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埇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
宿州市埔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实施方案宿州市埔桥区林业发展中心安徽省绿满地生态林业科技有限公司二。二三年十一月项目名称:宿州市埔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实施方案建设单位:宿州市埔桥区林业发展中心编制承担单位:安徽省绿满地生态林业科技有限公司编制承担单位资质等级:乙级编制承担单位设计证书:乙12007规划编制人员:赵红(高级工程师)尹建杰(工程师)李四军(工程师)李新建(助理工程师)倪味咏(高级工程师)陆发存(高级工程师)徐志康(助理工程师)张维娜(助理工程师)周小雪(助理工程师)赵杰(助理工程师)审核:何卫东(高级工程师)目录第一章总论1第二章基本概况32.1自然地理概况32. 3林业基本情况62.4湿地保护小区现状6第三章湿地资源现状与评价73. 1湿地资源现状73. 2湿地资源评价9第四章建设目的与必要性分析104. 1建设目的104.2建设必要性124.3口'彳.14第五章建设总则175.1编制依据175.2185.3基本原则19第六章建设内容206.1健全工作机制与制定长期保护规划206.2建立巡护机制216.3勘界立标216.4湿地保护修复工程226. 5宣传教育266. 6科研监测28第七章投资概算297. 1概算依据297. 2概算结果297. 3*31第八章效益评价328. 1生态效益329. 2"2j>3310. 3经济效益34第九章保障措施3511. 2技术保障3612. 3宣传保障36附图1:宿州市埔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区位图附图2:宿州市埔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现状图附图3:厢桥区水系图附图4:宿州市埔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5:宿州市埔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标牌示意图附件1:界碑、界桩、宣传牌设立拐点坐标表附件2:宿州市埔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实施方案评审意见附件3:宿州市埔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实施方案评审专家名单第一章总论1.l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宿州市埔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实施方案1.1.2项目性质新建1.1.3建设单位宿州市塘桥区林业发展中心1.1.4建设地点和面积拟建的宿州市蛹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地处蛹桥区褚兰镇、栏杆镇、解集镇、永安镇、苗庵镇、时村镇、桃沟镇境内,东至时村镇马楼、南至苗庵镇新汴河,西至永安镇永中路105乡道、北至褚兰镇芦楼。地理坐标为:东经117°6'51.289"117°25,16.583”,北纬33°38,14.44"34。5,24.657z,湿地保护小区面积901.9071公顷,湿地率100%,土地利用类型均为河流水面。1.1.5投资概算本项目一期投资为114.16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94.16万元;管护建设费用3.90万;资料费0.6万元;设计费6.OO万元;其他费用9.50万元。1.1.6 建设期限本项目建设期限为2023年至2025年。2023-2024年为建设前期,为主要建设期,完成保护小区设立的必要建设内容;2024-2025年为建设后期,为完善发展期,对湿地保护小区保护管理、宣传教育等进行全面提升。1.1.7 效益评价本项目将通过重点建设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界碑、界桩、标牌系统,将有效提升湿地保护小区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管理水平。项目的实施可进一步完善埔桥区湿地保护体系,发挥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1)强化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切实保护湿地动植物和生态系统;(2)减轻或避免环境污染等人为干扰,确保河流湿地生态安全;(3)提高社会公众湿地保护意识,传播生态文化;(4)提升蛹桥区生态建设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二章基本概况2.1自然地理概况2.1.1地理位置埔桥区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东临灵璧县,西接滩溪县,南连怀远县,北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接壤。介于东经116°51'117°05'北纬33o17,34°06'之间,为宿州市唯一城区,也是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处黄淮海经济区腹地,东邻陇海产业带、南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西邻中原经济区、北邻徐州经济圈。境内东西跨度50千米,南北跨度90千米,总面积为2907平方公里。京台高速纵贯南北,连霍高速公路与京台高速在蛹桥区北部呈“十”字交叉,加上密集的国道、省道、县道,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将使蛹桥区交通优势更加明显。2.1.2地形地貌埔桥区属于黄淮平原一部分,以平原为主,北部兼有低山残丘。地貌特征是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递减。蛹桥区海拔最高点为顺河镇境内的乾山,海拔320余米。1.1.1 1.3水系蛹桥区属于淮河水系,流经蛹桥区的有泠溜新河、沱河、拖尾河、滩河、奎河、界洪河、新汴河等大小河流27条,河道总长560.5千米。埔桥区境内泠河、新汴河可直通淮河、洪泽湖,东入海,南达江。1.1.4 气候蛹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具备南北过渡气候类型的特点。