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7章糖类与糖代谢.ppt

    • 资源ID:750856       资源大小:5.08MB        全文页数:18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7章糖类与糖代谢.ppt

    第七章糖类与糖代谢,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糖类,一、糖的概念,糖即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与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它主要是由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形成的,主要是由C、H、O构成的。,二、糖的分类,根据水解后产生单糖残基的多少分为四大类,单糖寡糖多糖结合糖,1.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D-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D-果糖,6-磷酸果糖,核糖,5-磷酸核糖,核酮糖,5-磷酸核酮糖,核酮糖 戊酮糖,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甘油醛 丙醛糖,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二羟丙酮 丙酮糖,葡萄糖在体内的作用,葡萄糖是体内糖代谢的中心,(1)葡萄糖是食物中糖(如淀粉)的消化产物(2)葡萄糖在生物体内可转变成其它的糖,如核糖、果糖、半乳糖、糖原等;(3)葡萄糖是哺乳动物及胎儿的主要供能物质(4)葡萄糖可转变为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碳骨架,2.双糖,双糖: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组成,常见的有乳糖、蔗糖、麦芽糖等.,麦芽糖,-D-葡萄糖苷-(14)-D-葡萄糖,-D-葡萄糖苷-(12)-D-果糖,-D-半乳糖苷-(14)-D-葡萄糖,乳糖,蔗糖,3.多糖,定义:,水解产物含6个以上单糖,常见的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等,淀粉(starch),蓝色:-1,4-糖苷键红色:-1,6-糖苷键,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糖原(glycogen),糖原在体内的作用,糖原是体内糖的贮存形式,糖原贮存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肌肉组织肝糖原:含量可达肝重的5%(总量为90-100g)肌糖原:含量为肌肉重量的1-2%(总量为200-400g),人体内糖原的贮存量有限,一般不超过500g.,肝细胞中的糖原颗粒,糖原颗粒,纤维素 作为植物的骨架,4.结合糖,糖与非糖物质的结合物常见的结合糖有:糖脂:是糖与脂类的结合物糖蛋白:是糖与蛋白质的结合物,氧化功能 1g葡萄糖 16.7kJ 正常情况下约占机体所需总能量的50-70%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成分1、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基本组成成分;2、糖与脂类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蛋白聚糖(统称糖复合物)。糖复合物不仅是细胞的结构分 子,而且是信息分子。3、体内许多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都是糖蛋白,如抗 体、许多酶类和凝血因子等。,三、糖的主要生理功能,四、糖的消化吸收,体内糖的来源 糖的消化 糖的吸收 糖吸收后的去向,内源性:量少,不能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外源性:主要来自植物 从动物性食物中摄入的糖量很少 婴儿,乳汁中的乳糖是主要来源,一、体内糖的来源,1、口腔消化 次要,二、糖的消化,2、小肠内消化 主要,小肠粘膜刷状缘各种水解酶,各种单糖,1.部位:小肠上部,三、糖的吸收,实验证明:以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为100计,各种单糖的吸收速度为:D-半乳糖(110)D-葡萄糖(100)D-果糖(43)D-甘露糖(19)L-木酮糖(15)L-阿拉伯糖(9),结论:各种单糖的吸收速度不同,2.方式:单纯扩散 主动吸收,(1)糖的吸收-单纯扩散,主动吸收:伴有Na+的转运。