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红枣产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docx
XX县红枣产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月下旬,我们调研组在佳县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和县林业局、科技局、扶贫办等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深入红枣主产区乡镇的个村、个合作社枣园和益民等个红枣加工企业车间,同乡村干部、枣农和公司员工、业务负责人,就佳县红枣产、力口、销发展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今后发展的方向与出路作了详细调查、深入研讨,形成了重要共识和建议意见。(一)佳县红枣产业管理与效益现状.红枣种植业的成就与问题佳县是种植红枣的优生区,种植规模居全国县级首列。全县红枣种植面积现达万亩(挂果面积多万亩),占到经济林总面积的吼县辖镇乡的个行政村都有红枣。正常丰年总产红枣.亿斤,总产值亿元,平均亩产量多斤,亩产值元。红枣产值占农业经济总值的/,占到全县国民经济总值的/,红枣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多。红枣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主导产业,是枣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佳县早在年编制了红枣商品基地建设研究及规划,正式将红枣产业列为该县的主导产业。从年开始进行无公害绿色红枣和有机红枣生产试点,一_年实施和完成有机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经逐年努力,初步建成有机红枣生产基地.万亩,并相应发展起一定规模的红枣加工业。为此,年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红枣名乡”称号,年又获得国家农业部等多部门颁发的“绿色食品认证”“有机红枣认证”“红枣国家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百县(市)优势特色有机红枣种植基地”等六项称号。年月,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科技苑播放“农业遗产的启示一一佳县泥河沟'千年枣园'”。这些荣誉称号,扩大了佳县红枣的知名度,起到推动和鞭策红枣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年国家科技部计划给佳县安排多万元红枣科技项目成果转化费。表面上看,佳县红枣种植业已成可观规模,有机红枣基地建设有了基础,并已形成完整的有机红枣抗裂防虫高产优质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仅从数量上衡量,距离佳县规划提出的建设“全国红枣名县、陕西红枣大县、百万亩红枣基地,实现一县一品”的发展目标已相差不远。但深入剖析,在各种“光环”面纱之下,红枣业自身发展的矛盾凸现,问题很多。从县委、县政府领导和林业主管部门到广大枣农,都认为本县红枣业从栽植到管理还处在一个无序的初级阶段,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困难。山旱地红枣面积过大(占到红枣总面积的以上),又贯以稀植、自然生长乔化为主,受自然气候制约程度高,抗灾能力差。在本地时有发生的春季低温干旱、夏秋雨雾、洪雹之下,红枣不是“焦花”“霉花”,挂果率不高,就是裂果霉变、病虫害猖獗,收成不保,常是轻灾小减产,重灾大减产直至绝收。全县红枣生产一直随气候变异而跌宕起伏。红枣种植管理难度大,整体呈现粗放经营局面。在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和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激励下的东枣西移面积大扩张、城镇化进程加快与能源经济快速发展使枣区劳动力大量转移、市县投入跟不上使科技园示范作用小,以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随意建园这四重因素影响下,全县红枣基本还是老品种、老管法,多数处于粗放管理状态,特别是不用有机肥、滥用碳钱尿素,使红枣种植业一直延续在放任自流、听天由命的带病发展中。有机红枣基地建设规模不大,质量较差。在一年获得国家有机红枣基地认证后,截至年底,全县仅在个乡镇个村建设有机红枣基地面积亩,不足红枣总面积的机且因市场拓展及投资不够等因素影响,除桃园沟等少数示范村、社的质量较好外,大多仍不同程度沿用着碳镀尿素、化学农药。尤其是品种老化,良莠不齐。唯一认证的本土优势品种“佳县油枣”面积甚少。本县选育出的“佳县长枣”因挂果迟、爱诱虫,推广不开。因此,基地红枣还是没有完全闯过焦花霉花、裂果霉变和病虫害严重这三道门槛,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大。种植红枣的经济效益不高,不稳定。佳县木枣在全国主要红枣品种中处于劣势地位。红枣产量低。以盛果期成年枣树丰年亩产斤衡量,也仅为正常生产潜力的左右。红枣质量不尽如人意,优果率不高。“佳县油枣”目前的一级果率只有%、二级果%、三级果%,合起来才是国家标准一级果率应占%以上的水平。按市场售价分析,一级果斤均价一元,二级果一.元,残次级果基本没有价值,几乎是全国最便宜的红枣。枣农说市场变化莫测,欠收年价格高,丰收年价格低得可怕,常常是每斤六七毛钱没人要。计算投入和产出效益,正常年份的肥料、农药投入成本约元,除去投入,少数管理好的枣园亩均效益元上下,大面积差的枣园元左右,加上迅猛提高的劳动力成本,几乎无利可图。