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工会建设及作用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企业工会建设及作用的调研报告根据县总工会2010工作安排,5月份以来,镇工会会同社保人员就我镇工会建设及作用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召开有关企业工会负责人座谈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负责人、职工代表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我镇企业工会组织及作用发挥的基本情况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十分重视工会工作先后下发了有关文件,镇政府分管领导召集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工会工作,协调政府相关部门,解决工会建设中的难题。镇党委将工会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党委组织部门与工会联手,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以党建带工建”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工会组织建设。配强工会班子,明确组建要求,指导工会突破建会难点,支持工会开展有影响的活动,有效地推进了全镇企业工会建设。镇工会按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方针,积极探索在各类企业中建立工会的途径,针对不同企业特点,深入宣传工会法,推进企业工会组建。单独建会条件暂不成熟的,先建立联合工会委员会,将会员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至2010年底,全镇共有各类企业30家,职工2350人。目前已单独建立工会组织的有21家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0%;会员总数为2350人,占职工总数的100%。企业工会建立后,将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作为重要职责,通过劳动合同集体协商、工资协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技术革新,增强主人翁意识;建立职工权益维护保障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主动协调劳资纠纷,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健康发展。镇工会通过创办“工会会员服务之家”、开展“大练兵”、“大比武”等活动,提高职工业务技能和学习创新能力,受到企业与职工的欢迎,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二、我镇企业工会建设及作用发挥中的存在问题1、对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的新情况研究不够,措施乏力。企业改制后,工会面对的是大量民营企业、原先在国有、1集体企业中开展工作的内容、方式、制度,都难以适应多种经济成份的复杂情况。私营企业对职工民主管理的部分内容有看法,认为企业的发展规划、生产计划、生产经营情况等没必要作为企务向职工公开。一些工会干部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作思路、工作制度、工作方法,对新形势下怎样组建工会以及工会如何履行职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谋求职工和企业利益的“双赢”缺乏研究,不善于在非公企业开展工作,虽然满腔热忱,却屡屡碰壁,成效难显。有的地方为完成工会“覆盖率”指标,将应当单独建会的企业简单纳入联合工会,结果不少是有名无实,既没有规范的组织,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2、基层工会干部发挥作用不够。镇工会的干部兼职较多,主要精力不能用于履行工会职责。镇工会去年接处信访多起,其中只有少量是基层工会代为反映,绝大多数都是职工个人咨询、投诉,或找基层工会解决不了才向县总工会求助。由于基层工会发挥作用不够,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一些职工不愿加入工会,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工会会员。三、推进企业工会组建,发挥工会职能作用的建议我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工会组织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根据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对加快推进我镇企业工会组建,切实发挥工会职能作用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加强对工会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对工会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提出“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要求,明确指出:“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外资企业党建和工会建设等方面入手做好工作,化解矛盾,确保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从我镇各类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劳动关系和职工权益保护的现状看,加强企业工会建设,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化解劳资矛盾,保障劳动者权益十分必要。