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社会医学.ppt
1,特殊人群社会医学,2,我的微课比赛,收藏分享、强力推荐、我采用和评价四个方面都要选啊!http:/,3,特殊人群(special group),指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或处于一定的特殊环境中,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作用,患病率较高的人群。主要包括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4,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医学,定义:国内学者多将儿童界定为不满14岁、青少年界定为14周岁以上不满25周岁的人。比例: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014岁的少年儿童有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61%。1529岁的青年人口3.28亿,占总人口的24.6。,5,青年的定义,“青年”的定义在世界各地因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情况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国际组织的界定 联合国:15-24岁的人为青年。世界卫生组织:14-44岁的人为青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4-34岁的人为青年。我国的界定 国家统计局:15-34岁的人为青年。共青团:14-28岁的人为青年。青年联合会:18-40岁的人为青年。,6,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健康问题婴儿期(01岁)。生长发育快,对能量和蛋白质要求高;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免疫力幼儿期(13岁)。断奶要注意营养;神经发育迅速;活动范围增大,注意意外伤害和感染。学龄前与学龄期(37,7以上)。发育平稳,神经、语言、动作发展逐渐成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逐渐成熟;环境变化加大,7,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及健康问题: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从生理变化来看,身体各个器官的成长或发育趋于成熟,生理发展走向成熟。从心理变化来看,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社交需求增加,独立意识强,但分析、判断辨别能力还不完备,认识问题直观、片面,其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理智等方面不够成熟。总之,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水平处在一个趋于成熟而又不够完善、稳定的阶段。不成熟、不稳定是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注意青少年不良行为、心理卫生、意外伤害等问题,8,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因素。性格气质、营养卫生、生活方式等都受到家庭教养环境的影响。文化因素。衣食住行、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道德准则等,9,儿童青少年的社区保健措施,对学龄前期的儿童开展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建立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保健卡(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定期健康体检。定期计划免疫。生长发育监测。体弱儿管理。健康教育。,10,对学龄期的儿童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学生为对象,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标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生活方式,使学生心身得以健康发展。通过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系统传授适宜的医学科学知识及保健知识。对学生行为进行健康指导,帮助学生把学到的卫生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开展学校健康服务。发育监测、健康检查、应急营造有利于健康的学校环境。人际、教学、自然,11,对青少年开展青春期保健及心理咨询。合理的营养指导。心理卫生及健康行为指导。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12,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儿童。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父母需外出到城市打工,但由于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能接孩子进城或留在身边。留守儿童的现象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13,概况:,2013年5月9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发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人,并且还在逐年增加。这些孩子普遍面临亲情缺失、教育不平等问题。“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很容易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14,存在的问题,监护不力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15,缺乏抚慰,据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16,疏于照顾,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2013年2月,河南爆出留守儿童被性侵新闻。11岁的小女孩小雨,身高不到1.5米,一脸稚嫩,显然承受着很大的痛苦:每走一步都捂着自己的骨盆处喊痛,痛得直哭。经过检查后,证实她已经怀有近8个月的身孕了!女孩老家在河南,父母都在杭州打工,小雨跟随爷爷奶奶在老家,现在读小学。据小雨爸爸说,强奸小雨的是一位同村中老年男子,与小雨家人相识,年龄60岁左右。目前此人已被警方控制,并移交河南警方处理。,17,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2010年5月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联系一次,21.1%的家长每个月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和孩子没有联系。,18,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出现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性质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也有亲朋监管,毕竟与父母不同,遇事感觉柔弱无助,性格内向。二、自卑心理障碍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不求上进。三、孤独无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产生抑郁等问题。四、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一些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父母没能耐,产生怨恨心理,逐渐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19,学习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20,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大多因为生活困难。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在日常生活开支方面是很节俭的。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21,社会关爱不足,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22,问题建议,(一)政府应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动态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将农民工家庭在经济、教育、健康等领域的监测评估指标纳入政府部门常规统计之中。(二)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衔接的关爱网络,在留守儿童集中的村、社区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托管、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等。(三)以乡规民约的方式推行农村儿童监护人监督制度,建立邻里互助组,对法定监护人、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进行监督,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问题,有关方人员迅速介入并妥善处理。(四)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23,星星点灯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有福童享爱心联盟(安得爱心千万颗,大庇留守儿童俱乐呵),24,引言:,世界上若没有女人,真不知这世界要变成怎么样子!我所能想象得到的是: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阐自冰心关于女人,25,妇女指15岁以上的女性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2。妇女一生中要经历青春期、孕产期、产褥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等一些特殊的生理时期,在这些时期,妇女身体各系统变化较大,易发生感染性、损伤性疾病。妇女的健康影响人口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人口质量。,妇女社会医学,26,妇女的身心特点及健康问题:孕产期的身心特点及健康问题。更年期的身心特点及健康问题。影响妇女健康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孕产妇死亡率文化因素;工作、家务、养育工资、营养、地位教育因素;受教育程度低营养保健运动健康意识、能力行为因素。烟、酒、性生育(年龄、密度数量),27,妇女社区卫生保健措施,关注影响妇女健康的社会问题。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权利、生殖健康保健服务等重视妇女的健康问题,提供相应的保健服务。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生殖健康保健、定期健康体检等加强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28,老年社会医学,联合国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年满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占总人口数的10以上,或年满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占总人口数的7以上,即可称为“老年型社会”。2000年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12997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0.45%,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9,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及健康问题人口老化是必然的规律 普遍性 内源性 进行性 危害性老年人的身心特点 体表外形改变 器官功能下降 机体调节控制能力降低 社会接触减少 心理失落孤独,30,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患病率增加 老年病的认识 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 长期带病生存状态 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较多 保健服务需求大 老人的营养问题 老人的心理问题,31,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社会因素,经济收入。经济收入减少,家庭地位降低;低收入营养、生活保健、医疗保健婚姻和家庭。物质支持、精神安慰、生活照顾社会交往。交流沟通慰藉、充实精神愉快社会支持。家庭、社区、社会,32,老年人的生活和幸福受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可以从4个不同但相关的过程看待衰老:年龄衰老指一个人活的年龄数。生理衰老指随年龄增长出现生理上的变化。器官系统效率降低,器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降低。心理衰老指随人们变老,智力、脑力、知觉、记忆、主动性、应对压力等的能力发生变化。社会衰老指在生命过程中经历的不断变换的角色和关系。家庭和正式的支持系统。有足够营养和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充足的财政和强大的社会支持都能减慢生理的衰老过程。,33,老年人社区卫生保健措施,建立和健全老年社区保健网。老龄委、民政部门、卫生部门开展老年人系统管理。社区老人个人健康档案;定期健康检查及生命质量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老年人分级管理和提供服务(医疗保健三级监护、三段服务)x提供社会服务。整个老年幸福生活。建立社区非正式支持组织。帮助和支持作用的群众组织 文体活动 互助互济 l,34,对老年人实行三级医护监测:一级:孤寡独居老人、长寿老人(90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卧床多病的老人;二级:生活能自理,但日常生活需帮助的体弱多病老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三级:6080岁基本健康老人。三段服务即为老年病人在患病阶段提供的医护服务,疾病恢复阶段提供的康复指导服务,疾病终末阶段提供的临终关怀服务。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