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彩色超声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概况.docx
多普勒彩色超声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概况神经外科学是目前发展最为活跃的学科,能否准确定位和定性一直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难点。目前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有CT、MRl和多普勒彩色超声。CT.MRl可明确颅内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并对病变的大小进行粗略估算;但其设备庞大,不利于术中及床边的快速应用,且CT具有放射性。术中超声为神经外科医师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术中定位和导向技术,现将近年来超声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概况综述如下。外伤性脑损伤术中的超声应用应用B超可以显示不同外伤性脑损伤病灶的大小、形态及回声特点;多普勒彩色超声可以初步鉴别脑挫裂伤及脑实质内血肿,并粗略评价患者的脑灌注。国内学者于2001年开始发现B超可以及时显示颅内血肿,明确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并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2008年于德林等2对24例患者在术中及术后行超声检查,发现超声对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的检出率最高,实质内血肿次之,而对硬膜下积液及脑挫裂伤的检出率较低。杨立斌等3报道术中实时超声可以准确定位脑内血肿,进行体积测量,测定距离皮层的深度,而且在术中超声的实时导航下可以仅打开脑沟,直接到达血肿腔,无须皮层切口和造瘦,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2009年有学者4对12例患者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脑外伤有不同超声表现,超声能对病变进行定位。其研究中术前CT检查发现病灶15个,术中超声探测发现病灶18个;术中超声探测发现迟发性硬膜外血肿4个,1个经急诊CT证实为对侧硬膜外血肿,另3个经超声诊断为迟发性硬膜外血肿后,在超声引导下清除血肿。对于术后的患者,床边B超能发现迟发血肿的形成,提高了脑外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唐运涛等对118例开颅术后的脑外伤患者行超声检查,超声显示迟发性颅内血肿与CT或MRI的诊断符合率为74.56%o2007年王红军6对58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行床旁超声检查,发现迟发性血肿18例,认为床旁超声安全,可推广用于检测术后迟发性血肿。颅内占位性病变切除术中的超声应用对于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脑肿瘤手术,关键在于如何准确定位肿瘤边界,避开重要血管。术中超声可以提供很好的帮助,还能确定病灶的位置、范围及性质,引导穿刺、活检、引流等,特别是能实时显像发现术中已移位的病灶位置。国内学者前期也做了不少研究和报道。吴曙军等人7术中超声定位检查21例颅内占位患者,结果发现超声显示病变的大小、部位、性质与术前CT、MRI提示相吻合,根据超声提示都能精确探及病变,并根据彩超提示尽量避开血管,能较精确的指导对颅内病变的切除。因此他们结论得出术中超声检查定位简单、有效、安全,在定位、引导手术、提高切除颅脑肿瘤的精确性等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2011年张歆等人网以有彩超实时监测的30例手术病例为实验组根据实验组选取病理与之相同、大小及部位与之相近的同等数量病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有效性、安全性,发现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得出,术中超声能比CT和MRl更准确显示病灶的细微结构。而对于颅内小病灶,B超对颅内肿瘤检出率较高,可进行动态、多方向定位。国内朱建明等9发现利用B超引导对颅内小病灶定位非常有效,有助于提高手术准确性,减少探查的盲目性及对脑实质的损伤。由于脱水剂应用、脑脊液引流或软组织切除等原因,可引起颅内解剖结构移位或变形,实时超声制导可及时发现术中已移位的肿瘤、血肿位置。神经外科术中超声应用的局限性超声定位在卢页脑手术中具有一定局限性:其对颅骨穿透性差,只能在骨窗范围内探测,瘤周水肿回声与残余肿瘤回声相近,也不易区分,加之超声分辨率还有待提高,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对于1cm以下的病变分辨较为困难,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10。微泡超声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前景11神经外科手术中超声微泡经静脉注射后可通过肺循环到达颅内微细血管,克服了普通超声只能显示血管直径0.3mm血流信号的缺陷。造影剂经静脉注射后,超声微泡接受超声波能量破裂,局部脑组织形成气泡密集区,使多普勒信号强度明显增强造影持续4至5分钟。在造影持续时间内,将多普勒探头对准相应的脑区,即可得到该区脑组织的多普勒视频信号,术中根据需要可随时调整探头方向,具有较高敏感性、靶向性和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