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docx
2023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一、202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新兴出口的带动力显现。15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7%,其中出口增长8、设,好于市场普遍预期。新兴经济体以及“一带一路”沿线新市场对出口支撑作用增强,前5个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2%o产业升级背景下,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出口竞争力上升,15月,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7%、53、6%、57、7%,5月份,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额同比增长50%以上。消费延续结构性修复态势。疫情防控转段后,随着居民出行意愿回升、物资流动的正常化,加之各地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消费实现较快增长。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扭转了上年负增长的局面。疫情期间受到重创的场景类、聚集类消费快速恢复,可选消费如汽车消费月度波动较大。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有所好转,收入对消费的支撑作用总体增强,居民消费倾向有所修复。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保持总体平稳态势。三大类投资总体平稳。2023年年初以来,在“项目优质、资金充足、进度前置”的要素保障推动下,15月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的较快增长。其中,三大类投资中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5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和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7、5%和6、0%,2023年以来的三大类投资月度增速保持总体基本平稳的态势。工业修复结构性回升。15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较14月份持平。工业修复行业分化明显,消费需求回暖拉动服装、食品制造等消费品链条行业有所好转;基建投资高速增长带动原材料行业、金属冶炼业、设备制造业等基建链条行业保持较高增速;家具、家电制造业等相关行业有所恢复;纺织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外向度较高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基本平稳。二、多重因素叠加放大经济运行风险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首先,全球货物贸易增长低迷。据最新IMF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其中发达经济体放缓或更为明显,预计增速仅为1、3%o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全球货物贸易增长低迷,波罗的海货运指数年初以来跌幅达到50%,我国出口集装箱运价年初以来跌幅也达到30%以上。其次,主要经济体动荡不安。硅谷银行破产引发全球对流动性风险的担忧,主要经济体高通胀、持续加息、经济修复乏力,加之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海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第三,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剧对我国产业打压。2023年以来,美国持续推动日本、荷兰启动对华芯片相关产品和设备出口管制措施,同时法国不断对欧盟施加压力,要求其对我国在电动汽车等出口领域所享有的不公平优势予以反击,开展调查并征收额外关税。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一是青年就业压力增加。疫情三年多来,主动或被动选择“慢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比例从2020年的6、2%上升到2022年的15、9%,累计的人数或超350万人。预计2023年毕业1158万人,海外留学归国就业学生超过100万人,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或超过1500万。二是外需景气回落带动外贸行业就业压力加大。外贸行业带动的就业人数约1、8亿人,特别是纺织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外向度较高的行业就业人数也较多,受到的影响相对更大。三是就业市场供需匹配性较差。目前就业市场高技能人才短缺,“求职难”和“招工难”并存,岗位供需匹配性较差。工业产能利用率有所降低。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降至74、3%,较上年同期和上季度分别下降1、5个和1、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15个主要行业中除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外,13个行业产能利用率较上年同期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CPl小幅上涨、PPI低位运行。15月,CPl同比上涨0.8%,低于上年同期0.7个百分点,其中5月CPI环比下降0.2%,环比增速已连续4个月处在负值区间。工业领域价格低位运行,前5个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696和2、3%o一方面,就业、收入等领域增长不佳背景下,内需市场对于产品的消化能力有所减弱;另一方面,当前企业库存水平总体偏高,产能利用率、产销率等数据表现不佳,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消费品价格低迷。