称为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主要存在于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葡萄糖的吸收是耗能的过程,(2)糖的吸收-主动吸收,钠泵,ADP+Pi,ATP,G,Na+,K+,小肠粘膜细胞,肠腔,门静脉,3.吸收机制,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Na+-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GLT),刷状缘,细胞内膜,四、糖吸收后的去向,淀粉 口腔,-amylase,少量作用 胃,几乎不作用 小肠,胰-amylase,主要的 消化场所 麦芽糖、糊精、蔗糖、乳糖等(食物中所混 入)麦芽糖酶,糊精酶,蔗糖酶,乳糖酶等 葡萄糖、半乳糖、果糖 肠黏膜细胞肠壁毛细血管门静脉血液组织、细胞,糖的消化吸收,一、双糖的水解,蔗糖+H2O 葡萄糖+果糖,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1.转化酶,2.蔗糖合成酶 催化蔗糖与UDP反应生成果糖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一)蔗糖的水解,(二)麦芽糖的水解,(三)乳糖的水解,二、淀粉(糖原)的降解,1.淀粉的水解,2.淀粉的磷酸解,-淀粉酶-淀粉酶R-酶(脱支酶)麦芽糖酶,磷酸化酶转移酶脱支酶,是淀粉内切酶,作用于淀粉分子内部的任意的-1,4 糖苷键。极限糊精是指淀粉酶不能再分解的支链淀粉残基。-极限糊精是指含-1,6糖苷键由3个以上葡萄糖基构成的极限糊精。,(一)淀粉的水解,1、-淀粉酶,2、-淀粉酶,是淀粉外切酶,水解-1,4糖苷键,从淀粉分子外即非还原端开始,每间隔一个糖苷键进行水解,每次水解出一个麦芽糖分子。,-极限糊精是指-淀粉酶作用到离分支点2-3个葡萄糖基为止的剩余部分。,两种淀粉酶降解的终产物主要是麦芽糖,两种淀粉酶性质的比较,-淀粉酶不耐酸,pH3时失活耐高温,70C时15分钟仍保持活性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淀粉酶耐酸,pH3时仍保持活性不耐高温,70C15分钟失活主要存在植物体中,-淀粉酶及-淀粉酶水解支链淀粉的示意图,3、R-酶(脱支酶),水解-1,6糖苷键,将及-淀粉酶作用支链淀粉最后留下的极限糊精的分支点水解,产生短的只含-1,4-糖苷键的糊精,使之可进一步被淀粉酶降解。不能直接水解支链淀粉内部的-1,6糖苷键。4、麦芽糖酶 催化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是淀粉水解的最后一步。淀粉的彻底水解需要上述水解酶的共同作用,其最终产物是葡萄糖,(二)淀粉的磷酸解,1、磷酸化酶,催化淀粉非还原末端的葡萄糖残基转移给P,生成G-1-P,同时产生一个新的非还原末端,重复上述过程。,磷酸化酶不能将支链淀粉完全降解,只能降解到距分支点4个葡萄糖残基为止,留下一个大而有分支的多糖链,称为磷酸化酶极限糊精。,淀粉(或糖原)降解,1.到分枝前4个G时,淀粉磷酸化酶停止降解2.由转移酶切下前3个G,转移到另一个链上3.脱支酶水解-1,6糖苷键形成直链淀粉。脱下的Z是一个游离葡萄糖4.最后由磷酸化酶降解形成G-1-P,G1P,脱支酶,磷酸化酶,糖原降解主要有糖原磷酸化酶和糖原脱支酶催化进行。,G+Pi,(葡萄糖-6-磷酸酶),进入糖酵解,糖原磷酸化酶:从非还原端催化1-4糖苷键的磷酸解。,(三)糖原的降解,例 肝糖元的分解,7,7,去单糖降解,五、糖代谢的概况,机体的生存需要能量,机体内主要提供能量的物质是ATP。ATP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条是由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水,从中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形成大量的ATP。另外一条是在没有氧分子参加的条件下,即无氧条件下,由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在此过程中产生2分子ATP。,第三节 糖无氧分解(糖酵解),一、糖酵解的概述二、糖酵解过程三、糖酵解中产生的能量四、糖酵解的意义五、糖酵解的调控六、丙酮酸的去路,总论,丙酮酸,CO2+H2O,重点,一、糖酵解的概述,1、糖酵解的概念 糖酵解作用: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进行分解形成2分子的丙酮酸并提供能量。这一过程称为糖酵解作用。是一切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途径,也是葡萄糖分解代谢所经历的共同途径。也称为EMP途径。糖酵解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论有氧还是无氧条件均能发生。