受冷暖气流的影响,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雨量中等,全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平均风速2.6MSo由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对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较为强烈。埔桥区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在2400250Oh之间,日照百分率为5060%,日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23127千焦/平方厘米,是全省光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埔桥区年最热月份为7月,月平均温度27.4,最冷月份为1月,月平均温度0。年极端最高气温40.3,年极端最低气温-23.2。(2。活动积温530(C,无霜期为210天。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适宜一年两熟制栽培。埔桥区年平均降水量857.1毫米,年际、年内间变化较大,降雨的时空分布差异较大,降雨强度以每年八月份为最大,暴雨往往集中在七月和八月的数日中,月最大降水量达到960.8毫米,月最小降水量仅为57.7毫米。1.1.5 土壤蛹桥区岩石类型多,土壤母质复杂,主要岩石为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埔桥区土壤类型主要有砂碣黑土、棕壤土、潮土、褐土、黑色石灰土等5个土类。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314克/千克,全氮0.090.11%,速效磷1015毫克/千克,速效钾113毫克/千克,土壤耕层厚度20厘米左右。1.1.6 植被埔桥区为典型平原地区,植被分区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主要植被种类为各类经果林、山场乔灌混交林和农田防护林及四旁防护林。目前分布较广的树种有30余种,常见树种有杨树、柏类、刺槐、桃树、杏等。2.2 社会经济概况埔桥区国土面积29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3.1万亩,辖24个镇、1个行管区、12个街道办事处。全区共有312个行政村、70个社区,人口192.8万。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913.3亿元,同比增长3.3%,政府财力不断增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4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税收收入22.7亿元,非税收入L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4.8亿元,比上年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2753元和17283元,分别增长4.4%和6.4%o2.3 林业基本情况根据宿州市蛹桥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全区林地面积19632.9686公顷。其中,乔木林地12048.835公顷(180732.53亩),占61.38%;竹林地4.1414公顷(62.12亩),占0.01%;灌木林地436.58公顷(6548.7亩),占2.22%;其他林地7143.4122公顷(10715L18亩),占36.39%o2.4 湿地保护小区现状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东至时村镇马楼、南至苗庵镇新汴河,西至永安镇永中路105乡道、北至褚兰镇芦楼。保护小区面积901.9071公顷,土地利用类型均为河流水面,主要涉及褚兰镇、栏杆镇、解集镇、永安镇、苗庵镇、时村镇、桃沟镇等7个镇。保护小区内主要植被有杨树、菖蒲、水蜡烛、喜旱莲子草等植物,主要动物有两栖类、鸟类、鱼类等。该保护小区内人为活动较频繁,河流交错纵横,水网密布,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引水、行洪排涝。自然段无人居住,周边主要为农田和林地,部分河段受人为干扰较频繁,表现出良好的皖北平原风貌。以上情况将对湿地保护小区有一定影响,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护和治理。第三章湿地资源现状与评价3.1 湿地资源现状1 .1.1湿地类型与面积埔桥区湿地资源丰富,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本区湿地保护率。根据湿地分类(GB/T24708-2009),本湿地小区划分为3级(表3-区。表3-1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分类分类级别湿地名称1级2级3级面积(hm2)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自然湿地河流湿地永久性河流901.90713.1.2主要保护对象重要的湿地生态区位或具有代表性的湿地生态系统。3 .L3湿地生物多样性(1)湿地植物据调查统计,老汪湖区域湿地小区共有维管束植物24科53属95种,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5种,裸子植物5科7属7种,被子植物16科43属83种。湿地中的主要优势种有:芦苇(PhragnIiteSaUStraliS)、香蒲(TyPhaorientalist等。(2)湿地动物湿地保护小区动物种类比较丰富,动物以鸟类、鱼类为主,还有部分两栖类、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经调查,湿地保护小区内动物共计21目36科78种,其中两栖类1目2科5种,爬行类3目4科7种,鸟类7目17科40种,鱼类8目11科22种,哺乳类2目2科4种。湿地中的主要优势种有:鲤(CyPrinUScarpio')中国石龙子QPIeStiodOnChinenSiS)等。3.2 湿地资源评价3.2.1 生态区位的重要性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位于淮河水系范围内,是皖北平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水禽、鱼类栖息地,天然的湿地环境为鸟类、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生态区位十分重要。3.2.2 生物多样性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目前人为破坏少、生态保存较完整,动植物资源长势良好,生态系统表现出自然性的典型特征。