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校本课程.docx
古诗词鉴赏校本课程目录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1教学设计案例6课后作业和学生完成情况68校本课程毂学反.思91校本课程学习结果评价95校本课程教学卷结98过程性图片材料IOl某县某某中学校本课程规划和实施方案为了充分挖掘本校资源,做好古诗词鉴赏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实施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显特色、出成果、争示范,特将方案制定如下:一、课程建设背景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充分发挥学校及社区教育资源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诗歌作为我国科学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史的一个奇葩,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歌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古代诗歌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代表着高品味的文学趣味,中小学生可以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丰富中小学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伟大的人文精神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二、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引,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为指导,以践行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活动为载体,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健全人格,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三、课程目标总目标: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书香文化具体目标:1、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接触、学习古典诗歌作品,从小广读博览,接受名家名篇的熏陶。在大量诵读、欣赏等综合实践活动中,积累大量语言文字的精华,丰富孩子的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孩子的语文读写能力,形成语文学习宽厚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2、造就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教师教育应该从读书开始。教师们沉下心跟学生一起读,去读古典诗歌,从中外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一方面能滋润自己的心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在实践中自觉培育具有高尚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的新人;另一方面,也能带动学生多读书。知识与能力目标: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渊源。2、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3、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提供知识信息源,进行课堂教学、课后活动、练习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2、以“读”为核心,进行鉴赏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法”,如诵读,美读,比读,议读,研读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典诗词的能力。3、掌握正确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会鉴赏诗歌。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2、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诵读”中品,在“练习”中悟,真正领悟到诗歌的无穷魅力。3、让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汲取诗歌的营养,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从而达到获得知识、启迪思想、熏陶情感、激发意志和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四、实施过程与实施方法:1、实践:开设示范课、开展专题研讨。2、学习:老师们通过相应书籍资料和网络平台,经过学习,掌握校本课程的教学能力。3、组织活动:学校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或成果展示等活动,以赛促学,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古代诗歌的鉴赏之中。4、提倡全体教师与学生共同读书,同写反思,共同成长,为全体学生做乐读、善思、勤写的典范,带动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的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五、课程特色与实施效果课程特色:避免了过去中学阶段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碎片化、片段化、重复化的弊端,使古诗词鉴赏课程具有系统性、针对性,使老师教学过程中能够做的有的放矢,有本可依;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明确,训练有效。实施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诗词鉴赏的基础知识,诗词鉴赏能力大幅度提升,诗词鉴赏题的得分率飞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整体提升。六、课程评价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1、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诗歌知识的获取度,更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统计、调查、检测、评价和反思,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以促进本课程的健康发展。2、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采用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考核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并行。在互评的基础上,更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3、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不足,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行为主要采用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式,采用激励性的评语,正面引导,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七、课程管理与保障措施1、成立课程编写小组,撰写校本课程科目教材2、学校领导小组讨论、评估、审批由韩福兴副校长为组长,带领各备课组长组成领导小组,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其职能是:编排、咨询、把关、审查和提供帮助。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将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报上级单位,经上级讨论认定;二是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并实践,看所开课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3、在全校各年级同时实施校本课程,每周固定一节上课时间。4、学校提供校本课程专项资金,确保课程顺利进行。教学设计案例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概况、古代诗歌分期分类、认识诗歌体裁样式。2 .温习学过的古代著名诗歌。3 .热爱中国古代诗歌,提升国学文化素养。教学重点难点中国古代诗歌的分期及体裁;中国古代诗歌的体裁样式及代表作家作品。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通幽洞微1、展示图片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照片)。武亦姝,复旦附中(上海兰生复旦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武亦姝把陆游、苏轼、李白封为自己“三大偶像”。2、播放视频:飞花令一一武亦姝对决王子龙。3、从武亦姝身上你获得什么启示?二、高屋建领中国古代诗歌分期及主要体裁:先秦四言诗、骚体诗;两汉魏晋南北朝一一乐府诗、五言诗;唐宋一一格律诗、词(“诗余”);元明清一一散曲、格律诗。三、条分缕析1、先秦诗歌四言诗、骚体诗先秦诗歌黄河流域的诗经:诗经关雎(四言诗)(以四言为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荐菜,左右流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参差昔菜,左右采之。参差得菜,左右苇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先秦诗歌二长江流域的楚辞:楚辞(骚体诗)(以六字句和五字句为基础,交叉使用五、六、七、九字句)。离骚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373句),2400多字(2490字),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也称“骚人”。