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docx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基础的区域经济。根据X省县域经济考核及监测评价办法,全省X个县(市)纳入县域经济范围,我市除X区外X个县(市)纳入县域经济范围。我市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比超六成,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题调研形成如下报告。一、总体现状(一)县域占比重。2022年,X个县(市)总面积X.X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x.x万人,GDP总量X.X亿元,分别占全市x.x%、x.x%>x.x%,同比高出全省x.X个百分点、X.X个百分点、X.X个百分点(我市县域经济主要指标见附表x)。(二)横比总量小。2022年,全省X个市中,我市县域GDP排名第X(后三名分别是X市、X市、X市),总量与全省居第一的X市差X.X亿元,与同样辖X个县的X市差X.X亿元,仅高于辖X个县的X市X.X亿元。全省县域X强县我市没有“一席之地”。GDP过百亿的有X等X个县(市),总量最大的X市x.X亿元,总量最小的X县x.X亿元。县均GDP为x.X亿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x.x%,低于X和X市。总体比,我市县域经济体量小、实力弱。(三)纵比压力大。2022年,全市县域GDP同比增长x.x%,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x.x%。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X个县(市)中我市优秀仅占X个(X分别排名第X、X位)、一般X个(),其他X个县均处于良好等次。今年一季度考核,X分别排名第X,为A等次,其中,X进X位,X退X位;X分别排名第X,为B等次;X排名第X,为C等次;x、X分别排名第X、X,为党等次。从一季度情况看,全年实现计划增速和进位目标压力较大。二、突出问题(一)一县一业虽确立,但产业整体质量还不高。调查发现,各县(市)虽按照“一县一业”要求确立主导产业,其中,工业类有X、X、X个县市,服务业类有X、X个县,三产融合类有X、X、X、X个县。但实际却是“一县多业”,每个县(市)均确立X个以上主导产业,如X县除将木瓜、黄姜等“打包”为农产品加工循环产业确立成主导产业外,还将生态康养旅游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各县由于产业分散,不聚焦,主导性不强,特色不鲜明。生态旅游产业统筹协同不够最突出,如X、X、X、X均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但县域间协同不足,内容重复。包装饮用水产业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最突出,如X、X、X近几年都在大力发展包装饮用水企业,产品相似度很高,包装各不相同,价格从几元到十几元各不相等,市场占有率均不高。在我市县域经济普遍产业链条短,而且大多数处于产业链低端,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较少,如魔芋、核桃等富硒食品产业多是初加工企业。产业深度融合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引领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作用有限。在抓产业链工作方面,各县(市)反映我市确立的重点产业链显多,应确立几条确属重点的产业链市县协同抓好。(二)一县一园虽实现,但园区产业集群未形成。X个县(市)中,有省级开发区X个(X、X、X、X)、工业集中区X个,虽然实现了“一县一区(园)”目标,但调查发现,大多数县域工业集中区“水、电、路、气、暖、讯”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缺少物流、仓储等生产性服务和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如X、X、X、X、X、X、X等X个县(市)尚未通管道气,出现工业用气供应不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各县均靠政府项目投资建设园区标准化厂房,园区建设、管理、运营市场化机制不健全,园区投资管理公司未充分发挥作用。X县(市)虽然累计建成标准化工业厂房X万多112,但部分园区厂房利用率不高,“找房”与“空房”现象并存,如X县经开区标准化厂房紧缺,X县“飞地园区”标准化厂房空置多。园区企业退出机制不完善,一些“僵尸企业”占用园区资源。X个县(市)入园企业总数X户,虽然有规模工业企业X户,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户数.%,但这些企业多是园区空间布局的集中,还没有真正形成协同互补循环发展的产业集群。X个县(市)工业集中区虽然工业产值占全市X.X%,但目前产值过百亿园区仅X个,产值不足X亿元园区有X个,园区经济体量仍然小。(三)全员招商虽常态,但链式协同招商不精准。近年来我市坚持全员招商,招商引资工作保持全省前列,2022年X个县(市)签约落地招商引资项目X个,到位资金X.X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X.X%、X.X%,但是,干群思想观念还不开放,“无中生有”谋划项目意识还不强,大项目好项目太少。从座谈走访中感觉到,干群思想观念普遍还不解放,一些县发展愿望强烈、发展目标远大,但是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不足,尚未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没能在充分融入国内和国际经济大格局中研究政策、借势发展。市级产业链招商前期工作不充分,招商推介项目储备不足。一些县镇反映,招商引资制度有待完善,市级对招商资源优化配置统筹不够,市上给各县(市)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后,各县(市)再向县级部门和各镇下达任务,层层分解任务带来的弊端日渐凸显,“层层剥笋”导致县域难以招大商、招好商,且各县之间存在竞争性内耗现象。一些本地企业反映,政府对待客商内外有别,优惠政策对外不对内影响本土企业发展积极性。(四)环境优化有成效,但要素不足问题很突出。全市扎实创建全国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X个县(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X.X万户,占全市总量X.X%。