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的“八五”普法工作调查报告.docx
基层的“八五”普法工作调查报告普法工作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实施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开展普法教育,就是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普法工作特别是基层普法工作,从1986年起,就在全国上下开始开展由“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声势浩大、时间长久、五年一轮的普法“补课”活动,目前已进行到第八轮。普法工作开展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氛围逐渐形成,但依然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广大的农村,普法推进难、普法效果差的情况依然存在,普法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需要我们下大力气、下狠功夫,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一、基层“八五”普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思想认识不足。少数基层干部群众对“八五”普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认为“普法无用”。认为普法工作开展了三十多年,但违法犯罪现象仍然屡禁不止,觉得普法无用,甚至有的人知法犯法。二是认为普法是“软任务”。部分基层干部认为经济指标才是硬任务,只有把经济工作抓上去才有政绩,普法工作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软指标、软活路,不影响政绩、不影响发展,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三是认为普法“与己无关”。对“谁执法谁普法”的理念认识不足,认为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是公检法司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四是认为普法会“增加基层工作难度”。认为“普法工作搞多了,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就学会了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基层工作就会越来越难做”。(二)普法组织难度大。广大的农村多是山区为主,加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民自苦自吃,与其他农户之间的聚集交流减少,所以,要在农村组织普法工作,难度非常大。一是人员难集中。广大农村农户居住分散,有的甚至一家就占一个山头,加之部分群众对普法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参加普法培训积极性不高,还有的是全家外出打工,要想集中起来培训难度非常大。二是时间难统一。广大群众白天都在干活,晚上有的休息早,有的还有活计要做,很难统一一个时间对他们进行培训。三是群众难听懂。群众由于文化层次、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对法律条款的理解也参差不一,真正能够做到活学活用的人少之又少。(三)普法互动性不强。目前基层普法多采用集中上大课、拉横幅、贴标语、发宣传资料的方式,有的甚至走形式、走过场,满足于“购一本法律书、听一堂法律课、记一次学法笔记、参加一次法律考试”就完成普法工作,群众不爱听,不爱看,效果不明显。针对性不强。普法部门在开展普法前对受众的法律知识掌握情况,受众感兴趣的方向以及接受能力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了解,使得普法时更多的是一厢情愿,群众不想听。忽视理念植入。普法过程中把关注重点放在了群众学了几部法律,忽视了将法律理念植入到群众思想中,让群众在生活中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遇事时自觉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四)执法不严格。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使得部分干部群众还存在人治的思想,遇事不用法律保护自己,而是求助于村子里的“能人”“望族”,有的干部在具体管理中也存在人治思想,不依法行政,个人说了算,甚至有的执法部门的干部在执法过程中还是存在人情执法、有法不依的情况,这既践踏了法律的尊严也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还会让群众对法律缺乏一种信任感和敬畏感。(五)制度机制不健全。一是普法机构设置不合理。目前多数县普法办设在县司法局,由司法局长兼任普法办公室主任,存在“小牛拉大车”的情况,对部分部门的普法工作监管难开展。二是经费保障不到位。少数县由于财政困难或是领导对工作不够重视的原因,没有安排专门的经费用于普法工作,致使普法部门普法积极性不高,普法效果不明显。三是考核机制不健全。已经把普法工作纳入考核,但考核更多关注的是各部门材料是否完善,规定动作是否完成,对受众接受普法教育以后的效果缺乏专门的考核。二、基层“八五”普法难以推进的根本原因(一)领导重视不够。“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基层普法工作开展三十多年之所以成效不是特别突出,主要问题还是领导对普法工作的重视度不够,所以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都没有过深过细去研究去思考,保障不到位使得普法工作举步维艰。(二)方法措施不当。普法过程满足于用简单的培训、挂布标或者电视、微信上简要介绍法律条款了事,没有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接受能力等要素,做不到对症下药。(三)跟踪问效不足。各级各部门的普法工作存在为了应付考核而普法的思想,工作不用心,对成效不关心。组织考核的部门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只注重查看被考核单位的痕迹资料,没有深入了解普法的成效。三、抓好基层“八五”普法的对策(一)强化领导,压实责任。要加强党对基层普法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完善普法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根据工作的推进和当前普法工作的重点要点,及时调整充实基层普法工作领导组成员,明确每一个成员单位的职能职责并在具体工作中认真抓好落实。要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进一步完善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等普法责任制,把普法工作与各部门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全面落实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大普法工作格局。(一)强化调查,掌握实情。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普法工作也一样,要想工作取得实效,一定要在普法前开展摸底调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调查内容可以围绕着群众对法律的知晓情况,在具体工作生活中运用法律的情况以及最想知晓的法律知识,最喜欢的普法形式等内容展开,方式上可采取填写调查问卷、集体座谈、个体访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通过调查,全面掌握基层普法工作的现状、存在的短板,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在具体普法中,也要根据受众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普法思路和普法办法,真正让普法工作有的放矢。(三)强化举措,务求实效。一要创新普法形式。要改变过去单一的上大课、发资料、挂布标等方式,结合基层实际,将普法宣传融入日常,如可在群众喜欢去的广场、公园、步行街等公共场所,做一些法治宣传牌或是布一些图文并茂的墙体文化;也可通过微信、微博、APP,抖音等新媒体或借助电子显示屏、公共触摸屏、移动电视屏等媒介,宣传一些法治理念,营造浓郁的法治宣传氛围。为便于群众接受、好记,还可编一些方言小品、广场舞、口袋书等,让群众在娱乐休闲中,在笑声中潜移默化接受法律的洗礼,引导人们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二要增强普法针对性。要结合每一个群体的特点,科学制定普法方式,确保普法工作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成效明显。如针对公职人员,普法重点可放在与岗位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上,普法方式可采用专题宣讲、集中研讨、知识竞赛、法律考试等方式,让他们记牢法律知识,自觉在工作中依法行政,不触碰法律的“底线”和“红线”,本本分分做人、清清白白为官。针对广大人民群众,更多要普及好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重点是民法典中相关的条款,而且在给群众普法过程中,一定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以案释法,多举他们身边熟悉的案例,也可采用方言小品、广场舞这些形式,真正让他们理解法律的内涵,植入法律理念。三要维护法律权威。要自觉维护宪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要改变人治思想,引导群众树牢有事找法律,自觉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国家公职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执法人员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司法公正,通过执法工作彰显法律魅力,宣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四)强化协作,形成合力。一要扭转观念。要扭转部分部门领导把普法工作看作是公检法司几个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可以高高挂起的错误观念,引导他们树立“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意识,自觉在工作中抓好与部门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各部门联动的普法工作合力。如自然资源本门,就要牵头宣传好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妇联就要牵头宣传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二要加强跟踪。普法办要加强对各部门普法工作的指导监督,要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考核,考核要有针对性,要把重点放在成效上,通过考核,进一步压实各部门的普法责任,变“要我普法”为“我要普法”,推动形成司法部门牵头、各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普法工作氛围。(五)强化保障,健全机制。普法工作要有成效,保障必须到位,一是运行机制要顺畅。普法工作要有成效,就要改变“小牛拉大车,的运行模式,要本着工作好安排、好监督、好推进的角度出发,科学设置普法机构,配齐配强普法人员,同时,要求其他各级各部门也要相应设置普法办公室和培养好专门的普法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人人都可普法的工作机制。二是经费保障要到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基层财政要挤出一定的资金,专门用于“八五”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部门也要加强沟通,整合资源,不能各吹各打,节约开支。总之,普法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让“八五”普法有成效,需要各级各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需要不断创新形式,强化保障,健全机制,久久为功,绵绵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