在经常出现的“三年两头”灾年,则是亏本经营。这就严重挫伤枣农务枣的积极性,已经出现一些枣农放弃枣园管理的现象。1、红枣加工业的发展与矛盾截至年底,全县已建成红枣烤炉座,共有户红枣加工企业,有专或兼司红枣加工的个体户余家。红枣加工总能力亿斤。乐观地看,红枣加工业呈现四个特点:一是红枣加工企业数量发展较快。在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依靠农民争相创业热情,共办起红枣加工公司户、农民红枣加工合作社户,占到非公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的虬全县现有的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是红枣加工企业。红枣加工产品主要有烤枣、空心枣、紫晶枣、枣片、枣酒、枣饮料、枣酱等。这些企业对推动红枣产业发展、增加红枣产品的附加值、创造就业岗位、缓解枣农卖枣难问题起到一定作用,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增添了一些活力。二是企业规模明显壮大。全县现有规模以上红枣加工企业户。其中,佳县益民现代农业开发公司拥有一条万吨红枣果酒生产线,有限生产线,拥有资金总额万元;陕北红枣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余万元,建起了年产万吨红枣果酒生产线。另外还有户红枣醋加工厂正在筹建中。三是企业科技创新力度开始加大。年,由重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引进新工艺项,研发新产品项。益民公司依托西安科技大学,加大投入,改进了果酒生产工艺技术,研发了具有全国先进水平和抗癌药效的大枣多糖蛋白提取加工技术。陕北红枣业公司委托中国农科院研发的红枣起泡酒生产技术已通过科学论证,计划年前上马生产,将成全国首创。四是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步加强。目前,已经注册商标的企业有家,取得qs认证的企业有家。佳县东方红枣业有限有限公司的“家家珍”商标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益民公司年广告投入达余万元,通过媒体包装、宣传,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形象,有益开拓市场。认真以红枣产业化的要求来审视,佳县红枣加工业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生产规模小。全县现无一家能引领有机红枣基地建设的大型龙头企业。现有的户红枣加工公司和合作社均属小微企业,加上户红枣加工个体户,总加工能力才近亿斤,除去调进的新疆红枣,占不到本土红枣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况且加工企业受市场牵制,实际开工生产量远低于设计生产能力。目前“众福”“益民”“陕北红枣业”三家规模以上红枣加工企业以满负荷生产计算,加工红枣总量不过万斤。二是加工水平低。大多数企业是初级加工,主要以红枣烘干包装上市,基本在货运站和普通低级市场出售。现只有“众福”“益民”“陕北红枣业”三家公司引进枣酒、枣饮料生产线进行深加工,但未进名酒行列。目前尚无一家高附加值的红枣精深化加工企业。三是品牌杂而乱。户红枣加工公司一家一个品牌,分散凌乱,相互挤占,市场占有率都低。年,县上策划制定了“佳县油枣”为全县红枣统一品牌商标,但只有“益民”“佳宝”“鑫源”“千年枣园”四家企业使用,其余仍各自为政,自打招牌。全县至今没有打造出一个唱响全国的特色品牌。2、红枣营销市场的现状与困难佳县红枣销售的目前状况,总体是以原料入市多、加工精品少、销路不畅、市场狭窄、品位不高、价格低迷、卖枣难问题突出。县上没有大型的红枣批发市场,缺少通畅的红枣物流中心。外以上的混装混放红枣均由广大枣农坐等“二道贩子”上门收购,价格随意,销量难定,收益不保。户红枣加工个体户的烘干简装红枣,都是自寻出路,统货销售,低价出售在货运站和低级市场。户红枣加工企业的加工产品,档次不一,难进高档市场,在国内未设一家佳县红枣专卖店。超市收费门槛高,入市之门未打开。现仅有“众福”“鑫源”“大自然”三家均在普通低级市场低价销售。以精制红枣为例,超市公斤精装红枣售价一元,在普通低级市场只有一元。这样狭小的营销市场,导致佳县红枣销价一路走低,枣农和企业收益不高,使整个红枣产业陷入低产低效困境。(二)红枣产业处于困境的原因分析佳县红枣产业抗风险(自然、技术、市场风险)能力弱,从种植管理到加工销售都有困难,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1、红枣产业发展中的种植、加工、市场三大因素不协调。种植规模大与加工、营销市场弱小的矛盾突出,加工销售拖着后腿,严重制约整个产业健康发展。2、红枣栽培管理要求与科技支撑不协调。影响红枣产量低、质量差和效益低的关键是自然和技术因素。主要是品种老化、耕作粗放、施肥不当,使焦花霉花、裂果霉变和病虫害问题突出,需要强化科技的支撑。但千家万户枣农生产技术落后,管理不到位;林业部门的技术培训、技术管理、技术支持顾及不来;全县标准化生产集成技术推广的组织工作弱,必然形成红枣生产落后局面。3、有机红枣基地的达标认证与实际建设质量不协调。有机红枣达标认证必备三大条件:一是产区必须是无污染的原生态生产基地;二是基地生产未使用转基因品种;三是严格按照不用纯氮化肥、化学农药、生长激素的有机生产程序生产。实际建设的.万亩有机红枣基地质量不高,在认证的乡镇、村及地块内,大多仍不同程度施用碳锭、尿素纯氮化肥和用化学农药防虫,枣园地的面原污染问题严重。4、枣农卖枣需求与加工业发展不协调。红枣加工业因规模小、生产能力低、营销市场窄,远不能吸收消化全县枣农每年产下的红枣,更不能实施枣农期盼保值的“订单收购”。5、佳县油枣独特的功能优势与充分挖掘的精加工能力不协调。