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应急处置预案舆情处置预案【十三篇】.docx
舆情应急处置预案舆情处置预案【十三篇】舆情应急处置预案舆情处置预案篇1为认真落实县委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强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及时回应网民关切问题,有序化解网络舆论危机,有效预防、缩小和消除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本预案。一.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类敏感网络舆情的处置工作。二、工作原则1.快速反应,妥善处置。要第一时间发现、研判、处置网络舆情。要坚持双处置,即网下网上同步处置,网下治本、网上治标,积极解决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妥善做好社会舆论层面的回应。要按照三同步的原则,切实做到事情应急与新闻应急同步部署、处置工作和对外发布同步研究、处置授权与发布授权同步安排。2、分级响应,有序应对。根据网络舆情可能造成社会影响的大小,针对不同等级的奥情,坚持分级应对的原则,采取不同应对措施,提高效率,注重效果。三、组织体系成立重大意识形态舆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组长:XX副组长:XX成员:各科室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王加志同志兼任,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研判、提出处置建议。四.应对方案(一)应对原则1.黄金24小时法则。力争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赢得话语权。信息要真实透明,报道要统一开放,沟通要亲民坦诚。2、信息公开原则。新闻发言人要充分发挥媒体优势,根据网民的质疑和提出的问题,有节奏地抛出系统化的专业信息,不断引导民众舆论。3、主动沟通原则。突发事件中,要主动组织与积极策划新闻宣传活动,邀请第三方媒体(地方电视台、权威专业纸媒或网站等)及时发布信息,主动与民众沟通并适时进行权威讨论,通过释疑赢得公众信任。(二)重要措施1.启动新闻发言人机制。新闻发言人应选择熟悉媒体运作,具有丰富的公关宣传经验的工作人员,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根据必要性,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新闻发布会,或者联系媒体接受专题采访等方式主动回应。2、培养和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影响力。通过内部培养、外部挖掘,寻找懂业务、新闻素养高的专业媒体人士,作为领域内意见领袖。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由意见领袖在论坛、微博等舆论活跃地带设置话题,发布专业、权威、客观的评论性内容,引导负面情绪趋于平和与理性。3、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员制度。各科室配备一名舆情信息员,实时监控舆论发展动向,负责舆情信息的采集上报工作。4、适时利用第三方成员应对舆论震荡。在网络平台设置议题后,可组织网络水军发布价值性评论、回帖,扭转一边倒的敌我情势。(三)具体方法1.迅速调查核实,及时上报,积极沟通。迅速组织调查,核查事实,及时上报县委党政办。同时,组织涉事各方加强内外部沟通。2、适时跟贴回应。全面监控以网易、搜狐、新浪、搜狐、凤凰网为核心的商业门户网站和以天涯论坛为首的全国和地方综合性论坛,着重观察负面舆论的发展动向,发现舆论发酵的苗头,及时主动应对,由涉事主体迅速组织人员(意见领袖、网络信息员、网络水军统一口径,以第三者身份更贴回应,放大正面声音,稀释负面影响。3、快报事实,慎填原因,重报进展。快报事实,即在着重解决线下现实问题的同时,通过政务微博、政府网站、微信和手机报等渠道,第一时间告知事实。慎报原因,即不仅要基于严格、全面和深入的调查,还要注重原因公布的时间选择,过早易引发群众的不信任感,过晚会有执行不力之嫌。重报进展,即通过上述两微一端或第三方媒体介入,阶段性公布调查和解决实况,助推舆论平复。4、对不实贴文,即刻上报,对相关网站迅速采取有效惜施进行管控,消除负面影响。同时,可邀请主流媒体采访,正面回应网民关切。5、对诽谤、造谣等涉嫌违法违规信息,报请公安机关衣法处置。6、主动设置议题。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认真分析研判,紧扣网民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设置相关议题(着重选择事实澄清、主体问责、权威观点等话题范围),组织网络宣传,化解网上疑虑,有序引导网络舆论。五.处置流程结合实际,整合资源,互动融合,灵活处置,有效化解舆情情危机。(一)全面监测采取人工和技术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方式,对重点领域、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进行24小时检测,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舆情。(二)研判预警对发现的舆情,各涉事主体要迅速对舆情走势、风险级别进行评估,及时报告党政办、上级业务部门和同级网信部门。特别重大舆情务必1小时内上报,重大舆情务必2小时内上报,较大和一般舆情酌情适时上报。(三)分级处置1.一般网络舆情。指网民在网络论坛/社区、微博、维权网站等平台对某项政策或某类问题进行询问、提出质疑、表达诉求,仅有少量围观的舆情(阅读量、跟帖量、舆情总量等均在50篇/条),且未有主流媒体(电视、报刊)介入报道,评论量也是零星分布,由涉事主体及时解决网民诉求,回应网民关切。2、较大网络舆情。指涉及有损XX县形象的敏感信息在不同网站出现的(阅读量、跟帖量、舆情总量等均在IOo-500篇/条)评论量也有数十条,且负面声音有所上升,发酵趋势明显的舆情。由涉事主体密切关注,及时调查核实,及时跟帖回应,妥善处置。3、重大网络舆情。指涉及重点领域、重要节点、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敏感信息迅速发酵,或有主流媒体(电视、报刊等)介入报道,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舆情。由派出所及时提请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奥情处置方案,组织网上网下同时实施,及时有效化解网上危机。4、特别重大网络舆情。指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舆情(安全生产过程中发生人员伤亡等)。在党政办统一协调下,分级响应,及时有效处置。