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院感知识培训.ppt
护士院感知识培训,护士院感知识培训,手卫生医疗废物的管理消毒与隔离职业暴露与防护,医院感染,基本概念: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感染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及家属、探视人员等。但由于门诊就诊病人及家属、探视人员在医院停留时间短暂,获得感染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发生地不单是医院,还包括所有从事医学诊疗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如CDC、采供血中心、门诊部、个体诊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医院感染主要危险因素,1.机体免疫功能低下:2岁的婴幼儿,60岁的老年人,慢性病、恶性肿瘤、血液病、昏迷和半昏迷病人。2.介入性诊疗操作:暴露于各种介入性诊疗操作如外科手术、内镜技术、透析和人工呼吸装置、血管内治疗、器官移植和放疗、化疗、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3.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和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致多重耐药菌产生,增加了病人内源性感染和真菌感染的机会。4.医院感染重点区域,如ICU、新生儿室、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血液透析病房等建筑布局、工作流程不符合相关卫生学标准,且侵袭性操作多而复杂,诸多因素使住院病人的医院感染率较普通病房高出许多倍。5.环境污染:医院是各种感染源集中的地方,病人、病原微生物、医疗垃圾、污水、污物等,如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置,极有可能成为最大的感染源集散地。6.血制品及医用器材污染、一次性注射(输液、输血)器质量不佳等。,医院感染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也称交叉感染,指病原体来源于病人体外,如:其他病人、病原携带者、污染的医疗器械、血液制品、病房用物、医院环境等。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s)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内或者体表的正常菌群或者条件致病菌。如:人体的肠道、口腔、呼吸道、皮肤等部位常常成为内源性感染微生物“贮藏库”。医院感染问题无处不在,轻视感控,代价可能是巨大的!可以肯定,今后由院内感染引发的医疗纠纷的数量还会增加!院感无小事。,手卫生的意义,手卫生是阻断通过医护人员操作而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对降低医院感染率起着重要的作用。1847年匈牙利产科医师塞梅尔魏斯的研究发现产褥热发病率高的原因与医生的手污染有关,采用漂白粉水洗手后,产妇因产褥感染的病死率从22%降到3%;1867年,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研究用苯酚溶液消毒医生的双手,使截肢手术的病死率从45.7%降到15%,我国因为洗手肥皂沙门氏菌污染,引发了新生儿室沙门氏菌感染的暴发流行,造成9名新生儿死亡,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手能够传播医院感染,国外有研究证明,通过加强手卫生就可以降低13的医院感染。控制医院内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就说洗手。,术语和定义,手卫生:是指所有手部清洁行为的通称,包括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是通过物理或机械的方法去除手部污物、体液或微生物的手卫生操作。洗手: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达到减少手部暂住菌的过程。外科手消毒: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常具有持续抗菌活性。常居菌:能从大部分人的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的寄居菌,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属等。一般情况下不致病。,术语和定义,暂居菌: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接触病人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抗菌皂液:皂液(清洁剂)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消毒剂,能够减少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手消毒剂:指用于手部皮肤消毒以减少手部皮肤细菌的消毒剂,如乙醇、异丙醇氯乙定、碘伏。速干手消毒剂:指含有醇类和护肤成分的手消毒剂。此类消毒剂包括水剂、凝胶和泡沫型。免冲洗手消毒剂:主要用于外科手消毒,消毒后不需要用水冲洗的消毒剂。当应用于手部消毒时,取适量消毒液于手心,双手相互揉搓直至消毒剂干燥为止。这类消毒剂的剂型有水剂、凝胶和泡沫型。手卫生设施:指用于洗手和手消毒的设施,包括洗手池、流动水、水龙头、清洁剂、干手用品、手消毒剂等。可见污染:手上有可见的赃物或有可见的血液、体液的污染。,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外科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1.先洗手,后消毒。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1.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应等于10cfu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应等于5cfucm2,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指证,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个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接触病人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及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处理药物或配餐前。,1、打开水龙头,在流动水下冲洗手部,使双手充分润湿,2、取适量肥皂或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及指缝;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每个步骤10秒(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尤其是手掌、手背、手指及指缝)也就是小六步法。