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XX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实业兴国,实干兴邦。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根基,是实现南京“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重要支撑。一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持续多年对我市相关板块和先进制造业领域企业开展跟踪调研。今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还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并举行联组会议,开展专题询问,对我市先进制造业深度问诊把脉,力促其实现突破发展。为做好相关议题的准备工作,自今年6月开始,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在常委会分管主任的带领下,深入板块、园区看项目、访一线、抓问题、找差距,开展了4个月的专题调研。整个调研过程中,还积极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参加并征询意见。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与特色做法“十三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环境、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市委市政府坚持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经济拓增量、优结构、提质量的重要抓手,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跑出南京“加速度”。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增速在全国GDP前十城市中位列第一;净增规上工业企业524家,超20102OXX年净增数总和;八条重点产业链快速发展,总规模较上年增长22、4%o(一)科学谋篇布局,聚焦重点导向鲜明。积极响应党中央战略部署。将南京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局中谋划,20xx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4+4+1”主导产业体系,引领先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力把握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2020年,印发南京市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进一步聚焦八条重点产业链,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发展体系,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统筹优化先进制造业布局。加强对首批32个特色园区的调度扶持,加快培育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2个产业集群,优化集群内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二)坚持创新驱动,修炼内力夯实基础。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芯华章、华大九天等企业打造国产EDA全流程创新平台,以平台实现功能集聚。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合理配置财政资金支持重点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和初创成长期市场主体培育。二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紫金之巅”产业链技术攻关计划,面向全国发布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清单,以“揭榜挂帅”方式鼓励各类创新主体集中力量攻关。三是强化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加快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创新中心等创新联合体在整合资源和技术突破方面的引领作用,降低企业技术研发成本。(三)优化服务保障,精准对接高效耦合。一是着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完善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库,建立省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专项对接精准服务,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二是助力企业市场拓展。围绕八大产业链重点领域加快应用场景开发建设,上半年全市累计发布应用场景600余个。开发“南京市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平台”,开通创新产品线上直报通道。发布南京市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召开供应链对接交流会,拓宽产品市场应用渠道。策划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活动,提升产业链整体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三是推进产业链对接合作。举办产业大讲坛企业家服务日早餐会、华为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峰会,优化产业发展生态,赋能产业链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二、存在的问题放眼全球,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悄然兴起,数字技术正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发生系统性再造。聚焦国内,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技术体系正加速变革,疫情对产供销循环的影响日趋常态化。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调研组认为,我市先进制造业亟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规上工业经济规模不大,产业布局尚需优化。总体规模体量偏小,2020年我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1989、7亿元,仅相当于苏州(34823、9亿元)的三分之一,低于无锡(17594、5亿元)。