佳县油枣含有皂甘、生物碱、黄酮、多糖、酒石酸、环核甘核、芦丁等药效奇特的稀有成分,但目前尚无深度开发与精深加工能力,使红枣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化成经济优势。6、政府财政投入与红枣产业发展需求不协调。红枣产业是佳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项主导产业。面对贫困乡村枣农和加工企业自身扩大再生产经济能力薄弱的现实,市、县政府财政在扶持种植、加工、市场开拓上投入资金甚微。仅年市振南资金安排佳县老科协实施红枣防裂示范项目万元;年由省市财政开始安排低产枣园改造工程和新栽枣树的经济补贴。县委、县政府只是宣传引导枣农自主发展,鼓励倡导加工企业自行创业,对提升红枣产业发展的作用很小。(三)佳县红枣产业走出目前困境的对策建议1、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坚持稳定、健康发展的方向。全县红枣种植面积上了万亩,已成宏大规模,除考虑在白云山旅游区一带适度发展一点错季早熟鲜食的设施红枣外,不宜再新发展山地制干红枣。必须把重点放在现有红枣面积的提质增效上。力求做到三个转变:一是由大面积扩展向大力推广换代型优良品种转变;二是由粗放型生产经营向集约型生产转变;三是单一追求产量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办法一,下工夫调整和转变现有山地红枣分散经营管理模式。要采取激励政策和组织手段建立土地顺畅流转机制,采取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把没有劳力和精力务枣农户的枣林向懂技术、会经营、有能力的种枣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园和企业原料基地转移。以户经营红枣面积,户应不低于亩。对泥河沟等具有生态旅游条件的枣林地,扶持修建观光设施,办成休闲旅游度假枣园。应将陡峭的沟壑烂孤红枣退出经济林范围,转作水土保持的环保生态林进行管理。办法二,建立完善的低产枣园管理提质增效的集成技术体系。要应用科学技术支撑提质增效和后续加工增值效应的再提升,以良好的经济效益保面积。通过错位开发生产基地和突出深加工的精细化管理途径,把红枣产业真正建设成优质、高效、绿色生态、资源节约型和循环经济型特色产业。2、创新枣树生产技术体系,尽快突破红枣种植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制纣。要解决佳县红枣生产面对的经常性自然灾害威胁,突破红枣焦花霉花、裂果霉变和灾害性病虫害严重的瓶颈,必须集中力量建立一套管用而高效的现代山地红枣生产技术体系。今后几年的中心任务是充分利用国家科技部给佳县安排的多万元科技成果转化费和省市财政拨付的低产枣园改造工程资金,全面推广普及市县老科协、林业局研发成功的有机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的项创新集成技术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集成的红枣低产林改造项科技成果。突出推广蓄水保埔的抗旱耕作技术、节水微灌和矮化密植技术(未来方向)、有机化的施肥技术、春夏园艺修剪技术、更新品种的高接换头技术、焦花霉花的人工防控技术、物理防虫和生物防虫技术、生物菌液灌根与叶喷防控裂果技术、分期采收与高效智能烘烤技术、科学分级与归类存放枣果技术,要下决心实现这些技术的全覆盖。主要措施:一是壮大和发挥个红枣专业技术单位、老科协和个乡镇枣农协会主体技术力量的作用。由县乡两级技术干部分片包村,扛死责任,落实规范化的技术指导任务。二是县委政府支持县科技局、林业局共同组建红枣科技特派员队伍,派驻到种枣大村、合作社和科技示范园,直面红枣生产关键技术的实施。三是强化全覆盖的枣农技术培训。依托技改资金和科技实物补贴,培训枣农掌握标准化的红枣管理操作技术。四是扩大和提高个标准化示范枣园引领的有机红枣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和质量,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五是建立和完善部门协作机制。由县政府主导,将林业、科技、科协、扶贫等涉枣部门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整合起来,重点扶持低产枣园改造和设施鲜食枣园建设。六是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对成绩显著的红枣示范园、种枣大户、家庭农场、技术干部、特派员给予奖励,对各种经济组织和企业参与红枣生产技术开发突出者给予奖励。3、扶大壮强红枣加工业,实现红枣加工的跨越要按照产业化、集团化、集约化的理念,着力构建红枣深加工体系,切实解决红枣加工业短板对红枣产业发展的制约问题。在今后年内要把重点放在加快红枣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提高红枣产品的附加值上来。红枣加工必须走系列化和精深化的路子,大力开发以红枣原浆、红枣汁和红枣粉为代表的红枣饮料和红枣复合饮料,深度开发以枣酒、枣醋、枣酱为主的红枣发酵制品,精度开发红枣多糖、红枣黄酮功能食品和红枣香精制品,充分利用残次枣果和枣渣为原料生产食品工业酒精和酵母味精,全面提升红枣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红枣产品的附加值。要冲出目前红枣加工业的困境,主要办法:一是要像办好佳县能化工业园区一样,积极建设红枣工业园区。要加快红枣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提升园区的集聚功能,促进中小型红枣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二是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向导,以效益为中心,培植区域性龙头企业。