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导言篇第一章绪论.docx
第一部分导言篇第一章绪论击本章学习目标>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 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初次接触心理学的读者,往往会产生某种神秘莫测之感,而且会有不少疑问,例如:人是怎样来认识各种各样的事物的?人又是怎样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存储并在这个基础上解决问题的?人类行为是否都具有意识?它们是否都受人的动机的推动?人为什么会做梦?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如何表现的?等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心理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各个领域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系统的理论性和广泛的实用性。本章开宗明义,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心理学的历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为深入学习心理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真实的心理学.mp4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现象,例如属于自然现象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等;属于社会现象的风土人情、社会准则等。这些现象分别由不同学科进行研究,构成了人类不同的知识领域。心理学以特有的研究对象使自己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那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心理学,英文是PSyChology,它源于希腊文,由PSyChO和Logy两部分组成。PSyCho的意思是“精神”“心灵”,即人的心理,Logy的意思是“学问”,连在一起是关于心理、精神的学问。心理现象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奇妙的一种现象。它没有形体,看不见,摸不着,因而不易被人们所了解。但是心理现象又每时每刻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着,因而又是人人都非常熟悉的。人们学习、劳动、交往、娱乐、教育、教学、科学发明与艺术创作都与心理现象密不可分。心理现象不仅人有,动物也有,因此,心理学不仅研究人的心理,也研究动物的心理,但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千姿百态,如何具体地认识它呢?这就需要对心理现象进行具体的划分,以便分门别类地、有条不紊地认识它。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把人的心理现象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据此,有的人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事实与心理规律,有的人把心理现象划分为无意识现象与有意识现象。我们采取的是多数心理学家的观点,即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三大范畴。(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也是心理现象的动态反映形式,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1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过程。我们看到一种颜色,听到一种声音,尝到一种滋味,闻到一种气味,摸到事物表面的光滑程度,都属于最简单的认识过程感觉。在感觉的基础上,我们能够辨认出这是盛开的牡丹花,那是歌唱的百灵鸟;这是鲜红的苹果,那是崭新的书桌等,这就是知觉。感觉和知觉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它们统称为感知觉。感知过的事物能够以经验的形式在头脑中留下痕迹,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再认知或回忆起它的形象和特征。例如,游览了杭州西湖,其美丽的景色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读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后,遇到一定的情境,会自然地吟诵出来,这种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叫作记忆。人不仅能直接地感知事物的表面特征,还能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特征。例如,医生根据病人的脉搏、体温、舌苔等的变化来推断其体内的疾患;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言行来了解其内心世界,这些都是思维。人在头脑中不仅能够再现过去事物的形象,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新事物的形象。例如,文学艺术家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我们在头脑中对未来生活和工作情景的勾画等,这类心理活动的过程叫作想象。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都属于人的认识过程。2 .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不是呆板的、冷漠的,而总是对它表现出鲜明的态度,渗透着一种感情色彩。例如,我们对祖国名山大川的赞美,对侵略者的愤恨,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为取得的成绩而感到喜悦等,这些在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态度体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情感过程。3 .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并对它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而且还能够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人总是主动地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并树立信心,坚持不懈地去战胜困难和挫折,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叫作意志过程。人凭借意志的力量,支持、保护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反对、摒弃自己所厌恶的事物,积极主动地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一般说来,认识过程是情感、意志过程的基础。没有认识,人的情感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个道理。同样,只有在认识和情感的基础上,人才能自觉地进行意志行动。反过来,情感、意志过程又能巩固和深化人的认识过程。一个对教育事业有深厚感情,并有坚强意志力的教师,必然会认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刻认识教育和教学规律,从而出色地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的共性,但在每个人身上体现时,由于社会生活环境、教育、先天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又会表现出特殊性、差异性,并逐步形成人的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一个人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人的心理现象的静态形式。个性心理包括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及世界观等,它是人的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个性倾向性的成分中,需要是基础,对其他成分起调节、支配作用;信念、世界观居最高层次,决定着一个人总的思想倾向。总之,个性倾向性作为个性的潜在力量,使人的个性心理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倾向性,在阶级社会中还表现出阶级性。(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这是人的个性心理的具体表现。个性心理特征体现着人的心理的鲜明的差异性。例如,有的人记得快、记得牢,有的人记得慢、忘得快;有的人擅长绘画,有的人有音乐才能,这些都是能力方面的差异。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内向;有的人性情暴躁,有的人安静沉着,这是气质方面的差异。有的人踏实勤恳,有的人敷衍懒惰;有的人自私虚伪,有的人大方诚挚,这是性格方面的差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是指人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存在的差异。(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它是个性心理的调控系统,体现着一个人的成熟度,决定着人的个性心理的发展水平。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等成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个性心理的三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协调发展。正是在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下,才构成一个以个性倾向性为方向,以个性心理特征为表现,以自我意识为调控的有机的个性心理的整体。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非常紧密。首先,心理过程在每个人身上表现时,总具有个人的特点。也就是说,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其次,个性心理要通过人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并制约着心理过程的发展。正是因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融会、相互制约,这才形成了一个人完整的心理世界。