制造业占比呈下降趋势,20xx年至2020年,我市制造业占GDP比重逐年下降,分别是29、7%、29%和28%,要实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制造业占比稳定在30%”的目标难度较大。布局有待整合优化,我市产业集群布局还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和管理,集群内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小,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共享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关系,吸引有行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大项目落地。今年18月,我市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签约数同比下降45%。(二)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市统计局对20xx年南京市规上、限上企业创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比重为36、4%,在全省仅排第11位。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研发强度在省内排名第13位,工业企业创新费用347、8亿元,仅为排名第一的苏州创新费用的36、9%o产学研用协同缺乏合力,创新成果转化率低。高校、科研院所受价值导向和利益分配机制影响,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实际应用做研发的动力不足,科教优势、临床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另一方面,企业技术成果在发现、评估、筛选、转移机制方面尚待完善,技术交易、科技信息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高端制造业优势尚未形成,芯片、车载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体量小,在通用操作系统、数据库、IC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对外源性技术和订单仍存在路径依赖,多数技术升级属于集成创新,源于本土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比较有限,缺少有竞争力的产品和龙头企业,电机电控、毫米波雷达、燃料电池储运等重点环节均存在空白,技术空心化和自主品牌缺失问题凸显。表一:2020年全省设区市研发强度、创新费用数据对比(三)要素供给缺乏有效性,资源紧缺的制约效应愈加显著。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对接程度不高,市人社局发布的2021年度八大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显示,67、68%的企业有用人需求,最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等专业技术类人才,人才紧缺指数为1、78,人才紧缺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图一:2020年1一12月份南京市TSI指数(人才紧缺指数)趋势人才政策实施的精准性不够,部分激励政策和措施对人群、行业等的差异性体现不足,激励的作用和效果有限。高校人才培养与高端制造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产业优势还不到位。根据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流出人才去向分析,南京流入比例为4、04%,低于XX(11、01%)、苏州(5、91%)、佛山(4、8%)等城市,对人才吸引力度略显不足。金融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增强。2020年末,南京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制造业贷款余额2596、66亿元,占全部贷款的6、8%,而房地产贷款余额却占到了全部贷款的34%,对比悬殊。空间承载能力受限。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和产业用地专项调查显示,我市目前工业用地286、25平方公里,“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工业用地总量达到300平方公里”,照此计算,未来5年,年均工业用地新增量只有2、75平方公里,远低于“十三五”期间工业用地年均5、7平方公里的水平,土地紧缺程度进一步加剧。(四)链主企业核心驱动力不足,产业链规模效应发挥不充分。除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产业外,我市大部分重点产业还缺乏具备产业格局控制力和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截止8月底,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3260家,在全省排名第5位(苏州11913家、无锡6995家、南通5647家、常州5122家),重点产业链上规模达百亿级的龙头企业数量只有13家,50亿级的有9家。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3%,低于上海94%,广州89%,XX86%的水平。以生物医药产业链为例,链内最大的企业先声药业营收为50亿元左右,仅为泰州扬子江药业的5、5%、连云港恒瑞药业的21%,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略显不足。(五)产业政策精准性相对不够,考核评价指标亟待完善。协同性尚需增强,企业对政策的获得感不强,调研中企业反映,我市首购首用政策落实中还存在上下游信息对接不畅,需求端激励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问题,产品示范应用、品牌建设仍需加强。执行性还需明确,我市制造业新增项目禁止和限制目录(20XX年版)在指导制造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各区(园区)在新项目备案过程中因口径不一致导致政策把握不准,给市场主体带来一定困扰。评价指标仍待优化,重视数量、产值等指标,较少关注内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重视新项目招引而忽视存量企业培育和转型升级,易导致产能过剩、重复布局、无序竞争等问题。三、调研建议(一)把握发展战略新机遇,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十四五”时期,南京能耗指标必将会进一步压减。