风:诗经国风现实主义源头。骚:离骚浪漫主义源头。离骚(节选)(战国楚)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娉以鞍羁兮,骞朝碎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一一乐府诗、五言诗汉魏晋南北朝诗歌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并序)(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节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作者不详。木兰诗(节选)(北朝乐府)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北朝民歌,长篇叙事诗。名称木兰诗,别名木兰辞。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汉魏晋南北朝诗歌二一一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汉末文人五言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后人奉之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五言之冠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南朝齐梁钟蛛诗品)。汉魏晋南北朝诗歌三一一建安风骨: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五首组诗)(四言古诗)(东汉末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汉魏晋南北朝诗歌四一一陶渊明五言诗:饮酒(二十首)(东晋陶渊明)(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后人评价他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3、唐代诗歌一一格律诗、古体诗、新乐府诗唐代诗歌一一“初唐四杰”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初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代诗歌二一一盛唐“李杜”格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绝)(盛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天上谪仙人”(贺知章);“诗仙”(后人尊称);“唐代五、七言绝句,以李白为最“(明胡应麟)七言古诗(杂言)行路难(三首)、蜀道难等。唐代诗歌三一一盛唐“李杜”格律诗:登高(七律)(盛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常作客,不尽长江滚滚来。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唐始尊称为“诗圣”;作品是变乱时代的伟大“诗史”;后人认为杜甫律诗为唐律之最。唐代诗歌四一一盛唐“王孟”格律诗:春晓(五绝)(盛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唐代诗歌五一一盛唐“王孟”格律诗:山居秋暝(五律)(盛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唐代诗歌六一一盛唐“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言古诗)(盛唐岑参)高适、岑参、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唐代诗歌七中唐新乐府诗:卖炭翁(节选)新乐府(中唐白居易)卖炭翁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唐代诗歌八一一晚唐“小李杜”格律诗:无题其一(五首)(七律)(晚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音乐专业生清唱歌曲别亦难。唐代诗歌九晚唐“小李杜”格律诗:赤壁(七绝)(晚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4、宋代诗歌一一词、格律诗宋代诗歌一一一婉约词派: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学生清唱歌曲月满西楼。宋代诗歌二一一豪放词派: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学生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诗歌三一一王安石哲理诗:登飞来峰(七绝)(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是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夏,他在浙江郅县(今宁波)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抚州)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应天塔时作此诗,另一说法是路过杭州时,登上灵隐山东南的飞来峰,写下此诗。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新年致辞时引用此诗以抒怀。宋代诗歌四一一陆游爱国诗:示儿(七绝)(南宋陆游)陆游是南宋诗坛当之无愧的盟主。苏轼是北宋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诗多达四千多首。宋代诗歌五一一文天祥爱国诗:过零丁洋(七律)(南宋文天祥)5、元明清诗歌一一散曲、格律诗元明清诗歌一一一元代散曲:天净沙秋思(小令)(元马致远)元明清诗歌二一一于谦的咏物诗:石灰吟(七绝)(明于谦)于谦(13981457)浙江钱塘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四、敛后疏前1、论诗(共五首)(其二)(七绝)(清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17271814),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清中叶诗人、史学家。他特别强调诗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论诗);“诗从触处生,新者辄成故”(佳句)。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烧。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五、布置作业课后细读校本教材第一讲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熟记高考必背篇目规定之古代诗歌。教学设计案例古典诗歌体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古典诗歌的最基本的常识,为阅读古典诗歌作准备。教学重点难点1 .区分古体诗、近体诗2 .掌握律诗和绝句的体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译文】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河汉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注解:周郎: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周瑜。铜雀:即铜雀台,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二乔: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诗意: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二、辨明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称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字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和近体诗的区别看下表: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字数、句数无规定(五言、七言较多)字数固定、句数固定平仄没有要求平仄声调固定押韵比较自由位置固定对仗比较自由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时间划分唐朝以前唐朝以后三、掌握律诗和绝句的知识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对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对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末联)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鹏鹃飞。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辑录唐人绝句万首之多,约占现存唐诗总数五分之一。四、布置作业课后细读校本教材第二讲了解古代诗歌的体式;熟记高考必背篇目规定之古代诗歌。五、板书设计古体诗古体诗乐府诗律诗近体诗绝句教学设计案例送别诗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送别诗的特点,分析送别诗的思想情感2 .分析送别诗表达情感的的方法及艺术手法,解答同类型的高考题。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送别诗表达情感的的方法及艺术手法,解答同类型的高考题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新激趣学生竞赛背诵自己读过的送别诗。教师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聚散离合总是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二、展示问题,自主学习。思考:读以下五首耳熟能详的送别诗,概括送别诗的基本特点。赠汪伦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三、探究讨论,总结送别诗特点。要求:分组讨论从以下五个角度总结送别诗特点(1)形式标志:(2)常见意象:(3)基本情感:(4)感情色彩:(5)艺术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四、成果展示1学生交流,总结送别诗特点。