需要指出的是,还有一种心理现象叫注意,它不属于某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而存在的特殊的心理现象。(三)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它既有心理过程的暂时性、可变性特点,又具有个性心理的持久性、稳定性特点。所以心理学把心理状态看作介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之间的状态。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都是在一定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心理背景。你要真正理解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就不能不了解他此时此地的心理状态。学生学习、工人生产、士兵打仗、球员比赛等,其成效如何,都与心理状态有关。因此,心理状态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部分,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心理状态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可以表现在认识、情感、意志的任何一个方面,例如好奇、疑惑、沉思,这是认识方面的心理状态;淡泊、焦虑、渴求,这是情感方面的心理状态;克制、犹豫、镇定,这是意志方面的心理状态。研究、考察人的心理状态,不仅要描述其表现形态而且要把握其具体成因,这样才有应用价值。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已经知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划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大范畴,而每个范畴又包含一些不同的方面,如图1-1所示。这种划分对于了解和研究人的心理是比较方便的,但必须防止把这种划分绝对化。对于现实的人,不论哪种心理现象都不会孤立地存在。人的心理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心理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辩证体系。在学习以下各章时,我们必须记住心理学的这个基本观点。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倾向性(个性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个性调节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学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它的重要理论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反过来,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现象对物质的依赖关系的具体事实,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命题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有力论证。科学心理学指出:人的心理不是物质,但它永远离不开物质(客观现实和人脑)。人的心理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又是随着物质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列宁把心理学列为“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二)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由于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意识及各种精神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解释,进一步确立了人们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而心理学有助于破除迷信、纠正偏见、清除精神污染和批判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想。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心理学所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们不得不拒绝主观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三)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有些学科例如政治学、教育学、文学、美学、法学、语言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它们不可避免地需要从不同的侧面去研究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对这些邻近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三、心理学的实践意义心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而且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意义。(一)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劳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许多规律,己经在生产劳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心理学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红光可以使人在黑暗中的微光视觉能力提高23倍。根据这一规律,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提高战斗机驾驶员夜间飞行的视觉敏锐度和作战能力,也可以通过改善照明系统去提高某些夜班工人的感受性和劳动效率。(二)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把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管理过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管理心理学中的需要层次论、期望理论、目标激励理论、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都对调动职工积极性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应该在了解人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要遵循一系列的心理学原则,例如立足于感化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保护自尊心的原则等。这些都说明学习和研究心理学,有助于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三)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人的心理状态、精神因索同人的疾病和健康关系密切。有些心理因素是某些疾病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掌握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对于医务人员来讲,积极运用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对病人进行治疗,可以提高医疗效果。正因为如此,现代医学己经从“生理模式”向“社会一心理一生理模式”转化。(四)心理学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教育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而学生要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品德,就必须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感及意志等心理过程来实现。心理学研究学生感知、记忆、思维、注意等心理活动的规律;研究情感、意志的特点和培养规律;研究个性、品德形成的规律,这对教师确定教育、教学的原则和内容,选择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心理学知识是教育理论的科学基础。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才能富有成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才能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出色地完成培养人的任务。这已被中外教育的历史经验所证明。因此,师范院校的学生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都应该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大咖.mp4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一)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501909)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虽然作为科学的心理学诞生较晚,但它的过程却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类就把注意力投向了自身,开始描述和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的灵魂论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比较早的有关心理现象研究的专著。在这部著作中,他把人的灵魂看作是生活的动力和生命的原理,是身体存在的形式。认为灵魂支配身体活动,有自己的活动规律。他还对感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类似、对比、接近等记忆的原理。法国二元论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是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的身体由物质实体构成,而灵魂由精神实体构成,身体和灵魂这两个实体互相作用、互为因果,这就是所谓的“心身交感论”。他还首先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人的心理的部分活动,为发展科学心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笛卡尔还专门写了情绪论一书,对情绪的本质、种类和机制作了研究。