因此,为更好支撑南京“十四五”规划所确定的“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万亿”的目标,南京应当按照创新引领、两业融合、绿色发展原则,加快发展一批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一是要夯实基础,重点支持具有产业带动效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两大产业集群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挖掘增量,重点培育已有一定产业规模且发展潜力较大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网络等五大新兴产业集群,大幅提升国内外产业影响力。三是要前瞻布局,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孵化和加速氢能与储能、航空航天等一批先导产业集群,抢占前沿产业发展制商点O(二)增强创新主体原动力,塑造科技产业黏合剂。将推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贯穿于“紫金山英才计划”等重大战略之中,全方位多角度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市场化科技创新基金运作,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通过绩效考评、以奖代补等方式精准支持先进制造业创新,着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激励相结合,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鼓励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实施“先赋权后转化”的成果转化激励方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一致性,稳定企业家发展预期,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加大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围绕八大产业链,加大对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工业软件、检验检测平台和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省高档数控机床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筹建工作。(三)打造发展环境新高地,释放要素资源虹吸效应。全面升级人才政策,充分利用八大产业链人才需求目录,在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中,适度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领域倾斜,推广定制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接“海智湾”品牌计划,加大对核心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海外人才和技术的磁吸效应,利用紫金山英才智慧云平台,建立梯级人才评价标准,赋予重点企业单独举荐权,厚植人才发展土壤。实施更加精准的制造业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市、区级政府引导基金的出资比例和额度,进一步完善投贷联动、知识产权金融扶持政策,通过出资承担劣后责任、让渡超额投资收益等方式,全面撬动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资本市场各种要素资源投向先进制造业领域。围绕构建“中心提升、南拓北展、东向融合、西向辐射”的城镇化格局,科学完善产业链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明确各区主导产业,给予各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差别化的财税补偿和土地、能源政策。鼓励工业用地“退一优二”,多措并举盘活低效产业用地,加快推进“腾笼换鸟”,提升产业经济密度和产业链丰厚度。(四)提升链主企业牵引力,壮大产业链雁阵集群。紧扣产业链全年营收目标,夯实产业部门、板块、园区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确保年度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和能级。促进存量“链主”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链主”企业垂直整合产业链、拓展上下游配套,增强对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标准和核心技术的控制力,带动提升产业链上中小企业在各自产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和产业地位。推动增量项目招大引优,围绕先进制造业“卡脖子”领域和价值链高端环节,组织开展“嵌入式”招商、“一对一”精准招商,吸引优质企业项目落户南京。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尽快制定并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训行动方案,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强做优。(五)注重政策机制协同性,多维赋能先进制造业突破发展。一是要高位统筹谋划,形成发展合力。进一步巩固加强“链长制”工作方法,明确部门协调的组织责任及工作目标,加强产业链专班与各部门各板块的横向纵向联系,加强日常服务调度,系统性全方位谋划部署,实现先进制造业突破发展。二是要注重战略整合互动,加强政策集成水平。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加强区域产业规划协同、资源对接、要素共享,增强政策的叠加放大效应。按照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以及企业政策诉求类别,梳理完善先进制造业政策体系,避免政策“碎片化”、传递表达不畅等问题。三是要注重市场培育。强化首购首用、示范项目、定向试用等激励政策,大力推广新应用新模式新场景,优化供需对接,加快实现上下游耦合联动发展,形成供给端和消费端良性互促机制。信息工程建设领域廉政风险调研报告企业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正处于改革创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长期以来,企业在管理制度、机构设置、定岗定编、干部选配、教育培养等方面受制于传统模式限制,企业防控风险的能力与发展的要求存在诸多不适应不匹配的地方。特别是在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进程中,新站新线、既有站信息化改造工程等项目呈现逐年增多、交付工期紧、资金投入密集等特点,腐败问题也随之多发,作案方式大都隐蔽性强,且涉及项目多、时间跨度长、累积金额大。