其中,“五上”企业达到X户(各县市“五上”企业培育情况见附表X)。但要素保障不足问题很突出,调研座谈中,政府单位和民营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无钱。在政府层面,政府债务量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2022年全市X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X亿元,占全市的x.x%;一般预算支出X亿元,占全市的x%;县域收入占全市三分之一,县域支出却占全市三分之二;全市收支比约为x:x,而县域收支比却为x:x,即全市是“收入一角钱,支出一元钱”,而县域却是“收入一角钱,支出两元钱”,县域收支矛盾比全市收支矛盾更为突出。如X县地方财政收入仅有X.X亿元,支出却达到X.X亿元(各县市财政收支情况见附表X)。各县(市)政府融资平台虽初步完成整合升级,但普遍融资能力弱,且面临还债压力。由于市县财政入不敷出,导致一些惠企政策无法兑现。如2022年全市涉及工业和商贸企业共X户X余万元资金仍未筹集到位。在金融业层面,各县(市)本地银行储蓄资金外流较多,如2022年,全市X个县(市)各项存款余额为x.X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X亿元,分别占全市X.X%、x.x%,县域存贷比x.x%,全市存贷比x.x%,县域比全市低X个百分点(各县市银行金融存贷情况见附表X)。在产业层面,富硒产业是全市首位产业,但无配套支持的富硒产业发展基金。在企业层面,经济下行大环境下银行放贷更为谨慎,企业普遍反映融资是最大难题。农业园区(企业)既没有有效的资产作为抵押,也没有为其信贷融资的担保公司,部分农业园区(企业)举步维艰,甚至倒闭。二是,少人。从最新人口普查结果来看,近十年来受大城市虹吸效应影响,各县人口外流加速,青壮年劳动力和大学生等流失最为突出,全市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就达到X万人,加之移民搬迁工程大量农民出村迁镇进城,空心村现象加剧,本地园区企业和新社区工厂招工难逐步显现,人才引进困难不小。三是缺地。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我市可开发利用建设用地占全市土地利用总面积的xx%,建设用地十分紧缺,已成为制约项目落地实施的瓶颈。县(市)政府领导反映,全市占补平衡指标不足,县域内无法调剂补充,用地问题倒挂严重,如X县建设用地指标XX亩,已用建设用地XX亩,倒挂高达X亩。(五)绿水青山生态好,但资源优势转化慢。我市森林覆盖率达X%,境内有中小河流X多条,汉江流经X公里,属于限制开发的生物多样性主体功能区,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但由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未建立,加之国家对我市专项生态补偿机制未实施,且我市在项目立项审批方面受到更为趋紧的政策限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仍显任重道远。如秦岭小水电整治中,全市拆除小型水电站X座,仅X县就拆除X座,产业转型亟待再次破题。(六)市县一体稳增长,但疫情冲击影响大。市县均及时出台了稳增长纾企解困系列政策措施,如X县出台“房八条”,X县设立纾困专项基金,稳定经济增长取得积极成效。但企业普遍受疫情影响,特别是住宿、餐饮、旅游、商贸企业经营低迷。同时,受国际形势波动、物流不畅等因素影响,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致使部分规上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存在大面积退库风险。如截至X月底,X个县(市)停产半停产规上工业企业达到X户,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三分之一。同时,今年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普遍存在农业减收减产现象。三、对策建议面对全市县域经济“产业弱、体量小、要素缺”现状,把握“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原则,坚持“稳定存量、做大增量、新增变量”方向,聚焦“六力”精准施策,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一)打造立县之业,提升县域经济支撑力。统筹优化市县主导产业布局,全市聚力打造富硒食品、文旅康养、新型材料X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各县(市)聚焦“X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着力打造各自的主导产业,形成协同配套的产业体系。如X、X重点打造新型材料产业,X重点打造预制菜产业,X重点打造旅游产业,X、X重点打造富硒茶产业,X重点打造生态康养产业,X重点打造中药产业,每个县(市)围绕首位产业,培育不少于X家“链主”企业,不少于X家链条企业,达到不少于X亿元产值,真正做大“一县一业”。市级整合涉产业涉企业有关基金、资金,采取市县按比例出资的方式,分别设立富硒食品、文旅康养、新型材料“三大产业基金”,引导和支持各县(市)发展三大产业,加快形成集群。聚焦“三大”产业集群建设,支持各县(市)深度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支持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及富硒食品、锐新材料和先进储能等创新平台,依托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集中攻关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助推产业链延伸。围绕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揭榜挂帅”联合攻关模式,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产业联盟,强化产业发展科研支撑。坚持错位发展原则,市县建立产业协会等产业组织体系,对产业分布、产品价格、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强化统筹组织管理,特别是对安康茶业、包装饮用水等产品加强品牌、包装、价格、营销等统一管理,防止恶性竞争,实现协同互补。