贝克莱(16851753)和休谟1776)可以视为18世纪欧洲联想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贝克莱的视觉新论和休漠的人性论,虽然属于哲学著作,但对以后的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起,在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时期内,心理现象大多是由哲学家作为哲学问题加以研究的,心理学一直处于哲学的怀抱之中。1825年,德国哲学心理学家赫尔巴特(17761841)的作为科学的心理学巨作问世,第一次庄严宣布心理学是科学。同时,他还主张将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区别开来。1876年,英国心理学家培因(18181903范U办了世界上第一份心理学杂志心理,为发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提供了一个专门场所。培因是心理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在他之前的所有心理问题都是以思辨的方式论述的,所以称为“思辨心理学”。19世纪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准备了必要条件。德国感官生理学家韦伯(17951878)首先确立了感觉的差别阈限定律。稍后,费希纳(18011887)发展了韦伯的研究,运用心理物理法确定了外界物理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他们的研究方法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楷模。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是由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18321920)完成的。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标志着心理学脱离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冯特反对用哲学思辨的方式探讨心理现象,他坚持用观察、实验、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过程的规律,因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冯特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体系的心理学专著。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理学家。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由于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的看法不同,加之各种哲学思潮的影响,心理学领域出现了许多学派,它们研究的重点不同,观点各异,争论不休。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各个学派之间才开始形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积极发展的局面。20世纪5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心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的推动下,心理学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其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应用性研究蓬勃发展。据统计,现代心理学已经有20多个学术派别,100多个分支,形成了庞大的心理科学体系。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不仅应用于教育、医疗、工程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城,而且渗透到仿生学、人类学、控制论、人工智能及系统工程等许多尖端科学技术部门,越来越显示出科学心理学的价值和其强大的生命力。(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墨菲(18951929)说过:“世界心理学的第一故乡是中国。”这是一个颇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中国许多心理学思想和观点确实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中国春秋末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和部分先秦思想家关于人性问题的解释,比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的“灵魂论”还要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很早就有关于身心关系的论述;战国时的荀况(公元前298公元前238)认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东汉的王充(2799)也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南朝齐梁时的范缜(460515)则进一步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对于知觉产生的原因,明末清初的王夫之(16191692)说:“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总之,他们都认为先有物质的身体而后有心理现象,物质和心理密不可分,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心理思想。关于心理与脑的关系,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正确的认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已经断言:“诸髓者,皆属于脑。”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认为脑是神经活动的中枢,它聚集着人的精神。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1786-1831)根据对大脑的临床研究和尸体解剖,于1830年完成医林改错一书,其中明确指出“灵机、记忆,不在心而在脑”,他的“脑髓说”比俄国谢切诺夫(18291905)的“反射说”还要早30多年,这是中国古代对心理科学基础理论的又一重要贡献。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心理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1889年颜永京(18381898)翻译出版了美国海文的心灵学。1907年王国维(18871927)翻译出版了丹麦霍普夫丁的心理学概论。1917年陈大齐(18861983)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并于次年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大纲。1920年南京大学设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1921年中国成立了心理学会。此后,心理学的专业人员、研究机构和出版物都有了很大发展,研究的内容也日益广泛,并在教育心理、医学心理、神经心理和心理测量等方面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学得到进一步发展。1951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心理研究室,以后又扩建为心理研究所;在北京大学设立了心理学专业;在全国师范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心理学工作者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巴甫洛夫学说,希望借鉴苏联心理学,改造原有的心理学,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同时,他们联系实际开展了一些心理学研究,并在教育心理、生理心理、工程心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路程。1958年的“批判心理学资产阶级方向”的运动,错误地把心理学打成“伪科学”,严重影响了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心理学又遭受到更大的摧残。这期间中国心理学会被迫停止活动,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机构被撤销,心理学刊物和书籍停止出版发行,心理学的课程停止开设,心理学工作者被迫改行或被下放劳动改造,中国的心理科学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特别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心理学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这期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重新建立,全国高校的心理学教研室得到恢复,并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杭州大学(现为浙江大学的一部分)新建了心理学系,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信外国心理学大众心理学等全国性的杂志相继问世,大量的心理学教材、专著和译著得以出版发行,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都获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各行各业许多干部和群众不仅能够认真学习心理学理论,而且更注意应用心理学的理论进行管理、培养个性、治疗疾病和提高工作效率。学习、研究和运用心理学的热潮已在国内形成,中国的心理科学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二、心理学的学派简介反映心理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侧面是各学派的出现和演变。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后,围绕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展开了争论,出现学派林立、理论纷纭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十大派别(包括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及日内瓦学派等)。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该局面演变为学派减少、相互吸收、互补并存的势态,这也是心理学趋向成熟的标志之一。迄今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学派主要有以下几个。