,E:Embden;M:Meyerhof;P:Parnas,乳酸与 ATP 的结构,乳 酸(lactate),A T P(三磷酸腺苷),10个酶催化的11步反应,第一阶段:磷酸已糖的生成(活化),四 个 阶 段,第二阶段:磷酸丙糖的生成(裂解),第三阶段:3-磷酸甘油醛转变为2-磷酸 苷油酸,第四阶段:由2-磷酸甘油酸生成丙酮酸,二、糖酵解过程,(G),已糖激酶,葡萄糖磷酸化生成 6-磷酸葡萄糖,糖酵解过程1,已糖激酶(hexokinase)激酶:能够在ATP和任何一种底物之间起催化作用,转移磷酸基团的一类酶。已糖激酶:是催化从ATP转移磷酸基团至各种六碳糖(G、F)上去的酶。激酶都需离子要Mg2+作为辅助因子,1、催化不可逆反应,特点,2、催化效率低,3、受激素或代谢物的调节,4、常是在整条途径中催化初 始反应的酶,5、活性的改变可影响整个 反应体系的速度和方向,限速酶/关键酶,6-磷酸葡萄糖异构化 转变为6-磷酸果糖,(F-6-P),糖酵解过程1,(G-6-P),6-磷酸果糖再磷酸化 生成1,6-二磷酸果糖,糖酵解过程1,(F-1,6-2P),磷酸果糖激酶(PFK),糖酵解过程的第二个限速酶,(F-6-P),磷酸果糖激酶,磷酸丙糖的生成,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F-1,6-2P),醛缩酶,+,糖酵解过程2,磷酸丙糖的互换,糖酵解过程2,磷酸二羟丙酮(dihydroxyacetone phosphate),3-磷酸甘油醛(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上述的5步反应完成了糖酵解的准备阶段。酵解的准备阶段包括两个磷酸化步骤由六碳糖裂解为两分子三碳糖,最后都转变为3-磷酸甘油醛。在准备阶段中,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能量,与此相反,却消耗了两个ATP分子。以下的5步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磷酸化反应。这些反应正是从3-磷酸甘油醛提取能量形成ATP分子。,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 1,3-二磷酸甘油酸,1,3-二磷酸甘油酸(1,3-diphosphoglycerate),糖酵解过程3,3-磷酸甘油醛(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糖酵解中唯一的脱氢反应,1,3-二磷酸甘油酸 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糖酵解过程3,3-磷酸甘油酸(3-phosphoglycerate),这是糖酵解中第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底物磷酸化:这种直接利用代谢中间物氧化释放的能量产生ATP的磷酸化类型称为底物磷酸化。其中ATP的形成直接与一个代谢中间物(1,3-二磷酸甘油酸)上的磷酸基团的转移相偶联,这一步反应是糖酵解过程的第7步反应,也是糖酵解过程开始收获的阶段。在此过程中产生了第一个ATP。,3-磷酸甘油酸转变 为2-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3-phosphoglycerate),糖酵解过程3,2-磷酸甘油酸(2-phosphoglycerate),2-磷酸甘油酸脱水 形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2-磷酸甘油酸,糖酵解过程4,氟化物能与Mg2+络合而抑制此酶活性,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转变为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式丙酮酸,糖酵解过程的第三个限速酶,也是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糖酵解过程4,烯醇式丙酮酸 转变为丙酮酸,糖酵解过程4,烯醇式丙酮酸(enolpyruvate),丙酮酸(pyruvate),+,丙酮酸,裂解,脱氢,异构,产能,脱水,异构,糖酵解的代谢途径,E2,E1,E3,糖酵解过程中ATP的消耗和产生,2 1,葡 萄 糖 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 1,6-二磷酸果糖,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 酮 酸,-1,-1,2 1,葡萄糖+2Pi+2ADP+2NAD+2丙酮酸+2ATP+2NADH+2H+2H2O,三、糖酵解中产生的能量,有氧时,2NADH进入线粒体经呼吸链氧化,原核生物又可产生6分子ATP,真核生物又可产生4分子的ATP再加上由底物水平的磷酸化形成的2个ATP,故共可产生原核2+6=8分子ATP;真核2+4=6分子ATP原核生物中,其电子传递链存在于质膜上,无需穿棱过程,而真核生物线粒体内膜是不能穿过NADH需要一个磷酸甘油穿棱系统。无氧时,2NADH还原丙酮酸,生成2分子乳酸或乙醇,故净产生2分子ATP,四、糖酵解意义,1、主要在于它可在无氧条件下迅速提供少量的能量以应急.