加大“五上”企业培育力度,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上市”,培育一批明星中小企业和县域民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二)完善园区平台,增强县域经济承载力。各县(市)坚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经营的导向,按照统一规划、综合配套、突出特色的要求,对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跟进道路、绿化、管网、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住宿、餐饮、商务、仓储、学校、休闲、停车场、充电桩、老幼照料等生活服务设施,强化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法律等生产服务设施,提升数字化水平,将园区打造成为资源集约利用、要素集聚配套、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争取平均每个园区工业产值达到X亿元以上。推进“飞地园区”发展,支持国家和省级高新区、经开区托管联办县域园区。推动园区管理去行政化,完善“管委会+公司”机制,探索市场化、社会化办园区模式。鼓励引导园区平台公司实施混改和实体化转型,加快土地、厂房等优质经营性资产注入和非营利性公益资产剥离,打造市场化综合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提升平台公司信用评级,鼓励平台公司充分运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加大融资规模,参与园区建设、管理运营和产业发展,实现自我造血。借鉴X捷明乐科创园实行的园区公司负责基础设施配套,企业负责厂房建设、招商运营、智创服务的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探索建立园区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机制、“僵尸企业”淘汰机制、跨区域厂房租用机制,提高园区标准化厂房利用率。完善稳增长纾企解困政策落实评估问效机制,推广X工业企业纾困基金、X中小企业还贷“周转金”做法,力促县域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三)坚持开放招商,蓄积县域经济爆发力。引导干群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做到敢为人先、敢闯敢试,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政府层面“法无授权不可为"、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持续打造“一流”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西康高铁建设,支持破除X高速出口至县城段等县域交通瓶颈制约,畅通县域内外循环大通道。加快“无水港”向重点县延伸业务和保税口岸物流中心建设,借鉴X县整合物流快递资源经验,完善县域物流体系,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各县(市)聚焦X条重点产业链,围绕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模式,按照“差什么引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原则,深度策划产业链项目,做好产业链招商,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出台安康市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意见,不断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从市级层面加强招商工作统筹和项目分流,探索招引产业项目跨区域异地流转机制和利益分配方式,优化招引项目与县域资源配置,防止招商同质和内卷。调研发现,X高新区积极探索“人才招商”模式,通过招引一名高层次人才,带来一项专利专有技术,落户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构建一个产业集群的方式,招商引进以西工大博士邓茂盛为代表的领盛科技公司创业团队,投资建成年产X吨纳米高分子催化剂及功能分离材料生产线。同时,X县引进茶行业龙头企业中粮集团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与建行总行及X县扶贫开发公司合资成立中茶X茶叶有限牌整合+标准输出+渠道共享+模式复制”的“小产区特色茶”长效发展机制,带动X做大茶产业、做强茶科技、做优茶文化,企业已在蒿坪园区建成竣工投产并形成聚集效应。X、X招大引强的做法值得在全市推广。(四)补齐城乡短板,激活县域经济内生力。立足“乡村占大头”的基本市情,补齐城乡产业短板是重点。一是经营城镇产业。按照“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基础配套、服务跟进”思路,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集镇为重点、美丽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为支撑的新型县域城镇体系。结合城镇建设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适度拓展X、X、X、X县城规模。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各县城针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短板,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人文历史,统筹配套县城公共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县城对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县域特色经济及配套服务业在县城集聚发展,激活健身娱乐、中介服务、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业新业态,带动消费升级。加快构建月河川道城镇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镇、休闲旅游示范镇、商贸物流重点镇。二是振兴乡村产业。