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教基(2022)5号),也提出大力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然而,对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对于其发展现状、专业成长、职业需求等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思政教师是基础,他们的专业化发展更是关键。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专业发展现状,形成对中小学思政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特点及现状的描述,发现问题并形成相关的对策建议,不仅是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发展战略的现实回应,更是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政课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一、开展上海中小学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研的基本情况本课题中的中小学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是指国家统一教材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初中(思想与品德课)、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统一教材后,主要是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本次调查共回收6份有效样本,覆盖上海16个区,同时兼顾了公办(94、5%)和民办学校(5、5%)o1、对上海中小学思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状进行大样本调查研究,并探索建立了相应的研究模型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我国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已有数十年时间,其中研究成果影响较大的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该书在总结叶澜教授等学者关于教师素质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具备普通文化知识、所教。林崇德教授等人提出,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早于我国,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此后,教师专业发展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教育议题。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本研究认同并采用了美国学者舒尔曼关于教师必备知识的理论框架,即构成教师从教的知识基础,应包括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和关于教育的目的、价值的知识。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历经近20年的发展。多年来对德育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针对思政课程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对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研究不足。思政课是一门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紧密联系的、意识形态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教材和教学内容,更取决于教师个体的理论素养、政治意识、人格力量和育人能力。同时,思政课教学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治、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广泛领域,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而,教师的个体知识与育人能力是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2012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统称专业标准)为调研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框架参考。根据教育部关于“学科知识”“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等十余项具体要求,本研究以舒尔曼必备知识理论为基础,吸收林崇德、叶澜教授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的相关论述,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知识的分类,针对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师专业能力、育德素养和育人水平方面的层层递进、渐次拓展、衔接一体的要求,提出并建立了中小学思政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圈层模型。构建了2+3+4立体调研框架一一2种调研方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3个圈层、4个具体领域(背景因素、基本现状、价值成效、发展需求)。其中,“背景因素”包括“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把握和来源”“教学能力”“培训现状”等多维度的问题设计。本研究以“一体化”思维研究推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目的是从思政课教师的整体层面为教育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受时间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调查和访谈等仅作了一体化设计。未来将对各学段进行递进式针对性调研分析。从上海两纲开始到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对于上海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研究基本聚焦在中圈层和外圈层,本研究将3个圈层作为整体进行研究。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也将在今后的持续研究中用调研结果反证研究模型。2、调查研究覆盖上海16个区,以相对薄弱的小学学段思政教师为主要样本对象课题组从中心城区抽取长宁、徐汇、杨浦3个区,从城郊地区抽取浦东新区、嘉定、青浦3个区,从远郊地区抽取金山1个区作为重点样本区,进行了区域全覆盖调查。将16个区中的其他区作为非重点样本区,同时兼顾了公办和民办学校。从所教学段看,小学学段的教师样本为5806份,数量明显高于中学。从教师背景看,39岁以下教师占比53%,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年龄分布较均衡。超过九成的中小学思政教师的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近四成教师的教龄为5年以下,超过三成教师的教龄为21年以上。