如:肌肉收缩、人到高原。2、是某些细胞在不缺氧条件下的能量来源。3、是糖的有氧氧化的前过程,亦是糖异生作用大部分逆过程.非糖物质可以逆着糖酵解的途径异生成糖,但必需绕过不可逆反应。5、糖酵解也是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相联系的途径.其中间产物是许多重要物质合成的原料。6、若糖酵解过度,可因乳酸生成过多而导致乳酸中毒。,肌肉收缩与糖酵解供能,背景:剧烈运动时肌肉内ATP含量很低;肌肉中磷酸肌酸储存的能量可 供肌肉收缩所急需的化学能;即使氧不缺乏,葡萄糖进行有氧氧化的过程 比糖酵解长得多,来不及满足需要;肌肉局部血流不足,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结论:糖酵解为肌肉收缩迅速提供能量,细胞对酵解速度的调控是为了满足细胞对能量及碳骨架的需求。在代谢途径中,催化不可逆反应的酶所处的部位是控制代谢反应的有力部位。糖酵解中有三步反应不可逆,分别由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催化,因此这三种酶对酵解速度起调节作用。,五、糖酵解的调控,1、磷酸果糖激酶(PFK)的调控,6-磷酸果糖激酶-16-phosphofructokinase-1,2、己糖激酶的调控,己糖激酶hexokinase,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3、丙酮酸激酶的调控,1、酵母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醇和CO2。(l)丙酮酸脱羧,六、丙酮酸的去路,(2)乙醛被还原为乙醇,2、丙酮酸还原为乳酸,丙酮酸(pyruvate),3-磷酸甘油醛,乳酸(lactate),4、转化为脂肪酸或酮体。当细胞ATP水平较高时,柠檬酸循环的速率下降,乙酰CoA开始积累,可用作脂肪的合成或酮体的合成。,三羧酸循环的概念二.三羧酸循环的过程三.三羧酸循环的回补反应四.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五.三羧酸循环的调控,第四节 糖有氧分解(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的概念,概念:在有氧的情况下,葡萄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乙酰CoA。乙酰CoA经一系列氧化、脱羧,最终生成C2O和H2O并产生能量的过程.因为在循环的一系列反应中,关键的化合物是柠檬酸,所以称为柠檬酸循环,又因为它有三个羧基,所以亦称为三羧酸循环,简称TCA循环。由于它是由H.A.Krebs(德国)正式提出的,所以又称Krebs循环。,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丙酮酸通过柠檬酸循环进行脱羧和脱氢反应;羧基形成CO2,氢原子则随着载体(NAD+、FAD)进入电子传递链经过氧化磷酸化作用,形成水分子并将释放出的能量合成ATP。,有氧氧化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绝大多数组织细胞都通过有氧氧化获得能量。,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糖的有氧氧化代谢途径可分为:葡萄糖酵解、丙酮酸氧化脱羧和三羧酸循环三个阶段。,糖有氧氧化概况,细胞质,糖的有氧氧化与糖酵解,葡萄糖丙酮酸乳酸(糖酵解),葡萄糖丙酮酸,第一阶段:丙酮酸的生成(胞浆)第二阶段: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 CoA(线粒体)第三阶段: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彻底氧化(线粒体),三 个 阶 段,二.三羧酸循环的过程,一、丙酮酸的生成(胞浆),2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2(NADH+H+),2H2O+6/8 ATP,二、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丙酮酸,乙酰CoA,+C O2,丙酮酸脱氢酶系,多酶复合体:是催化功能上有联系的几种酶通过非共价键连接彼此嵌合形成的复合体。其中每一个酶都有其特定的催化功能,都有其催化活性必需的辅酶。,丙酮酸脱氢酶系,3 种 酶:丙酮酸脱羧酶(TPP、Mg2+)催化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 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硫辛酸、辅酶A)催化将乙酰基转移到CoA反应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FAD、NAD+)催化将还原型硫辛酰胺转变成为氧化型反应6种辅助因子:TPP、Mg2+、硫辛酸、辅酶A、FAD、NAD+,FAD,FADH2,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TPP,CO2,HSCoA,NAD+,NADH+H+,丙酮酸脱羧酶Mg2+,硫辛酸乙酰转移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CO2,CoASH,NAD+,NADH+H+,5.NADH+H+的生成,1.