各县(市)按照“三产融合”思路和“一村一品”要求,坚持农业产业化、绿色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方向,走龙头引领、园区承载、大户带动、品牌提升的发展路子,因地制宜发展富硒粮油、食用菌、水果、中药材等传统产业,聚力做大做强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蚕桑等六大特色农业。实施“百园航母、千园提升、村村覆盖”工程,推动X个农业园区提质增效。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现代农业园区引领、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深入开展“牌+产品品牌”创建,持续培育安康农产品区域品牌体系,提升安康富硒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深化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围绕产业技术体系构建、种养加工技术集成、新型产品研发等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助力农业产业升级发展。推进农村产权改革、“三变”改革,推广X县“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搭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评估、登记、交易、流转、收储平台,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破解乡村产业发展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推行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三联共建”机制及“租赁、联营、参股”方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是贯通城乡市场。推动农村电商和物流融合发展,实现县级电商服务中心、镇级电商服务站、中心村电商服务点全覆盖,形成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畅通、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农村市场体系。(五)破解要素难题,强化县域发展保障力。一是破解资金难题。各县(市)落实“化解存量,严控增量”要求,有序化解政府债务。建立市级部门为县域发展争取项目资金考核机制,每年对市政府各部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情况实行计划和考核管理,考核结果与办公经费预算挂钩,倒逼各部门大力争取项目和资金。坚持以市带县,依托市发投集团建成AA级、资产规模不少于X亿元融资平台公司,各县(市)加快政府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和市场化转型,每个县(市)至少整合打造一个资产规模不少于X亿元的融资平台公司。在市级层面建立对县(市)农商行支持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围绕“一县一业”配套金融专项支持政策,针对“x+x”重点产业链量身定做金融产品,督促金融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加大普惠金融落实力度,破解产业发展、企业经营融资难题。学习借鉴湖北发展资本市场做法,完善我市企业上市鼓励政策,引导支持企业“规改股、股上市”,增强企业市场融资能力。借鉴工业企业财信担保模式,探索组建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支持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二是解决好人的问题。一方面,千方百计留住人。认真落实生育奖励扶持等人口政策,探索建立三孩家庭购房优惠等政策,确保安康高铁建成后,人口流失最小化,对周边地市人口吸附最大化,本地人口净增长期化。针对大量搬迁群众,在X个移民搬迁社区推广“总部园区+新社区工厂”发展模式,发展毛绒文创和电子线束产业,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审慎加快农民进城,适当保留农村发展资源,防止出现“农村全走光、城市装不下、两头呆不住”现象。另一方面,大力引进人才。落实“双招双引”政策,探索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采取柔性引进、专项资助和事业留人等方式,实现“人才、资金、项目”打包引进。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吸引人才回家、项目回乡、资金回流,形成县域内土地、人才、资金、产业汇聚。三是破解供地难题。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在全市开展“批而未供”及闲置土地清理整治专项行动,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强化用地保障。挖掘后备资源潜力,优化提升用地存量;探索跨县域占补指标有偿使用和调剂制度,盘活土地资源。建立工业用地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实行差别化地价政策,对重大优质项目给予用地优惠。同时,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健全部门密切配合、市县一体联动、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机制,完善“综合+共性+专项+附加”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安康市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六)转化生态优势,形成县域经济后发力。依托青山绿水,重点支持瀛湖、鬼谷岭创建国家XA级景区,X、X、X、X等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X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X个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示范村)建设,全面提升文旅产业质效。完善市级层面文旅康养产业组织领导机制,统筹分散在行业部门的文化旅游、社会养老、医疗健康、康体运动等资源,聚力打造千亿级文旅康养产业。