进一步加大对新时期工会地位、作用的宣传力度。要把组建企业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优化投资环境的内容,既重视优质服务、亲商安商,也重视保障劳动者权益、亲民富民。通过多种途径,向外商和民营业主宣传中央和省市县的文件精神,帮助他们了解工会的性质、地位、作用,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引导他们依法配合工会组建工作。2、工会组织应适应新情况开展工作,增强凝聚力。在企业组建工会的目的是切实维护职工权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工会必须依据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才能得到职工信任、企业支持、社会认可。工会要加强对非公企业工会的工作指导,帮助企业工会建章立制,完善工资协商、劳动争议调解等维权机制,从职工最关心的劳动报酬、劳动时间、生产安全、劳动保护等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在协商、调解、调查、处理、督促、监督劳动关系方面切实发挥代表、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同时要指导企业工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动员和组织职工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在提高职工素质、建设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前,非公企业工会组建和开展工作困难多、阻力大,上级工会要加强对基层的分类指导,注意发现和培养非公企业组建工会、履行职能、开展活动的新典型,通过工作交流、典型引路、稳步推进、扩大覆盖范围,不断提高基层工会在非公企业中开展工作的水平。3、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工会的许多工作制度建立于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了重大的调整和改进,但仍不能适应镇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性质多元化的形势。工会工作要注意研究新情况,在实践中多学习、多调研、多思考,探索、总结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工会、开展工作、突破难点的有效思路,改进和完善相关制度。应根据国家规范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采取适当的工作方式,使工会工作融入企业管理之中。对建会难度较大的企业,在借助多方力量,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要从维护企业稳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出发,做到工会既为员工服务、又为企业服务,以“两个维护”、“两个服务”增强工会工作的渗透力,赢得外商和民营业主的支持。各级党政组织要重视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配强工会领导班子,保证兼职工会干部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工作。工会要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引导基层工会干部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综合素质。特别要加强对非公企业工会干部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为了确保工会干部依法履行职能,建议我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工会干部权益保障办法,使工会干部能放心维权、大胆维权。附某市城市广场舞活动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群众的热切愿望,如何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妇联组织面临的新课题。市妇联在“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交汇点上找准工作的切入点,选取了当下最热门也是最富有争议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一一广场舞作为调研对象,将市群众性文化引领人以及分布在全市各个社区、广场教授广场舞的15位指导老师请来妇联参加座谈会,围绕广场舞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时采取街头市民采访和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对我市广场舞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由于调查对象既包括随机市民也包括跳广场舞的参与者,所以笔者针对这个现象设计了两份问卷,第一份针对市民,第二份针对广场舞参与者。本文旨在对调查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使这一风靡中老年人群体的健身方式既能满足参与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得到大众的理解与认同提出了初步的构想。一、我市广场舞活动的现状与特点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市广场舞活动已初具雏形。当时,文艺爱好者X(市农机一厂职工)和X(文化局职工)因共同的兴趣走到了一起,在公园门口组建了全市第一支群众舞蹈队伍(那时还没有“广场舞”的说法),教授健身操、民族舞等,吸引了许多傍晚时分前往体育场和泉峰公园散步的中青年女性参与。