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题材料汇编.docx
目录L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指向及实施路径22 .x×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73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24 .新时代高校美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65 .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发展路径21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指向及实施路径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特定的形式内容与目标指向。随着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到来,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劳动教育引申为提高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更多强调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做事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当下的信息技术时代,数字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运行环境,虚拟技术不断重构着人的存在方式,学校劳动教育面对信息技术的扩展和渗透,将担负起建构人类社会生活意义、克服虚无主义挑战、传承人类文明、维护人的尊严和生命立场的使命。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再是形式简单的体力付出和动手教育,而应体现更高层次和意义上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场域中提升具身认知,倡导“做中学”,建构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学生经验与理性相统一的整体性学习,更应发展为学生对自身存在方式的理解和面向人文主义价值情感的教育。现阶段,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立足学校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在更高层次和意义上,理解并把握劳动教育的实质和指向,并基于学生身心特点,以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实践性知识为主线创设劳动情境。学校劳动教育的指向面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劳动教育指向。与学科教育教学相比,劳动教育在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这是因为劳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生命展开的基本形态,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远离劳动的教育是空洞的,倡导“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理念,则赋予劳动教育新的意义。学生对于知识原理的理解与记忆必须在实践中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生活中也总是面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劳动教育因具有丰富的实践性,在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重获劳动教育意义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维护中华民族共同情感的劳动教育指向。勤劳勇敢、勇于实践、尊重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而结成的休戚与共、情感升华的价值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在劳动教育中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团队协作、相互帮助,在劳动情境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升华情感,以学生情感的获得和满足为前提,创设丰富适宜的劳动教育场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劳动体验和劳动获得感。同时,以劳动教育维护情感教育,克服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特有的情感疏远和虚无主义,从而彰显劳动教育基于生命主体的存在感,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情感。强调学生知识获得与能力提升的劳动教育指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具体形式与内容。学生旺盛的精力、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要求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卫生清洁和家务劳动。教育者要设计突出劳动教育沉浸式具身认知的活动场景,让学生身在其中感知劳动教育的挑战性,并在完成复杂劳动项目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具身认知和行动能力。倡导知行合一健全人格培养的劳动教育指向。青年学生正值劳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当下,远离劳动情境的城市生活和以知识增扩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减损了劳动教育的价值作用。学生基于学科知识的学习,更多体现的是对抽象符号的学习,尽管较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却忽视了学生对感知和经验性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远离知识运用场景、缺乏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现实窘境出现。理性的知识学习只有在行动中显现出来,方能成为真知。劳动教育应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学习品格,并以知行合一的劳动观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并实施劳动教育。各类学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化,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科课程所承载的知识内容,本身就来自人对主客观世界的不断探索,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持续改造,经抽象思维加工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以课程为载体实施劳动教育,无疑是学科知识原初发现情境的还原和再认识。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劳动即人类实践活动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重获劳动实践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意义,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实施并突出劳动教育。社会生活的高度智能化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使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和家务劳动的机会相对减少,为此,学校应积极实施并突出劳动教育。学校教育除学科课程教学外,还有丰富的各类育人活动和隐性课程,这些都是实施劳动教育良好的载体。通过这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将劳动理解为行动、创造、实践和再学习的过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劳动教育。学以致用是劳动教育尤其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强调的宗旨。社会实践活动以其真实性、情境性特点,对学校劳动教育具有正向强化作用。