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规划.docx
医养结合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城市战略部署,统筹医疗和养老资源,推进医养结合促进健康养老发展,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根据关于深化医养结合促进健康养老发展的意见健康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总体思路全面落实健康城市战略,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健康强城建设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内在要求,以优势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园区、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周绕重点领域,推动医养健康产业结合向社会化、标准化、专业化、集聚化、产业化、品牌化、融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打造覆盖全人群、全周期、全产业链条、全生活场景的大健康产业,为大力推动医养结合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发挥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投入引导、行业监管、环境营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各负其责、紧密配合、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推动形成互利共赢、协调可持续的医养结合产业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创新服务供给和资金保障方式,充分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潜力,聚焦医养健康产业关键要素,大力推进理念创新、政策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突出产业特色、整合集聚资源,培育医养结合服务知名品牌,构建健康产业高地。坚持绿色低碳。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按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要求,逐步形成覆盖全体人群的绿色健康生产、服务和生活方式,让群众共享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成果。坚持品牌效应。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按照优势互补、有序竞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育和擦亮道地药材、品质地药、健康产品、健康养老、养生保健、文旅康养、休闲健身等一批知名品牌。三、发展目标医养健康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现代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医养健康产业形成内知名的生物医药高地、智慧医疗高地、健康养老高地、中医药健康产品高地和多业态融合创新高地,产业链条上下游的关键环节实现贯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取得显著进展。产业整体实力和综合发展优势全面彰显,发展内生动力和服务供给水平大幅提升,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四、主要任务(一)优质化发展医疗服务。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引导一批二级及以下医院向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康复中心、护理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老年医疗机构转型。依托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培育具有较大影响力且覆盖主要疾病的专科医疗服务。鼓励专科联盟建设,形成区域内特色专科中心。打造国内一流临床诊疗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朔口高水准科研创新与转化平台,持续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和布局完善。统筹城乡医疗资源区域配置,强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支持高水平医院合理规划建设多院区,通过集团式发展向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地区延伸。探索推进康养基地、康养小镇医疗服务设施建设,为推动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加强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养老机构应根据功能定位、机构规模、服务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是否设置医疗机构,所设医疗机构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支持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设置分院,利用相关资源开展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和医养结合服务。鼓励大型或主要接收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鼓励闲置床位较多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多元开展特需医养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养老机构,引导有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向高水平、高技术含量和品牌化的大型医疗集团发展。支持举办集团化、连锁化经营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病、康复、儿科、产科等专科医院和护理院。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建设提供特需紧缺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加强重点人群医疗服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医疗、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服务延伸至家庭,优先为老年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老年人提供居家健康养老服务。以婴幼儿、妇女、老年人、职业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加快发展妇幼保健、老年病防治、职业健康等医疗服务。实施妇幼公共卫生项目,全面改善病(产)房、新生儿室等诊疗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推动社区卫生、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引导部分一、二级医院转型为老年、康复、长期护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建立医疗护理与养老服务转介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承接医疗机构内需长期照护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逐步解决医疗机构老年患者压床问题。(二)精细化发展健康管理。完善全周期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健康评估、健康咨询、健康教育、重大疾病筛查、基因检测和诊断等精密体检服务,推进健康管理全程化、规范化发展。加强孕产妇、婴幼儿健康管理,支持建设月子中心、母婴照料、托婴托育等机构。聚焦抗衰老、健康长寿的机制研究和产品研发,丰富抗衰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延缓衰老、健康长寿服务需求。