三、预计2023年经济总体延续结构性复苏出口稳中回落。首先,以发达经济体为代表的海外需求疲软。全球经济景气度持续低迷,全球货物贸易量指数同比增速低位徘徊,处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低点。其次,出口增长存在新的增长点。新兴经济体以及“一带一路”沿线新市场对我国出口支撑作用上升。产业升级背景下,我国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中高端产业出口竞争力逐步上升。第三,出口价格大概率回落。出口总额受数量和价格两方面因素影响,2022年出口价格指数涨幅达到12、4%,在上年高基数基础上,2023年价格指数继续走高概率下降,价格对出口增速的拉动下降。第四,上年基数较高会拉低2023年出口增速数据。2022年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0.5%,为2012年以来第二高水平。消费保持结构性恢复。首先,由疫情转段、春节假期和扩消费政策叠加带来的消费促进效应逐步衰减,“报复性”消费回落。加之5月以来新冠病毒阳性人数有所增加,或对消费恢复形成一定干扰。其次,以餐饮、旅游等为代表的场景修复类消费恢复偏快,受疫情重创的新型线下体验类消费复苏空间巨大,而以可选消费为代表的收入类消费,由于其主要依靠居民收入改善和消费倾向回升带动,恢复速度相对较慢。第三,后续伴随经济景气度不断提高,居民收入预期持续改善,扩消费政策支持鼓励,加之上年低基数,预计消费将保持平稳修复。投资平稳较快增长。首先,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运行逐步向常态化回归,复苏的确定性逐步增强,企业经营预期改善,加之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低碳化等目标带动,相关投资需求上升。但企业利润增长回落、行业产能利用率偏低等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制造业投资扩大。其次,基建投资增长总体较快。各省2023年重大投资项目规划总金额高于上年,伴随6月份新一批专项债下发使用,叠加下半年大概率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有效撬动社会资金,预计基建投资实物工作量形成将会再度加速。第三,房地产投资增长仍然承压。当前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仍然偏低,房企主动投资意愿仍显不足,表征房企主动投资意愿的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速持续回落。加之保交楼带来的施工面积增长有所放缓,房地产投资后续增长仍然承压,但2022年低基数将对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形成一定支撑。工业增长压力不减。首先,内需结构性恢复对工业增长的拉动性减弱。当前消费恢复结构特征明显,服务消费恢复较快,15月餐饮消费两年平均增速达到12、2%;商品消费恢复相对缓慢,15月商品零售两年平均增速为7、1%,其中地产后周期消费包括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建筑装潢类消费呈负增长,压低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其次,外需回落压力加大。年初以来,出口增长波动下行,预计未来受到全球经济贸易复苏迟缓、部分产能外迁等因素影响,工业增长的外部动力将持续减弱。第三,产成品持续去化,压低当期工业生产。PMl新订单指数与产成品库存差值持续收窄,4、5月份进入负值区间,意味着新增订单主要通过消化产成品库存满足,对后续生产的拉动减弱。参考历史存货水平和去化周期,理论情况下,未来两个季度中,每月约2%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通过存货去化满足,无法对当期工业生产产生拉动。价格形势总体平稳。一是CPI涨幅有所回升。虽然2季度需求增长有所回落,但并未改变下半年经济持续复苏的基本态势,在消费平稳恢复、投资需求增强的拉动下,主要消费品类价格涨幅支撑作用增强。特别是对CPl影响较大的油价和猪肉价格大概率已经筑底,加之上年基数逐步走低,预计后续CPl涨幅有所回升。二是PPI加速下行有望迎来拐点。随着下半年投资增长有所加快、大宗商品价格震幅收窄、工业企业库存去化接近尾声,加之翘尾因素支撑作用增强,预计PPl负增长幅度逐步走阔的态势有望得到扭转。四、稳增长措施需进一步发力大力稳定外需增长。首先,鼓励企业参加境外展会,推动企业参加中国一亚欧博览会、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中国一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等境内展会,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其次,加大对外贸订单较好的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制造企业及产业链“链主”企业的要素保障力度,借势推动增长势头较好的产品生产和出口。第三,加快完善国家绿色电力证书制度和绿色电力交易制度,支持风电和光伏发电企业与用电企业自主协商参与绿色电力交易,进一步保障外向型制造业企业的绿色电力消费需求。多措并举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首先,尽快明确实施新一轮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额度和实施节奏。建议2023年继续保留并加大准财政工具如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力度。其次,加强产需对接,鼓励建设制造业供需对接平台,积极为上下游企业对接产业链供应链需求。第三,完善国有大企业考核指标体系,鼓励国有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供应体系,在政府招标中加大对中小企业开放力度。