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党课讲稿: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的资本逻辑批判及其现实启示.docx

    • 资源ID:762753       资源大小:23.68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党课讲稿: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的资本逻辑批判及其现实启示.docx

    党课讲稿: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的资本逻辑批判及其现实启示(仅供学习)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起点并不仅仅是对其源起的剖析,更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内部,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资本逻辑对人的剥削,深刻阐述了导致无产阶级贫困及两极分化的根源,并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借助资本对资本的消解,才能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J当前,以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起点为切入,全面梳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共同富裕的追梦路上如何处理资本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对深刻理解和推进共同富裕这一重大命题具有现实意义。一、资本逻辑批判: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是在批判资本逻辑的进程中阐述的共同富裕思想,资本逻辑作为资本主义时代一统天下的“座架”是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的解剖刀。正是借助资本这一座架,马克思的共同富裕思想才破除了“普遍永恒资本”的幻象,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动因一一资本增殖和结果一一贫富分化,寻找到破解贫富分化的根源一一瓦解资本逻辑。由此可见,马克思基于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形成了人类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这一科学构想,从而开启了共同富裕的源起之路。1.资本逻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增殖逻辑。资本逻辑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方式,马克思主要是从“资本”这一作为资本主义社会里统治和支配一切的“商品的完成形式”出发,最终破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虚假性,形成了人类未来实现共同富裕的观瞻。资本存在是资本逻辑发生作用的前提,只要有资本存在,资本逻辑就会毫无限度地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历史上,“资本”起初“表示资产(家畜)的物质存在和它们创造剩余价值的潜能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囿于时代和立场的限制,仅从“物质生产外观”来探究资本,并未深入其“价值灵魂内容”,从而遮蔽了“社会关系本质”这一形式规定。而马克思却揭开了这一迷雾:在他看来,资本真正成为资本,恰恰要摆脱“可感觉物”的规定性,获得以物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所拥有的财产,它还不是资本;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它们一旦进入“生产场所”充当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才成为资本。即,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占有广大工人的劳动而实现自身的增殖,”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因此,资本从表象来看是“物”,但其实质是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资本所蕴含的这一特质,赋予资本创造剩余价值、无限自行增殖的运行逻辑。2 .资本逻辑悖论:生产力发展与贫富分化。马克思在深刻揭示资本逻辑以增殖为目的内在本性的同时,进一步确证了资本逻辑在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财富积累方面的历史进步意义,但也批判了其内在无法克服的致命矛盾,即贫困的不断累积和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其一,资本逻辑的内在运行推动生产力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在马克思的视域中,资本对生产力的发展最鲜明的体现就在于“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主要源于资本在追求无限增殖的运行逻辑中,以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原本资本只是工人阶级用来创造劳动产品,满足自身生活需要和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物质资料,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逻辑赋予了“资本”一种颠倒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统治下,攫取和增殖资本成了资本家致富欲望的狂热追求。一方面,资本家把“活的劳动力”转化为自行增殖的价值;另一方面,资本家奋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突破现有生产水平和生产资料的限制。这从客观上实现了人类财富的积累,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换言之,资本增殖的内在本性是提高生产力和增加社会财富的“助推器”,它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而共同富裕的显著标志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积累,生产力发展必然带来社会总体财富的不断增长。其二,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贫富分化的直接原因。资本逻辑作为统治和支配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力量,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其依托和附体的坚实基础一一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逻辑与资本主义私有制融为一体,以一种实体性的形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剥削劳动者、资本奴役和追求资本最大化增殖等特点,使得“资本在精力、贪婪和效率方面,远远超过了以往一切以直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深刻论证了,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共同富裕在资本的生命限度内永远不可能实现。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支撑的资本逻辑主宰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然走向资本家与劳动者贫富两极分化的结局。同时,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狂热追逐剩余价值的驱动下,资本家掌握了对工人的绝对统治权,致使生产资料的资本化聚集和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导致贫富分化日益加大且无限积累。由此可见,贫富分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产物。3 .所有制是克服资本逻辑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开解人们受欺压和奴役命运的根本途径就在于瓦解资本逻辑,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为全社会所有制,逐渐实现全体人类的共同富裕。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实际运作”进行解构,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共同富裕永远只能是一种假象,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财富的集中和垄断,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阶级对立和贫富分化。