(四)舆论引导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和攻防兼备、疏堵结合的原则,主动设置议题,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认真回应质询议题,适时进行权威评论、积极开展民意互动,根据舆论形势、事件进展等情况,采取新闻发布会背景说明会组织记者集体采访或单独采访发布新闻公报、声明利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答记者问询等形式,通过新闻发言人专业、快速、准确地引导网上舆论,减少和消除负面影响。舆情应急处置预案舆情处置预案篇2为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应急工作,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处置工作机制,及时准确发布信息,维护学院稳定,最大程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突发公共事件对学院造成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特制定本应急预案。一、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关于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机制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制定本预案。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处置与学院相关的重大自然灾害、人身伤害事故、校园安全事件及其它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或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及跟帖等网上紧急舆情信息。三.组织机构学院成立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组长:主管宣传工作的院领导副组长:涉事单位(部门)分管院领导成员: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学生处、保卫处、信息技术中心、事件涉及单位负责人。主要职责为:1.组织相关单位(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统一新闻宣传口径,确定对外发布内容,安排新闻发布事宜。2 .邀请、接待采访公共事件的媒体记者。3 .收集媒体报道信息,分析事态发展趋势,形成舆情报告,及时向学院及省、市相关主管部门报告有关情况。四、工作原则1.明确职责,快速反应。学院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应急工作由学院党委统一领导,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是学院舆情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机构。公共事件发生后,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要及时了解舆情、明确情况,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稳定师生I青绪,把握新闻舆论的主导权。4 .统一口径,注重效果。舆情处置要准确把握国家有关规定,按照学院党委确定的统一口径,确保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相关信息发布要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即把学院已经做过的、正在做的、将要做的措施和办法向公众表达清楚,彰显诚意,力争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推动突发事件舆论的良性发展。5 .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公共事件发生时,同时启动现场处置和新闻宣传工作。新闻宣传工作和现场处置工作保持紧密联系。在发布信息时,注重报道学院积极采取的行动,及时通报事件处置的进展。五、预警信息分级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和可控性等因素,将突发事件分为重大、较大和一般三个级别。1.重大突发事件Q级)指对学院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重大危害和影响的,对学院工作或某一领域工作和稳定造成较大影响的,受境内外媒体和网站关注的负面舆情,需要省、市相关主管部门协调、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全校相关部门和力量进行紧急处置的突发事件。具体执行标准是:Q)境内外主要传统新闻媒体和新闻网站报道,并进行论坛讨论;(2)境内知名商业网站报道,并有网民在网上留言;(3)境内主要知名论坛进行讨论并形成热点;(4)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出现大量传播和评论。2.较大突发事件(II级)指对学院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一定危害和影响的,对学院工作或某一方面工作和稳定造成影响的,或可能在小范围内引起公众不满情绪的,受境内少数媒体和各大网站关注的负面舆情,需要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进行紧急处置的突发事件。具体执行标准是:Q)境内少数新闻网站报道;(2)境内少数商业网站报道;(3)境内主要知名论坛有相对讨论但未形成热点;(4)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有少量传播和评论。3.一般突发事件(III级)指小范围内对学院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一般危害和影响的,受极少数媒体和网站关注,尚未形成有规模的网上讨论,但继续发展很有可能对学院带来不良影响的突发负面舆情,需要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置的突发事件。具体执行标准是:Q)境内极少数新闻媒体和商业网站报道;(2)境内少数论坛有相关讨论但未形成热点;(3)主要在本地论坛引发关注的负面舆情。六、分级响应和应急处置在发生引起媒体关注的突发事件时,要迅速启动本预案,将相关的舆情监测和舆情处置工作纳入分析研究、决策发布范畴,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主动沟通、冷静应对,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置的公开性和透明性。1.分级响应I级应急响应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由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及时听取省、市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建议,相关单位(部门)按照职责,密切配合,协调处置。