4、大六步法有:湿手、取液、揉搓、冲洗、干燥、护肤。,洗手的方法,洗手法,西安交大附属医院新生儿事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9名新生儿相继出现发热、心率加快、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其中8名新生儿于9月5日至15日期间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相继死亡,1名新生儿经医院治疗好转。卫生部于接到该事件的举报信息,此后展开调查1.部分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思想麻痹。医院管理工作松懈,在医疗安全保障方面存在纰漏。2.忽视医院感染管理,未尽感染防控职责。未建立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履行相应的职责。3.缺失医院感染监测,瞒报医院感染事件。未按规定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不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暴发,更没有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无法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医院新生儿科在短时间内连续发生多起感染和死亡病例,医院未予报告,存在瞒报重大医院感染事件的事实。4.感染防控工作薄弱,诸多环节存在隐患。发生严重医院感染事件的新生儿科在建筑布局、工作流程、消毒隔离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对部分新生儿使用的物品和器具采用了错误的消毒方法;医务人员没有规范地进行手卫生;用于新生儿的肝素封管液无使用时间标识等。对部分医务人员的手、病房物体表面、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和奶嘴、新生儿暖箱注水口等进行检测,发现细菌超标严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明显污染。(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叶洲)2008.9,安徽宿州眼球事件及广东孕妇剖宫产事件,.2005年12月11日,该院眼科为10名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感染,9名患者施行眼球摘除手术。卫生部认为这起恶性医疗损害事件是由于宿州市立医院管理混乱、违法、违规与非医疗机构合作,严重违反诊疗技术规范,手术室不具备开展眼科手术的基本条件,手术室布局、流程、环境、设施等均不符合开展无菌手术的基本要求,造成手术患者的医源性感染所致,术中所用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工作没有达到基本标准,10例连台手术共用一套微创手术器械,未能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的基本标准,致手术眼球发生了以绿脓杆菌为主要病原体的混合感染,该事件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极坏。广东汕头市潮阳区谷饶中心卫生院的38名剖宫产患者中有18名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经调查,该事件是由于手术器械灭菌不合格导致的手术切口感染,该院手术器械等清洗不彻底,存有血迹,病原菌为快速生长型分支杆菌。,南丁格尔,18世纪50年代,英国、法国、土耳其和俄国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英国的战地战士死亡率高达42%。南丁格尔主动申请,自愿担任战地护士。她率领38名护士抵达前线,在战地医院服务。当时的战场上克里米亚热、痢疾、麻疹、霍乱等病纷纷袭来,环境恶劣,她竭尽全力排除各种困难,为伤员解决必须的生活用品和食品,担负着大扫除,清洁,洗涤,膳食及心身护理,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伤病员的死亡率就下降到2%。每个夜晚,她都手执油灯巡视,伤病员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战争结束后,南丁格尔回到英国,被人们推崇为民族英雄。,南丁格尔,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和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废物的分类: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原则:(巴塞尔公约)1.分类收集原则;2.回收利用原则;3.减量化原则;4.无公害原则;5.分散与集中处理原则。医疗废物管理法律法规:1.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3.国家环保局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等,4.卫生厅安徽省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分类管理规定,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减少危害的紧急处理措施,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通报。,医疗废物管理八个禁止,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禁止邮寄医疗废物。禁止通过铁路、航空运输医疗废物。有陆路通道的,禁止通过水路运输医疗废物;没有陆路通道必需经水路运输医疗废物的,应当经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后,方可通过水路运输。禁止将医疗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体上运输医疗废物。,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年。,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并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天。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以及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医疗废物标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的专用运送工具,按照本单位确定的内部医疗废物运送时间、路线,将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运送工具使用后应当在医疗卫生机构内指定的地点及时消毒和清洁。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前应当就地消毒。