学校组织设计的公益社会服务活动、科技活动等,都具有很高的劳动教育价值,在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公民意识、责任意识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道德教育、成人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应针对活动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共处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蕴含的劳动教育价值。在家庭生活中深入实施劳动教育。父母对劳动教育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无疑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发挥家庭生活中劳动教育的作用,首先,父母自身要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以身作则,通过日常家务行为来影响孩子,同时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确立以整理自己生活内务为基本的劳动教育内容,辅之以示范、督促、评价等手段,教育孩子做好分内之事。其次,随着孩子家务劳动习惯的养成,把整理自己生活内务的劳动逐渐扩大到家庭共同生活劳动事务上,让孩子承担家庭共同生活中的劳动义务和责任,养成爱己及人、推己及人的处事态度。最后,借助家庭生活中的旅行活动,父母有意识地分配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事项,在活动中观察孩子的行动能力、做事态度以及承担劳动责任的意识,使孩子充分感受到信任和成长的快乐。总之,劳动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学习及实践中,更体现在其所承载的生命、生活、生存的教育内涵上,特别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应变能力上。XX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有助于高等院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XX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鼓励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倡导系列创业实践并为此营造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促进了青年创业活动的发展。提供政策、服务和资金支持为了推动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XX在健全制度框架、完善服务体系、提供资金支持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政策框架。为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XX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如19xx年颁布的XX世纪XX年代XX高等教育的发展绿皮书提出了政策要求,鼓励高校与工商业界加强联系、合作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技能。19xx年XX政府发布高等教育一一迎接新挑战白皮书,启动重点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高等教育创业”计划,要求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课程,并据此制定了全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黄皮书等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20xx年公布了“朝着创业型大学发展”的政策文件。20xx年发布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导文件。20xx年发布“教学卓越框架”,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标准、学生创业成果检验标准等。20xx年,XX政府发布题为工业战略:建设适应未来的XX的白皮书,提出加强政府机构、企业和高校间合作,推动新技术与市场有效对接。XX政府还通过完善公司法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法律保障。XX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发布的xx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南明确了成立新公司、拓展现有公司业务或设立创新型机构等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场景。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支持体系。XX政府鼓励创新创业协会、科技园、企业孵化中心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支持。XX创新创业教育者协会XX作为一个包括XXX多所高校和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以及其他具有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职责的全国性组织,主要为制定相关政策服务,为高校教师提供教学法培训、创业教学经验分享和课题研究资助等。XX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XX创建了“首席企业家顾问”职位,不断加大企业家对商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帮助。XX全国高校学生创业者协会XX则通过学生主导的创业社团、实践项目和活动,为年轻人提供提升创业技能和实现创业抱负的机会。XX毕业生职业咨询服务协会既能够为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人员提供培训、资源和交流机会,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类职业的相关信息和就业服务。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在XX,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大部分资金来自于政府,XX财政部、首相办公室以及科学、创新和技术部等政府部门不仅参与制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法规与政策,而且是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区域发展机构基金、科学挑战基金新创业奖学金、教与学优异中心基金以及大学自筹资金等也是XX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金的来源。此外,XX创新创业教育者协会设立有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基金和助学金,还与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合作举办国际创新教育者大会并评选和颁发相关奖项。XX政府允许高校通过提供发展债券的方式予以缺少资金的创新创业团队资金支持,设立了高等教育创新基金支持创新创业活动,并通过高等教育社区商务交流调查来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价。优化课程设置关注人才培养为了拓展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XX重视优化相关课程设置,并积极发动校内外力量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水平,培养相关人才。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XX教育、儿童服务与技能标准办公室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技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角度建构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确定了大学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标准。通过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提高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团队合作热情和解决疑难问题的技能。