第四,挖掘汽车、家电等耐用品消费潜力,取消限购地区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对“一老/一小“无车家庭放开新能源汽车限购政策,加快推进公共领域燃油车替换为新能源汽车,支持地方对销往县乡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家电给予特定补贴。第五,适当把财政资金安排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农村老年人群、城市高龄离退休人员倾斜。增加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保障支出,将失业年轻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第六,下定决心放开第三产业的准入,真正解决“明放暗不放、虚放实不放”的问题。坚持包容审慎的常态化监管,鼓励头部平台企业加大硬科技的投入。完善制度建设,降低各种不确定性,持续提振经营主体的信心。想方设法稳定就业。首先,加强工厂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劳动技能实训,引导就业者向制造业就业,完善后续转岗、晋升等保障机制。其次,在税收、社保等方面对制造业吸纳就业给予支持,加大各类专项资金对职业技能的培训支持,增强制造业就业吸引力。第三,健全公共就业服务联系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专员制度,为带动就业能力强、用工规模大的重点企业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强助企纾困力度。首先,尽快更大力度降息以直接降低微观主体借贷成本,缓解企业面临的实际利率上升困难,激发企业举债扩大生产或投资的积极性。其次,发展临时用电租赁共享服务,通过以租代购方式提供电力设施租赁服务,降低办电一次性投资,减轻企业资金周转压力。第三,支持银行机构与制造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仓储物流企业、科技平台、商业保理机构加强合作,运用应收账款、存货与仓单质押等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第四,继续实施中小企业助企纾困专项行动,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大力加强政策上门对接。后附关于资本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在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货币市场的不同在于,资本市场中主要是中长期资金,是资本运转的重要场所。在资本市场中,资金能够实现融通、借贷。相对于货币市场而言,资本市场风险系数更高,这是因为其资金运转周期相对较长,但同时其收益也会比货币市场高。基于此,亦将其命名为长期资金市场。在这个体系中,基金、债券、股票等为其主要交易对象。在资本市场运行过程中,各个金融机构通常所扮演的角色为资金供给者,如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储蓄银行以及商业银行等。在这些资金供给者的资金供应下,资金需求者通过相应的机构与平台获得所需的资金,并支付相应的费用。资金的需求者可以是个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在资金的供给者与资金的需求者之间通常还存在金融中介机构,如金融评级公司,负责对资本市场中的证券进行风险评估以及等级的评定。除此之外,还有金融监管机构对资本市场的运转进行监管,通过一系列的监管流程,来确保金融交易的合法,维持资本市场的公平和高效运行。如果对资本市场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一级市场的主要功能为发行新证券,二级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交易和转让已经发行的证券。而资金借贷量相对较大、价格变动较大、高收益高风险、周期长等为证券投资的典型特征。由于资本市场在我国金融市场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就有必要对其作用、发展现状、发展中的不足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找出弥补不足的办法。一、资本市场的作用(一)促进资本形成,服务实体经济资金需求者能够在资本市场中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平台获得所需资金,主要方式为销售股票、债券等,而资金的盈余者可以用闲置的资金来购买这些债券或者股票。这样不仅使资金的需求者得到了资金,与此同时,还使资金的供给者得到了一定的收益。这样的资金借贷、流通的过程,实现了资金的有效利用,进而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二)促进价格发现,优化资源配置在资本市场中,资金的需求者和资金的供给者可以讨价还价,最后形成一个合适的价格,促进价格的发现。这样就可以引导资金流入收益更高的领域,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提升其在整个经济市场中的使用效率。(三)提供交易功能,增强资本流动性在资本市场中,人们可以对债券、股票等进行流通和交易。在有资金盈余时购买债券或者股票获得收益,在需要使用资金时再卖出债券或者股票来实现资金的流动。基于资本市场的存在和功能的实现,能够保证资本的良性流通,满足了投资者的交易需求。(四)提供风险管理,优化公司治理对于公司来说,可以通过出售债券或者股票等来融通资金。但债券和股票的风险是不同的。因此,公司可以通过债券和股票的合理搭配来控制公司的资本结构,对公司的风险进行妥善的管理,优化公司治理。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对市场基础制度完善的成效我国资本市场的相关制度在不断完善,具体来说,已有的资本市场制度主要包括股票发行制度、交易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分红制度、退市制度、投资者保护制度等。(一)股票发行制度有所完善我国的股票发行制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是审批制、核准制,并且马上就要全面进入注册制。我国股票的发行正在逐步地放开发行的条件,这将有利于更多的企业上市进行资金融通,使这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二)交易制度有所完善在交易制度方面,其正在逐步实现机构化。