二、中小学思政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研究结果1、在对内圈,即作为学科教师的思政教育范畴的专业发展(学科问题的本体性研究)问题的调研中的发现(1)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的道德教育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更自信,而对系统的法治教育知识和生态文明教育自信度较低。在回答“在思政学科知识体系中,您比较有自信的是哪些“时,教师对自己的“教育专业知识”(62、7%)和“系统的道德教育知识”(55、3%)相对比较自信。其次是“科学人文知识”(37、1%)、“社会时政知识”(35、6%)、“马克思主义哲学”(33、4%)和“系统的法治教育知识”(32、1%)o其中,从小初高的各学段数据看,小学教师对“系统法治教育知识”自信度最低。这凸显出在当前全面依法治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时代,构建中小学法治教育体系和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教师类型来看,不同学段教师存在较大差异。高中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自信,小学教师对“教育专业知识”最为自信,初中教师对“系统的道德教育知识”最为自信。(2)教师认为最有效的专业能力提升途径是专家培训和案例分析。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是决定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在回答“您觉得帮助思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有效做法有哪些“时,教师认为比较有效的做法是“专家讲座、培训”(77、0%),其次是“典型案例分析及沙龙”(68、5%)和“与身边优秀的同事研讨“(65、8%),认同“参与课题或课程研究”的比例偏低(44.1%)o从学段看,中学教师更倾向于选择“典型案例分析及沙龙”和“专家讲座、培训”,小学教师更喜欢“专家讲座、培训”。(3)在教师接受过的职后培训方面,思政教师普遍接受过市、区两级职后培训,但针对思政专业的专题培训不多。调研显示,思政教师普遍接受过市、区两级职后培训,尤其是区骨干教师培训,有60.6%的教师接受过;其次是市德育实训基地培训(25、9%)和区学科带头人培训(12、4%)o(4)教师思政学科教学知识主要来源于高校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关于“您的思政学科知识的主要来源”问题,大多数教师首选大学期间的学科学习(71、1%)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56、6%)o其次是“职后”(40.9%).“自学”(24、7%)和研究生学习(8、9%)o从教师类型看,40岁以上的教师思政学科知识主要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和“职后”,40岁以下教师的知识更多来源于“大学学习”。普通高中教师的政治知识来源也更多来自“教育教学实践研究”。(5)近九成教师认同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学研究。在回答“您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一体化教学研究活动有无必要性”时,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49、4%,有必要的占39、8%o只有0.9%的教师认为没必要,有9、9%的教师认为一般。其中,从小初高的各学段数据看,高中思政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一体化教学研究活动的比例最高(见表1)。教师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认同度高,与2010年以来上海开展“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等重大攻关课题研究,广大教师十余年积极参与实践探索密切相关。在回答“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可以开展哪些一体化教学研究活动”时,教师选择较多的是“教学展示”(69、4%)和“课程设计”(66、2%),其次是“教学研讨”(64、9%),而“课题研究”(46、4%)等选择比例相对较低。(6)在对目前学校的思政学科整体工作普遍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回答方面,近六成小学思政课教师选择队伍专业化。在回答“您认为目前学校的思政学科整体工作普遍存在的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时,教师们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队伍专业化程度不足”(56、7%)、“缺乏激励机制”(40.8%)和“学生不重视”(37、9%)o而“理念方法不能与时俱进“(29、1%).“教师积极性不高”(24、4%)、“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程度不高”(22、9%)和“课时不足”(13、3%)相对不突出。2、在对中圈,也就是作为学科教师的育德范畴的专业发展(育德问题的延伸性研究)问题的调研中发现(1)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能够充分认识思政课的育人价值、胜任教学工作。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保障。八成左右教师认为,思政课的育人价值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身心健康成长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思政课对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促进终身发展作用非常大(51、3%),认为比较大的占比38、5%,合计为89、9%o这与国家“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发展教育要求相吻合。在回答您认为思政学科教师队伍总体是否能胜任时,大多数思政教师认为,思政教师队伍大部分能胜任思政教育工作(87、6%),25、现的教师认为都能胜任,62、5%认为大部分可以胜任,只有6、4%的教师认为小部分能胜任。从教师类型来看,全职教师认为教师队伍能胜任的比例更高。(2)近八成教师认为,自己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来源于“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居第二位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段越高,“思想政治课程”对教师政治知识和观点的影响越大。其中,从小初高的各学段数据看,小学教师更多受“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影响“,初中和高中教师更多受“思想政治课程”影响,而高中教师受“思想政治课程”(68、2%)和“家庭”影响(66、4%)接近。从教师类型来看,兼职教师的政治知识观点来源更多受“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影响“,全职教师更多受“思想政治课程”影响。(3)思政教师认为,最有效的价值观教育途径是主题班会和言传身教。在回答“作为思政教师,您对学生价值引领的有效途径”时,教师认为最有效的途径是“主题班会”(77、4%)和“言传身教”(76、1%);其次是“社会教育”(59、1%)和“案例教学”(52、5%),以及“家庭影响”(48、2%)、“研学实践”(44、1%)、“时政要闻”(43、9%)o数据显示,学生更愿意接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教师类型来看,兼职教师、小学教师和年轻教师(30岁以下)更倾向于主题班会,全职教师、高中教师和40岁以上的教师更倾向于言传身教。(4)思政课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69、6%)和行为规范教育(60.5%)内容自信度较高。