若干年后,这一群众性文化活动风靡全国,我市也掀起了学习热潮,在全市的各大广场、小区,甚至是路边空地,都有群众练习广场舞的身影,而当初一直跟随X、X跳舞的大部分学员也成为这些广场舞舞蹈队的指导老师。2012年9月24日,由市老干局举办的“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将广场舞活动推向了高潮。据悉,目前全市26个乡镇(办事处)都成立了广场舞舞蹈队,加上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广场、小区等舞蹈队,已经形成常态化的稳定队伍共有60多支,其中在市老年大学进行备案、进行规范管理的队伍有38支。显然,这一休闲娱乐方式已经成为全市参与人数最多、在中老年群体中最受欢迎的健身运动。通过调查分析,我市广场舞活动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年龄结构偏大。广场舞爱好者以5160岁年龄阶段的人员居多,占抽样调查人数的50%,4150岁和60岁以上人员分别占20%,40岁以下人员只有10%o二是性别比例失调。90%以上的广场舞爱好者为女性,男性人员比例不足总人数的10%,广场舞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妈舞”。三是文化层次偏低。初中以上学历者为广场舞爱好者主力军,高中或中专学历者次之,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较少。四是职业分布不均。广场舞爱好者来自各行各业,其中70%以上人员已退休。从抽样调查结构看来以工人和公务人员居多,分别占有总数的45%、25%,教师和医生合占总人数的15%,其它行业包括无职业者占剩下的15%o五是收入支出差异大。每月收入在1一1500元阶段的广场舞爱好者占总数的20%,收入在15002元阶段的人员最多,占35%,收入在23的人员占25%,每月在1元以下和3元以上收入者分别占10%。同时,他们中每月用于文化生活的花费也各不相同,20%的人员每月花费20-50元,30%的人员每月花费50100元,35%的人员每月花费100200元,还有25%的人员每月花费在文化生活上的费用在200元以上。六是舞种类别较单一。据统计,我市广场舞舞种以民族舞为主,人员比例占有70%以上,剩下30%的广场舞参与者选择以华尔兹为代表的交谊舞。二、我市广场舞活动的功能与作用广场舞是现代城市群众文化、娱乐发展的产物,其兼具文化性、娱乐性和社会性。它是舞蹈和健身操结合的一种艺术方式,是舞蹈的艺术性、观赏性与健美操的健身功能的结合体,对广大群众的生活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1、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我市作为正在发展中的县级市,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不高,长久以来人们的娱乐休闲方式都比较单一,不外乎吃坂、K歌、打牌这三种选择,尤其是打牌这个传统项目,成为了大部分人消磨时间的方式。广场舞盛行后,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例如以前很多人吃过晚饭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就在家里打麻将,这在损害身体的同时还形成了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广场舞的出现有利于改变这些习惯,陶冶性情。据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广场舞参与者选择“不是天气原因天天跳广场舞”,15%的广场舞参与者“一周跳五次以上”,剩下的15%“一周跳三到四次“,还有参与者向笔者反映“自从开始跳广场舞晚上就基本不和朋友出去吃饭了,总惦记着7点要去跳广场舞,生怕错过了时间”。一方面说明了市民参与广场舞的热情度很高,有些甚至存在锻炼成瘾的倾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广场舞对市民的生活方式产生的重要影响。2、增强了群众的身体素质。广场舞是一种健身方式,多练习不仅能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还能起到减肥的效果,保持优美的身材。来自北门广场舞蹈队的陈阿姨向笔者反映:“跳广场舞三年我成功减肥二十斤!“;来自春风舞蹈队的王阿姨说:“我以前喜欢打牌打出了肩周炎,跳了广场舞我的肩周炎也治好了!”;来自魏家湾舞蹈队的朱阿姨也说:“我有个队友几年前得过肺癌,跳广场舞后一直都没有再复发了!”也许她们对广场舞的称赞有几分夸大,但它在帮助人们锻炼身体、消除疲劳方面广场舞确实产生了积极的作用。3、释放了群众的精神压力。广场舞是一个很好的个人压力释放和情感寄托方式。在这些参与者中,对上班族来说广场舞是他们释放工作压力的方式,对退休者来说广场舞是他们晚年生活的调剂,对家庭主妇来说广场舞是她们角色转换的舞台。不管他们是什么职业、什么年龄、什么身份,来到广场舞舞台他们就是共同起舞的舞者,忘掉烦恼与忧愁,仿佛走进了另一个天地。4、传播了民族舞蹈文化。中华民族拥有着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民族舞蹈文化,但随着当代信息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加上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与冲击,承载着人类重要文化进程和价值的艺术形式民族民间舞蹈离年轻人越来越远。广场舞以其通俗、浅显、便捷的特点让大家易于接受,因其常常聚集在热闹的广场活动让市民的参与也更加方便和随意,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参与进来,使更多地普通民众了解、认识和喜欢上民族舞蹈,才有更广大的舞蹈文化队伍,才能真正实现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5、促进了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广场舞的盛行使城市里的广场逐渐增加,也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如舞蹈演出服装、音响设备等;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广场舞舞蹈队成为重大节日活动的邀请演出对象,真正做到了“基层文化人人参与,文化生活人人共享”的理念。