湿地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湿地植物95种,湿地动物近78种。3.2.3 典型性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内的湿地保存较好,生态系统完整、湿地资源丰富、湿地植被典型,与周边物质、能量、信息传递频繁稳定。湿地保护小区内农田连片,堤岸杨树成林,属于典型的皖北平原风貌,在老汪湖区域及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3.2.4 自然性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受人为破坏较少,表现出良好的自然性。湿地植物生长良好,本地种群特别是湿地植物种群自然扩散并已定居,原始性特征较为明显。3.2.5 评价结论综上所述,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区位,较丰富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但保护小区内存在一定的人为干扰活动,造成生物入侵、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对湿地保护小区内动植物生存繁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质保护有一定影响。通过本项目建设,为保护小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地促进作用。第四章建设目的与必要性分析4.1 建设目的蛹桥区湿地资源基数大,湿地资源类型单一,湿地保护率较低。据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埔桥区湿地面积共9974.68公顷,其中河流湿地4168.67公顷,占湿地面积的41.8%,湖泊湿地1123.66公顷,占湿地面积的IL3%;人工湿地4682.35公顷,占湿地面积的46.9%。截止2022年,蛹桥区受保护的湿地有仙湖省级湿地公园、五柳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各类水源保护地和方河等17个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受保护面积为5215.7964公顷,湿地保护率为52.29%o境内部分河流湿地与湖泊湿地未受到保护,而此区域内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蛹桥区湿地资源的质量,急需明确湿地保护边界范围,提出保护管理措施,改善湿地保护状况。拟建设的蛹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将补充塘桥区东北部内主要自然或人工湿地保护空白区,将全面保护埔桥区内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保护小区有效连接了埔桥区水源保护区、几类自然保护地的各个片区,形成生物廊道,有利于野生动植物个体的扩散和交流。保护小区的建设将有效保护埔桥区的主要河流,改善湿地水体环境质量,优化湿地群落结构,进一步促进蛹桥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升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同时,湿地保护小区建成后,将成为宣传湿地知识、营造湿地文化、体现湿地价值、发挥湿地功能的重要平台与宣传生态文明的重要阵地。4.2 建设必要性421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需要湿地是许多动植物的繁衍场所,宿州丰富的湿地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据调查统计和文献资料分析,宿州市拥有湿地植物300余种,湿地动物150余种。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导致喜旱莲子草等生物入侵,以及水质污染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湿地对于保护湿地物种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小区,逐步改善湿地动植物生存环境,对于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422发挥湿地生态功能,提升生态质量的需要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的“自然之肾”,在提供充足的水资源、蓄洪抗旱、调节区域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埔桥区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退化,尤其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许多湿地面临污染,成为制约全区稳定、快速、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而且还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存。因此,建设湿地保护小区,可以有效保护和恢复湿地,提高自然湿地保护率,维护生态安全,为埔桥区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42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产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破坏,蛹桥区面临着自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威胁。湿地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加强湿地保护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把人们盲目利用湿地变成一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行为,通过建设湿地保护小区,促进埔桥区湿地保护工作,保障埔桥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4.2.4改善水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蛹桥区各类湿地保护小区流域内覆盖有大量的农地和村落,传统的农业生活、生产方式产生的污染物能被湿地净化完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远远超过湿地的承载能力,污染物质难以在短时间内净化沉淀,导致流域内湿地大面积被污染。