在回答“您比较有自信的育德内容中是哪些“时,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擅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69、6%),“行为规范教育”(60.5%)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58、5%)o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48、1%)、“心理健康教育”(47、3%)、“生命教育”(47、0%)和“劳动教育”(42、5%)o对“生态文明教育"(33、3%)和“法治教育”(31、1%)自信度相对较低。其中,从小初高的各学段数据和教师类型来看,高中思政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自信度较高,初中和小学思政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教育”比较自信,而小学阶段思政教师对“法治教育”的自信度最低。(5)思政课教师群体注重师德师范,勇于传承创新,总体体现出对教育事业的深度认同。在回答“思政学科教师群体师德品质现状”时,教师同意率较高的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81、5%)和“认真工作,认真备课,对教学负责”(75、0%);其次是“尊重学生,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73、8%)、“热爱教育事业”(65、1%)、“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示范“(59、5%)、“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努力追求教学创新”(54、0%).“钻研教学方法,注重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49、1%)等。3、在对外圈,即作为教师的综合素养范畴的专业发展(育人问题的整体性研究)问题的调研中的发现(1)思政课教师认为拓宽视野更新思维是当前队伍建设关键,学段越高要求越迫切。在回答“您认为当前思政学科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建设最应加强的是什么”时,近八成教师认为最需要加强的内容是“视野要广”(74、6%)和“思维要新”(71、1%)。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提及“情怀要深”(63、1%),“人格要正”(62、1%)、“政治要强”(61、3%)和“自律要严”(53、8%)。(2)思政教师认为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系统的理论知识”“坚定的理想信念”很重要。在回答“您认为思政课教师的关键能力是什么”时,超过半数以上教师认为思政课教师的关键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的能力”(68、4%)、“系统的理论知识”(60.5%)、“坚定的理想信念”(53、5%)o(3)思政教师在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方面体现出较宽广视野,总体体现出对事业发展的持续追求。对于“从宏观角度看,您觉得思政课教师应该在哪方面加强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时,教师选择最多的是“人类文明及文化传承”(70.6%)和“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59、8%);其次是“现代社会及其发展问题”(59、9%)和“人文、自然与方法”(53、2%),以及“丰富的社会实践体验”(50.4%)、“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49、4%)和“对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研究”(47、0%)o从教师类型来看,小学和初中教师认为应优先关注人类文明及文化传承,高中教师则认为科学发展与科学精神、人类文明及文化传承、现代社会及其发展问题更重要。(4)大多数思政教师认为,思政课对学生有很大作用。在回答“您认为思政课对学生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实际作用如何”时,认为“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占到了89、8%,其中认为“非常大”占比51、3%,“比较大”的占比38、5%,认为不太明显仅为1、0%。三、加强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对策建议立足新时代强化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为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发展提供一些实践参考和对策建议。(一)提高中小学思政课学科地位,深化对思政课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1、把思政课放在中小学关键课程位置,体现关键课程地位近六成小学思政课教师在对“目前学校的思政学科整体工作普遍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回答方面选择“队伍专业化”。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这支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至关重要,尤其是“中圈”作为学科教师的思政教育范畴的专业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探索。(1)不断加强中小学思政课的科学性建设。增强中小学思政课的学术含量,加大对这门学科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学科支撑,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2)鼓励中小学思政教师不断加强学术创新、理论创新。既要提高政治的忠诚度,又要加强学科的科学性,培育和遴选中小学思政学科带头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中小学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更加重视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机制队伍专业化建设同样离不开机制的激励与推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1)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委领导班子和学校党的建设的考核巡视;推动建立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各中小学校长、书记带头抓思政课机制;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文明创建、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2)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准入制度。建立相关的中小学思政教师认证制度,对兼职教师有更明确的要求,严把选聘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3)构建标准引导、激励有效、保障有力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机制。比如,建立相关的“中小学思政教师专业标准”,引领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发展,逐步将专业标准转化为中小学思政教师的自我要求。又如,要改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把思政学科当作副科的思想,即使是兼职的思政教师也要明确这门课的主科地位,完善相应的准入考核评价;落地中小学思政教师的激励机制,增强岗位吸引力;加强宣传展示的同时,加大职称评聘和评选表彰的倾斜力度。