高了人类文明程度。(三)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四)指引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类文明成果空前繁荣。但与此同时,人类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层出不穷,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交织叠加。面对全球性问题,有的国家将其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筑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高墙有的国家以冷战思维思考问题,试图用遏制、对抗的办法解决世界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五)深化文明交往的规律性认识马克思对文明进步有着更为深刻的分析,认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J中国式现代化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的特质,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深化人类对文明交往的规律性认识,促进人类文明持续发展进步。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中华文明实现的一切重大转变,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于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战略定力,始终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大的辉煌!二十大宣讲党课讲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振奋全国和昭示世界的宣告,是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一个明确的方向定位,中国将一往无前地向着伟大目标奋进。百年探索的认知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论及“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时明确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新的认知表达,是中国现代化特质内涵和实践意义的升华。中国百年近现代史就是中华民族向往现代化的风雨历程。从爆发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诞生,进而认识中国现代化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肩负使命,开启摆脱贫穷落后、振兴中华的现代化事业。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关于中国现代化经历了三个认知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信仰式”现代化认知,即基于对社会发展形态演变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榜样,将中国现代化进程看作社会主义社会战胜和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宏大历史叙事。这样的现代化认知主要基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理想的憧憬和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信奉。第二个阶段是“追赶式”现代化认知,即承认国民经济的落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并认可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成就,决心通过经济体制变革转型,走市场经济发展的世界共同道路,奋起加速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就是将中国现阶段的现代化进程归结为赶超过程,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心一意发展经济,尽快实现国强民富。这样的现代化认知基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则所确立的现实主义思维原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第三个阶段是“中国式”现代化认知,即在前两个阶段认知与奋斗实践充分结合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成功经验的支持下,自信地认识到,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气魄,实现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国所从事和将完成的现代化事业,具有多方面的原创性,而不再只是对理论预言的信奉和对经济发达国家的“追赶”。总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模仿成功先例,而是创造“另一种成功模式”的壮举。可以说,这是对现代化的认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升华,据此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中国式现代化特质基于中国具体国情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叙事,不仅是民族主义的,也是国际主义和人类主义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J中国式现代化当然要有人类文明共同的发展方向,具有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但另一方面,各国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具有不同特质,因此现代化进程也必须基于各自的国情特点。各国的现代化可以相互借鉴,但国情特质各具重大影响,决定各国现代化的具体形态和表现。中国的国情特质尤其显著,其文明进步的悠久历史和连续传承,世界独一无二。中国实现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文特质和认知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实现现代化,不仅是一个规模巨大国家的现代化,而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的现代复兴。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探索和奋斗,为中华民族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又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更伟大和艰巨的使命任务。党的使命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并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J其中特别需要领会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性质,具有最大的中国特色,其他绝大多数国家都难以模仿,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的历史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历史反复表明,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会是“一盘散沙”,中国社会将混乱无序。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本质要求,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要求和选择。有什么样的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领导;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历史,决定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面体现对人民的关切,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全过程民主,人民的精神丰富,人民的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这是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进而惠及全人类的共同福祉,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贡献,丰富全人类的文明大世界。人类文明的大世界是多样性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是其最优秀的成员之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骄傲和国际主义意义。中国共产党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政党。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不仅是爱国主义的,而且是国际主义的和具有全球视野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式现代化,在民族和国家意义上,集中表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以制定并实施经济社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体现国家建设的历史自觉性和创造能动性。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所不具备的制度优势和特质。在20世纪5070年代,曾经将这一制度优势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混淆,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误解。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从推行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但并未放弃制定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度优势。因此,国家可以制定重大规划和进行战略安排,来确立可行的预期发展目标,并安排规划步骤和实现时间。基于上述国家特质,按照党中央的精神,国家安排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从二C)二C)年到二C)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且强调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之所以能有把握制定明确时期划分的战略规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特别是2012年以来的十年,如期实现全国脱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中国最具民族自信心的新时代。基于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和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不仅从追赶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一些方面已居全球前列,而且树立起了基于雄厚国家实力的民族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成为可以在可预期的时期内实现的誓言。这一誓言在很大程度上已从难以预期的“未知数”,变成了高度置信的“可知数”。因此,作出心中有数的“两步走”战略安排,有了可以“说到做到”的实力底气和相当把握。当然,要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的目标及步骤,还必须经过亿万人民的艰苦奋斗,特别是要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以及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高度的组织性优势。这突出表现为,具有较强的原则精神和自觉行为。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有很大的“组织资本”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可望实现,也正是基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质。重大原则和精神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能胜利,但困难、挑战、阻力、障碍也必然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难以避免。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是唾手可得的果实,更不是免费的午餐,而是必须经过不懈努力,不仅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一个需要开拓的新天地。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告诫全党全国人民,前进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报告所提出的“五个坚持”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久经检验的基本原则精神。这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原则的制度性“基础设施”,决定了其制度逻辑的完备性。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合理性的基本理论依据,决定了其理论逻辑的自洽性。