及时控制负面舆情传播,对事件影响进行评估并迅速做出处理,并向省、市相关主管部门报告事件情况和处理结果。II级应急响应发生较大突发事件,由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涉事单位倍B门)按照职责,密切配合,协调处置。及时控制负面舆情传播,对事件影响进行评估并迅速做出处理,并向省、市相关主管部门报告事件情况和处理结果。in级应急响应发生一般突发事件,按照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做出的指示,涉事单位倍B门)按照职责,密切配合,协调处置。及时控制负面舆情传播,对事件影响进行评估并迅速做出处理,并向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报告事件情况和处理结果。2.应急处置(1)预案启动发生突发事件后,涉事单位(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向学院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报告(重大突发事件应在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报告;较大突发事件应在事件发生后3小时内报告;一般突发事件应在事件发生后4小时内报告)。报告内容:舆情的基本内容、首发时间、首发媒体、网站链接、传播情况、舆情的真实情况、背景材料、其他辅助材料等;如涉重大突发事件舆情需连续报送舆情,内容还要包括研判发展趋势、提出应对措施以及意见、建议等。学院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迅速启动应对预案,根据舆情具体情况,研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对重大舆情,领导小组要及时组织召开舆情研判会,听取涉事单位(部门)的情况汇报,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具体指导舆情处置,并同步将舆情情况上报至省、市相关主管部门。(2)事件处理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根据涉事单位(部门)报送的书面材料和具体情况汇报,全面准确掌握事件真实情况。领导小组要快速决定处理意见,果断采取措施,全力控制事态发展,尽可能减少危害和影响,避免负面舆情进一步传播。(3)发布权威信息经过现场处置后,要综合评估研判舆情发展趋势情况,相关部门通过学院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等方式作正面回复,通稿内容要客观反映事件基本情况、采取措施等,文字要严谨、无歧义。(4)舆情跟踪应急处置过程中,如在本地网站、论坛发现不实信息、有害贴文等,须立即协调省、市相关主管部门通过管理途径迅速协调删除、断开链接、撤除专题,同时保存相关证据,确定责任人员。舆情监控人员须将突发事件设置为关键词纳入监控系统,实施重点监控,密切关注网上有关的新闻、帖文、博客、微博等的动态,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贴后,要及时加以引导。如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根据相关指导意见,再跟进回复。在舆情跟踪过程中,一旦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立即上报领导小组,以便领导小组能随时掌握动态信息,及时调整工作方案,有效处置网上舆情。从而实现对网上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舆情缓退、平息。(5)组织舆情引导统一调度学院网络宣传员,分工负责重点网站、论坛,组织专门队伍,运用网络语言,按照统一口径发贴、跟贴,让正面声音主导网上舆论。需作辟谣的,立即用事实澄清,压缩谣言传播空间。舆论引导过程中,防止关联炒作和延伸报道,形成新的舆论热点。(6)加强新闻宣传与管理学院有关单位(部门)要在事件发生后服从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未经学院同意,任何单位、人员不得擅自接受新闻媒体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相关内容的采访;对于已授权媒体记者的采访、拍摄应给予积极配合。遇到重大和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学院相关部门要及时向省、市相关主管部门报告事件具体情况。(上报材料应包括媒体报道材料、学院对相关问题的情况说明、学院对外答复口径、学院拟采取的应对措施、争取上级领导机关支持的具体事项、学院联系人等内容)。(7)应急结束突发公共事件集中处置一段时间后,待事件平息,舆情平稳,经综合研判,积极协调各有关信息淡化处理,尽快冷却话题,直至负面舆情消失,宣布结束应急状态,转入常态管理。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公共事件相关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事件处置后,及时总结经验,对工作表现优异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对有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及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行为,或擅自发布、编造虚假信息,造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将按照学院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由党委宣传部负责解释。舆情应急处置预案舆情处置预案篇3一、网络舆情对应系统流程处理步骤信息收集T信息分类一信息处理T信息反馈-信息跟踪一信息归档二.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类1.宣传处日常检查2、网友或师生举报投诉3、学院网络监督员巡查4、市公安局网警支队通报5、市委宣传部通报6、市教育局通报7、省教育厅社政处通报8、其它部门通报三.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手段主要有两种:1.技术手段:通过舆情监测软件设置敏感关键字、搜索与学院相关的页面等查找相关的话题。2、人工手段:通过对重点网站、论坛、SNSx贴吧进行日常检查监控。对院内重点人员对进监控,查访。四.网络舆情的信息分类信息按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有害信息,另一类为无害1、有害信息又可分为:Q)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9)侵犯我院名誉权、知识产权或其它权益的;QO)其它格调不高、违反公序良俗等低俗信息的。2、无害信息也可分成二类:一类是咨询类,咨询各类问题,另一类是建议类,对学校的各类建议与意见。五.