再加之,流域内广大居民对湿地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部分生活垃圾不经处理直接倾倒入河流湿地中,加剧了湿地的污染状况;河流水源的污染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因此,有必要建立湿地保护小区,结合林长制等地方规章制度,加强流域内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促进自然恢复为辅的方式,通过改善湿地植物群落结构、水污染治理等措施改善流域内水环境,提升水体环境质量;通过河滨带植被恢复等措施,还周边居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当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4.3 建设可行性4.3.1 湿地保护小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方案的通知,要求“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全面保护湿地,强化湿地利用监管,推进退化湿地修复,提升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重要保障”;并强调“坚持全面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将全国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重点加强自然湿地、国家和地方重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建设湿地保护小区是响应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也是全面保护湿地的具体体现。安徽省围绕全面保护湿地,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的总目标,于2017年9月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7)76号),并修正了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明确建设湿地保护小区是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是提升湿地保护率的有效办法。宿州市人民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切实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2021年制定实施了宿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0年),明确了湿地保护建设项目。蛹桥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明确提出了建设湿地保护小区的要求。4.3.2 该区域具备建立湿地小区的条件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已将全区湿地列入数据库中,为湿地保护小区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拟建保护小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为永久性河流和部分采煤塌陷区,土地权属均为国有,土地权属清晰,无土地产权争议,为保护小区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土地权属保证。4.3.3 省内有可借鉴的湿地保护小区建设经验目前,全省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刚起步。目前安徽省已建成多处湿地保护小区,湿地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为各类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环境,同时,破坏湿地资源的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安徽省各处湿地保护小区取得的优异成效,为全省开辟了全新的湿地保护管理的形式,为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只要结合实际,取安徽省其他各地湿地保护小区精华,学习其建设经验,将对蛹桥区湿地保护小区的建设具有引导意义。第五章建设总则5.1 编制依据5.1.1 相关法律、法规、规章1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2年);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年);5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2017年);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7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8年);8 .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2018年);9 .L2相关文件、规范、技术标准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89号);2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林湿发2017)150号);3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7)76号);4 .国家林业局第48号令;5 .安徽省湿地保护规划(2016-2030年);6 ,安徽省林业局关于印发安徽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林法(2021)24号);7 .安徽省林业局安徽省财政局关于印发安徽省重要湿地保护修复绩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林规(2021)97号);8 .宿州市林长制办公室文件关于设立湿地保护小区相关工作的通知(宿林长办(2021)7号);9 .