-羟乙基-TPP的生成,2.乙酰硫辛酰胺的生成,3.乙酰CoA的生成,4.硫辛酰胺的生成,三、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线粒体),反应过程 反应特点 意 义,乙酰CoA与草酰乙酸 缩合形成柠檬酸,TCA循环,柠檬酸合成酶,草酰乙酸,柠檬酸(citrate),HSCoA,关键酶,H2O,异柠檬酸,柠檬酸异构化生成异柠檬酸,柠檬酸,顺乌头酸,TCA循环,顺乌头酸酶,异柠檬酸,异柠檬酸氧化脱羧 生成-酮戊二酸,-酮戊二酸,草酰琥珀酸,NADH+H+,异柠檬酸脱氢酶,关键酶,TCA循环,-酮戊二酸氧化脱羧 生成琥珀酰辅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琥珀酰CoA,-酮戊二酸,关键酶,TCA循环,琥珀酰CoA转变为琥珀酸,琥珀酰CoA合成酶,琥珀酰CoA,琥珀酸,TCA循环,琥珀酸氧化脱氢生成延胡索酸,TCA循环,延胡索酸(fumarate),琥珀酸(succinate),延胡索酸水化生成苹果酸,TCA循环,延胡索酸(fumarate),苹果酸(malate),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oxaloacetate),TCA循环,苹果酸(malate),P,三羧酸循环总图,NAD+,NAD+,FAD,NAD+,三羧酸循环特点,循环反应在线粒体(mitochondrion)中进行,为不可逆反应。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酮戊二酸脱氢酶系。循环的中间产物既不能通过此循环反应生成,也不被此循环反应所消耗。,三羧酸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生成两分子CO2。循环中有四次脱氢反应,生成三分子NADH和一分子FADH2。循环中有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一分子GTP。每完成一次循环,氧化分解掉一分子乙酰基,可生成12分子ATP。,三羧酸循环小结,TCA运转一周的净结果是氧化1分子乙酰CoA,草酰乙酸仅起载体作用,反应前后无改变。,乙酰辅酶A+3NAD+FAD+Pi+2 H2O+GDP2 CO2+3(NADH+H+)+FADH2+HSCoA+GTP,TCA中的一些反应在生理条件下是不可逆的,所以整个三羧酸循环是一个不可逆的系统,TCA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其他物质,故需不 断补充,乙醛酸循环三羧酸循环支路,乙醛酸循环在异柠檬酸与苹果酸间搭了一条捷径。(省了6步),异柠檬酸,柠檬酸,琥珀酸,苹果酸,草酰乙酸,CoASH,三羧酸循环,乙酰CoA,只有一些植物和微生物兼具这两种代谢途径。,异柠檬酸裂解酶,苹果酸合成酶,表面上看来,三羧酸循环运转必不可少的草酰乙酸在三羧酸循环中是不会消耗的,它可被反复利用。但是,,机体内各种物质代谢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配合的,TCA中的某些中间代谢物能够转变合成其他物质,借以沟通糖和其他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三.三羧酸循环的回补反应,三羧酸循环中的任何一种中间产物被抽走,都会影响三羧酸循环的正常运转,如果缺少草酰乙酸,乙酰CoA就不能形成柠檬酸而进入三羧酸循环,所以草酰乙酸必须不断地得以补充.这种补充反应就称为回补反应.,回补反应,机体糖供不足时,可能引起TCA运转障碍,这时苹果酸、草酰乙酸可脱羧生成丙酮酸,再进一步生成乙酰CoA进入TCA氧化分解。,*所以,草酰乙酸必须不断被更新补充。,草酰乙酸,其来源如下:,高水平的乙酰CoA激活,在线粒体内进行,草酰乙酸或循环中任何一种中间产物不足,TCA循环速度降低,乙酰-CoA浓度增加,丙酮酸羧化酶,产生更多的草酰乙酸,四.TCA中ATP的形成及其生物学意义,1分子乙酰辅酶A经三羧酸循环可生成1分子 GTP(可转变成ATP),共有4次脱氢,生成3分子 NADH和1分子 FADH2。当经呼吸链氧化生成H2O时,前者每对电子可生成 3分子ATP,3对电子共生成9分子ATP;后者则生 成2分子ATP。因此,每分子乙酰辅酶A经三羧酸循环可产生12分 子ATP。若从丙酮酸开始计算,则1分子丙酮酸可 产生15分子ATP。1分子葡萄糖可以产生2分子丙酮酸,因此,原核细 胞每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 酸化三个阶段共产生821538个ATP分子。