把握原则、坚持原则、一以贯之,就能形成强大而持续的精神力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拥有强大而持续的精神力量,就能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要义十分深刻和丰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理解,对于多方面任务的安排和落实,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栋梁筋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为人民富足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和保障,而高质量发展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根本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以,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此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共同富裕。这就形成了二十大报告所表达的基本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一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一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一以人民为中心和共同富裕,而高质量发展是关键环节。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基本理论逻辑基于对人类发展历史和世界新格局的深刻认知。当今世界,人类发展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区别于其他时期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以经济增长为最突出表现的演化发展过程(前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期都不会有这样的较快速经济增长表现),发展是硬道理,进而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按照以往的近现代发展理念,一般认为经由工业化和现代化,人类发展的文明形态会趋于一元化,也就是说,以人类理性为行为动机和利益动力的现代化,将会促使各国最终都走上基本同样的道路,殊途同归,形态趋同。过去,我们较肤浅地理解马克思的理论,也倾向于认为人类文明形态将规范于相同的理性。其实,那并不是马克思的观念。马克思承认世界有多种文明形态共存,他所设想或预言的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世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摆脱观念桎梏和教条约束,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带领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成为对过往意识形态教条和僵化模式崇拜的第一个幡然彻悟者。即充分认识到,人类对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世界的多元化和文明形态的多样性,不可强求社会发展模式的同质化。而必须承认,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都可以有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态、制度特质和历史文化,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是真正的思想解放。这样的新理念和思想解放,就是承认人类社会是多样性、多极化的世界,在各国制度体系中,规则并不完全相同,既有共同规则,也有特色规则。那么,各国的制度规则如何相互接轨而成为一体化世界格局呢?这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极大挑战:规则博弈。中国共产党清晰地认识到:世界可以而且必然是和而不同的全球格局,不同的文明形态、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行为方式,可以互不排斥地共存于同一个世界,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有能力争取实现各类规则的接轨协调,达成多方畅通协议,建设包容性世界新秩序。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思维和逻辑自洽基础。二十大宣讲党课讲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梦想,伟大的中国人民苦苦追寻、不懈探索、接续奋斗。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这一科学论断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每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按照唯物辩证法,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蕴含着普遍性,不能用普遍性排斥特殊性,也不能用特殊性排斥普遍性,二者统一于事物发展全过程之中。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并在分析二者辩证关系后强调,这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同时由于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所处历史方位、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同,发展的具体形式和具体道路又具有多样性。现代化是发制于西方的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程,西方发达国家具有更加丰富的现代化经验,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所走过的道路对于现代化建设就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和普遍适用的绝对真理性。作为人类现代化实践的概括和总结,西方现代化的经验蕴含着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可以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非常重要的经验借鉴。然而,这些经验都是别人的经验或者是过去的经验,都是有一定的具体条件和历史条件的经验,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客观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过去的经验也可能随之失去其适用性。别人的经验对我们不一定有效,过去的经验对现在也不一定有效,现在有效的经验并不意味着将来还仍然有效。一旦把过去的经验或者别人的经验模式化,不顾具体条件不同而一味地照抄照搬,就必然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如果不顾条件的差异,盲目照搬别人经验,就很有可能使自己的事业陷入歧途。所以说,西方现代化模式并不是解决所有民族和国家现代化问题的普遍有效的灵丹妙药,也不是可以照葫芦画瓢就能真正管用的,搞不好往往会画虎不成反类犬,酿成现代化建设失败的深刻教训。何况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反而危机重重、甚至积重难返。正如马克思早就向我们揭示的,资本主义自我调整和扩张的过程不仅是各种矛盾和困境丛生的过程,也是逐渐丧失其生命力的过程。肇始于西方的、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拉大了贫富差距,引发了环境问题,失落了精神家园。由于受资本逻辑的统治和支配,西方的现代化在工具理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仅没有给人们带来普遍的幸福,反而带来各种各样的陷阱、各种各样的赤字,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虚无主义。事实证明,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从现代化道路的生成规律来看,虽然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谋求现代化的征程中存在着共性的一面,但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存在着诸多差异,在道路选择上也必定存在诸多差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J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定了光明大道,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坚持问题导向,成功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破解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开辟了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的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依靠人民开辟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让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事实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造福全体中国人民,而且对促进地区繁荣、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坚持自信自立,独立自主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以参考,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始终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找到实现现代化的道路。通过独立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发展才取得的成就。实践充分证明,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有底气、有力量、有保障。我们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与协调推进了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社会主义现代化绝不是片面发展的现代化,而是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我们在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进程中,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注重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相协调,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政治民主制度基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坚持胸怀天下,遵循合作共赢的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中国自古就崇尚和平、反对战争,主张各国家、各民族和睦共处,一方面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合作共赢。中国从不主张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思维,始终倡导兼容并蓄的理念,希望世界各国能够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希望通过汇聚大家的力量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作出更多积极的贡献。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坚持自信自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阵厉前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自己的路,并不意味着封闭僵化和固步自封,走自己的路不是排斥其他道路,正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二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J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既不意味着消灭文明的差异性,也不意味着抗拒其他文明的成果。任何一种文明中总有其有益之处,总有其值得别人借鉴之处。任何一种文明,也不可能囊括人类的全部智慧、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总会有其不足之处。我们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思考其他文明与自身文明的关系,寻找文明交汇的契合点,将这些有益成果吸收进自身文明中来,最终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现代化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J马克思主义正是开放性理论的典型代表,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新征程上,我们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式现代化就一定能够永葆正确前进方向,最终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二十大宣讲党课讲稿: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道路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报告指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新征程上,只要我们牢牢深刻把握“五项重大原则”,深刻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统一关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