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2023年—2026年学校发展规划.docx
XXXX小学2023年2026年学校发展规划一、学校发展背景(一)学校概况XXXX小学前身是XXXX小学锦泰校区,独立于202X年,另设附属幼儿园一处。学校设24个班的教学规模,现有11个教学班,427名学生,在编在岗教师23名,专科以上学历22人,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8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县级骨干教师1人。(二)办学优势1.办学行为规范化。教代会制度健全一一学校管理民主化;校务公开制度健全一一学校管理透明化;层级管理制度健全一一学校管理开放化;家校联系制度健全一一学校管理公开化。2 .队伍建设廉政化。以校为家,同舟共济,与时俱进,拼搏奉献;吃得了苦、受得了气、听得进话、干得了事、禁得住诱惑一支“勤政、廉政、协作、高效”的干部队伍,正成为学校团结奋斗的核心和开拓进取的风帆。学校连续多年获得县、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3 .科研培训一体化。以铸造“师魂”为根本,以锤炼“师能”为关键,在“提升”二字上下功夫,学校大力实施以培养青年教师为目标的“希望工程”,以培养学科带头人为目标的“中坚工程”,以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名师为目标的“名师工程”。通过“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机制,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一支“学习型、阳光型、反思型、情感型”的教师队伍正逐步形成。4 .学校管理开放化。通过坚持每学年两次家长会,请家长走进校园,了解、理解、支持学校和教师工作;公布从老师到校长的联系方式、开通校园网、建立家校互动栏,创设更多的家校沟通平台等措施,教育资源得以整合,教育合力得以形成,学校发展走向和谐。5学生发展全面化。以德育为核心,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小组,建立了“党支部-少先队-班级”和“校长-教导主任-任课教师”两条德育工作主线,通过开展“创建书香校园”、开办家长学校等举措,全面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加强了德育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受到媒体的关注和家长的好评。6 .教育教学人本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逐步深入心而现于形。关爱学生生命,向课堂要质量,变苦干为巧干,变题海战术为精讲精炼,老师们追求着“敬业高效”;关心学生疾苦,向贫困生、学困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及特殊学生伸出援助之手。7 .校园活动特色化。近些年来,学校活动方面凸显了两大特色:培养学生端正写字,方正做人;引领学生诵读经典,培养博雅少年。两个特色项目都具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并且都上升到引领学生做事、做人的层面,具有一定的认识高度,体现了学校办学追求特色的愿望。(三)存在的问题1.学校办学理念需要在具体工作中得到解读和践行,学校办学特色需要进一步凸显,逐步成熟为个性鲜明的校园特色文化。8 .教师的整体科研意识比较淡薄、从事课题研究的能力较弱。学校无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市级科研课题偏少,教育教学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较少。9 .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城镇周围村庄学生人数占大多数,学生的行为习惯相对较差,尤其是卫生习惯。家长育人观念层次不高,教育意识不强。10 校园网络建设需要进一步更新提升,无纸化的办公环境尚未建成。二、学校发展总体目标汲取学校多年来的优良传统和校园文化精髓,结合当前教育不断发展的育人思想,我们重新对学校的核心文化进行了理顺和提升,将“尚正博雅”作为学校的核心文化建设目标和特色学校创建品牌。在正确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开展学校各项工作,以“特色项目一特色学校一品牌学校”为路径,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提炼与创新相结合,将沐河文化拓展到教育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辐射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成为师生道德成长的基石,学校发展的内核动力。不断强化学校管理和发展内涵,建设富有活力的个性化学校,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力争用3-5年的时间创建成县里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三、具体发展目标(一)注重环境建设,营造沐河文化的物质形态。学校本着人和的原则,对校园环境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让每一面墙壁、每一块石头说话,在尽力体现办学理念方面下功夫。校园的宣传栏、标牌、墙报、校报都尽可能体现学校文化的内涵,彰显个性色彩,让沐河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营造雅致和谐、书香醇美的校园氛围。同时,学校大力加强学校软环境文化建设,着力建设显露学校特色的校园网络环境。让校园网成为教师业务交流的平台、学生记录成长轨迹的园地、家校联系的重要场所、对外交流的形象代表、学校办学历程走向辉煌的见证人。实现沐河文化在校园软环境上的呈现。(二)注重制度建设,形成沐河管理文化。管理文化是学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消极的制度更多的是“不准做什么”,而积极的制度则鼓励人“可以、可能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学校通过一系列被师生共同接受的制度,如教学常规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班级活动制度带给人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从上至下孕育“正雅”文化,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形成“风清气正,和雅至上”的管理文化,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幸福、留恋的地方。