在其指导下,许多XX高校构建起总体包含“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创业职业”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的高校还专门开设了针对社会组织创新问题的社会创业课程以及女性创业和少数族裔创业课程等特殊群体创业课程,以期提高特殊群体创业素质和能力,引导和鼓励他们参与创新创业。XX高校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往往会集中各种资源共同开发整体普及的创业教育方法,还将常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建设跨学科创业研究和教学中心,集聚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创业者和培训者等共同开发系统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和教育资源,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创办孵化。在此背景下,XX逐渐形成了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网络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合作开发网络,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数量不断增加、课外创业活动类型日益丰富,高校师生与企业共同开发创业孵化器的情况也逐渐增多。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完善评价标准。XX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纳入高等教育学科分类编码系统。其20xx年X月发布的国家创业教育标准对学校创新创业活动数量以及学校如何管理、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发展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并为学校创新创业活动及相关规划、组织、服务和教学绩效等确定了评估标准。XX创新创业教育者协会多次组织召开国际创新创业教育者大会,为教师提供展示创新创业教研成果的平台和机会,还由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XX选择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表现突出的大学颁发“创业型大学年度奖二XX高校鼓励教师开展项目式教学或投身创新创业活动。XX高等教育学会重视教师创新创业教学水平及创业能力的提高,通过“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框架”和相关师资培训项目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自20xx年起,为了更好地推广教学实践经验,XX还启动了国家创业教师奖,用以奖励从事创新创业相关教学活动的教师等人员。校企合作培养创业人才。XX高校普遍比较重视与社区及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关系,会邀请企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创业建议和帮助,设计出将企业文化、价值观与学校现有课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项目,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市场调研、运营组织能力。XX大学的“创业与商业技能课程”有一半课程是由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转让处主管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承担。XX大学等要求授课教师为学生实习和员工借调创造机遇。XX学院的创新创业课程导师则需要帮助学生获得有效资源和专业知识,以便能够度过创业初期的艰难阶段并组建优质管理团队。多年来,随着XX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拓展和完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大多数公立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培训实践。XX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有所提升。调查显示,有创业意愿的XX大学毕业生比例已经提升到XX%以上,过去XX年间自雇人数占XX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增长了XX%O此外,XX大学毕业生的自主择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近年来,D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了多份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政策文件,逐步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制度框架和实践蓝图。D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求“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作为D的二十大后教育领域改革的首个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反映了D和国家对新时代职业教育规律的新探索,有利于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明确现代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0xx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2年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国家法律形式对职业教育的类型作出明确规定。这既是对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普通教育化”的一种转变,也是对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化重构。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一方面,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贯穿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全过程,渗透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全要素,体现出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类型差异。从培养目标来看,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全社会的行业职业岗位,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培养模式来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底色”,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大优势。我们应当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着力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开放性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从保障体系来看,重点在于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上下贯通、普职融通。另一方面,强调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旨在凸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遵循不同的人才培养规律,彰显职业教育独特的社会功能定位。不同类型教育应该优势互补、交叉融通,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类发展”与“协同创新工增强现代职业教育适应性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而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应当是供需匹配的职业教育体系。当前,无论是职业教育的层级结构体系、专业结构体系,还是人才培养制度体系,都无法有效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新需求。