(一)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于19世纪末在精神疾病的治疗实践中创立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潜意识论、泛性论和人格论等。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潜意识虽不能被本人所意识,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本能及被压抑的欲望,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它一旦发生障碍就会导致精神疾患。该理论还认为,人一生的行为都带有性的色彩,受“力比多”性能的支配,并随“力比多”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集中于身体某一区位的变动而出现口腔期、肛门期、性具期和生殖期,形成四个发展阶段。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与生俱来,即先天本能和原始欲望;自我处于本我和外部现实之间,对本我作缓冲和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即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以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虽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但在全世界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精神治疗、文学艺术、宗教及法律等领域中。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修正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反对本能说和泛性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产生精神疾病和人格发展的影响。(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8791958)于20世纪初创立的一个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早期行为主义时期(1913-1930)和新行为主义时期(1930年以后)。早期行为主义完全排斥对人的心理和意识进行内省研究,主张心理学应对环境操纵与人的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研究,并把心理现象过度地简化为“刺激(stimulus,S)一反应(response,R)”模式,即S-R模式。由于行为主义强调研究的客观性,使一套行为控制的方法得到发展,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精确性和实证性,并在心理学大部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它因无视有机体内部过程而走向了极端,到20世纪30年代后逐渐被新行为主义所取代。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S-R模式,在S-R之间增加了一个中介变量O(Organism,有机体)代表反应的内部过程,形成S-O-R模式。(三)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所创建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又反对行为主义把意识看作行为的副现象,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在充分发展自我潜力时,力争实现自我的各种需要,从而建立完善的自我,并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人在获得需要满足的过程中能产生人性的内在幸福感和丰富感,给人以最大的喜悦,这种感受本身就是对人的最高奖赏。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的角度看,心理学应当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在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但却可能代表着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四)认知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个心理学的新流派,并已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从广义上说,心理学中凡侧重研窕人的认知过程的学派都可称为认知心理学派,例如皮亚杰(18961980)的心理学理论也被认为属于认知心理学派。但目前在西方大多数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而认知心理学也叫认知加工心理学。确切地说,它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即感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等。它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行为和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且通过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化,像研究计算机程序的作用那样在较为抽象的水平上研究人在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特点,以揭示人脑高级心理活动的规律。因此,把关于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些设想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的计算机模拟,也就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第三节心理学的方法论人的心理现象是世界上最复杂和最难认识的现象之一。因此,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论,就很难使心理学的研究达到科学的高度,取得较大的成效。恩格斯指出:“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心理学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才能发现并掌握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要求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任何心理现象按照它们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必须在人的生活和活动中客观地进行心理研究。诚然,各门科学的研究都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但是,由于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现象,是人的主观世界,更应该反对主观臆想和揣测,强调坚持客观性原则。心理现象就其映象来讲是一种主观存在,它由一定的客观现实引起,并总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以语言、表情和行为等方式表现出来。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必须根据其产生、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外部表现,如实测验作用于被试者的刺激强度和反应的客观指标,才能真正揭示心理现象发展的规律。(二)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各种内外部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作用,注意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中进行分析。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它与外部刺激、活动内容、客观环境以及其他各种心理现象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人的心理发生变化。因此,对于人的心理现象,必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考察,而绝不能把它看作孤立的东西进行简单的研究。(三)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要求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应坚持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发展变化之中。心理现象也是这样,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就个体的某一心理来看,其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方式和水平就有所不同;一种心理品质形成之后,随着环境和实践活动的改变,也会有一定的发展。遵循发展性原则,既有利于预测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景和方向,也有利于做好当前的教育工作。因此,把心理现象放在发展过程中研究,防止和反对静止、凝固地看待心理现象,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则。(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心理学的研究和设计过程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提出的研究课题必须对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类健康有意义。要进行心理学研究,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了解与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以把握研究的科学性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同时,各种理论又必须“为我所用”,要结合我国和人们生活的实际去检验它们,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去发展它们,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科学体系。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可以有多种。