围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科学减脂、体姿改善等方面,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全面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加强慢性病、亚健康人群健康管理,针对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重点领域,创新慢病康复疗养、健康跟踪管理等形式,提高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康复产业。重点发展疾病康复、运动康复、儿童康复、产后康复等领域,鼓励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成果转化等方式,鼓励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明确合作内容、合作方式、收费标准及双方责任,双方签订规范的合作协议,培育康复医疗相关产业。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丰富和创新康复医疗服务模式,将康复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居家,为有迫切康复需求的人群就近就便提供专业康复服务。加强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养老机构应根据功能定位、机构规模、服务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是否设置医疗机构,所设医疗机构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大型或主要接收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鼓励闲置床位较多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设置分院,利用相关资源开展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和医养结合服务。(三)品牌化发展养老产业。创新健康养老服务。巩固扩大医养结合示范省创建成果,持续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紧密结合、无缝衔接。社区医疗机构要为辖区内的老年人实施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强化老年人健康监测、信息管理和健康指导,鼓励社区养老机构内设置卫生室或医务室、护理站,探索为失能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医生签约为抓手,扩大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覆盖面,不断提升服务品质。积极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高效)11页畅的合作机制,为入住老人提供优质医养结合服务。开展失能老年人评估和健康服务试点工作,探索失能老年人评估和健康服务途径。鼓励和支持医养结合机构连锁化经营、集团化发展,打造国内一流健康养老服务品牌。依托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城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体育场馆等机构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教育与文化娱乐活动,全方位提升老年生活质量。提升养老产品供给能力。发展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重点是加强社区(村)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乡镇卫生院和敬老院、村(社区)卫生室和日间照料中心资源,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机构。立老年用品产业标准体系,加大康复护理、康复辅助、智能看护、智慧养老系统等产品研发推广力度,丰富老年人生活护理、日用辅助、服装服饰等养老产品供给。加快既有设施无障碍改造,推动家庭适老化改造与智能化、信息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支持企业开发购物、租车、物流、旅游、家政等适老化互联网应用软件,帮助老年人共享数字生活。积极推进城乡社区长者食堂或老年助餐点建设,引导市场主体开发适老化餐饮服务。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将医养结合服务设施纳入建设内容,农村地区应结合实际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分别与敬老院、农村日间照料中心统筹规划、毗邻建设。提高养生行业服务质量。制定完善养生保健标准体系,促进养生保健服务行业规范化发展。支持立足实际,合理定位,科学规划,结合中医药、旅游、文化、养生等特色优势,推动养生保健机构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提供非医疗健康调理服务。探索构建中医药专业人员为技术支撑mE医疗养生保健机构为市场主体,贴近群众、科学规范、方便可及的综合养生服务模式,培育一批知名养生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大力发展道地、特色优势药材,以中医药健康调理、亚健康恢复、慢性病防治等为重点推进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开展养生保健机构星级认定,将养生保健服务知名品牌纳入建设规划。鼓励各级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引导群众科学养生、适宜养生,加快开发适用于老年人的中药成品、保健用品、绿色食品等。(四)大力发展中医中药。推动中药品质升级。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一批中医药产业园区提高中医药健康产业的活力性。大力发展优势中药品种,提升品牌,加强中成药大品种培育,对于临床价值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中成药品种,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二次开发、改良优化、质量提升,培育一批中药产业龙头企业和产值过亿元的中药大品种。加大中药经典名方的开发应用力度,实施中药大品种带动战略,对省重点中药名优品种,进行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创制一批疗效明显、质量可控、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地方名药,打造大品牌。推广中药材生态培育。完善生态种植养殖标准规范,实施中药材生态种植项目,制定道地药材标准,遴选生态种植基地,积极推进大宗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养殖,加强中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中药科技示范园区、中药材野生抚育区的建设,因地制宜推广特色中药材种植。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提升道地药材品质和知名度。深入开展道地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种植等基础研究,推动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的技术指导,大力发展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养殖,助力精准扶贫,拉动中药材产区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创新产品。开展中药渣循环利用科研攻关,开展中药资源基础性研究,推动以中药材为原料的绿色农业投入品的研发应用,推动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成果转化。开发推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医药大健康日用消费品,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生活。着眼于服务全周期、构建全产业链条、覆盖全生活场景,加快基于中医药的大健康产品的研发推广应用。支持中药生产企业进行传统工艺现代化改造提高中药制造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从源头上促进食品安全水平提升,系统推进中药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五)产业发展数字化。深化健康领域数字化变革。将数字经济深入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全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城建设,构建横向采集跨部门数据、纵向贯通各级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医疗机构的数据底座,全面建成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健康数据平台。