(二)大力提升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调查中,大多思政教师认为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系统的理论知识”“坚定的理想信念“很重要。同时,认为思政课对学生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实际作用“非常大”和“比较大”的教师占到了90%o因此,建议大力提升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着力提升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思政教师的第一专业能力。在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高度下,肩负着学生成长“拔节孕穗期”关键作用的思政教师肩负着更加重大的使命,对其政治素养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吸引更多的思政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力提升中小学思政教师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2)鼓励更多的有志于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硕士学位,不断提升中小学思政教师的政治素养、情怀使命以及理论功底、知识素养。(3)着力组织中小学思政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2、不断提升中小学思政教师政治思想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1)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发挥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高水平思政课专家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加强中小学思政教师政治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拓展。(2)切实加强中小学思政课课题研究和成果交流。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实践研修,让他们在深度的研究比较以及实践分享中坚定“四个自信”。3、着力完善中小学思政教师的法治道德教学素养中小学思政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衔接,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调查也显示,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教师对“系统的法治教育知识”和“生态文明教育”自信度较低。因此,可以做以下探索。(1)着力提升中小学思政教师的法治道德教学素养,首先要补齐法治教育的短板。结合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相关法治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开展系统的核心法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法律的专题培训。比如,结合民法典等基本法律的研究学习,形成学段纵向衔接、内容层次递进、方法科学适切的法治教育内容体系和实践体系,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有效性。(2)密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法治教育的联系。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多年来开展法治教育课程的优势,实现高校优质法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在中小学法治教育探索和创新阶段,加强大中小学法治教育衔接,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三)全面提升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在回答从宏观角度看,您觉得思政课教师应该在哪方面加强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时,教师选择最多的是人类文明及文化传承(71%)和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60%)O调查也显示,上海思政课教师群体注重师德师范,勇于传承创新,总体体现出对教育事业的深度认同。因此,建议全面提升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整体提升中小学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由于思政学科的特殊性,需要在大力提升中小学思政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聚焦“人类文明及文化传承”和“科技发展与科学精神”等重点领域,整体构建中小学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训体系,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的视野与思维,以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发展的需求。2、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师德修养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对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学生有影响,更应自觉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标准。通过综合素养的培育,真正培养一批兼具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中小学思政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3、加强中小学思政教师的研学实践力度要让中小学思政教师在当代中国鲜活的实践中,在世界先进文明的体验中提升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眼界与胸怀。可以根据各学段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需求,适时开展市内和国内的思政课研学实践活动。组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参与促进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实践,如政治实践活动、法治实践活动、综合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等。(四)探索建立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层级联动的一体化培育体系调查显示,近九成教师认同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学研究。同时,也显示教师思政学科教学知识主要来源于高校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上海在这方面有着很好的基础和探索经验。