三、我市广场舞活动的问题与弊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广场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一发展势头猛烈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繁荣的背后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噪音扰民。这是广场舞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不管是近期国内外发生的小区居民泼粪、鸣枪赶走跳舞老人的新闻事件,还是问卷调查的数据体现,来自广场舞的噪音深深地干扰了他人的生活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了解,我市大部分广场舞舞蹈队都有自带分贝仪,说明参与者也认识到噪音扰民问题的严重性,但据笔者前往我市几个主要广场和居民小区测试结果显示,广场舞的平均音量高达75分贝,严重超出了我国社区噪音污染不得超过50分贝的标准。2、场地不足。虽然我市各个广场早已被广场舞队伍占据,尤其是著名的东风广场,一百多平米的场地就有三支舞蹈队,沿江风光带更是每隔100米一支队伍,还有各大小区内几乎都有跳广场舞的身影。尽管大部分公共空间都成了广场舞的活动场所但依然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争抢场地的事件时时上演,近两年来市妇联就调解过过几起“抢地盘”的矛盾纠纷。3、安全隐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广场是广场舞爱好者的运动场所,也是市民散步休闲的去处,同时一些小商贩的聚集地,如摆摊下棋、钓鱼、骑车、打气球、玩沙子等吸引了不少儿童来参与,但广场的空间有限,一边是全神贯注跳广场舞的人群,一边是玩性大发的儿童,这两者之间轻则磕磕碰碰,重则引起伤害事件;二是参与广场舞的人群缺乏规范性指导,在领舞中只有一人考取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其他人都是靠看视频自学或是跟着其他人学习舞蹈,并非专业人士,而那些学员从前更是没有接触过舞蹈,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很多人在跳广场舞时容易受伤;另一方面,跳广场舞的场地没有设置电源,都是他们自己到附近的居民家或商铺外接的线路,长长的电线随意的扔在地面上或悬挂在半空中,一旦漏电或燃烧后果不堪设想。4、垃圾污染。据了解,一支广场舞队伍需要达到50人的规模才能在市老年大学申请备案,而一些还未备案的队伍少则也有二、三十人。“凡走过必留下痕迹”这句话虽然是对国人卫生意识的调侃,但每次广场舞人群聚集过后仍然还是会遗留零星的生活垃圾。四、我市广场舞活动的建议和对策据问卷统计,不参与广场舞的人群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家里的长辈有很多都是广场舞的爱好者,对此,60%的人表示“无所谓”,30%表示“支持”,剩下的10%表示“坚决反对”,但他们也一致认为广场舞的音量、时间和地点的选择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因此如何使这项全民运动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难题。1、完善公共场所建设。拿破仑曾经说过,广场是城市的“客厅”,城市的居民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自由活动、交流互动、健身娱乐,同时还可以创造新的城市文化。广场舞作为广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它一方面反映着城市社区的完善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象征。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广场建设的资金投入,建设新广场的同时也要对旧广场的硬件设施进行完善;社区要建设专门用于居民休闲的场所,笔者采访过多位广场舞资深粉丝,他们愿意将自己的活动场所由室外转入室内,不仅为跳舞者提供了方便,也能有效减少噪音对居民的干扰。2、明确管理部门职责。由于广场舞是一项群体自发性活动,具体由哪个部门管理尚无定论,有些地方采取城管、环保、老干局等多部门联动的方式加以管理,这种方法有一定地管理效果,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并不适宜,政府应将管理职责明确划分到具体的部门,使管理规范、有效。3、建立相关政策法规。据多家媒体报道称,广州市将于明年出台新的公园管理条例,考虑新增对广场舞噪音污染的规范和处罚,对广场舞等活动实施限音量、限时段、限区域、限设备等措施,并拟赋予公园管理部门权限,对广场舞违规最高可处1元罚款。而在问卷调查中“如果人大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你认为违反规定跳广场舞的人应该如何处罚”这一项中,所有人都选择了“罚款”这一处罚方式。因此,建立相关政策法规来约束广场舞活动对城市环境带来的污染是切实可行的。4、加强指导人员培训。据科学研究证明,群众性的体育锻炼时间以每周35次效果最佳,过于频繁的锻炼容易疲劳且损伤身体,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锻炼身体。体育局和文化部门可以组织广场舞领队们参加专业培训,也可以指派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指导,一方面避免了错误的体育训练带来的伤害,另一方面提升了群众的舞蹈文化素养,对传承民族舞蹈文化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