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医院感染有关的规范和文件,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 2002年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2002年版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年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6年4月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 2005年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年手术部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2006年4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年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卫医发2003年287号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环发2003年188号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2004年6月,中华人们共和国卫生部通告,现发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一部分:管理规范等6项卫生行业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一、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一)WS310.1-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1部分:管理规范(500分)(二)WS310.2-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300分)(三)WS310.3-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200分)二、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一)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二)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以上标准于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消毒隔离基本术语,1清洗-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去除医疗物品上的一切污渍、热源、微生物及有害物质的过程,达到清洁的目的。其过程的优点是能降低医疗物品上的生物负载,从而达到消毒或灭菌时必要的保障水平。消毒或灭菌必须在彻底清洁基础上,否则,消毒或灭菌就会失败。清洁可以不灭菌消毒,但灭菌消毒绝对不能不清洁。2.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处理。3.灭菌-杀灭或清除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4.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5.消毒合格-消毒后媒介携带的微生物等于或小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减少99.90%以上,或自然菌的微生物减少90%以上)6.隔离-是将传染源和易感人群分别在指定地点和特殊环境中,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7.二元消毒剂-将配方组份分为两部分包装,用前混合而成的消毒剂,其目的在于防止各种成份想混产生化学反应而失效。8.无菌技术-保持灭菌物品不遭污染及保证无微生物侵入机体,以免引起感染操作。9.灭菌保证水平-指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存活微生物的概率。现公认的消毒水平要达到1/1000000,一百万灭菌物品中可以检测出一个不合格物品。10.疫源地消毒-对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传染源的场所进行消毒,分随时和终末消毒。11.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物品和场所进行没有明确传染源消毒。,消毒隔离,清洁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室等。潜在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处理室、内走廊等。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两通道-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医务人员通道、出入口设在清洁区一端,患者通道、出入口设在污染区一端。缓冲间-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设立的两侧均有门的小室,为医务人员的准备间。,消毒隔离,负压病区(房)-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病区(病房)的空气按照由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使病区(病房)内的压力低于室外压力。负压病区(房)排出的空气需经处理,确保对环境无害。床单位消毒-对患者住院期间、出院、转院、死亡后所用的床及床周围物体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消毒,如传染病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病室进行的最后一次消毒。,隔离原则,1.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3.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4.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5.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6.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7.建筑布局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隔离方式,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可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伤口、血源性疾病等病人,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需要采取以下隔离措施:确诊或可疑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的污染。