在此背景下,交易系统功能越来越强大,系统也越来越完善,并纳入了做市商制度,进而有效促进了市场资本流动性的提升。(三)信息披露制度有所完善为了使交易双方在信息获取上更加公平,信息披露制度在不断完善。发行证券的资金需求者需要提供该证券完整的、有效的信息,与此同时,要求其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同时,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企业也必须披露其盈利情况。在通过证券融得资金后,企业必须披露资金的流向与使用情况。随着信息披露制度体系的构建,企业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正在不断提高。(四)分红制度有所完善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具有半强制性特征的上市公司股利分红制度。这种半强制性的股利分红制度可以保障股东获得稳定、持续的现金流,保障了股东的权益。(五)退市制度有所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退市制度也正在不断完善。在退市制度改革后,退市的公司数量明显有所增加。改革后的退市制度可以更好地清退经营情况不好的公司,使资金可以更多地流向更好的公司。这种退市制度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让资本市场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六)投资者保护制度有所完善在2020年,新证券法正式开始实施,该法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进行了专门的规定。具体来说,新证券法中明确指出,企业发行证券时,要求合理有效地评估投资者相关指标,具体包括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投资需求等,在此基础上,结合证券公司实际运营状况,针对性地将最适宜的金融产品或服务进行推荐,最终达成交易。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让投资者更好地进行投资活动,减少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提高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使资本市场更加平稳、更加有效地运行。三、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一)资本市场的顶层设计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于2004年出台,自此之后,该意见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主要规章政策标准。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于20xx年出台。其中,该意见对我国资本市场管理策略进行了改革和优化,加大了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重视增量改革,从顶层设计出发,针对性地强化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十六届三中全会中针对性地指出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不足之处,要求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并将资本市场划分为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其中,场外市场包括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和股份转让系统,而场内市场主要包括科创板、创业板、中小板和自由板。基于不同的市场体系构成,对于融资需求不同的企业,该体系适用性较强,不会因为企业风险状况、规模以及发展阶段等受到过度的限制。1、场内市场场内市场的构成结构呈现为倒金字塔,其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科创板市场。根据已有数据统计可知,截至2021年6月,我国共计有4373家企业进入A股市场。其中,有301家属于科创板,有977家属于创业板,而剩下的3095家则都属于主板。场内市场中,属于科创板、创业板和主板的公司市值分别为XX万亿元、XX万亿元、XX万亿元,其总市值额达到了XX万亿元。2、场外市场相对来讲,场外市场门槛较低,更易挂牌,其包括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和新三板市场。这个市场主要针对的资金需求者为中小微企业。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资本市场。根据已有数据统计可知,截至2021年6月,我国新三板市场中,精选层、创新层、基础层企业分别有55家、1272家、6145家,而挂牌公司总数达到了7472家。(三)多样化资本市场工具资本市场融入了种类功能各异的资本市场工具来服务于实体经济。一方面,资本市场构建了越来越完善的体系结构。另一方面,资本市场顶层设计也在逐渐强化。截至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工具的功能基本上能够满足日益变化的融资需求,包括并购重组、股权质押融资、股票、私募股权投资等。由已有数据统计可知,截至2021年6月,我国资本市场中,共计有占总股本xx%的A股质押股数,其股数达到了XX亿股,并且其总市值达到了XX万亿元;另外,从2020年至今,我国资本市场完成了交易金额达到2935亿元规模的定增重组,共计有98起。四、我国资本市场的不足(一)法治体系不健全我国资本市场的法治体系还不够健全。例如,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行业监管、风险治理、违规处罚与退市机制以及市场主体的平等融资待遇等方面的法治体系,都有继续改进的空间。(二)市场化治理不足我国资本市场的治理相对不足,表现为市场化滞后。其中还有较大比例的投机行为,缺乏足够多的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进而导致我国资本市场未能实现合理高效的资源配置。