,糖有氧氧化过程中ATP的生成,TCA生物学意义 糖的有氧分解代谢产生的能量最多,是机体利用糖或其他物质氧化而获得能量的最有效方式。三羧酸循环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不仅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且还是联系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纽带。三羧酸循环所产生的多种中间产物是生物体内许多重要物质生物合成的原料。在细胞迅速生长时期,三羧酸循环可提供多种化合物的碳架,以供细胞生物合成使用。,植物体内三羧酸循环所形成的有机酸,既是生物氧化的基质,又是一定器官的积累物质,发酵工业上利用微生物三羧酸循环生产各种代谢产物.,五、有氧氧化的调节,关键酶,酵解途径:己糖激酶,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合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异柠檬酸脱氢酶-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丙酮酸脱氢酶系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乙酰CoA/HSCoA或 NADH/NAD+时,其活性也受到抑制。,1、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异柠檬酸 脱氢酶,柠檬酸合酶,-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柠檬酸,ATP、ADP的影响,产物堆积引起抑制,循环中后续反应中间产物反馈抑制前面反应中的酶,2、柠檬酸循环的调节,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ase,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酮戊二酸脱氢酶系-ketoglutar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3、有氧氧化的调节特点,有氧氧化的调节通过对其关键酶的调节实现。ATP/ADP或ATP/AMP比值全程调节。该比值升高,所有关键酶均被抑制。氧化磷酸化速率影响三羧酸循环。前者速率降低,则后者速率也减慢。三羧酸循环与酵解途径互相协调。三羧酸循环需要多少乙酰CoA,则酵解途径相应产生多少丙酮酸以生成乙酰CoA。,六、巴斯德效应,*概念,巴斯德效应(Pastuer effect)指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三羧酸循环的概念二.三羧酸循环的过程三.三羧酸循环的回补反应四.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五.三羧酸循环的调控六.巴斯德效应,概 念 过 程 小 结 生理意义 调 节,第五节 磷酸戊糖途径,1.概念:以6-磷酸葡萄糖开始,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以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称为磷酸戊糖途径,简称PPP途径。又称磷酸已糖旁路,一、磷酸戊糖途径的概念,2.反应部位:胞浆,第一阶段:氧化反应 生成NADPH和CO2第二阶段:非氧化反应 一系列基团转移反应(生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二、磷酸戊糖途径的过程,(1)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 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6-磷酸葡萄糖glucose 6-phosphate,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6-phosphoglucono-lactone,PPP途径,限速酶,对NADP+有高度特异性,(2)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 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酸,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6-phosphoglucono-lactone,6-磷酸葡萄糖酸6-phosphogluconate,PPP途径,(3)6-磷酸葡萄糖酸 转变为5-磷酸核酮糖,6-磷酸葡萄糖酸6-phosphogluconate,5-磷酸核酮糖ribulose 5-phosphate,PPP途径,5-磷酸核酮糖ribulose 5-phosphate,(4)三种五碳糖的互换,PPP途径,许多细胞中合成代谢消耗的NADPH远比核糖需要量大,因此,葡萄糖经此途径生成了多余的核糖。