宿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0年);10 .湿地分类(GB/T24708-2009);11 .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公报;12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5.2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遵循“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以国家有关湿地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为依据,进一步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科学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生态功能与效益,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改善人民居住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5.3 基本原则5.3.1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湿地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保护小区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湿地资源保护、保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充分发挥湿地综合效益、服务地方生态建设而建立的特殊保护管理区域。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发挥其稳定的生态功能为主要目标,严厉禁止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人为活动,开展湿地生态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5.3.2 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在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禁止开展破坏自然环境的人为项目,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统筹协调好整体与局部利益、部门与居民利益、长远与当前利益的关系,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5.3.3 坚持管建结合原则湿地保护小区建设须管建结合,一方面应明确落实建设管理责任,强化质量管理,禁止和限制对湿地保护小区生态、景观、文化休闲价值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的活动;另一方面注重建设实效,充分利用已有的建设基础,采取综合性措施,强化责任落实和监督管理。第六章建设内容6.1 健全工作机制与制定长期保护规划结合林长制,建立湿地保护小区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工作督察制度,协调解决湿地保护小区管理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定期通报湿地保护小区管理保护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及相关人员对埔桥区湿地保护小区进行湿地资源补充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湿地小区保护规划,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6.2 建立巡护机制结合林长制,湿地保护领导小组组织制定蛹桥区湿地保护小区巡护工作制度,加大保护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由保护小区沿线镇成立的湿地保护小区巡护队,对保护小区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巡逻,制止非法开垦侵占湿地、挖沙采石、违法捕鱼、倾倒垃圾、非法排污、规模化养殖等对湿地保护小区有害违法的行为。为确保湿地保护小区保护管理的正常开展,湿地保护小区应配备相应的巡护设备。巡护设备:无人机1台,双筒望远镜1架,数码相机1台,野外巡护装备2套,电瓶车1辆。6.3 勘界立标界碑:界碑设在湿地保护小区区界与进出保护小区的主要道路交通路口处,一方面具有区分界限的明显警示作用,另一方面具有湿地资源保护的宣传作用。界碑应标示界限示意图,内容应明确、简洁、易懂。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设置界碑7处;褚兰镇、栏杆镇、解集镇、永安镇、苗庵镇、时村镇、桃沟镇各1处。界桩:为了明确埔桥区湿地保护小区管理范围,避免与周边社区发生界线争议,根据勘界确定的保护小区界线,在人为活动较频繁地段、农用公路与河流的交叉口、河流的转向点加密埋设水泥界桩。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设置界桩10个,其中褚兰镇2个、栏杆镇1个、解集镇1个、永安镇1个、苗庵镇2个、时村镇2个、桃沟镇1个。宣传标牌:在湿地保护小区周边主要交通出入口建设大型湿地宣传牌,主要介绍本湿地保护小区的范围、面积、生物资源及景观特色等内容,宣传湿地保护小区建设情况。拟建的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设置宣传标牌共7块,其中褚兰镇1个、栏杆镇1个、解集镇1个、永安镇1个、苗庵镇1个、时村镇1个、桃沟镇1个。6.4 湿地保护修复工程6.4.1 自然修复自然修复是湿地修复的关键环节。自然修复主要通过维持水文连通性、满足生态需水量、控制人为活动干扰等方法实现。通过停止人为干扰,退耕还湿等措施,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6.4.2 湿地植被修复(1)沼生植被修复技术湖泊、河流的沼泽型湿地常年积水或土壤过于湿润,此类湿地上生长的植物根多浸没在水中或湿透的泥土中,茎、叶则挺出水面,许多植物具有很好的通气组织,均可在此类湿地上生长。沼生植被的修复可通过直接播撒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或直接栽种植物幼苗。(2)挺水植被修复技术挺水植被是生长于水深小于2.0米的浅水处的一类植被,构成挺水植物群落的植物的根、根状茎生长在水下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挺水植物种类繁多。