可采取“强强联合”“强弱联合”“以强吃弱”“以小吃大”多种形式,将现有分散、凌乱的小微企业整合重组成几个集团公司,在政府有计划地重点扶持下,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的产业发展道路,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深层增值。并使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壮大,成为全国知名红枣企业。三是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市县政府的科技研发资金无偿补助、贷款贴息、后补助等条件,支持骨干企业与相关领域具有优势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建立红枣加工技术创新联盟,攻克加工关键技术,研发重要新产品。配套引进国内外红枣深加工生产线,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出本土红枣深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还建议市、县科技局主导,建立佳县红枣工程研究中心或试验站,配备必需的试验、实验设备,聘请中省红枣专家来佳县试验、研究、开发适宜佳县红枣产、加、销新产品、新方略,提升佳县红枣产业水平。四是打造红枣知名品牌。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扶持骨干龙头企业开发以“佳县油枣”为统一标式的特色优质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抢占市场高地。4、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扭转红枣销售不畅、价格低迷的被动局拓宽红枣的营销市场,是佳县万亩红枣产业发展的保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占领国内销售市场,进军国际市场。积极组建大型红枣批发市场,尽快形成西北地区最大的红枣物流中心。建议市财政加大振南资金,重点扶持佳县计划建立的王家被红枣批发大市场,搭建起集现代红枣博览展示、规范交易、精深加工、物流仓储、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红枣产业发展平台,使之成为国内一流的红枣物流中心。大力扩张和健全省内外的红枣产品营销网络,以统一品牌包装打开各大城市的红枣专卖店和超市之门。要学习新疆红枣占领全国红枣市场霸主地位的经验,由政府和企业舍得投资,挤进沃尔玛国际商品零售连锁店,逐步在各大城市建立佳县红枣专卖店或进入超市,专售高价位的精装红枣和深加工的名牌产品,并努力把触角伸向国际市场。同步提高三级枣的烘干、包装质量,保持和扩大原来的普通低级市场席位。对低次枣、枣渣加工生产的食品工业酒精、酵母味素和香精制品,尽力寻找食品工业和卷烟厂的销路。抓好信息网络建设。要建立覆盖全县的信息网络体系,为红枣从业者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可以先办公益信息网站和企业网站,提供供需信息,并链接到各主要网站上,建立“在线咨询”窗口。引导企业推行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化营销方式。大力推行产销合同制,发展“订单红枣”。通过企业与枣农签订产销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使农户按合同要求进行生产,企业对合同内红枣实行保护价收购,将销售前移,产销衔接,共同在订单约束下搞好生产经营。.重视宣传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按照深层次挖掘、多形式联动、高品位打造的思路,利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各种形式(编红枣书、演红枣戏、拍红枣剧)、各种阵地(举力、中国佳县红枣节枣乡采风行鲜果采摘,建设枣乡特色步行街、枣业博览园、枣乡文化广场)宣传展示佳县生态枣业、科技枣业,把佳县油枣的舆论造足造浓,让社会知晓佳县是中国最大的有机红枣生产基地,成为人们的首选。最后建议佳县县委、县政府重新制定年的红枣产业提升发展规划。规划要以新的战略、路径、策略,引领和实现红枣产业新的一轮大发展、大突破。和关于法院参与诉源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X带队开展了县法院参与诉源治理工作的专题调研。实地察看了县法院诉前调解中心、X港法庭、海事处海上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县法院参与诉源治理工作情况介绍,深入了解县法院开展诉源治理工作情况。现将近年来,X县人民法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要求,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外部协同联动,整合基层解纷力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构建了“1+4+24”涉诉矛盾系统共治工作机制,推动重心前移、力量下沉、内外衔接、源头压降,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在依法治县中彰显法院担当。辖区万人民商事案件起诉率保持全省低位、全市最低,实现了双赢多赢共赢目标。(一)加强统筹协调,主动融入治理大局。县法院主动担当作为,积极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格局,争取党委政法委支持,连续两年推动召开全县行业性专业性调处机构会议,不断凝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共识。