,MRSA,自1961年分离到第一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至今,MRSA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发生率最高的医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之一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MRSA均无效,MRSA,一报道某医院护理人员手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0.83%,主要分布在烧伤科、外科、婴儿室报道二 在某妇产科医院婴儿室发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脓疱疮流行调查中,169名医务人员鼻腔带菌者为22.1%,其中婴儿室护理人员带菌者为33.3%,同期40名产妇的带菌率仅为5.4%,传染源与传播途径,病人与携带MRSA的人群(健康医务人员、病人、来访者)是MRSA传播的最基本来源污染的环境中的MRSA可成为第二传染源MRSA可定植在人体、鼻前庭、皮肤伤口上,还可在医务人员手、空气及物体表面检出 入侵途径主要为有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摄入含有肠毒素的食物或吸入染菌尘埃通过医务人员的手、衣物、敷料等物品,隔离方式,飞沫传播:是一种近距离(1M以内)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直接5um),在空气中短距离移动到易感口、粘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SARA、百日咳、白喉、病毒性腮腺炎和脑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需采取以下隔离预防措施:病人之间、病人与探视者之间相隔空间在1米以上;自然通风,空气不需特殊处理;可疑或确诊传染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无条件时相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住一室;当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有可能喷溅到面部时,医务人员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病情允许时病人也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隔离方式,空气隔离: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直径5u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麻疹、风疹、肺鼠疫、肺性出血热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需采取以下隔离预防措施:确诊或可疑感染病人应单间安置或负压病房;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尽可能避免转移病人,限制病人活动范围。必须运送时注意医务人员的防护,当病人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尽可能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加强通风设施和做好空气消毒,,基本术语,高效消毒剂-杀灭一起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孢子等,对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制剂。(灭菌剂区别)中效消毒剂-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及分枝杆菌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低效消毒剂-仅可杀灭部分细菌繁殖体及亲脂病毒,不能杀死结核杆菌、芽孢和抗力强真菌及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自然菌-存在某一实验对象上固有的而非人工传染的细菌,(抗力不等的多种细菌)常用消毒方法-煮沸、浸泡、擦拭、喷雾、熏蒸消毒法。熏蒸消毒法-利用药物气体或烟雾,在室闭空间内进行熏蒸以达到消毒目的。,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管理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基本要求,是根据科学原理而制定的,所以操作过程中任何一个小环节都不允许违反规范要求,否则就可能造成医源性感染,所以医护人员都必须加强无菌观念,并准确、熟练掌握。无菌技术操作包括:配置无菌溶液,铺无菌盘,无菌持物钳的使用,倒无菌溶液,戴无菌手套,穿脱隔离衣等。无菌包外六项标识的内容: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期、检查打包者姓名或编号、消毒锅号、批次。,医疗用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与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1.高度危险性物品:此类物品是穿过皮肤粘膜而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械、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和活体组织钳等。这类物品,必须首选灭菌方法处理。2.中度危险物品:此类物品仅和破损皮肤、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如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子宫帽、避孕环、压舌板、喉镜、体温表等这类物品尽管一般情况达到消毒目的即可,但对其中一些要求严格的物品,如内镜、体温表等或污染严重者等必须采用高水平消毒法。3.低度危险物品: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况下无害,只有当受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这类物品和器械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相接触,包括生活卫生用品和病人、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如毛巾、面盆、痰盂、地面、便器、餐具、墙面、桌面、床面、被褥、一般诊断用品(如听诊器、听筒、血压计袖带等)也包括室内空气环境等。对这类物品或环境卫生可作低水平消毒处理或一些清洁处理即可。对特殊污染的物品,可有针对性地选用消毒剂进行消毒,达到无害化。,物理消毒与灭菌方法,1.压力蒸汽灭菌: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和预真空式压力蒸汽灭菌器,适用于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和物品的灭菌。不适用于油、粉、膏的灭菌。2.干热灭菌:要在干热灭菌箱内进行。干热灭菌箱有普通电热干烤箱和远红外电热干烤箱两种,适用于耐热物品,如油、膏、粉、金属、玻璃制品等的灭菌。3.紫外线消毒:有普通直管紫外线消毒灯,高强度紫外线消毒灯,臭氧紫外线灯,紫外线空气消毒器、紫外线消毒箱。