2学生代表演板3教师点评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借助潭水直抒胸臆,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表现,诗人将眼前景物与友人情谊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以水深比情深,联想自然巧妙,比喻生动贴切,化抽象的、无形的感情为优美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桃花潭水已有千尺之深,尚且不及,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有多深,是用了夸张的写法。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虽是一场深情的离别,没有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天空的广漠,阳光的昏暗,漫天的黄云。在这天地之间,寒冷的北风又送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更有“雁阵惊寒”,征人远别。描绘的完全是一派雄浑苍莽的边塞风光,寒凉冷落之意尽在其间,悲壮的气氛渗透字里行间,将边塞气象写得无比苍凉悲壮。后两句却具有气吞象,威震四野的英雄气度:不要发愁再往前去便难逢知己,其实天下谁不敬重具有雄才伟略的大丈夫呢!反衬手法,以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间,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诗歌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寂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以冰心以告慰友人,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五、教师总结(一)送别诗特点: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常见意象:空间意象:长亭、濡陵、南浦、古道、渡口、阳关等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等自然物象:杨柳、萋萋春草、秋月、夕阳,孤舟(兰舟)、流水、远山、浊酒等3 .基本情感: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4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一一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一一旷达刚健,乐观向上。5 常见艺术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意借景抒情表现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修辞:比喻夸张拟人(一)鉴赏方法总结古人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为了达到抒情明志的目的,诗人往往要借助一定的意象,选用一定的方法,来表达情感。因此,鉴赏送别诗:先要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识别诗歌运用的手法,来分析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即送别诗鉴赏三步曲一抓意象二明手法三析情感六、小试牛刀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借景抒情。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抒发离别愁绪。直抒胸意。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七、布置作业: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1、景物:“猿啼”、“暮江”、“孤舟”。情:“客散”、“伤心”、“逐臣更远”O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朋友美好的祝愿,感情豪放激昂,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设计案例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方法把握主旨理解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山水田园诗景与情的关系导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面对气象万千的自然风景、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诗人总会情动于衷,形诸于文。诗人以景传情,独抒性灵;我们就要诵其诗,绘其景,品其情。我们能不能诵读一下之前学过的山水田园诗呢?二、概念: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三、山水田园诗歌的主题:描绘山川美景,钟情山水,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歌颂劳动生活,反映农村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怀才不遇,厌弃官场黑暗,寄情山水田园,表达自己鄙视名利,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四、画面的共同特征1 .视觉角度:开阔、优美2 .听觉角度:宁静3 .整体感觉:恬淡、闲适、富有生机或农村气息五、常见的写景技巧1.听觉角度:动静结合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以动衬静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王维)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一一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一一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2.视觉角度:绘形、绘声、绘色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色彩映衬例如: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3.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等4运用炼字技巧: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5.运用描写技巧:工笔例如绝句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白描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六、鉴赏山水田园诗方法常用术语思想内容一一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表现手法一一借景抒情白描语言特点一一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解题思路:什么景一一意境一一情感答案构成: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1 .知作者。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2 .析物象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 .看表达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拟人4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5 .明主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归隐向往田园厌恶官场憎恶黑暗远离尘俗闲四、课堂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辆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漫。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本诗写景有何特点?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1)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2)诗中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3)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蚌。薛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桅子花。(1)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特点?(2)你认为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个字最为精练传神?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赏析。附参考答案:1、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土之态。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2、(1)幽静。(2)老妻画纸,稚子敲针表现了诗人长久漂泊,终于安定之后的宁静。(3)对江村生活的满足;对功利的无求。3、(1)选择幽静的意象写幽,以动衬幽,以声衬幽。(2)有恬然自得之乐,又有报国无门、寂寞惆怅之慨。4、幽深、宁静的特点。闲字。桅子花在庭院中开放,闲在那里,无人观赏;一个闲字从侧面衬托了妇姑雨中浴蚕的繁忙景象。教学设计案例羁旅思乡诗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常见命题角度。2、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教学重难点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1 .字词方面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鹏鸨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鹏鹊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2 .情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常见思想情感: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妙喻传情:乡愁。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3.手法方面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