成立工作专班,专题向中省汇报对接,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在生态保护补偿方面给予我市更多项目和资金支持,如争取国家加大对我市生态功能区重点县(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当前大力争取国家生态环保专项债券项目,待国家有政策后再积极争取发行地方政府生态经济专项债券,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探索探索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核算方法、标准和评估机制,搭建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附在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的生动实践四十载波澜壮阔,新征程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XX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时明确要求,XX要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XX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20xx年以来按省委要求开展干部日常走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等方式,探索建立“重大部署在斗争一线推动、政治素质在斗争一线识别、工作实绩在斗争一线核验、考人考事在斗争一线贯通、正确导向在斗争一线彰显”的一线考核机制,加强对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干部的激励保护,有效激发全市干部爱拼敢赢、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建功立业的热情和劲头。一、紧扣中心大局:重大部署在斗争一线推动出台关于加强在重点一线考察干部的办法、关于开展市管班子和市管干部蹲点调研的若干意见,聚焦中心、突出重点,做到重大斗争在哪里,一线考核就跟进到哪里。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一线考核的首要任务。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XX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建立工作台账,逐项细化分解,作为确定一线考核选题的重中之重。为加快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对XX提出的“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市委组织部连续4年对岛外新城建设等8个重大片区指挥部开展一线考核,安排部里每2名干部挂钩一个指挥部,每周至少1天到现场与驻点干部一同工作,跟踪了解驻点干部在不同时期、不同任务节点的现实表现。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XX建立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的重要任务,市委组织部派出2名干部到基地办公室驻点工作,同步开展一线考核。把全市中心工作作为一线考核的重要目标。精心挑选事关XX长远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转型、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重大工作,市委组织部选派1/2干部、投入1/3时间牵头对一线市管干部进行考核。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市委组织部连续3年开展“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培育考评,每月走访市直部门负责干部和相关企业,每季度考评并公示推进效果。为推动XX构建新发展格局,市委组织部对“千亿产业链、千亿投资工程”25家责任单位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为期3个月的一线考核,收集任务进展及干部作风、推进力度等方面情况,形成专项报告报市委市政府。把应急处突作为一线考核的重要内容。成立应急常备考核队伍,在处理抢险救灾、创稳维稳等紧急突发事件时,迅速跟进考核。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委组织部于2月5日印发在疫情阻击战中开展一线考核的实施方案,每名部领导挂钩联系一个区、一个重点镇街及若干市直部门,每个处室挂钩联系若干镇街和市直部门。2021年9月同安区本土疫情发生后,市委组织部立即组建18个考核专班,2名部领导带领20名机关干部下沉到封控管控区,实地了解干部落实流调溯源、人员转运等任务情况,同时帮助解决人手、物资不足等困难。二、突出政治标准:政治素质在斗争一线识别制定印发关于考准考实干部政治素质表现的实施办法,着眼破解干部政治素质考核“虚空飘”、评价缺乏事实支撑等难题,深入斗争一线听其言、观其行、记其事,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检验干部政治素质的试金石。近距离摸实情,让干部政治素质具体起来、鲜明起来。以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为核心内容,梳理细化评价干部政治素质的30个要点,列出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说三道四、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能推就推等10种负面行为清单,制定评议表,在一线考核中采取谈话走访、专项测评等方式,深入掌握干部持续表现出来的重要政治行为。为推动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市委组织部组建3个考核监督组,每周至少到整改责任单位、项目现场考核一次,实地查看污水处理厂、排海口,跟随执法干部出海检查养殖设施拆除、海域清退情况,从落实整改任务的态度和行动,辨别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一一信息化建档案,让干部政治素质有事可鉴、有据可查。积极拓展建立政治素质档案的有效载体,创新开发干部政治表现综合管理系统,确保干部政治素质信息收得来、存得住、用得好。借助信息化平台,全景式集成巡视巡察、审计、信访、公安等方面反映的干部重要情况,系统化汇集个人档案、重点业绩、民主生活会发言等各类材料,日积月累形成干部政治素质关键信息数据库。