网络舆情的信息处理依据公安及教育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求,除涉及上述有害信息1-7条必须删除外,第8-10条针对不同情况予以处理:1.经核实,内容确实违法,予以删除处理并对发贴者相应处2、经核实,属于言论过激,则针对言论内容做出相应处理3、经核实,内容低俗,则针对言论者做适当的教育引导。4、对于无害信息,应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执行。六、网络舆情的信息反馈各职能部门应及时将信息的处理结果向主管部门或相关部门进行汇报、通报。向学校外上级部门反馈统一由宣传处负责。七.网络舆情的信息跟踪网络舆情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反复及多样性。对处理完毕后的信息应开展跟踪工作,查看是否有类似的信息在其它相关网站出现,或同一发贴者事后又多次发贴,是否做好发贴者的转化引导工作。八.网络舆情的信息归档网络舆情应建立完善的档案:其中包括重点监控网站列表、网络舆情监督员名单、学校内重点监控人员名单、媒体黑名单等。九.网络舆情的队伍建设网络舆情应建立三支队伍:1.由分管副院长、党委宣传部、党政办、团委、学生处、保卫处、现教中心组成的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领导小组协调、监督网络舆情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各类问题。2、由各院系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组成的网络舆情思政教育队伍。各院系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应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由学生党建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党员教师组成的网络舆情监督队伍。充分调动这部分人员的积极性,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提供更广泛的渠道,同时也为在网上制造正面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十、网络舆情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分工1.宣传工作(部)处:加强网络舆情监督员日常管理与培训I;对重点网站及人员进行日常检查,制订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向各部门通报相关情况;联合学生处考核相关辅导员日常工作业绩;处理相关有害信息;网络舆情信息的归档。2、党政办:依照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监督各部门的信访工作;对宣传处转交的重大问题及时请示院领导;考核各部门的信访工作;确保院长信箱畅通、院长接待日公示。3、学生工作(部)处:定期开展网络使用的普查工作,为网络舆情的情报收集提供必要数据;完善学生的有效信息,重点对心理疾病的学生要重点把握,开展关于文明上网的心理疏导工作;加强对校内申请宿舍上网的学生审查工作;通过展板、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通过正常的渠道反映自己的诉求;鼓励辅导员开通博客,建立班级QQ群。4、现教中心:对通过校内局域网上网的学生做好登记工作,做好一人一IP;安装客户端的过滤软件;配合学院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信息监控工作。5、保卫处:及时向各职能部门通报院内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或警示信息,便于相关部门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配合相关部门查找有关发布有害信息的人员。6、各院系:各辅导员应通过建立班级QQ群、开通博客、加入人人网、贴吧、学院论坛等方式,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转变教育方式,切忌对学生粗暴教育或直接以删贴为最终目的,应引导学生文明上网,通过正当途径寻求诉求;切实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问题,积极联络有关部门落实解决,防止出现群体性的网络泄愤行为;鼓励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通过网络发贴,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建立预警制度,重点监控心理疾病人员、受处分人员、平时表现较差人员。舆情应急处置预案舆情处置预案篇4为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我校重大突发舆情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学校舆论环境,根据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一、工作原则1 ,准确把握、快速反应。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2 .加强弓I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学校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3 .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发布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发布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发布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4 .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二.工作方法1.加大学校网站,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2 .加强对校内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各科室采写的信息,在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由各单位网络信息员通过学校网络信息处理平台报送,党支部进行文字审核。3 .围绕网上热点问题,在师生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以及互动类网站等,撰写正面评论文章;对涉及本校工作的网上不实言论,适时以论坛贴文的形式主动进行引导,消除负面影响。4 .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校园网上主动导贴,积极跟贴,及时发布正面观点,做好正面引导工作。5 .