(三)注重内涵发展,形成沐河的精神文化。学校文化建设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要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为载体,加以提炼,赋予其新的内涵,把对师生的要求纳入其中,促成师生达成共识,并自觉践行校训、校风、师风、学风,让全体师生产生自豪感、自信感。1 .教风构建:沐河文化,主旨在于引领广大教师秉承一颗教育的公正之心,积极找寻教育的真谛,以儒雅的师德风范濡染学生、教化学生,使学生成为品性纯正、志趣高雅的人,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良好师风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品正业勤: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要引领教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人要正直,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在提高师德修养的同时,敬岗爱业,勤恳工作,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水平。儒雅宽容:老师是文化人,文化人就要有文气;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教书育人就要有书香味。同时,对待同事,对待学生,还要胸怀宽广,持有一颗宽容之心。2 .学风构建:“正雅”文化本着“童蒙养正”的原则,提出了“本清源正、博雅多才”的学风构建目标。引领学生通过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天的活动,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行为习惯;在老师的引领下爱上阅读、爱上艺术,在写好每一个字的同时,写好人生的第一笔,从而培养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情趣。(四)构建自成体系的课程文化。沐河文化强调“本清源正,博雅多才”的学风,崇尚教学简约的本真之美,追求简约的课堂艺术,教师以创造精神、教学智慧去驱散遮蔽本真的繁琐。(1)打造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学校将积极培育特有的课程文化,打造高效率的生本课堂,做到高质量轻负担,。(2)整合和开发特色课程资源。课程的整合设置情况,影响着学校办学理念是否得到真正落实。学校要进一步整合和开发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定期汇总,实现资源共享。用优秀的课程服务学生,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3)分系列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倡导“博客反思+论坛碰撞”的交流模式,培植师徒结对互帮互助的成长共同体。教育博客,促进成长;教师论坛,激励成长;阅读聆听,助力成长;微课题研究,加速成长;青蓝携手,共同成长。让老师们“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入手,做小课题,成大手笔一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共同成长。各年级学科形成智慧课堂典型案例和教育随笔,定期编辑成书。(五)形成独具魅力的活动文化。在创建沐河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端正写字,方正做人”和“诵读经典,做沐河少年”这两大品牌特色活动项目的优势,另一方面,还要围绕沐河文化进一步拓展践行渠道,积极开发和丰富活动文化内涵,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凸显、丰盈。1.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并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建设,2年内达到市级合格心理咨询室标准。五年内学校基本形成一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探索结合的途径、方法,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的研究意识。在学校发展总目标的统一要求下,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应用的广泛性,以科研为纽带,充分发挥我校教师勤奋、奉献、敬业的传统,心理工作小组协同各部门,共同合作,以科研促发展、求深入,实现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未来五年,把“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起步更高、硬件更好、工作更新,争创市级、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2 .端正写字,方正做人”。写字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写字与做人、做事紧密联系在一起。“身正字也正”:写字之初,往往先谈坐姿:头正、身直、肩平、臂张、足安。培养良好的坐姿,关乎写字,更关乎孩子的身心健康。良好的坐姿和执笔习惯往往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心正则笔正”:书写的过程,既包含着耐力毅力的培养,又包含着审美情趣的熏陶。写一手工整、优美的好字,更是个人综合素养的外在体现。柳公权提到:“心要正,心正则笔正。”将写字与人的品行直接联系在一起。让我们的写字指导提升到“做人方正”的层面。围绕着“正于心”这一核心层面,我们思考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我们进一步提出构想:无论是在学科教学还是德育实践活动中,都可以从“正容、正身、正行”开始,从表而里,从浅而深,从易而难,从形式而内容,逐步推进到“正心”的层面,一步步深化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内聚力。3 .“诵读经典,做沐河少年”自2023年开始,我校开展了“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读书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八年的经典诵读活动,学校经典诵读特色已显雏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长期的诵读薰习,必定也能陶冶他们的性灵,开阔他们的心胸,端正他们的品行,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系列课程资源优势及其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谈吐举止温文尔雅,学习博雅多思,努力培养爱好和特长,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最终形成“博雅多才”的行为文化。