建立一线考核结果即时记录机制,每次一线考核后,都在政治表现综合管理系统中记录考核对象的政治表现和具体事例,对正反向行为分别予以加减分,实行积分管理,夯实精准研判干部政治素质的大数据基础,努力做到对干部政治素质的每个定性评价都有事实、事例、数据作支撑。三、聚焦实干实效:工作实绩在斗争一线核验在掌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数据及重点任务进度报表基础上,针对吃政绩“大锅饭”、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问题,深入斗争一线透视甄别、核实验证,考出真实绩、评出真优秀。实化量化定清单。一线考核前制定任务清单,收集发改、招商等部门下达的项目、引资等任务指标,以及干部分工、年度业绩信息采集表,编制考核对象岗位职责及目标任务清单,作为对照评估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尺,有的放矢、考之有据。考中制定问题清单,每季度对重大片区指挥部、重大工作专班工作进展进行分析,列出存在的问题不足和瓶颈障碍,形成一线考核阶段性报告,及时反馈提醒,跟踪督促整改。考后制定落实清单,对照任务清单和问题清单,逐项核验目标任务特别是硬性指标的完成情况,以清单形式把干部在斗争一线的工作业绩实化量化具体化。一一四不两直看现场。一线考核通常不打招呼,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既看面上总体情况,更看实际工作成效,小中见大、事上看人。对岛内旧城旧村改造、新机场建设等重大项目,一线考核重点看开工竣工投用、实物工作量形成等情况。对培育壮大集成电路、贸易物流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线考核重点看项目签约落地、用工用地要素保障、建成投产等情况。对XX自贸片区、两岸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等重点领域改革,一线考核重点看创新体制机制、形成综合效应等情况。对创建文明城市、探索“近邻”党建等基层社会治理,一线考核重点看面貌变化特别是群众获得感、满意率。一一公开透明晒业绩。推行干部工作实绩公开、公示,定期收集考核对象业绩完成情况,掌握目标任务、阶段进展、困难问题及应对措施,以内部通报方式在干部所在单位“晾晒”。每季度在XX日报、XX电视台等市属主要媒体,公布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指标得分排名,亮出干部“成绩单”,增强考核工作的透明度。市委每季度召开市管“一把手”工作分析会,工作成绩排名靠前的交流经验做法,排名靠后的总结反思并提出改进措施。四、强化人事结合:考人考事在斗争一线贯通针对考人考事脱节、见人不见事、知事不深、识人不准等问题,综合运用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等考核方式,灵活开展点穴式、沉浸式一线考核,加强立体式综合研判,以事见人、知事识人,防止对干部的评价从抽象到抽象、停留在概念上。一一在短平快点穴式考核中知事识人。根据特定专项任务或临时突发情况的特点和需要,及时组织开展小规模、短周期、见效快的机动考核,第一时间掌握干部在重大关头、关键时刻的“一手资料”“鲜活情况”。市区某处地面发生塌陷事故后,水管破裂、倒灌地铁,市委组织部应急常备考核队伍闻讯赶到现场,了解各部门干部应急应变、主动作为、解决问题的情况,形成干部应急考核分析报告,回应各方面关切并记录在案。一一在深细实沉浸式考核中知事识人。根据重要综合性任务的特点和需要,组织部牵头会同多部门开展大规模、长时间、深层次的蹲点跟踪考核,把点位当“考场”,静水深流,不达目的不收兵。近5年来,市委组织部共开展40多批次沉浸式考核,走访各单位900多次,考核干部6200多人次。在XX最大的老旧城区改造项目中,市委组织部会同发改、住建等部门,每月至少到改造指挥部两次,和干部一起开会、一起入户,干中考、考中干,助推片区征拆回迁工作顺利完成。在高大全立体式研判中知事识人。深入挖掘点穴式、沉浸式考核掌握的丰富信息,吸收运用巡视巡察及相关部门业务考核等成果,聚焦干部重要行为特征和具体事例,对干部进行高站位扫描、大范围比对、全方位研判,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准确的评价。每次一线考核都进行事中临机分析、事后盘点分析,对干部首先从政治上看,归并集成、对比验证各方面信息,不仅看干了什么、干成了什么,更看是谁干的、干的过程中表现出什么样的素质能力作风,形成干部综合分析报告,并上报经验类、问题类专报近200件,为市委以系统观念抓好干部选育管用提供重要参考。五、激励担当作为:正确导向在斗争一线彰显落实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要求,着眼整体推进干部工作“五大体系”,充分运用一线考核结果,推动解决干部奖惩进退缺少“硬核”依据、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一一坚持考用结合,推动能者上、庸者下。注重从主攻战场、一线艰苦岗位选拔干部,近5年新提任市管干部中,经过斗争一线考验的“尖兵式”干部占80%以上。一批默默干事的“老黄牛”和受处分后知错就改、作出成绩的干部在一线考核中被发现,受到提拔使用或晋升职级。一批敢于到一线、有培养潜力的年轻干部被增补纳入优秀年轻干部名单。对一线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晋升职级,如本单位没有职数,在全市范围统筹调剂。根据一线考核结果,调整优化了20多个运行不畅的市管领导班子。对一线考核中发现的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不力的某镇党委书记,予以就地免职。坚持考奖结合,推动扬精神、提士气。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实施意见,根据一线考核结果推荐77名干部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抗击疫情先进个人。连续3年挖掘宣传130多名在斗争一线知重负重的“奔跑者”,汇编新时代奔跑者系列丛书,举办先进事迹巡回宣讲。实施进一步关心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干部10条举措,对一线干部优先给予政治荣誉激励,统筹安排轮休调休,增加年度体检项目,做好人文关怀和健康管理。对在指挥部、疫情防控一线表现突出的干部,单列年度考核优秀指标,最高提高到30%。在干部有思想疙瘩、受到委屈时,及时谈话关心、澄清正名。一一坚持考育结合,推动锻长板、补短板。