适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水及其他液体的消毒。4.微波消毒与灭菌:微波对不同性质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反应,对金属材料全部反射,不吸收亦不穿透,对玻璃、陶瓷、塑料几乎全部穿透较少吸收,对生物体、水及含水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并可产生热能转换。微波有杀菌谱广、速度快、无毒、无残留物、不污染环境、清洁卫生等特点。适用于不耐高温的医疗器械、空腔器械、眼科器械等的消毒处理。5低温等离子体灭菌:随着医学诊疗手段不断发展,现有的灭菌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的某些需要,尤其是一些不耐高温的精密医疗仪器在临床的应用,都需要一种灭菌效果切实可靠的低温灭菌技术,等离子体灭菌技术是近年继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等低温灭菌技术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低温灭菌方法。其特点是灭菌温度低、灭菌效果可靠、作用周期短,无毒性残留。,物理消毒与灭菌方法,适用于不耐热的各种内镜、金属器械、进入人体的高分子材料,如心脏外科材料、人工器官以及玻璃和陶瓷制品等的灭菌。6.煮沸消毒法:具有方法简单、使用方便、经济使用、效果可靠等优点,适合基层医疗单位使用,将水加热到100度,能有效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各种微生物。大部分细菌及芽孢煮沸15分钟即可将其杀灭。但破伤风杆菌芽孢需要煮沸60分钟,肉毒杆菌芽孢需要3小时才能被杀死。7.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的物品,宜使用卡式或专用灭菌容器盛放裸露物品,可无干燥程序,运输时避免污染,4小时内使用。判断灭菌植入型器械包质量监测合格的标准是生物监测合格后放行,紧急情况下第5类化学指示卡合格提前放行,待生物监测合格后告知手术室。,,化学消毒与灭菌方法,1.含氯消毒剂:是指能在水中产生具有杀菌活性的次氯酸的一类化学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属高效消毒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有强烈的刺激气体、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受有机物影响很大、稳定性较差等特点。常用的含氯消毒剂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等。适用于医疗用品、地面、工作台面等环境表面、餐饮具、水、疫源地等的消毒。2.碘伏:碘伏易溶于水和醇,属于中效消毒剂。具有中效、快速、低毒、性能稳定、容易脱色、刺激性小等特点。但碘伏对铜、铝及碳钢等金属有腐蚀性,受有机物影响较小。3.环氧乙烷:在低温条件下为无色透明液体,沸点10.8度,常温下为无色带有醚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环氧乙烷易燃易爆,最低燃烧浓度为3%。环氧乙烷气体穿透力极强,对物品无损害。同时其杀菌力强,杀菌谱广,可杀灭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各种微生物,属灭菌剂。适用于不耐高热的物品灭菌,如外科手术器械、人工关节、牙钻电刀、电子仪器、光学仪器,硬式及软式内镜,还有橡胶、纸、陶瓷、塑料制品、透析器和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等。4.戊二醛:具有高效、广谱、快速杀灭微生物的作用,可有效杀灭包括细菌繁殖体、结核杆菌、真菌、细菌芽孢、病毒在内的各种微生物,属灭菌剂。戊二醛对金属腐蚀性相对较低、受有机物影响较小。但戊二醛具有一定毒性、对皮肤黏膜有轻度刺激性。戊二醛的常用灭菌浓度为2%。,化学消毒剂,戊二醛适用于不耐热的内镜、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等的消毒与灭菌。5.邻苯戊二醛:在常温下为淡黄色针状结晶,可溶于水,易溶于醇、醚等有机物。邻苯戊二醛具有杀菌能力强、作用快、使用浓度低、刺激性与毒性小、腐蚀性低等特点,属高效消毒剂。适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内镜及各种污染物品的消毒。6.乙醇;又名酒精,为无色透明液体。乙醇杀菌效果好、作用快速、属中效消毒剂。同时乙醇具有无毒、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对金属无腐蚀性、受有机物影响很大,易挥发、不稳定等特点。适用于皮肤、环境表面及医疗器械的消毒。7.过氧乙酸:是一种酸性氧化剂,为无色透明液体。其杀菌作用快速、杀菌能力强、杀菌谱广,属灭菌剂。同时具有不稳定、对金属及织物有腐蚀性、受有机物影响大等特点。其浓度为16%-20%。适用于耐腐蚀物品、环境及皮肤等的消毒与灭菌。,消毒液配置公式,1.使用浓度所需使用量原液浓度所需原液量2.加水量=欲配数量-所需原药3.欲配浓度欲配数量/原药含量=所需原药量4.房间容积药使用浓度/药原浓度=用量5.溶质不变6.单位换算:1吨=1立方米=1千公斤();1克=1000毫克;1公斤=1000克,配置法注意事项,1.含氯消毒剂:是高效优良消毒剂在水中能产生次氯酸,杀菌谱广,对繁殖体、真菌、病毒、芽孢、结核杆菌、阿米巴均杀灭,测定含氯消毒剂质量标准之一是有效氯,因有效氯浓度越高,消毒力越强。2.过氧乙酸(过醋酸):属于高效消毒剂,对肉毒杆菌毒素也能破坏,但性质不稳定(配置后或稀释后)宜在使用前配置混合(A+B)。保存不宜超过2天。3.戊二醛:属高效消毒剂,灭菌剂,最低有效浓度为1%,灭菌浓度为2%戊二醛。4.配置及使用中应坚持“五要”和“七不要”原则。,五要,1.配置时,消毒剂和水的分量要精确。2.盛放消毒剂的容器应洗净并事先消毒。3.物品应除去脏污后再进行消毒。4.配置的消毒剂最好当天使用。5.充分了解消毒剂的性质,因为消毒剂选用不当,反而可能促进微生物生长和污染扩散。,七不要,1.不要把化学消毒剂用作灭菌处理。2.不要把器械储存在消毒溶液中。3.容器内的消毒液不要装的太满。4.不要使用配置较久的消毒液。5.不要随便把两种消毒液混合使用。6.不要随意把不合适的洗涤剂加到消毒液中,以防消毒剂失效。7.不要认为使用消毒剂溶液后,被消毒物品已达到杀菌、可靠和安全了。,职业暴露,职业接触:(职业暴露)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血源性病原体: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非胃肠道接触: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状态。源患者:指医疗卫生机构的病人、供血者、尸体及劳教机构及戒毒所的人员等,其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可能导致劳动者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被污染的锐器:指被污染的,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包括注射针、穿刺针和缝合针等针具,各类医用或检测用锐器、载玻片、破损玻璃试管、安瓶、固定义齿并暴露在外的金属丝及实验室检测器材等。,职业暴露与职业接触,职业暴露和职业接触的关系:意义相同,都表示执业中发生的粘膜或破损皮肤接触了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污染物的事件。