在创建活动文化过程中,突出三大原则:A.立德修身。在分析各年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学校将一至三年级定为习惯养成基础阶段,四到六年级为习惯养成提升阶段,培养学生尊敬师长、遵守秩序、物归原处、诚实守信、爱惜粮食、锻炼身体、热爱读书、敢于质疑、学会学习、学会倾听、精心习字等良好习惯。B.博雅多才。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及兴趣爱好,在不同年级成立活动社团,让学生在各类社团中学有所长,以特色活动促进师资水平和学生素养提高。调动家长资源,实现教师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也实现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最大融合。C.多元评价。我们倡导为每个孩子颁奖,奖状虽小,但孩子们极为在乎。评价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注重学生自主发展,打造“正雅”少年,制定“正雅”学生形象标准,并定期开展评比活动。四、工作措施(一)加强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聪明才智,共同商讨学校发展大计。1.营造校园民主和谐的氛围,增强每一位师生的归属感。可以通过政治学习,开展“我爱我校”的系列活动,如我为学校发展献一计,我爱我校征文赛等,以此凝聚人心,增强战斗力。2 .规范教代会及家长委员会制度,确保每学年一次的教代会及家长代表大会召开,广泛听取师生员工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妥善处理。3 .学校每一个重大决策、每一个制度出台均经过教代会通过方可实施,争取广大师生的拥护。4 .了解每一位教师的特长爱好,让他们在校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长处,体现价值。(二)做实教师培训,营造进取氛围,打造学习型校园。1.请进走出。加大对外交流渠道,选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与各地名校建立来往机制,互相切磋交流。每学期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及时补充新的教学信息、接触新的教育理念。2,搭建舞台。努力为青年教师创设各种崭露头角的机会,在各种公开场合亮相,提高实战能力。3.自我规划。每一位有志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规划,自定奋斗目标,明确努力方向。4.专业外培训。利用校内资源,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类培训,包括信息技术、书法、普通话等。(三)做细德育工作,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打造德育校园。1.培塑育人队伍。成立班主任论坛,定期进行班主任管理经验、工作心得交流。2,培塑学生队伍。选拔优秀班干部,加强培养,做好育人协助工作。3,丰富活动内容。少先队活动要成主题、成系列,反复抓、抓反复,让活动精神深入学生心田。4.科研指路。通过确定德育课题,围绕课题进行各方面的探究,努力走出一条培养农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成功之路。(四)做强科研工作,营造课题研究氛围,打造智慧型校园。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定期召开课题沙龙活动,努力营造科研氛围。2 .加强理论学习,扩大阅读量,丰厚理论底蕴。3 .努力促成四种习惯养成:阅读习惯、交流习惯、思考习惯、反思习惯。学校定期发放有价值的理论书籍,督促教师阅读学习。建立校园博客,记录思考所得。撰写反思随笔,及时汇编成册。(五)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争创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学校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全面加强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工作,制定图书采购计划,分期分批,逐年增配,确保按时达到配备标准。图书室要实现计算机管理,所藏图书开架借阅。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图书报刊、文献资料都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现,要利用现有网络设施,设立电子阅览室,实现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绿色校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文明素养和环境意识,普及环境知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行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力争一年内争创市级绿色校园,三年内争创省级绿色校园,五年内争创国家级绿色校园。(七)做精后勤保障工作,营造服务氛围,打造服务型校园。1.组织学习,强化后勤人员服务意识。2.加强考核,督促后勤人员服务行为。3,全员参与,让师生成为自觉维护校产人员。4.外出参观学习,在交流中提高服务能力。五、工作保障1 .物质保障。争取教育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在资金和人力上确保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需求,每年增加投入用于学校建设,把我校建成一所生态校园、活力校园、现代校园。2 .组织保障。切实加强行政班子建设、工会组织建设,团结协作、敬业奉献、廉洁奉公、高效运作成为每一个团体的工作作风,使之成为富有战斗力的师生表率队伍。3 .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努力使制度成为一种文化,影响和约束师生的日常行为。建立合理的绩效奖惩体系,做到“多劳多酬,优劳优酬”,使之成为促进教师努力工作的催化剂。实施民主办学,调动广大教师参政议政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