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改变以利润为使命的资本逻辑,开辟经济发展新道路,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的束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二但是,所有制的变革并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不可或缺的手段。事实上,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要求。因此,资本在追逐自身无限增殖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为资本逻辑的消解提供了路径。马克思认为,“资本逻辑”的宿命,就是通过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逐渐走向解体,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本身的“自然规律“。无产阶级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并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是,并不是说一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就能直接实现共同富裕的美梦。也应该看到,资本主义的贫富分化本身为共同富裕开辟了一条道路,然而走完这条道路不仅时间非常漫长,而且过程也极为曲折。从贫富分化到共同富裕并不是一条“铁的必然律”,而是要经过一个渐进性的历史过程,在建立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基础上,实现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体现为消费品劳动者平等占有到个人自由发展的这样一种社会阶段,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二、资本与共同富裕的博弈:社会主义对资本逻辑的非正义矫正追溯共同富裕的逻辑起点,不仅是为了探究马克思是在何种境遇下提出的共同富裕,而且是为了考察我国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进程中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的原则与功能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围绕资本与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此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对资本逻辑的非正义矫正一一共同富裕。1.革命与建设时期,在排斥与利用资本的过程中实现“均中求富”。新中国自成立伊始就肩负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双重历史重任,如何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提升国民经济的重建速率,是无产阶级政权和人民大众亟需解决的攻坚难题。在这一历史时期,资本一度遭到了否定,并未在我国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党也逐步认识到了可以在监管资本的前提下,合理的利用资本的有用性,并提出“对于资本主义采取恰如其分的有伸缩性的限制政策二因此,我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方面,改造旧有的经济关系,消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元素;另一方面,建立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体系,允许一切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的经济成分按计划和要求存在发展。这为积累物质基础提供了保障,从而有力推动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虽然认识到了资本的文明面,但总体的方针政策还是以排斥为主,未能充分地利用资本,并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党认识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因此,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开辟了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实践过程中,“一化”和“三改”二者互相助力,开创了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面貌落后状况相符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以及与经济体制相关的按劳分配制度,为我国消除贫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由于将发展目光过度地倾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忽视了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生产力状况的正确把握,使得“三大改造”的速度过分超前,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轨道,未能达成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初衷。因此,虽然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人为地征服了资本的力量,但“蛋糕”本身没有做大,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2.改革开放时期,借助资本发展生产力逐步走向小康之路。20世纪70年代初,国民经济发展缓滞,我们逐渐意识到:贫困依旧存在,温饱尚未解决,社会主义优势何以体现?对此,邓小平提出“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这两大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目标的实现,党和国家选择性引入资本。同时,为规避资本逻辑无限追逐自身利润增殖本性而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弊端,保证生产力发展的趋向是为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我国既借助市场机制的竞争特性、资本的逐利本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进一步规定和限制资本逻辑运行的方向和范围,由此,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了一条“既利用资本,又驾驭资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调整,开始尝试推进利用资本、驾驭资本的实践探索。邓小平将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实现共同富裕有机结合,并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利用资本的逐利本性,通过改革开放来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在效率优先和让一部分人先富的原则指导下,贫富分化这一资本弊病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江泽民提出:“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J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为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合理驾驭资本中推进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战略决策。从精准扶贫方略的实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中,充分体现了以资本逻辑为内在机制的市场经济的要求。现阶段我们要实现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少数私人富裕状况的积极扬弃,这种扬弃既是否定又是超越。共同富裕要扬弃“为资本生产”的生产方式,转而造就一种“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生产方式。在此意义上,共同富裕既是对资本逻辑下财富私人占有的超越,也是对私有社会制度的超越,更是对传统狭隘致富观、分配观等一系列旧思想的超越。