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中存在一些违约企业,这就直接降低了资本市场质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提高了整个行业的融资成本。另外,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结构还不够完善,机构投资者的占比有待提高。(三)资本市场供给和需求存在错配我国资本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存在错配的现象。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投资存在不同的偏好,导致一部分不是特别需要资金的企业有过量的资金供给,而一部分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很难得到足够的资金。(四)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不够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规模还不够大,市场主体质量还不够高,投资者发展得还不够成熟,现行的制度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制度也不是特别接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未达到符合金融经济发展所需的境外投资者开放程度,进而阻碍了境外资本的流入。另外,我国金融机构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有待提高。五、成熟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经验借鉴(一)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如企业为传统成熟行业,相对应的证券交易机构有纽交所。如果企业所处行业为新兴行业,则与之相对应的证券交易机构为纳斯达克,其所对应的资本市场包括小型资本市场、全球精选等,对于不同资金需求主体,它表现出更强的包容性和多层次性。在美国资本市场中,相对于传统资本市场,纳斯达克对其起到完善和补充的作用。同时,作为重要的整合配置中心,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满足主要就是通过纳斯达克小额资本市场实现的。除此之外,芝加哥交易所等是美国重要的区域性交易所,并且其配置了地方柜台、粉单市场等,形成了多元化融资层次。基于实体经济主体数量以及整体的分布特征,美国的资本市场与之具有较高的匹配度,表现为正金字塔结构。(一)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在构成上,其包含创业投资、私募基金等,并且其发展受到国家相关立法的支持,同时亦满足了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合伙制发展以及并购的需求。美国的金融投资公司于1958年创立,自此之后,美国很多小企业得到了更多的资金支持,逐渐发展壮大。而政府主导发起的私募投资基金SBIC计划,其本质为基于金融杠杆机制,对社会资本进行引导,进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渠道。(三)引入长期稳定资金美国政府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长期稳定的资金流入资本市场,进而为新兴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其具体的实践有:政府资金支持、养老金计划等。通过引入长期稳定资金,能够使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更为有效,匹配度更高。七、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议(一)夯实资本市场的法治基础我国应在现行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中,针对性地纳入法治管理,应该对信息披露、发行、上市、交易、风险监管、违规处罚等方面做出明确并且可行的规定。应该加大资本市场的执法与监管力度,跟上资本市场发展的脚步,不断地创新资本市场的监管方式。(一)提升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我国应该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治理,构建出一个稳定发展的资本市场运行环境,使市场预期更为稳定。与此同时,应该构建顺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市场化制度,制定更为合理的股权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并购重组,让交易机制更具灵活性。另外,我国应该优化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对企业的出入把好关,充分发挥出市场规律的作用。(三)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应该针对性地对资本市场结构体系进行优化,对于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需加强差异化管理。针对新三板、科技版、中小板、主板等,需要提升各个部分的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此外,鼓励资本市场金融机构推行具有创新性的发展,实现功能的多层次化。对于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高成本性以及长周期性等特点,资本市场应该提升其适应性,使资本市场更好地助力科技类企业的融资与发展。(四)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为了促进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首先可以加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基础配套设施,加强国际上的多边合作,多进行国际交流。其次,在开放资本市场的同时,也应该防范由此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