第二阶段反应的意义就在于能通过一系列基团转移反应,将核糖转变成6-磷酸果糖和3-磷酸甘油醛而与糖酵解过程联系起来,因此磷酸戊糖途径亦称为磷酸已糖旁路。,(5)二分子五碳糖的基团转移反应,PPP途径,(6)七碳糖与三碳糖的基团转移反应,PPP途径,(7)四碳糖与五碳糖的基团转移反应,PPP途径,转酮酶与转醛酶,转酮酶(transketolase)就是催化含有一个酮基、一个醇基的2碳基团转移的酶。其接受体是醛,辅酶是TPP。,转醛酶(transaldolase)是催化含有一个酮基、二个醇基的3碳基团转移的酶。其接受体是亦是醛,但不需要TPP。,磷酸戊糖途径二个阶段的反应式,三、磷酸戊糖途径的小结,磷酸戊糖途径总反应图,糖酵解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C原子数目变化示意图,磷酸戊糖途径小结,反应部位:胞浆 反应底物:6-磷酸葡萄糖 重要反应产物:NADPH、5-磷酸核糖 限速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四、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物学意义,1、磷酸戊糖途径也是普遍存在的糖代谢的一种方式2、产生大量的NADPH,为细胞的各种合成反应提供还原力3、该途径的反应起始物为6-磷酸葡萄糖,不需要 ATP参与起始反应,因此磷酸戊糖循环可在低ATP浓度下进行。4、此途径中产生的5-磷酸核酮糖是辅酶及核苷酸生物合成的必需原料。5、磷酸戊糖途径是机体内核糖产生的唯一场所。,磷酸戊糖途径的速度主要受生物合成时NADPH的需要所调节。NADPH反馈抑制6-P-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五、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第五节 糖异生作用(单糖的生物合成),糖异生作用是指以非糖物质作为前体合成为葡萄糖的作用。,*部位,*原料,*概念,主要在肝脏、肾脏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主要有乳酸、丙酮酸、甘油、生糖氨基酸,一、糖异生的反应过程,*过程,酵解途径中有3个由关键酶催化的不可逆反应。在糖异生时,须由另外的反应和酶代替。,糖异生途径与酵解途径大多数反应是共有的、可逆的;,*糖异生途径(gluconeogenic pathway)是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1.丙酮酸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丙酮酸,草酰乙酸,PEP,丙酮酸羧化酶(pyruvate carboxylase),辅酶为生物素(反应在线粒体),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反应在胞液),草酰乙酸转运出线粒体,丙酮酸,线粒体,胞液,糖异生途径所需NADH+H+的来源,糖异生途径中,1,3-二磷酸甘油酸生成3-磷酸甘油醛时,需要NADH+H+。,由氨基酸为原料进行糖异生时,NADH+H+则由线粒体内NADH+H+提供,它们来自于脂酸的-氧化或三羧酸循环,NADH+H+转运则通过草酰乙酸与苹果酸相互转变而转运。,2.1,6-二磷酸果糖转变为 6-磷酸果糖,3.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非糖物质进入糖异生的途径,糖异生的原料转变成糖代谢的中间产物,上述糖代谢中间代谢产物进入糖异生途径,异生为葡萄糖或糖原,二、糖异生的调节,在前面的三个反应过程中,作用物的互变分别由不同酶催化其单向反应,这样一对由不同酶催化所进行的正逆反应称之为底物循环,因此,有必要通过调节使糖异生途径与酵解途径相互协调,主要是对6-磷酸果糖与1,6-二磷酸果糖之间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与丙酮酸之间进行调节。,当两种酶活性相等时,则不能将代谢向前推进,结果仅是ATP分解释放出能量,因而称之为无效循环(futile cycle)。,6-磷酸果糖,1,6-双磷酸果糖,ATP,ADP,6-磷酸果糖激酶,Pi,磷酸果糖磷酸酯酶,1.6-磷酸果糖与1,6-二磷酸果糖之间,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与丙酮酸之间,PEP,丙 酮 酸,ATP,ADP,丙酮酸激酶,乙 酰 CoA,草酰乙酸,三、糖异生的生理意义,(一)葡糖异生可维持动物和人体内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这对需糖较多的脑组织、红细胞和视网膜等非常重要(二)葡糖异生是草食动物,特别是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唯一来源。