对内实现内部流程、管理的全面升级,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支持健康医疗大数据开发利用,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化投入保值增值。充分发挥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优势,对外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进一步整合优化,对用户、医生实现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进化,通过一整套成体系的数字化转型真正实现服务升级。加强行业信息化建设统建统筹统管,推动数据同源健康医疗行业数字变革创新。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提升医院管理精细化水平、医疗服务智慧化水平,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数字健康融合发展,加快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促进医学人工智能数据及推理运算场景、智慧医疗、医疗终端边缘计算等推广应用,着力培育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医学影像辅助诊断、医用机器人、疾病风险预测与诊断等项目。支持高端医学诊断设备研制应用,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新型成像技术及辅助诊断算法技术的医学影像设备,支持免疫诊断、分子诊断、流式细胞检测等中高端智能体外诊断设备研发生产,加快发展智能监护与支持、智能康复诊疗、智能中医诊疗等设备,大力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重塑管理服务新模式。打造智慧健康新模式。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创新互联网+服务智慧服务模式,汇聚线上线下资源,丰富产品供给,精准对接需求和供给,利用可穿戴设备、体外诊断设备开展个人健康体征动态监测,开展重大疾病危险因素智能筛查、预测、分析及双向预警,推动居民健康管理精准化、智能化、自主化。以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推动数字物流技术和智能装备升级,加强药品流通供应链各环节智能化应用,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医药物流服务体系。五、主要任务(一)强化创新突破核心技术。聚焦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围绕高端医疗器械、检测装备等技术领域,持续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依托医养健康领域相关企业及高校院所,以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每年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所开展协同创新,争取重大科技项目。鼓励符合建设条件的三甲医院建设研究型病房,积极承担相关企业临床试验委托。支持企业从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对医养健康产业有重大引领和拉动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承接重大创新工程。鼓励企业牵头联合优势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战略创新任务,培育牵引性、支柱性的重大技术和产品,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二)促进产业园区能级提档。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园区化发展,重点打造中医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养老、健康食品等具有影响力的园区。深度对接国际国内健康产业发展先进地区,加强产业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强化创新协同,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完善区域医养健康产业政策,引导健康产业区域内合理布局,探索产业集聚一产业生态一产城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做好扩链、延链、补链、强链文章,构建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共性平台支撑、上下游产业联动的集约集群化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跨区域深度融合,选择一批核心技术领先、产业链条完整、协作配套紧密、骨干企业支撑有力的优势产业提升重点区域产业集聚能力,培育若干先进健康制造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强化人才引育梯队建设。加大医养健康领域高精尖缺"人才、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培养、引进、留用力度,发挥人才工程、科技计划、科技奖励等激励引导作用,加大对医养健康领域青年人才支持力度。围绕智能康复辅具、重大创新药物、健康大数据开发利用、健康营养食品等重大技术攻关,引进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国内领先的创新团队及高层次人才,深化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推动学校专业设置与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精准匹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加强精神卫生、中医保健、老年护理等各类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四)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完善医养健康产业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推进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完善产品能效、能耗等标准,实行碳排放统计制度,积极探索开展用水权、用能权等资源要素市场化交易试点。围绕医养健康领域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医养健康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实施一批资源综合利用推广项目。开展医养健康产业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建设,推进企业实施以清洁生产为重点的环保提标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培育绿色设计产品,实施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应用等重点工程,扩大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应用领域。六、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医养健康产业重要性,强化专班的协调推进作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建立目标管理机制,细化年度工作清单,分解责任表,明确时间表,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地见效。进一步加强政策集糊口衔接,发挥好部门合力,促进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任务圆满完成。(二)完善支持政策。加大对医养健康产业的扶持力度,确保现有支持政策的落实落地。加强试点示范建设,鼓励在医养健康产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探索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三)加大宣传引导。广泛宣传推介,积极向公众阐释产业相关政策,及时深度报道产业工作成效、经验做法和亮点特色,扩大医养健康产业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打造主流宣传阵地和平台,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社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