因此,需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形成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与产业结构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及区域布局结构。从职业教育供给侧而言,一是切实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制度创新,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积极打造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及时将生产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体系。二是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开展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打造职业教育品牌。三是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建设多功能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创设产教深度融合新生态,提升校企合作育人质量。从经济社会需求侧而言,行业企业应当积极主动融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优先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升级改造和新设相关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推行产业人才需求发布制度,打通职业供需的制度性壁垒。以经济社会需求牵引职业教育供给,切实破解职业教育供需矛盾难题。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及有效运行离不开制度保障。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本身就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可以通过在重点行业“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引领“,努力营造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和政策环境。从系统论视角来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体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坚持和加强D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质量为要、守正创新;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以产教融合为重点支持方向,实施多元政策激励和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在职业学校关键能力建设、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投入机制、国际交流合作、职教高考、教师培训等方面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与突破;以职教高考制度建设为核心,打通升学通道,推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多途径成才。二是职业教育改革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以及多主体协同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机制,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体部署、整体实施;成立多方参与的实体化理事会,推动多元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技术创新中心、人才供需信息平台,服务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改造;制订人才需求、产业发展和政策支持“三张清单”,完善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协调和落实机制,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全方位制度保障。新时代高校美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艺术设计融合发展的当下,中国传统儒家和道家文化中蕴含的美育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发挥着重要作用。美育关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对于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整体提升国民素质具有积极作用。高校担负着培养青年人才的使命,应该将以美育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应对美育挑战。针对美育理念不明确问题,重构理论体系。高校美育作为美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塑造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公民,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有的高校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忽视美育应有的交叉性特征,使得美育未能与智育、德育、体育等相融合,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地位,造成美育具有智育化倾向的不良后果。高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美育,准确定位自身办学性质,树立以美育引领办学的思想。例如,艺术类院校应注重美育的拓展教育,将“尚美”作为办学理念,将培养专业、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作为美育目标;综合类院校应注重美育的跨学科属性,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中贯穿美育理念,带动不同专业教师参与美育理论研究,为美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奠定坚实基础,彰显特色化的专业教育和美育教育。高校需要警惕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或者技能教育的倾向,确保构建的美育体系能够指导教师和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或者艺术学习提升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形成组织协调的美育理论发展体系。针对课程体系不完整问题,重构资源体系。重视美育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国高校美育发展至今XX余年,一些高校还未在课程体系中肯定美育的地位,将美育边缘化,造成一些教师和学生产生“美育不重要”的错误观点。如此,高校美育课时不足、不够注重美育实践成为普遍问题,给教育教学开展和资源整合造成较大的挑战。对此,高校应明确教学是开展美育的重要途径,多元化教学内容是开展系统美育工作不可或缺的资源。首先,高校可以将美育课程设定为公共必修课程,并将其纳入学分考核系统,设置明确的美育教学目标,确保足够的教学课时,使美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并行。其次,高校可以在不同专业教学中加入艺术教育、美育课程,以不同视角区分不同的知识概念,将美育作为专业知识教学的情感教育,形成在审美和情感教育中完成知识教学的模式,以专业课程和美育课程结合的形式推动课程体系建设转型升级。同时,高校应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提升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水平,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发校本美育课程的方式,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快美育教学资源更新速度,使得美育课程内容更加完整,且与时代发展需求衔接更加紧密,与新时代倡导的文化自信相融合。由此,基于信息化的教学资源能够顺理成章地与传统美育教学资源相整合,不同专业课程也能够顺势融合,促进高校审美教育。针对师资队伍不完善问题,提升专业水平。