坚持严的工作主基调,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加大对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监督力度,着力在预防中构建廉政风险控制长效机制,既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一、坚持问题导向,在案件教训中找准信息工程建设领域廉政风险成因从近年来查处的信息工程领域的腐败典型案件看,信息工程领域的违规违纪甚至违法问题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究其问题及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工程市场特点导致围猎多发1、垄断地位强。信息化建设工程大多由非运输企业承担,背靠庞大的资本市场,资源富集、资金密集,信息工程建设项目多、物资采购频率高,市场化、多元化经营模式拓展延伸迅速,发生“靠路吃路”、设租寻租、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问题的廉政风险不断增大。2、工程利润高。信息工程建设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品买卖交换过程,施工工艺要求复杂,有的还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系统工程,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较传统的粗放型的行业,利润率更为诱人。工程建设涉及工程招投标、资金使用、物资采购等多个环节,且大多属重要敏感事项。3、供需不平衡。信息工程领域项目招标和物资采购大多存在工期短、招标采购时间仓促、供应商扎堆的特点,在“粥少僧多”的供需紧张矛盾下,不少投标单位和供应商不得不在招投标过程中施展浑身解术,利用“市场潜规则”进行渗透拉拢。一些领导干部和专业管理人员抵挡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有的利用职务影响充当了“说客”,有的甘愿鞍前马后充当“马仔”,直到深陷违法犯罪的泥潭。(一)权力监督和制约缺失导致权力滥用1、监管模式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工程建设项目种类日益增多、数量也大幅增加,订单小至几万、十几万,大到几百万、上千万,且信息工程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也在快速更新迭代中,传统的监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其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近年来,随着铁路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机构的重组和变革加快,一定程度上出现管理缺位的现象。2、管理制度滞后。近年来,针对信息工程建设领域的廉政风险防范,上海局集团公司先后出台了工程建设领域领导人员从业行为准则领导干部不得插手干预工程建设承诺以及经营管理问责等一系列规范性制度,对违规违纪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划出了职业底线和纪律红线。但实践运用中,这些制度存在三个缺陷:首先是规定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适用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其次,这些制度往往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缺乏对腐败行为的预防、控制等具体措施;最后,制度中规定的惩罚机制缺乏约束力,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担心查处案件会影响到上级对本单位绩效考核,往往会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和做法,给违纪人员带来放松的心理。管理制度的缺失严重影响公司化治理,权力运行得不到有效制衡,重要敏感事项缺乏预警控制机制,从而造成腐败问题多发。3、廉政风险点隐蔽。信息工程大都是大基建或运输主业更改配套项目,相对传统工程因其体量规模总体较小,长期以来很难被各方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信息工程大都为基建配套或更新改造附属工程,有的新站新线大都较为偏远,实时监督难度大且容易缺位;有的施工项目为高精尖的新科技产品,传统的监管的手段难以触及。从近年来查处的信息系统个别党员管理人员腐败案件可以看出,此类案件存在隐蔽性强、反复发生、金额较大的特点,且“小官大贪”现象较为突出。此外,信息工程领域很多项目比传统基建工程复杂,工程估价较为困难,除非具有信息工程领域的专业背景,否则很难察觉到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廉政风险。(三)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导致腐败易发1、干部培养不到位。一方面,信息工程领域专业性较强,专业管理人员多为理工科背景出身的技术人才,业绩考核和职务晋升等往往偏重于个人工作业绩和专业能力的积累,缺乏对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等的学习,不同程度存在“重业务轻思想、重效益轻管理、重技术轻廉政”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综合人员大都对信息工程市场外部环境了解甚少,监管能力较弱经验缺乏,加之企业在培养既懂业务、又会监督的综合性人才队伍方面周期较长,干部青黄不接的现象长期得不到缓解,管理人员整体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一直存在。2、干部交流不畅通。受到专业、政策、环境等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干部交流不畅通的瓶颈难以突破。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关键管理人员在同一个单位、同一岗位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更迭迟滞。这不仅造成干部工作经历单一、综合知识匮乏,还会导致出现利益小团体、经营决策“一言堂”、一个部门一个人“说了算”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3、用工形式不规范。企业用工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在一些铁路企业中,劳务用工占比倒挂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关键岗位长期由劳务派遣工担任技术骨干。这些人员由于是非正式职工,在低薪水、高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不但对身边的腐败现象往往唯命是从,而且其工作的稳定性相对正式职工较差,流动性较强,面对金钱诱惑时,更容易放松思想警惕,造成底线失守,行为失范,最终走上违法违纪道路。二、加大监督力度,着力在预防中构建廉政风险控制长效机制(一)以强化廉政教育为基础,从思想上做好防范1、在教育对象上强调重点。