协调县委政法委将辖区各镇区万人民商事案件起诉率纳入基层综治考核,倒逼基层政府提升参与诉源治理工作的主动性。积极争取人大、政协支持,打造“1+4”人大代表诉源治理工作机制,常态化派驻人大代表入驻法院非诉讼服务中心和派出人民法庭,充分发挥民(二)畅通诉调对接,构建多元化解机制。完善“一体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实现“如法1+4+24”诉源治理工作机制(“1”指法院诉讼与非诉讼对接中心,“4”指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镇区街道调解、村居调解、网格调解,"24''指县24家专业调解组织)平台的联动分流、合力解纷。以打造老法官、金融纠纷、商会商事调解中心为抓手,在行业性类型化调解上取得突破,金融纠纷中心、商会商事中心诉前调解平均用时仅15天,效率不断提升。加强与县委政法委、县人民银行、县编办、县司法局、县工商联等单位沟通协调,增聘调解员至17名,实现驻院、庭调解员全覆盖。完善司法确认机制,当事人可就近申请司法确认,进一步提高司法确认的效率。(三)立足便民惠民,提升诉前调解效能。完善了审务下沉机制,通过在村居社区设立法官工作室、无法庭镇区设立“支云e站”诉讼服务站等方式,实现了案件、服务、人员“三下沉”。成立乡村振兴青年法治服务队,积极开发“订单式”课程,提升法治宣传精准性。加强制度建设,出台X县人民法院关于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发布加强诉源治理服务乡村振兴“十大实事”项目,建立涉“三农”案件立、审、执、调“绿色通道”,全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用好数字化系统,通过率先开发“法官进网格”系统,实现“网格+调解”“网格+送达”“网格+执行”功能线上流转,减轻了法院解纷压力,提升工作质效。(四)践行能动司法,推动实现长效常治。司法建议是人民法院依法延伸审判职能、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县法院充分发挥司法建议对推进社会治理重要作用,2021年以来共计发送司法建议67篇,5篇司法建议获评省市优秀司法建议。完善法治力量育强机制,制定三年内培训不少于100名基层人民调解员和1名法律明白人目标,充实壮大基层解纷力量,让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推行“一庭一品”建设,桥茶法庭“法律早市”“船头法庭”、洋口港法庭"法律风险体检顾问“、岔河法庭企业村居“法治体检”等品牌持续擦亮。二、存在问题(一)诉源治理理念宣传不够。实践中,部分群众和单位对于“有事找法”和“有事找法院”的界限仍然未能厘清,认为法院就是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责任主体,进而出现矛盾纠纷集中到法院的情况。还有部分群众对非诉讼纠纷化解方式不够了解,有的知道调解组织的存在,但不相信调解组织的解纷能力,非诉化解纠纷的过滤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二)诉源治理格局有待深化。诉源治理是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县上下共同参与完成。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县法院等部门的职能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虽然建立了多元化解机制,但是矛盾纠纷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性不足,工作合力凝聚不够,部分行业主管部门参与积极性不高。(三)工作保障机制有待加强。县法院现有17名调解员,面对案多人少矛盾,难以确保诉前调处率、调成率。由于缺少常态化经费保障机制,县法院特约调解员待遇不高,每月生活补助仅1800元,无法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社会力量参与诉前化解工作。部分基层调解组织人员以兼职为主,不能完全适应基层治理的现实需要。(四)诉前调解工作还需规范。目前各地法院对诉前调解做法不一,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统一和行之有效的操作规范。调研中有少部分律师和当事人反映,诉前调解时间过长,调解次数过多,过度强调诉前调解机制,未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三、工作建议诉源治理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发展和实践,是强化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而人民法院作为诉源治理工作的重要承载主体,肩负着以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任。为此,建议县法院要在总结提炼近年来参与诉源治理实践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完善源头化解纠纷工作格局,健全基层解纷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作用,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产生,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一)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担当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意见,同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实施意见,对诉源治理工作进行了部署。