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施,既给资本的逐利性留有一定的空间,同时又将其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正如习近平所言,“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有些资本野蛮生长,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但资本的逐利性要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这恰恰为我国找到了一条既能迅速改变落后生产力又能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的发展道路。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固然有效地利用资本的力量为推动共同富裕迈上历史新台阶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但资本的二重性也日益凸显。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虽然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有质的区别,但我国尚未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限制,资本逻辑的一些弊病还是会逐渐展开,如:资本逐利本性驱使人们更加注重“剩余增加”而不是“剩余分配”,从而导致个人财富的增长与共同富裕实现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对立及内在冲突,导致相对贫困与社会不公仍然存在。可见,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有赖于资本的推动,但任凭资本逻辑肆意扩张而不加以有效限制,又会走向贫富分化。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既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属性,积极引导和激发资本创造财富的文明面,又要防止个别资本野蛮生长导致的贫富分化。三、共同富裕:走出资本逻辑的悖论从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历程来看,资本逻辑的“文明化趋势''对发展生产力和人民富裕的实现功不可没,但其根深蒂固的追逐资本增殖的本性也导致了贫富分化。因此,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应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积极扬弃资本逻辑,基于此,提出以下三点思考。1 .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是克服资本逻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克服资本逻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举措。公有制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中流砥柱,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确保生产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广大民众更加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同,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对资本逻辑的扬弃,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社会主体部分的生产资料、共享劳动成果,形成既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能防范化解经济社会风险和保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同时,共同富裕不能脱离按劳分配这一主体,以破解生产资料逻辑起点上的分配不正义,不断扩大按劳分配制度对劳动者的受益覆盖面,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当然,非公有制经济也为社会财富的积累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并允许非公有资本以多种经济组织形式,来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在此意义上,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需坚持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双轮驱动”,以夯实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制度基础。2 .借助资本力量助推生产力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前提。马克思把全体社会成员遭受的普遍的、极端的贫困归因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认为在理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我国从普遍贫困、全面建成小康到共同富裕,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着最为坚实的基础作用。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践行进程中,“富裕”是前提,“共同”是目的。因此,推进共同富裕要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看,资本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属物,只要生产力还不是高度发达,资本就有存在的客观条件,越是生产力水平落后的社会,越需要借助资本的增殖本性,来充实资本的力量增殖社会财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财富的持续增长和集聚,但资本的内在价值与功能在促进财富创造的过程中,也带来了无序扩张与贫富分化,这就需要利用资本的力量来合理引导资本的使用。同时,马克思看到,生产力发达并不会自发地走向共同富裕。因此,从生产力当下所处的整体境遇来看,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在于使长期被资本当作生产手段和创造财富工具的生产力从异己力量的束缚状态中释放出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要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对资本的积极扬弃。3,将资本纳入以人为本的轨道,以克服资本逻辑的悖论,实现共同富裕。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来到世间”不仅是单纯的经济活动,更是发人深省的社会活动,其主宰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及其运作方式,推动和构建着人类生存结构及其生存状态。在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中,资本在运行中自我增殖和扩张的逻辑,使“人”被淹没在资本的利益驱动之中,注定要处于贫困和受压制的状态。马克思诉求于瓦解资本逻辑来开解人们受奴役的命运,从而实现“作为财富生产的人”和“作为财富发展目的的人“辩证统一,真正构建起以“人”为中心的财富创造和分配体系。由此,我们必须以史为鉴全面审视资本的特性和功能,合理利用资本逻辑,既要看到资本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避免个人深受资本异化的影响而丧失个性和自己支配自己劳动的诉求。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观,是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人民群众既是共同富裕的实践主体,更是这一活动的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因此,共同富裕就要以人为本,把资本的功能定位在经济领域,创造有利于资本合理发展的社会条件,强调人民群众是财富创造的主体力量,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回馈于人民群众。同时,把资本发展视野扩展到全社会,借助资本推进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精神文化生活高度发展为基础的个人品质和个性意志的充分发展,强调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注意事项

    本文(党课讲稿: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的资本逻辑批判及其现实启示.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