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有哪些设想?.docx
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有哪些设想?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很快就被北洋军阀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上台后,实行专制独裁,由临时大总统到终身大总统,撕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终推出“洪宪帝制。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政局不稳,军阀混战,还上演了“张勋复辟的闹剧,中华民国名存实亡。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仍然保持着革命的斗志。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可惜都以失败告终。1918年5月,由于西南军阀的排挤,孙中山被迫辞去护法军政府的大元帅之职,远赴上海。此时,历经磨难的他深深地认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问题,即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各派政治势力自私自利的本质之下,要实现民主政治,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是极其困难的。他说:“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孙中山到达上海后,深感“孑然无助”,陷入苦闷和彷徨的困境。为了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构想建国方略,他开始专心致志地著书立说,希望以此启发民智,唤醒民众,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国家。从1918年至1920年,孙中山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建国方略。应该说,这部建国方略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描绘的建设中华民国的宏伟蓝图,也是孙中山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宏大的建国构想。孙中山从三个方面对未来的国家进行构建的。他认为首先应该是“心理建设”,因为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建立了,但却与孙中山的主观愿望大相径庭:封建专制虽倒,军阀专制愈演愈烈,以前的种种建设宏愿没有能够实现,军阀势力在不断地瓦解革命阵营,而国民党内部的思想也是极其混乱。许多革命党人信心丧失,认为孙中山的革命建国方略理想太高,根本不适用于中国,因而对之“信仰不笃,奉行不力。孙中山深切地体会到革命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决心先整顿革命党人的思想。孙中山认为,革命失败、建设无成的原因在于革命党人的思想错误,而这种错误的根源又是受了中国传统的“知易行难观念的影响。为此孙中山指出,在“知易行难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产生了轻知怯行的心理,正是这一心理导致了革命的屡次失败,而且对革命后的建设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孙中山将“心理建设”置于建国方略的首篇一一孙文学说中。孙中山浓墨重彩,历数“知易行难思想的种种罪状,详尽地论述了“行易知难”的道理,热情地倡导革命党人首先行动起来,“以行求知”,以此来破除L、理上的大敌,坚定信仰,勇于实践,早日使革命成功。孙中山坚信历史的潮流是滚滚向前的,民主革命必将获得最后的胜利。孙中山这种坚定的信念,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起到了统一认识、鼓舞斗志的作用。孙文学说脱稿后,孙中山又以巨大精力撰写了实业计划一书,即孙中山构想的建国方略之二的“物质建设。孙中山认为,革命完成后,民族、民权已经达到目的,发展民族经济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为此,在1912年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孙中山为了振兴中国的实业,着力于督办全国铁路,曾奔走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以实现“十年内修筑十万英里铁路”的宏愿。在此过程中,他比较系统地思考过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孙中山认为,中国要实现富强非振兴实业不可,振兴实业应由交通入手,而发展交通又以铁路为先。“交通孙中山全集,第4卷,47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时至今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西方经济萧条,面临解决过剩资本的出路问题,这为中国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提出了交通、都市、水力、工业、农业、造林、移民等诸多方面的庞大建设蓝图,希望在十年至二十年内建设十万英里铁路和一百万英里的公路,建立和发展包括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水泥等在内的大工厂、大企业。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孙中山还提出建立渤海湾、杭州湾和珠江口三个巨大的海港。同时要治理河流、兴修水力。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发展纺织品、食品加工、印刷等多种轻工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向东北、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移民。可以说,该书是孙中山经济建设思想与实践多年积累的结果,体现了他热切希望国家早日富强的强烈愿望。孙中山构建的建国方略之三是“社会建设”,系孙中山1917年夏在上海写成的民权初步。早在1906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就编写了革命方略,提出在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民享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选举产生,议会由国民选举的议员组成。但民国建立后,不仅北洋军阀的统治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甚至一再出现复辟帝制的闹剧,真正的民主政治始终没有建立。孙中山认为,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民智未开,民权未张,广大民众如同一盘散沙,不懂利用集会、结社等方式行使民主权利。因此,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为国人设计了一整套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宏伟规划。在这套包罗万象的计划书中,他要求革命党人及国人转变思想,重视革命理论,促使民族经济发展,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建设一个“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的新国家。建国方略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孙中山最早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期望中国迎头赶上世界上先进的国家,并为推动实现这个美好理想而顽强工作。他历经险阻,但百折不挠,忠实地实践了他所说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他把“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作为自己四十年革命生涯的深刻总结,留给了后来的革命者。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实践,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和深远的影响。这是辛亥革命伟大精神之所在,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之所在!1956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时指出,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孙中山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孙中山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