县法院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深刻领会推进诉源治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诉源治理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扎实推进工作开展,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县法院党组要将参与诉源治理工作列入全院中心工作,进行统筹谋划部署。要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协调,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特邀调解员和基层调解员开展工作提供可持续的经费保障。(二)加强部门协同,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坚持系统治理,推动各方参与,凝聚多元合力,推动更多矛盾纠纷以非诉方式依法化解。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主动融入诉源治理工作,积极推动建立党委政府主导、法院指导服务、多方协作、统筹发展的诉源治理工作大格局,将诉源治理工作纳入各成员单位的考核内容,有效推动诉源治理工作。要依托各类多元解纷平台,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联动机制、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党政机关、各基层组织、各类调解主体的沟通、协调、联系,积极调动全社会力量,建设覆盖城乡的纠纷调解网络,形成多部门、多行业、多渠道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相互协作的强大合力。(三)健全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工作格局全面构建递进式的矛盾纠纷分层过滤网络体系,建立县、镇(街道、区)、村(社区)三级全覆盖、政法部门全纳入、职能部门相结合、社会力量共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按照基层吹哨,部门报到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思路,推动从纠纷源头介入疏导化解,控增量、减存量,形成集约高效、共治共享的前沿治理阵地。县人民法院要积极建立健全基层服务体系,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以县人民法院及三个基层法庭为主体,构建纵向延伸至镇(街道、区)、村(居)、网络,横向对接基层成员单位、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等,群众广泛参与的多元解纷服务体系,及时就地预防化解纠纷,就近或者上门提供诉讼服务。要准确把握人民法院职能定位,按照自愿、合法原则做好纠纷化解方式引导,对于当事人不同意非诉讼方式解决的,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要求,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四)加强要素保障,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配齐配强人民法庭力量,协同建好用好刚刚揭牌的人大代表诉源治理工作站,确保代表常进、群众常来、联络常有、效果常见。要持续筑稳夯实村居社区、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等基层力量,引导基层群众主要借助基层力量处理民间纠纷。要加大基层纠纷调处能力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对法律明白人、基层网格员以及县人大选派的人大代表开展专题业务培训。同时选取典型案例,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和基层干部旁听庭审,切实提升基层解纷水平。要持续加大法治宣传力度,通过法官进网格、法治进基层、巡回审判,积极弘扬孝老爱幼、家庭和睦、诚信友爱等传统美德和社会核心价值。(五)注重总结宣传,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围绕我县多发易发领域的纠纷及类案,加强调查研究,对涉及到相关主管部门和镇区,要充分发挥司法建议类案指导功能,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扎实推动诉源治理工作走深走实。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打通“数据孤岛”,坚持数字赋能,实现信息共享,全面预判防范风险,优质高效化解纠纷。充分利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体,多角度、深层次大力宣传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特别是非诉解决纠纷方式的优势以及典型案例,让社会各界,尤其是基层群众了解、支持、参与调解工作,提升群众对多元化解纠纷工作的知晓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