针对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理直气壮的舆论斗争,发表即时性评论,及时跟贴,批驳反面声音,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三.应对机制一旦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学校应根据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部门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审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决定新闻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负责新闻发布、审定新闻发布稿和接受记者采访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进行处置。遵纪依法对当事人、责任人、责任单位提出处理和责任追究意见建议,并按有关程序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具体应对机制如下:1 .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信息员机制。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处应确定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反映机敏、熟悉网络的师生担任网络舆情监控信息员,对涉及上海电力学院的网络舆情实行监控和引导,特殊时期安排专人24小时监控,加强网上舆情监测和应对。重点加强对学生、家长关心、群众关注的重点论坛的实时监控,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监测舆情发展动向。2 .建立快速报告机制。舆情监控信息员发现有关学校的不良舆情信息后要立即向主管领导汇报,经批准后,根据事件进展情况适时采取应对措施。3 .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要通过跟踪分析,把握舆论发展走向,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程度,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召开会议和向上级领导汇报。4 .建立快速查核机制。对网络反映的情况,需要调查的,要迅速组织力量开展调查,与网络抢时间,并注重周密谋划,妥善处置、严控因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经查证属实,并构成违纪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与事实不符或者出入较大的,及时予以澄清。对恶意造谣、干扰学校正常学习生活开展的,依法送交有关部门处理。5 .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加大在学校微信群有关热点事件的进展情况,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形成权威、畅通的信息发布渠道。如发生舆情突发事件,校级领导同党办、校办迅速拟定新闻发布内容和方案,经领导小组审定后,按照统一的口径,选择合适的时机发布,并组织媒体进行报道,让正面信息先声夺人,为网民提供权威声音,营造有利舆论。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不论是网络舆情初步形成,还是网络舆论已成热点,都主动澄清事实真相,争取网民理解支持。6 .学校档案馆要做好舆情突发事件的全程处置工作的文字材料、声音、影像的记录和保存保管工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舆情处置预案篇5为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正确引导、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一、工作原则(一)第一时间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到第一时间监测、收集、研判舆情发展走向,及时上报舆情动态,为应急处置提供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准确信息并慎报原因,情况较为复杂的舆情信息,在事态尚未清楚、但可能引起公众评议猜测或随意解读时,根据具体调查情况,再作后续详细发布,牢牢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舆论主导权。(二)全局利益原则。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负面舆情信息时,坚持以维护党委政府形象和社会大局稳定为目标,把群众利益、大局利益始终放在优先位置。(三)口径一致原则。在对外信息发布中,做到步调统一、口径一致、权威发布,避免说法不一、自相矛盾,造成于己不利的后果。(四)疏堵结合原则。注意把握对夕M言息发布的分寸和节奏,尊重事实,循序渐进,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传媒,在公开透明发布信息的同时,及时删除各类可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谣传信息。(五)协作协调原则。充分发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团队协作、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二、组织体系及职责成立微山县马坡镇址坊小学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指挥全校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微山县马坡镇址坊小学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组长:XXX副组长:XXX成员:各班班主任职责:(1)领导和指挥全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2)根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发生、发展、衍变情况,适时启动本应急预案,召集各相关成员协同开展处置工作;(3)组织收集、跟踪舆情信息,及时向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有关部门通报情况;(4)通过正规权威媒体适时适度发布真实消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5)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并协调教育办公室、派出所等相关单位,共同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处置工作;三.