(三)葡糖异生与乳酸的利用有密切关系,对于回收乳酸分子中的能量、更新肝糖原、防止乳酸中毒的发生等都有一定的意义。(四)协助氨基酸代谢。,葡萄糖在肌肉组织中经糖的无氧酵解产生的乳酸,可经血循环转运至肝,再经糖的异生作用生成自由葡萄糖后转运至肌肉组织加以利用,这一循环过程就称为乳酸循环(Cori循环)。,四、乳酸循环(lactose cycle)(Cori 氏循环),循环过程,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丙酮酸,乳酸,乳酸,乳酸,丙酮酸,血液,生理意义,乳酸再利用,避免了乳酸的损失。,防止乳酸的堆积引起酸中毒。,乳酸循环是一个耗能的过程,2分子乳酸异生为1分子葡萄糖需6分子ATP。,第六节 蔗糖与多糖的生物合成,一、糖核苷酸的作用与形成,1、概念 单糖与核苷酸通过磷酸酯键结合的化合物称为糖核苷酸。,UDPG,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ridine diphosphate glucose,UDPG),2、作用,在高等动植物体内,糖核苷酸是合成双糖和多糖过程中单糖的活化形式与供体。,3、形成,二、蔗糖的生物合成,1、蔗糖磷酸化酶(微生物),2、蔗糖合酶,3、蔗糖磷酸合酶,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之一,是机体能迅速动用的能量储备。糖原是由葡萄糖残基构成的含许多分支的大分子高聚物。,糖原,糖原储存的主要器官及其生理意义,三、糖原的生物合成,1.葡萄糖单元以-1,4-糖苷 键形成长链。2.约10个葡萄糖单元处形成分枝,分枝处葡萄糖以-1,6-糖苷键连接,分支增加,溶解度增加。3.每条链都终止于一个非还原端.非还原端增多,以利于其被酶分解。,糖原的结构特点及其意义,-1,6-糖苷键,-1,4-糖苷键,(二)合成部位,(一)定义,糖原的合成(glycogenesis)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组织定位:主要在肝脏、肌肉细胞定位:胞浆,糖原的合成代谢,1.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磷酸化),(三)合成途径,(1)活化,ATP,葡萄糖激酶,Mg2+,磷酸葡萄糖变位酶,2.6-磷酸葡萄糖转变成1-磷酸葡萄糖(异构),1-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UDPG可看作“活性葡萄糖”,在体内充作葡萄糖供体。,+,3.1-磷酸葡萄糖转变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转形),1-磷酸葡萄糖,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ridine diphosphate glucose,UDPG),UDPG,葡萄糖引物,糖原合成酶,(Gn+1),UDP,(2)缩合,*糖原n 为原有的细胞内的较小糖原分子,称为糖原引物(primer),作为UDPG 上葡萄糖基的接受体。,(3)分支当直链长度达12个葡萄糖残基以上时,在分支酶(branching enzyme)的催化下,将距末端67个葡萄糖残基组成的寡糖链由-1,4-糖苷键转变为-1,6-糖苷键,使糖原出现分支。,限速酶,糖原分枝的形成,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二)糖原合成的特点:,1必须以原有糖原分子作为引物;2合成反应在糖原的非还原端进行;3合成为一耗能过程,每增加一个葡萄糖 残基,需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 4其关键酶是糖原合酶。5需UTP参与(以UDP为载体)。,G-6-P在糖代谢中的作用,G-6-P,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糖类,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一、双糖的水解二、淀粉(糖原)的降解,第三节 糖无氧分解(糖酵解),一、糖酵解的概述二、糖酵解过程三、糖酵解中产生的能量四、糖酵解的意义五、糖酵解的调控六、丙酮酸的去路,三羧酸循环的概念二.三羧酸循环的过程三.三羧酸循环的回补反应四.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五.三羧酸循环的调控,第四节 糖有氧分解(三羧酸循环),概 念 过 程 小 结 生理意义 调 节,第五节 磷酸戊糖途径,本章思考题,1.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静态生化.动态生化.构件分子.生物大分子2.生物化学发展分为几个阶段?3.你了解哪些重大生化成就?4.生命是怎样形成的?5.生物化学研究哪些内容?,

    注意事项

    本文(第7章糖类与糖代谢.ppt)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