针对一线考核发现的干部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阅历经历等方面的优势和短板,合理安排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深入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2022年以来已组织340多名年轻干部到重大片区指挥部、镇街一线工作,抽调50名年轻干部驻村帮扶,安排35名年轻干部在市、区之间双向交流。对有担任正职潜力的干部进行长期跟踪,有针对性地优化成长路径。在党校主体班、“千人学堂”、直播云课堂中为一线干部单设名额,增加政治能力、数字经济、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等重要内容,帮助干部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XX探索开展一线考核6年多来,比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干部考核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一刀切”“一锅煮”,考人与考事、知事与识人脱节,考核手段单一、方法简单,不在现场看、不见具体事,听取群众意见不够,评价干部政治素质缺乏事实事例支撑,推进干部能上能下、优秀年轻干部能进能出缺乏刚性依据,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一线考核的政治效应、发展效应、社会效应不断显现。一是增强了全市干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政治自觉。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成为全市干部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二是增亮了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形象。在一线考核有力推动下,一批精兵强将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迅速集结,助推完成金何国家XX会晤保障、鼓浪屿申遗等重大任务,高水平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深入推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大厦之门”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越开越宽阔。三是激发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气神。一线考核奔着斗争去、盯着斗争考,斗争的焦点在哪里,干部在哪里斗争,考核的重点就在哪里,旗帜鲜明加强对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干部的激励保护,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干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斗争起来更有底气、更有力量。四是净化了选人用人的政治生态。一线考核把功夫下在平时,提高了考核精准度,为推动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提供了重要依据,干部队伍风气为之一新。五是提升了组织部门服务斗争一线的速度、力度、精度。一线考核推动组织部门力量下沉、作风转变,干部考核变室内“听广播”为一线“看直播”,变“走马观花”为“脱鞋下田”,激发了干部管理制度活力,体现了组织部门在大局大势中的责任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一项重大原则,要求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XX开展一线考核的探索实践,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要求,提供了有益启示。一是在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应当找准方向、抓住要害。开展一线考核,必须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抓住关系本地区长远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精心挑选考核对象,找准靶子、点准穴位,充分发挥一线考核的导向引领作用。二是在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应当讲求方法、把握规律。开展一线考核,要深刻认识斗争的复杂性,充分估计在斗争中考准考实干部的挑战性,积极改进考核方式方法,既坚持用好谈心谈话、民主测评等传统手段,又大胆探索大数据分析、沉浸式蹲点等技术方法,增强干部考核的科学性和精准度。三是在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应当坚持原则、较真碰硬。一线考核紧盯的是斗争一线的重点人、重点事,与干部接触更直接,绝不能搞形式走过场,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确定和运用考核结果,不掩盖问题、遮丑护短,维护考核工作的严肃性和公信力。四是在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应当激发精神、鼓舞斗志。一线考核的根本目的是激励干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把考核变成冷冰冰的“你干我考”,不能增加干部不必要的负担,而要真心实意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传递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让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蔚然成风。五是在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应当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开展一线考核是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重要抓手,组织部门应当积极使用、用好用足,激励引导广大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一仗接着一仗打,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