前者是过去的提法,后者是(-导则)中的规范用语。卫生部发布2009年4号关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中华人们共和国国家卫生标准(GBZ),职业暴露,导则中血源性病原体: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导则中其他潜在传染物质;任何人体(活体或尸体)上取下的未经固定处理的组织或器官;含艾滋病病毒的细胞或组织培养液或器官培养液;含HBV或HIV的培养基或培养液;感染了HBV或HIV的实验动物的血液或器官组织等。其中体液是指精液、脑脊液、阴道分泌液、滑囊液、胎盘液、胸腔液、心包液、腹腔液、羊水、口腔科操作时的唾液、其他被污染的体液或不能与体液区分的液体。,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特点,1.需要的血量非常少:如感染乙肝只需0.4毫微升;2.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途径:皮肤刺伤、皮肤接触、粘膜接触;3.发生暴露后感染几率:HBV6-30%,HCV3-10%,HIV0.2-0.5%。4.国外研究证实:HBV感染率高于HIV感染率55倍,高于HCV38倍,医务人员感染HBV是普通老百姓的5-6倍。,控制与预防,1.工程控制:指采取某些措施和工具隔离或消除工作场所血源性病原体危害,如使用处理锐器的容器、自带套管的针具或更安全的医疗设施(包括锐器伤害防护装置和无针系统)2.接触后预防:在接触可能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之后,应立即采取的一整套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应急处理、对接触源的评价、对接触者的评价和接触后预防措施、咨询与随访等。3.普遍预防:是控制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的策略之一,其理念就是将所有来源于人体血液或体液的物质都视作已感染了HBV、HCV、HIV或其他血源性病原体而加以防护。4.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标准预防。针对所有病人。5.标准预防措施:配置洗手和洗眼设施;使用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合理安置病人;制定并遵守环境操作规程,包括医疗废物处理、工作场所的清理清洁和被服清洁;对锐器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处置;制定适宜的职业安全卫士工作操作规程;保障生物标本的处理与运送安全;配备相应的医疗卫生设备并定期进行清洗、运输和维护。,职业安全一般操作规程,1.可能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摘戴隐形眼镜等。2.禁止食品和饮料混置于储存血液或其他潜在污染物质的冰箱、冰柜、抽屉、柜子和桌椅面等。3.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4.在处理血液或其他潜在污染物质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喷、溅、洒落和飞扬或产生飞沫。5.禁止用口吮吸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职业安全一般操作规程,6.在收集、处理、操作、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可能造成血液或其它潜在传染性物质污染的标本应放在放泄漏的容器中。运输过程中按照三层包装的标准要求进行包装。(1)按照GBZ158要求,对储存、转运或运输的容器密封后进行警示标识或标色和中文警示说明。(2)如果容器外发生了污染,应在外部再放一个容器来阻止泄漏,外部的容器同样应进行警示标识或标色和中文警示说明。(3)如果样品能把第一容器戳穿,在其外部应再放一个耐戳破的容器。,接触后的应急处理,1.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和体液,应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若是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和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 局部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用70%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接触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职业暴露后的 预防措施,1.发生职业接触后,应先确定原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及职业接触当事人免疫情况,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进行检测。2.乙型肝炎病毒:未接种疫苗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反应者,无需处理;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没有反应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正在接种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继续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暴露源为HBV阴性者,接触者完成乙肝疫苗接种3.丙肝病毒:可考虑注射干扰素。,职业暴露后预防措施,4.艾滋病病毒: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接触后4小时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但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实施预防性用药,具体用药情况可咨询专科医师。随访:1.乙肝病毒接触者应在3个月、6个月及1年分别进行血清学检测。2.丙肝病毒接触者应在4周、6周、4个月、6个月进行血清学检测。3.艾滋病毒接触者应在4周、8周、12周、6个月时进行血清学检测。,报告,1.职业暴露发生后,当事人应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2.按照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在医院感染管理科领取进行登记,由科室负责人签字后由职业暴露当事人尽快送交医院感染管理科。3.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事件后,当事人及科室负责人应尽快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联合防保科尽快报告肥东县疾控中心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以利尽快采取有效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