挺水植被修复时需根据不同水深选择不同植物,高大的植物能够在较深的水中生长,而中小型挺水植物只适合在浅水中生长。挺水植被的修复可通过直接播撒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或直接栽种植物幼苗。(3)漂浮植被修复技术这类植物仅需足够的水深使其叶或叶状茎自由漂浮于水面即可,在静水区域易形成植物群落,可选用凤眼莲、大藻、水鳖等常见自由漂浮植物。自由漂浮植被的修复可通过向水体投放幼苗或成体方式,投撒入水面的漂浮植物应用网围隔,防止随水流走或被风吹走。大量的漂浮植物往往对行洪产生一定影响,河流、水库植被修复时慎用。根生浮叶植物是指植物的根部生于湿地泥土之中、叶部漂浮于水面,多生长于水深0.52.0m的湿地中。安徽常见的根生浮叶植物包括各种菱科植物、苻菜、萍蓬草、荒、睡莲、金银莲花、蔬菜、频等。根生浮叶植被修复可通过向水体播撒种子、栽种幼苗或地下根茎等方式。(4)沉水植被修复技术沉水植物根部生于湿地泥土之中、叶部沉于水面之下,其栽植水深依水体透明度确定,即水底光强达到水面光强5%较适合沉水植物生长,通常生长在水深13m、且须超过植株高度、茎叶能自然伸展的湿地中。安徽常见的沉水植物包括范草、竹叶眼子菜、篦齿眼子菜、微齿眼子菜、大茨藻、小茨藻、金鱼藻、苦草、黑藻、水车前等。沉水植被修复可采用向水体播撒种子、幼苗移栽、营养繁殖体种植等方式。(5)外来物种清理外来物种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而到处滋生、蔓延。外来物种入侵,会与本地种竞争资源,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灾难的频发,不仅会给保护小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还会影响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实地调查中发现流域内局部地区已出现部分外来物种,喜旱莲子草(AIternantheraphiIoxeroides)等,为预防外来物种入侵范围加大,入侵程度加深,应组织相关人员及时打捞、清理流域内外来物种。6.4.3 湿地植被栽植技术(1)栽植方式湿地植物可用种子、根茎繁殖,也可采用移栽、分株、杆插等方式栽植。(2)栽植时间湿地植物栽种初期主要是保证其成活率,湿地植物栽种由于多数种苗是实生苗,实生苗移栽的最佳时间是在春季,植物容易成活。若在夏季应采取遮阳防晒措施,若在冬季应采取防冻措施。(3)栽植密度根据植株个体大小,一般叶型较大的,密度较小,反之亦然。根据栽植目的,若作食用或作为鸟类食物和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时,密度可稍大。根据水域大小,一般水域开阔处,营造植物群落景观时,主要考虑远视效果,湿地植被配置注重整体大而连续的效果。水域狭窄处,主要考虑近视效果,更注重植物单体的效果,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有较高的要求,配置时不宜过高过于拥挤,浮叶与挺水植物的比例要保持恰当,水生植物占水体面积的比例不超过l3o间隔种植,不同群落间可块状、点状、镶嵌间断种植,留出大小不一的缺口,以营造景观效果。6.5 宣传教育面向公众开展湿地科普宣传教育,采用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方式,大力宣传湿地保护知识、政策、措施和成效。采取湿地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课堂”等形式,抓好中、小学生湿地保护教育,树立湿地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探索建立湿地保护志愿者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X)宣传教育对象宣传教育对象主要包括保护小区周边的社区居民和到宿州市参观旅游的外来人员。(2)宣传教育内容宣传湿地的功能和效益,湿地保护管理的意义。宣传湿地在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展示湿地保护小区分布情况和保护意义。以图文形式介绍湿地保护小区内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形态特征、分布、数量、出现时间、食性、栖息环境等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对于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特有物种需特别强调其保护价值。宣传有关湿地保护小区与林长制的法律法规、条例、制度等。(3)宣传教育的方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宣传队伍。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及保护小区建立的目的、意义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订购相关报刊、杂志、书籍供队伍学习;定期举办有关保护小区知识竞赛,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等方式。加深队伍对湿地保护小区宣传工作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更好的为保护小区的宣传教育服务。结合“湿地日”、“爱鸟周”等开展专题活动,展示蛹桥区湿地的自然美,对保护小区进行有效宣传。每年到保护小区周边中、小学举办保护湿地为主题的讲座,发放图片及文字宣传材料,让宣传教育走进校园。同时,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在校师生,开展保护小区游览、观鸟等亲近自然的活动。发挥学生以点带面的宣传能力,扩大社区民众的宣传面,使社区民众了解保护自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懂得为什么要建立湿地保护小区、为什么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什么不能破坏湿地资源以及保护自然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明白保护自然是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懂得“靠水吃水”,必须养水的道理和方法。结合镇上赶集、民族节庆时机,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巡回展板、标语、模型、多媒体或发放材料等形式进行保护宣传,尤其利用一些先进、典型案例对社区群众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编印宣教材料。