2005年,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发布,明确强调要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2010年起,上海承担教育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按照教育规律,既“瞻前”又“顾后”,大力推进大中小德育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2014年,上海成为全国较早开展教改综合实验城市,明确提出“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德育体系”。近年来,上海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作为一体化建设的突破口。基于此,上海有条件积极探索建立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层级联动的一体化培育体系。1、探索建立纵向衔接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1)健全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教师交流衔接机制和培训研究机制,提升对学生德育发展规律与特点的把握。人的发展是持续的、连贯的,不同阶段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任务,且各个阶段之间互相联系与影响。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培训研修机制,主要是通过经验交流、教学研讨、专题培训等方式,建立和实现大中小学思政教师的定期联系机制,尤其是大学教师要到中小学校合作开展道德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同时,因受限于知识来源和专业背景,中小学思政教师对思政课的一些新要求,恰恰是高校思政教师的所长。大中小学一体化的一些专题性研修和培训,如“法治教育”,对于中小学思政教师在法治教育教学标准设定、内容衔接、方式方法、课程设置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整体提升将会有很大帮助。(2)充分发挥上海市师德培训的体制机制优势,优化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的体制机制和平台。一是进一步加强上海中小学德育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思政课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扩大思政课骨干教师队伍规模,通过培育孵化中小学思政名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切实发挥教育教学研究功能。按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需求,从思政、法治、教育教学特点和方法、思政育人基本规律等方面开展具体深入的探索研究,进一步服务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3)探索中小学思政教师培养的新路径、新方法、新做法。比如,大力挖掘各学科潜在的思政“潜力”教师,鼓励对思政学科有兴趣的各学科教师参与思政的培训I、申报思政的课题,从中挖掘可以兼职甚至专职从事思政课教学的人才。又如,加强思政教师的政治素养,将思政教师培训与党建培训相结合,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2、探索建立横向贯通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学科融合体系(1)深化学科德育已有成果,实现思政课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实施。横向上跨学科一体化的中小学思政教师培训,可以丰富思政教师的学科背景,提升思政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学科背景和跨学科素养的丰富正是上好思政课这门特殊的学科所需要的,可以使思政教师主动改善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同时,通过跨学科一体化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全员德育意识。(2)深化思政课校本特色建设,实现思政教育与学校资源融合构建。结合办学特色、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思政融于每所学校不同的办学特色、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中,形成有中小学个性特色、富有实效、最接地气的“各类系列课程”。让中小学思政课堂成为让学生感受中国自信、关注城市发展、践行爱国荣校的育人大课堂。3、探索建立层级联动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管理协同体系(1)建立市、区、集团校、学校联动的培训工作责任制。上下联动、责任到位,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进一步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更加重视家校社的协同。尤其是家庭教育的作用,探索家校合作育人的有效路径。家庭教育既是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道德知识、道德能力的最初源头,也是最大的来源。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强家校互通互联,通过学校教育影响家庭教育,整体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加关于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调研报告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老旧小区改造,是中央和省市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重大民生工程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为有效改善XX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全面提升宜居质量,区政协人口资源环保城建委组织委员就加快推进我区老旧小区改造开展调研,并将调研活动同社情民意征集、协商议事等履职活动相结合,深入基层倾听群众意见,召开座谈汇聚专家建议,查阅资料了解政策与形势,深入分析问题,寻找破题之策。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拉开了全国范围内启动新一轮高标准老旧小区改造的序幕。2021年5月,XX市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市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改造范围,重点改造2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同步改造2008年以前建成的基础设施和功能明显不足的安置房小区,确定了改善建筑质量、消除安全隐患、改善交通及停车等8项整治内容,要求按照基础类、提升类、拓展类3个层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改造标准分别不低于400元/平方米、600元/平方米、800元/平方米)。我区按照“总体计划、分片实施”的原则,重点对2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据统计,全区2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共XX个,总建筑面积XX万平方米,涉及居民XXXX户;2008年前的安置小区共XX个,总建筑面积XXX万平方米,涉及居民XXXXX户,普遍存在规划滞后、配套不足、设施老化、服务短板等问题。