现介绍几种主要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对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及发生条件有目的地观察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观察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它虽然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进行,但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观察法具有较高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人的心理的支配、调节下进行的,因此,通过对人的言行、表情等外部表现的观察,可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特点。(1)观察法按照时间划分,可以分为长期观察法和定期观察法。长期观察法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在一学期或几年之内对某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习、生活及劳动等各种表现进行系统观察,从而了解其个性心理的特点。定期观察法是按一定时间间隔持续进行观察的方法。例如每周观察两次,过一段时间后对观察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以便发现被试者的心理特点和规律。(2)如果按照内容划分,观察法可以分为全面观察法和单项观察法。全面观察法是在一定时间内对被试者的多种心理现象进行同时观察的方法。例如对学生进行个性鉴定,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单项观察法是在一定时间内只对被试者的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例如对学生上课时的注意特点进行观察,就属于此类方法。观察法可以应用于多种心理现象的研究,尤其适用于教师了解、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但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作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二)实验法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引起被试者产生某种心理现象,从而研究其规律的方法。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1 .实验室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内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在设备完善的现代化心理实验室中,呈现刺激和记录被试者反应的方式都采用精密的仪器,实行自动控制,这使得实验的效果更好。例如,研究一个人快速反应能力,就可以使用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中对被试者进行声音或光刺激,并要求被试者在听到声音或看到闪光后立即按电钮,用仪器记录下被试者从刺激出现到作出反应的时间,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即可达到研究的目的。再如,要研究一个人在太空或海底操作时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在实验室中通过模拟上述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进行。实验室实验法适用于对心理过程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也可以用来研究人的能力、气质等个性心理。实验室实验法可以使心理现象在控制的条件下重复出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方便。但是,由于实验室实验法是在人为的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实验的结果同日常生活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它的这种局限性,我们在分析研究时,应特别注意。2 .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适当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并结合经常性的业务活动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自然实验法兼有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因为它既是在自然的情况下进行的,研究的结果比较真实;又是在创设的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研究过程的主动性较强,结果比较精确,结论可以重复验证。自然实验法不仅可以用来研究人的各种心理过程,而且可以用来研究人的个性心理,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研究学生心理的常用方法。如果要研究学生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的效果,教师可在条件相同的平行班中采用此法进行对比实验。例如,让甲、乙、丙三个班都用6个小时复习同一内容,但要提出不同的要求:甲班学生一次用完6个小时复习时间;乙班学生每天用两个小时进行复习,3天用完;丙班学生每天用1个小时进行复习,6天用完。最后通过测验比较三个班的复习效果,分析复习时间的不同安排对复习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的效果。自然实验法已经应用于许多实践活动领域的心理学研究,除了教育心理学外,工程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经济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也都使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为了确保研究质量,使用自然实验法要有明确的研究课题,对研究的途径、步骤有一定设想。并应逐步分析各种制约条件,作出详细记录,仔细比较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结果,对得出的结论还必须反复验证。(三)心理学研究的其他方法除了观察法和实验法这两种主要方法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还有以下几种。1 .谈话法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与被试者交谈来了解其心理特点的方法。运用谈话法,研究者首先要确定谈话的目的,拟好谈话的提纲;其次,要取得被试者的信任,保证谈话在自然气氛中进行;再次,提出的问题要简单明了,易于回答。谈话法简便易行,但得出的结论有时带有主观片面成分。2 .问卷法问卷法是研究者通过被试者对所拟定问题的回答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问卷法要求研究者提出的问题应该清晰、易懂,不能模棱两可,也不应有暗示;要求被试者回答问题实事求是、严肃认真、表述正确。问卷法不仅可以研究个体心理,也可以研究群体心理;不仅可以当场进行,也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进行。问卷法能够比较迅速地获得大量资料,便于定量分析。但它不便对被试者的态度进行控制,获得的材料不够详尽。3 .测验法测验法也叫心理测验,它是研究者利用一定的测验量表来测定人的智力和心理特征等个性差异的方法,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及气质类型测验等。测验量表是通过大量实验而确定的能够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题目和作业。对测验结果与常模(参照指标)进行比较,即可测出被试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心理测验的量表编制和实施都有明确规定和标准化程序,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就会影响测验的结果,甚至使心理测验失败。4 .个案法个案法是研究者对一个或几个被试者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追踪研究,借以发现其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个案法是对人的心理纵向地、连续地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尤其适用于超常儿童、犯罪青少年等具有特殊情况的个体的心理研究。这种方法易于了解被试者心理发展的趋势,也可以研究人的个性差异。但应用此法时,设计要周密合理,研究要持之以恒。5 .活动产品分析法活动产品分析法是研究者通过对人的作业、作品、日记、手工制作、生产成品等的分析,去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活动产品分析法可以了解人的能力水平和认知结构,也可以揭示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某些个性品质。比如,学生的作文、日记、图画以及手工劳动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但是,人的活动产品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活动产品分析法应该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以便相互印证,得出科学的结论。6 .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整理总结教育实践中那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并从中提炼出所包含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这种方法多应用于教育心理、发展心理的研究。研究者可以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道德品质、群体人际交往以及良好集体形成等方面的规律。应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本身,而且可以推动教育和教学改革工作。但是,此法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具有坚实的心理科学理论基础和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否则,就不能从教育经验中发现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总之,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很多,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研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