应急保障(一)信息与联络保障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体系,指定信息联络员,确保信息畅通。(二)财力和人力保障为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负有舆情处置职责的相关小组要为处置工作提供相对固定的人力支持。(三)宣传与培训保障1.加强常识宣传,提升信息捕捉、信息分析、信息研判、信息处置水平,最大限度消除因伪舆情泛滥、歪曲事实真相而造成形象受损、社会不稳定等负面影响。7 .加强教职工培训I力度,举办培训班,利用典型舆情处置案例,对干部职工进行教育培训。舆情应急处置预案舆情处置预案篇6为快速妥当处置市档案局(馆)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有序引导网络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突发重大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营造建设文化强市的良好网络舆论环境,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一、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市、区县档案局(馆)被国内外网络媒体登载有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公共安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档案方面信息,或对本单位正常工作秩序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信息等突发网络舆论情况的应对处置工作。二.工作原则(一)统一领导,统筹组织。将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全市档案系统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二)分级负责,依法处置。按照辖区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依规组织实施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三)监测预警,及早防范。建立网络信息监测、报告、通报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互联网上动态性、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四)服务发展,防止危机。立足于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舆情疏导等综合措施加强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效防止网络舆情危机发生。三.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一)领导机构及职责成立黄山市档案系统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各区县档案局(馆)、局机关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负责审定全市档案系统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督导有关科室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研判网络问政形势,有序引导网络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市局科教编研科,负责日常工作。(二)主要成员单位职责市局科教编研科:统筹、协调有关单位落实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各县(区)档案局(馆):负责组织、协调、督导本单位突发重大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工作。四.处置程序及办法(一)研判预警对本单位可能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二)快速反应发现重大网络舆情后,要按照应急管理规定时限和逐级报告、双重报告等要求,及时将情况报告市局科教编研科,由市局科教编研科报告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同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建专门工作组,制定并落实应急处置措施,于发现后三小时内以单位或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名义跟帖依法依规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或答疑释惑,及时、有效控制事态,正面、有序引导网络舆论。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三)分类处置对网络媒体出现的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按以下办法分类处置: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安排相关职能科(股)室位依法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各县(区)局负责人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发现当日内回复处理意见并在办结之日内回复处理结果。2、属对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3、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网民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并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4、属对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重要积极意义类的,要积极采纳建议并按要求予以回复。(四)动态跟踪落实专人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网络舆情危机发生。(五)总结评估在网络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将应对处置工作书面报告报送市局科教编研科,并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五、工作保障要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和网管技术人员,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建立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在单位干部职工中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懂政策法规、善应对网络的网民队伍,确保一旦发生重大网络舆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置。