20202022年,投入X亿元,完成XX个、XXX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切实解决了房屋破旧、设施老化、停车难、充电难等诸多问题;2023年,计划投资XXXXX万元,按照管线入地、雨污分流、增设停车位及充电设施、增加消防和技防设施等要求,对XX个、XX万平方米老旧小区进行改造;计划到“十四五”期末全面完成改造任务,让全区所有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在改造过程中,同步推进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覆盖工作,依托国控的“惠小乐”物业管理品牌,使已改造的老旧小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二、2023年工作推进情况今年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由住建局牵头,相关镇(街道)和国控集团负责实施(XX个老旧小区中,医院家舍由XX街道负责实施,其余XX个项目由国控集团负责实施)。在统筹协调上,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住建、国控、街道、部门协同配合,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初步形成“区、街道、社区、业主”四级联动改造体系。在征集居民意见上,充分贯彻“共同缔造”理念,区住建局会同各板块对全区老旧小区改造进行广泛宣传,开展居民意见征集,共发放民意调查表XXX份,召开座谈会XX场次,召开老旧小区改造方案论证会X场次,收集居民意见XXXX条。在工程进度上,XX街道医院家舍、XX街道XX公寓等XX个项目已完成招标工作,启动建设,XX街道XX项目在编标阶段,9月底中旬启动建设,计划12月底完成改造任务。三、存在问题一是居民改造诉求较难统一。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需要居民支持和配合的工程,如果改造前期缺乏充分的对接、研究和沟通,不能获得百姓认可,将极大影响项目推进。老旧小区停车位严重不足,停车矛盾突出,车位改造必然需要减少部分绿化活动场地,需要平衡不同业主之间的利益诉求。部分居民对拆历史违建、拆防盗窗和在改造期间路面破损带来的不便有较大意见。二是老旧小区改造难度大。我区老旧小区主要为政府开发的住宅、集体建房及原县属企业家舍,规模小而分散,多数无围墙封闭,房屋较破损,基础配套差,缺少物业管理用房、监控设施和消防设施;部分老旧小区前期设计图纸和建设资料缺失,小区地下管线复杂且走向不详,雨污分流前期改造是否到位也存在不确定性,都不同程度增加了改造难度。三是小区改造资金压力大。老旧小区改造由区住建局牵头,国控和板块负责具体实施,资金主要来源于国控、板块,以及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由于小区建造年代较早,普遍存在房屋老旧、环境脏乱、设施缺失的问题,对照高标准的改造要求,所要改造的内容多、费用高,属地镇(街道)的资金压力较大,需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四是老旧小区长效管理难。目前,老旧小区维护基本依靠政府托底,物业费由属地镇(街道)根据小区实际情况,按照每平方米每月0.5元至1元的标准进行补贴,补贴时间为自国有物业服务企业正式进驻托底管理之日起3年。居民“花钱购买服务”意识薄弱,多数不交任何费用。此外,老旧小区基本未归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后期房屋维修难度大。四、建议一是强化责任落实。明确图纸资料及拆违等前期入场条件准备、手续办理、施工建设、监管、验收等各环节的具体执行部门,严格压实各板块、各部门的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合力完成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要明确项目资金承担方式,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补助资金支持,争取和引导社会民间资本进入老旧小区改造各个环节,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通力协作,切实加快建设进度,在11月中旬按期完成本年度的改造任务,为明年的任务预留下充足的施工时间。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充分解读改造政策措施,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提高社会各界对改造工作的认识。发挥镇(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通过公众号、业主群、小区公告栏,将各种政策利好、房屋升值预期、改造成效等内容进行集中宣传。加强示范引领,加大对优秀项目、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组织居民赴已改造小区进行实地参观,增强居民支持改造、参与改造的主动性。三是实行开门改造。充分贯彻“共同缔造”理念,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设立群众意见征询站、上门征求意见等方式,开展居民意见征集,把项目实施决定权交到业主手中,充分利用政协“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邀请委员代表、群众代表、社区代表等充分协商,倾听各方利益诉求,推动小区改造顺利推进。对于充电棚位置、电梯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拆除、违建拆除等需要居民支持配合的工程,镇(街道)、社区要提前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与相关居民做好充分的沟通协调,在方案确定之前达成共识,获得百姓认可。同时,邀请一些威信高、责任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政协委员、业主代表参与改造全过程,发挥好他们建言献策、沟通协调和质量监督的作用。四是优化方案设计。坚持规划先行,以百姓合理需求为导向,围绕改善建筑质量、消除安全隐患、整治停车秩序等内容,针对群众反馈、日常管理中发现的小区短板和弱项,结合实际精准施策,优化设计细节,做好针对性的改造方案。一方面,注重安全性改造,优先解决屋顶漏水、墙面开裂、消防安全设施缺损、各类管线老化等安全隐患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功能性改造,有针对性的配建居民最需要的停车、体育健身等各类设施,推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无障碍设施建设、养老服务等适老化改造实现突破。五是加强全程监管。抽调工作人员对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管,督促监理单位依照工程监理规范、设计要求和合同约定,加强对进场材料、工艺流程、隐蔽工程等环节的监管,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全力确保工程质量。同时严抓安全施工,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隐患排查,重点关注施工场地安全通道、脚手架、施工吊篮、临时用电、防火防盗等部位,坚决杜绝安全事故发生。六是落实长效管理。加快推进老旧小区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委员会)的筹建工作,引导居民成立业委会实现自我管理,培育居民养成“花钱买服务”意识,落实居民缴纳物业费的义务,逐步建立健全老旧小区的良性循环机制;保障好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资金,除政府过渡期内补贴外,改造中注重增加停车设施、配套用房的造血功能;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对部分老旧小区维修资金未归集到位的,加大宣传及时归集,归集未到位期间由属地板块保障好老旧小区改造后的维修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进一步推进“红色物业”建设,实现以党建引领推进社区治理、物业服务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构建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形成长效管理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