坚持以党员、干部、关键岗位人员为重点,以典型案例和党纪法规为教材,开展经常性廉政学习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增强廉洁守纪的行动自觉。2、在教育形式上寻求创新。要突出主题、结合实际、把握动向,针对企业员工分散、流动性强、廉洁意识不强的特点,以富有针对性、创造性、前瞻性的教育形式,精准找好切入点,选对施教法,唱响主旋律。综合运用廉政专题党课、廉政文化参观、案件庭审旁听、多媒体互动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强化主题教育、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大家知所趋、知所避、知所守,着力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3、在教育内容上注重结合。要适应“时”与“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注重将日常教育和重点教育、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法治教育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专业培训和法律知识培训有机结合,强化自我约束,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坚持因人施教,在教育对象和内容上,抓住典型案例,用身边人身边事,分层施教,突出针对性,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廉政教育产生共情共鸣,真正入脑入心。(一)以强化制度建设为关键,从源头上做好设防1、管理制度有效化。要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系统梳理,特别是涉及企业经营行为的敏感管理事项,重点细化领导及管理人员从业行为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制度,并注重实施后的评估、分析、完善及清理工作,不断增强规章制度的科学性、严谨性、规范性。加强相关管理制度顶层设计,推动形成经营管理互控机制,推行建立廉政承诺制度,防止重要事项一个部门、一个人“说了算”现象。针对微腐败常见问题,梳理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监督事项,强化对小微权力的监督。2、廉政交底公开化。针对信息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苗头倾向,建立管理人员廉政约谈制度,告知必要的廉政纪律,抓早提醒。对领导干部、专业管理人员的用权行为、回避事项等纳入厂务公开予以公示,畅通监督渠道。开展“廉洁公约”签订,定期走进工地开展谈心谈话;建立提前介入机制,做到工程推进同步监督检查;强化施工过程监管,通过规范程序标准,严查暗箱操作、偷工减料、擅自变更、以次充好、虚报多报等问题。3、管理手段信息化。按照“制度+科技+阳光”总体思路,强化信息科技手段运用,会同业务部门完善合同管理、人力资源、财务报销、项目外包等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监督,有效杜绝管理漏洞,防止违规违纪问题发生。坚持问题导向,将工程承发包、物资(设备)采购招标、验收交付等腐败易发环节,纳入全流程管控重点,加大联防联控流程设计,形成职责明确、流程清晰、环环相扣、过程可控的线上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权力运行网上留痕、过程受控。(三)以健全责任清单为抓手,从履职上做好立规1、建立背书制度。以签订廉政承诺书、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目标责任书等为手段,进一步压紧压实“两个责任”,构建信息工程建设在立项、招标、采购、分包、实施、验收等全流程的廉政建设责任体系,把实施部门、参建单位在廉政建设工作中的具体任务和责任清单,融入到信息工程管理监管中,实行“工程建设与廉政建设”任务双交底。2、紧盯决策事项。优化“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报备制度,进一步规范决策内容、决策程序,凡涉及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运作等事项,必须按照“集体领导、个别酝酿、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经党委会前置进行决策,做到程序合规、一事一议,决策议案会后形成纪要备查。3、严格失责追究。针对信息工程领域围标串标、违规分包、非法转包、违规调概变更、虚假验工计价、信誉评价虚化等影响企业健康经营的行为,进一步强化招投标管理硬约束,对违规供应商进行警示或清除,进一步净化经营环境。(四)以干部队伍培养为手段,从选拔任用上做好机制建设1、抓好后备干部的选拔。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放眼基层一线,不但要着眼工作业绩优,更要紧盯政治素养好、群众威信高等关键要素。在干部选拔中,注重将廉政情况作为公开推荐必要条件之一,引入竞争机制,着力好中选优。2、要强化后备干部的考察。要定期对干部的政治立场、思想倾向、理论功底、政策水平、能力素养等进行综合跟踪评价,并把考察范围向“八小时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延伸,若发现苗头性问题,开展约谈提醒,帮助他们主动纠偏,维护纪律的严肃性。3、创新后备干部使用途径。分层分级建立干部挂职锻炼机制,推动技术业务部门与综合管理部门人才的“双向流动”,为培养技术水平高、廉政意识强的综合型人才打通通道。同时,对在同一区域、同一岗位的干部使用实行年限交流和末位淘汰机制,畅通干部“能上能下”的途径,净化廉政风险滋生的土壤。(五)以内外监督为抓手,从治理效能上做好作用发挥1、强化巡纪上下联动。以接受巡视巡察等“政治体检”为契机,围绕政治监督重点,聚焦“两个责任”落实,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对“靠路吃路”、设租寻租、损公肥私等问题线索实施精准有效的监督,对腐败问题实施强力惩治。用“全周期管理”方式,避免把执纪办案当成“硬指标”,把监督工作当成“软指标”,推动形成巡纪上下联动机制,切实起到惩治腐败的震慑效果。2、强化案后问题整治。要建立“两个同步”“三个一”工作机制,即在开展问题线索初核时同步进行调查研究,在立案审查时同步谋划实施“后半篇文章”,做到“一案一剖析、一案一整改、一案一警示”。在查处典型案件时,深化以案促改、以案施治,用好用活典型案例反面教材,引导党员干部摒弃“看客心理”,达到“惩治一个警醒一片”的良好效果。3、强化纪审协调共商。建立纪委、审计及业务部门协调商议机制,充分运用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常规审计与专项审计、阶段考核与专项考核等方式,定期研究问题线索,盯住工程立项、招标、分包、采购、实施及验收等关键环节的权力运用,对供应商信用评价运作及结果公开程序进行监督,完善监控预警和纠错机制。特别对资金投入集中、体量较大的重点项目,引入第三方审价强制措施,切实堵住违规漏洞。将纪检部门“旁观者清”的优势和相关部门精于业务的优势结合起来,强强联手、同频共振,坚决打赢铁路信息工程领域反腐持久战、攻坚战,确保信息工程建设全流程依法合规、科学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