舆情应急处置预案舆情处置预案篇7为了切实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种可能发生的影响学校和社会稳定的突发公共事件,根据市、县教育局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按照预防为主,分块层级负责的原则,有效预防、妥善处置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确保校园稳定,进一步推动本校教育教学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二.预案范围1.学校的建筑物倒塌,通道楼梯拥挤造成学生伤亡的事故;2、学校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3、学校内建设工程发生的安全事故;4、学校师生发生的集体急性中毒事故;5、发生的重特大交通事故;6、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事故;7、学校发生暴力或恐怖事件等重特大安全事故;8、学校突发传染性疾病。三、机构及职责成立学校预防与处置突公共事件领导小组,校长蒋国强为组长,周勇义、胡晓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县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有效预防我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如果发生突发公共事件,采取果断有力措施控制事态,防止事态扩大,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主要职责:1.及时迅速地向当地政府、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报事故的基本情况。2、组织、协调好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迅速开展受伤人员的抢救、现场的安全保卫、事故区域警廨口治安管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程序和社会治安。3、做好事故现场的交通疏导和人员疏散工作,阻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入事故现场。4、组织相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迅速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确保学校迅速恢复正常的'教育程序。5、配合有关部门对肇事者等有关人员采取监控措施,防止逃逸。6、配合上级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7、做好伤亡师生及家属的善后、安抚工作。8、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问题,及时对预案提出调整、修订和补充,使之更符合教育的实际情况。四、工作原则1.避免伤亡事件原则:事件处置过程中应确保师生人身安全。2、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原则:事件发生时由领导小组为主处理事件,其它在岗人员积极配合,通力合作。3、快速反应原则:相关人员在事件过程中必须做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赶到,第一时间果断处理。4、疏导性原则:坚持疏导为主,防止激化矛盾,严格区别对待一般学生、群众和不法分子。5、尽可能减少损失原则。6、各方无条件配合原则:一切听从领导小组指挥,服从大局,绝不允许出现互相推诿、拖拉、扯皮现象。五.预防方案的实施1.要高度重视,把稳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尽早制定本学校应急预案,明确分工,落实职责,确保校园平安。2、要加强宣传与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开展形势政策和法制教育,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实际情况深入细致地做好师生的思想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3、要加强值班制度。在特殊敏感时期,严格执行领导带班的值班制度。各领导和相关处室负责人除因公务出差外,原则上不能请假,并保证手机畅通。值班室要坚持一天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要严守纪律,忠于职守,坚守岗位,及时传递信息,妥善处理有关事务。要认真做好安检排查工作。六、重特大安全事故报告事故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以最快捷的方法立即将事故的情况分别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在24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报告上述部门。事故报告以下内容:(1)发生事故的事故类别、发生的时间与地点;(2)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3)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4)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5)事故的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七.重特大事故发生后的对策和措施1.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学校立即启动实施事故的应急预案,并随时将抢险救援情况及时上报有关部门。2、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后,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请当地有关公用设施管理部门尽快恢复被损坏的有关设施,确保抢险救灾工作顺利开展。3、请公安、交警加强事故现场的安全保卫、治安和交通疏导工作,预防和制止各种破坏活动,维护好现场。4、请卫生部门第一时间派出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并做好事故现场的卫生防疫工作。5、事故发生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