分层次和对象编印教材或宣传小册子,制作通俗易懂的保护动植物图片等深入浅出的宣传材料,以及内容生动的连环画、宣传画、标语等,张贴在周边社区公共场所、交通要道旁或免费散发给社区群众及旅游人员,使公众认识保护小区,增强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促进社区公众参与保护湿地资源。6.6 科研监测根据本湿地保护小区的特点和需要,蛹桥区湿地管理部门可以联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环保和水文等部门,开展野生动植物、水质、土壤等科研监测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机构的特长,为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制定湿地治理、保护措施提供科技支撑。第七章投资概算7.1 概算依据(1)设施建筑安装工程,结合当地最近类似工程实际综合造价确定;(2)仪器设备购置费用按目前市场价计算;(3)建设单位管理费按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计算;(4)预备费计算按工程费用的5%计算。7.2 概算结果根据本项目一期的建设内容与规模,以及上述取费标准,本项目一期总投资为114.16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94.16万元,占总投资的82.48%;管护建设费用3.90万,占总投资的3.42%;资料费0.6万元,占总投资的0.53%;设计费6.00万元,占总投资的5.25%;其他费用9.50万元(基本预备费2.00万元,建设单位管理费3.00万元,社区共管建设费4.50万元),占总投资的8.32%(表7-1)o表7-1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一期建设投资估算明细表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单价(元)投资(万元)备注-湿地小区工程建设费94.16(一)保护管理建设费1.171界碑元/块715001.052界桩元/个101200.12(二)宣传教育建设费2.801大型宣传牌元/块740002.80(三)生态修复建设费90.191水环境修复元/公顷901.907120018.03812湿地植被修复元/公顷901.907180072.1526二管护建设费3.901无人机台,元/台1.00200002.002双筒望远镜架,元/架1.0080000.803数码相机台,元/a1.0080000.804电瓶车辆,元/辆1.0030000.30三资料费0.601宣传手册元/册300.0020.000.60四设计费6.001项目策划费1.0060000.006.00五其他费用9.501基本预备费2.002建设单位管理费3.003社区共管建设费4.50总投资114.167.3 资金来源湿地保护小区为公益性的生态建设项目,靠建设单位自身的资金难以实现建设内容。为按时完成建设内容,应积极争取省、市级专项等有关资金,积极探索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以确保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第八章效益评价8.1 生态效益(1)有利于保护栖息地,切实保护湿地动植物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是埔桥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面积的湿地是湖泊和森林的群落交错区,栖息有种群庞大、种类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小区的建设,将有效保护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珍稀物种和基因安全,发挥湿地的生物“育婴室”、“避难所”和物种基因库的重要生态功能。(2)有利于保护湿地,确保水环境安全水是生命之源,是当今社会公认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湿地保护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地调研勘测的结果来看,湿地小区的原生态保存完好,有着典型而美丽的湿地景观。湿地保护小区的建设,将沿老汪湖区域筑起生态安全线,减少人为干扰破坏,并为周边地区持续地提供清洁、丰富的淡水资源,保障老汪湖区域流域水环境安全,促进生产生活的有序开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有利于加快湿地恢复,促进生态服务功能发挥湿地保护小区的建设,将从两个方面来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首先,通过栖息地保护和湿地植物多样性恢复的建设,可以优化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直接增加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同时,生态系统质量的提高促进了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蓄洪防旱、涵养水源、防灾减灾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发挥。8.2 社会效益(1)提高群众湿地保护意识,传播生态文化通过湿地保护小区的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相结合的科普宣教活动,加大了对湿地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增强了社区群众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丰富和提升了湿地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层次,使保护湿地和环境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和光荣职责。湿地保护小区的建设更可以作为民俗文化、地域历史文化、湿地农耕文化、湿地生态文化的载体,促进生态文化传播。(2)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湿地保护小区的建设,减少污水排放和水土流失,恢复河岸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保障河流水质安全。为沿河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