美育专业性较强,需要高校专业化师资队伍予以支撑和推进。然而,部分高校专业化美育师资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长期存在,直接导致美育动力缺失,影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现阶段,部分高校美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以艺术类教师为主、人文类教师为辅,工科教师较少参与美育;教师队伍整体陷入“美育基本等同于艺术教育”的困境,艺术专业教师偏重美育理论传播,人文专业教师偏重美育实践教学,通过给学生布置自主查阅资料、角色扮演和分组讨论的任务,直接考查学生的美育学习实践成果,导致一些学生忽视美育理论知识。对此,高校应明确美育教学面临的具体挑战,明确美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结构,制定本校师资队伍构建计划;在招聘环节加强对专业美育教师的选拔,提高教师待遇,明确招聘要求,引进业界理论与实践能力突出、德才兼备的美育教师人才。基于此,高校应调整美育教师队伍结构,为美育公共课程配备专职美育教师;从教师队伍中选拔有经验的美育教师,与引进的专职美育教师和校内其他学科专业教师组成教研组,对国内美育水平较高和研究成果较为突出的院校教师成果进行讨论学习;将优秀的专职美育教师作为核心,吸纳不同学科教师,组建小规模培训队伍,定期对不同专业教师队伍进行美育培训,综合考查教师的专业教学和美育教学水平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强化统筹管理和追踪能力,逐步扩大培训队伍,进而督促教师美育专业水平整体提升。此外,高校还应该根据师资队伍情况制定长线发展计划,为教师提供更加长远的职业规划,拓宽教师发展空间,促进专业教师水平不断提升。针对评价方式不科学问题,健全评价机制。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开展无法脱离教育大环境和国际美育改革大环境,需要构建更为全面、合理的评价机制,为提升美育水平提供反向作用力。然而,除艺术类院校之外,多数高校评价学生依旧以文化课成绩为主,不仅使得美育课程实施流于形式,而且使得师生整体的审美能力提升缓慢。究其原因,部分高校评价机制不健全,未能够及时将美育作为评价单独内容纳入评价体系,导致美育教师和其他课程专业教师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缺少参考文件和标准,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及评价形式未能统一,暴露出当前高校美育功利性的问题。对此,高校应重新审视美育评价制度的积极作用,明确美育评价是对美育工作整体判断的定位,应秉持全面性、发展性和多元性原则,积极完善评价机制。全面性方面,高校应重视学生评价作用,保证主体全面性,将单一的教师或者学生评价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评价。当然,高校的统筹作用对于全面性原则的贯彻始终不可小觑。发展性方面,高校应制定动态评价机制,确保评价机制的更新与时代、国家美育教育政策等发展变化保持一致;教师作为践行评价机制的一线人员,应该在美育教学中动态化记录学生的审美认知、审美素养等的变化,并定期、批量将数据上传到线上评价系统中,形成科学的、动态的评价数据报告。多元性方面,高校和教师应注意评价语言和方式的转变,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和艺术修养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给予学生科学的评价,形成常态化激励机制,正向促进高校美育持续发展。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发展路径摘要: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立有利于抢占高校发展机遇先机,有利于提升教师师德修养,更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和研究能力。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仍存在专业性不强、功能发挥不足、覆盖范围不充分、校本化特色不明显、共享性不足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积极探索其发展路径,通过推进高校教师发展中心队伍专业化建设、组织框架设计、服务需求调查、活动形式设计、校本化设计,力图推进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认可度。关键词: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发展路径;高校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创建以高校教师的发展为基础,为高校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为教师提供相应的信息、平台等支持;而高校教师的发展又可以促进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关于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价值在于有利于抢占高校发展机遇先机,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有利于强化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等。但是目前,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存在建设专业性不强,建设功能发挥不足,建设覆盖范围不充分,建设校本化特色不明显,建设共享性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一、推进高校教师发展中心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教师发展中心的服务质量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从本质上来看,其职能还是为一线教学教师提供服务,具体来讲就是为教师发展提供适合优质的服务,由此可知教师发展中心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是影响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从业人员知识储备专业性越强,教师发展中心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就越强,服务质量也就越高。因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具有行政和学术的双重性质,所以强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专兼职人才队伍建设,使其数量充沛、人员结构合理是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考虑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比例结构配备时,除配置必要的行政岗位人员外,更多的应考虑各类学科专业的教师发展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包括学术研究能力突出的学者队伍、具有一线教学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能够提供教育教学意见和建议的咨询顾问人才、教学教育质量评估专家以及能够合理运用新时代教育网络技术的教育技术专家等。结合各类高校的切实情况,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专家队伍可以是专职人员,也可以是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为高校教师提供职业发展方面专业服务。如XX大学教学与教师发展中心,聘请了一批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校内外、境内外的教学名师、著名学者,共XX人担任专家委员,为不同专业的教师发展提供全面指导,建立起教师发展服务“智库资源工二、推进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结构设计,强化教师发展中心的物质基础有效搭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结构是实现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价值的基础,同时也是发挥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核心作用的必要条件。从当前各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的设立位置来看,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大多数设置在教务处等学校职能部门内,导致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成为了这些职能部门的的下属机构。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由这些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兼任,这种组织框架设置办法虽然能够利用原有机构的人员及部分功能,表面上看是合理利用资源,但实际上由于将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挂靠于教务处等学校职能部门,组织层级较低,对上级组织的依赖性过强,协调校内其他同层级机构开展教师发展活动的难度较大。同时,由于教务处等职能部门本身工作较多、任务繁重,教师发展职能易被边缘化。因此,在推进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结构框架设计时,应将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设置为一个独立的部门,与教务处等学校职能部门平级,同时推进二级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通过增强教师发展中心的组织层级,促进其在全校范围内顺利推进教师发展服务工作,方便其协调校内外不同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和共享共建机制,协同推进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三、推进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服务需求调查,强化教师发展中心的针对性教师发展需求是多样化、层次化且复杂化的需求体系,从高校教师未来发展角度考虑,不仅包括横向层面的以专业科研为主的发展需求、以教学技术提升为主的教育发展需求及个人发展需求,还包含纵向发展层面的基于教师不同职业成长期的发展需求。一方面,高校教师肩负着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两大责任,同时也扮演着学者、教育家、班主任、社会人等不同社会角色,故以此为基础的教师需求便不尽相同。从另一角度而言,教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也就是说从教师的教学活动角度出发,教育模式应是差异化的,因为每位教师个体都会遇到不同的教育教学问题和个人发展问题,并由此产生了因人而异的提升需求。高校教师发展中心需要对全体教师进行深入详细的发展需求调查,可以通过座谈会、交流会、问卷调查、基层走访等多种途径收集整理教师需求。同时应创建表达教师个人需求的有效机制,将微信、邮箱、官方网站等线上手段结合线下座谈会等形式促成教师与领导层的有效沟通,从而详细掌握高校教师发展的实际状况、面临的困难和未来发展方向及个人需求,并根据教师个人所处的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形成青年教师、职业成熟期教师、职业晚期教师等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发展需求层次,以此为基础设计合理适宜且有效的的教师队伍发展项目,强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针对性。四、推进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活动形式设计,强化教师发展中心的实效性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如果想要获得广大教师的认可,就需要在围绕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的职责、宗旨开展工作时,以举办体验式教学活动为着力点,以感受调动参与感,以体验争取认可。在举办活动时,立足于教育实践,防止过分宣扬,并提防承诺过度的“专家效果'',XX著名学者曾讲过:“世界上没有优质教育的公式,而专家学者的指导也仅仅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到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的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由此可见,专家培训仅仅只是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可选取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形式。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还可以结合学校师资发展需求,选取课堂教学沙龙活动(意在积极地组织全校老师展开专项探讨与共享教学活动,探讨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交换和共享经验);教学改革项目(对老师适时参与课程开发和科学研究提供资金支持,有利于老师适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成果,并加以深入研究,是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最佳的激励和支持,而且科研项目的展开、落实直至结题顺利完成,是老师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最佳赞赏);教学活动周(通过举办全校教职工特别是年轻老师展开教育教学课堂大比武,互相听课评课,经过课堂教学观察和课堂教学探讨,互换教育教学经验,促进一线教学技能提升);“互联网+技术培训”(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可以利用慕课、微课这些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工具培训,将课堂教学更进一步地融合到新媒体、新的教学工具中,使老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导师制(可以设立青年教师导师负责制,给青年教师搭配“一对一、一对多”的教授予以指导、咨询和教育引领)等不同的教学活动形态,为老师实行了全方位的教学服务,通过以上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强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实效性。五、推进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校本化设计,强化教师发展中心的认同性每一所院校都有孕育自身校园文化、学风校训的历史底蕴,也有着不同于其他院校的自身实际情况。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在创建初期可以借鉴成功院校的运作经验,但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更关键的是必须关注自己独特的校本实际,并进行切合校本实际的培训等活动。比如:通过建立老师的教学成长电子档案馆,留住每个老师在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发展成长的教学信息,促使每位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改善课堂育人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优质课堂共享网,通过举办优质公开课大赛、优质课程设计大赛等方式,集成校园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把优质的课堂教学设计、优质课堂视频等教学资料上传类似于中国大学MooC等网络平台,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线学习。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还应该主动根据自身发展目标,探索属于自身的特色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推动其常态化,不断积累经验建立自身的优势,合理定位,并根据本校传统与优秀教育文化来规范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力争以特色项目制胜,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校教师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获得教师的支持和认可。综上所述,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作为高校教师间沟通发展的有用平台,积极吸纳国内外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高校教师加入到教师发展活动当中,以推动高校教师之间的跨学科门类交流、跨专业交流,助力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走中国特色、校本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