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发育评定各章练习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
反射发育评定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内外环境的刺激是启动一个反射的条件,而这种反应的实现必须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2 .反射发育:是指某些反射与人体的运动发育过程密切相关,只有在某一个水平的反射出现后才能完成与之相应的运动动作,故又将这类反射称之为发育性反射。3 .调整反射:是脑干水平反射,是静止的姿势反射,它主要通过调整肌张力对姿势产生影响,故乂称调整反射。4 .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或主动用力时没有主动运动的患侧肌群所产生的反应。偏瘫患者处于弛缓阶段或痉挛的早期阶段时可诱发出联合反应。5 .调整反应:是指中脑水平的反射,用于维持头于正常直立位(即面部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或维持头与躯干的正常对线关系。它们是出生后第一批发育的反射,到1012个月时达到最大效应。当皮质控制增加时,它们逐渐改变并受到抑制,到5岁末时消失。6 .平衡反应: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持面发生变化时为了维持平衡所作出的应对反应。是人体维持特定姿势和运动的基本条件。阳性反应为正常。二、问答题1 .简述脊髓水平、脑干水平、中脑水平及大脑皮质水平反射的评定方法。答:2 .简述联合反应的诱发方法及患侧肢体反应。答:联合反应的诱发方法及患侧肢体反应见表:联合反应诱发方法患侧肢体反应对侧性联合上肢抵抗健侧肩关节上抬或肘关节屈曲患侧上肢屈肌联带运动反应肩关节抗阻力水平内收患侧上肢伸肌联带运动健侧紧握拳患侧抓握反应(对称性)下肢健侧微关节抗阻力水平内收或外展相同的运动(RaimiSIe现象)健侧下肢抗阻力屈曲患侧下肢伸展(非对称性)健侧下肢抗阻力伸展患侧下肢屈曲(非对称性)同侧联合反应患侧下肢抗阻力屈曲患侧上肢屈肌收缩或肌张力增加3 .简述反射发育评定的临床意义。答:反射发育评定的临床意义是:(1)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妊娠期的胎儿或婴儿出生时如果脑受到损害,反射或反应的发育就会出现异常。反射发育异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成熟迟滞、神经反射发育迟滞。因此,通过检查,可以对婴幼儿的发育状况作出判断。(2)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成年人在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原始的反射形式又复出现,如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出现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及联合反应等。因此,认识和检查原始反射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阶段。(3)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三、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关于发育性反射检查,下列哪种说法错误(D)A.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B.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C.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D.发育性反射不消失均为异常。E.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较高水平的反射则持续终生2 .下列哪项不属于脊髓水平的反射(B)A.屈肌收缩反射B.保护性伸展反应C.莫勒反射D.交叉性伸展E.抓握反射3 .伸肌伸张反射阳性反应为(B)A.受到刺激的下肢出现失去控制的屈曲反射,足趾伸展,踝关节背屈B.刺激屈曲位的足底,被刺激的下肢出现失去控制地呈伸展位C.伸展位的下肢一屈曲,屈曲位的下肢立即伸展D.下肢外展外旋,伸展,各手指伸展并外展E.在一侧下肢大腿内侧给予轻轻叩打刺激,对侧下肢表现出内收、内旋,踝关节跖屈。4.下列关于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说法哪项正确(A)A.患者取仰卧位,头呈中立位,上、下肢伸展,检查者将被检者头部转向一侧,头部转向侧的上、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另一侧的上、下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犹如“拉弓射箭”或“击剑”姿势,为阳性。B.患者取仰卧位,头呈中立位,上、下肢伸展,保持仰卧位,四肢伸展,伸肌张力增高。C.妊娠28周出现,4个月消失。D.46个月出现,812个月消失。E.妊娠28周出现,4个月消失。5 .调整反射是指(B)A.脊髓水平反射B.脑干水平反射C.中脑水平反射D.大脑皮质水平反射E.平衡反应6 .调整反应属于(C)A.脊髓水平反射B.脑干水平反射C.中脑水平反射D.大脑皮质水平反射E.以上都不对7 .下列关于联合反应的说法,哪项不正确(C).肩关节抗阻力水平内收,患侧上肢伸肌联带运动8 .健侧下肢抗阻力屈曲,患侧下肢伸展C,健侧紧握拳,患侧手伸展反应D.患侧下肢抗阻力屈曲,患侧上肢屈肌收缩或肌张力增加E.健侧酸关节抗阻力水平内收或外展,患侧出现相同的运动8 .下列关于保护性伸展反应的说法哪项不正确(C)A.检查方法:患者取俯卧位,两上肢向头的方向伸展,检查者抓起患者的踝或骨盆将患者悬吊在空中,然后突然将患者的头向地板方向运动,使身体重心超出支撑面B.阳性反应:双上肢立即伸展并手指外展和伸直以支持和保护身体不摔倒C.出现时间:出生时D.终生存在E.属于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9 .平衡反应不包括(D)A.迈步反应B.姿势固定C.倾斜反应D.调整反应E.保护性伸展反应10 .下列发育性反射中终生存在的是(C)A.阳性支持反应B.阴性支持反应C.平衡反应D.莫勒反射E,联合反应11 .下述哪项是新生儿异常反射的表现A.腹壁反射阴性B.踝阵挛阳性C.巴彬斯基征阳性D.握持反射阴性E.克匿格征阳性12.原始反射不包括(D)A.屈肌收缩反射B.握持反射C.拥抱反射D.迈步反射E.交叉伸展反射第六章协调功能评定一、名词解释1 .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2 .共济失调:人体保持一定的姿势从事随意运动,需在大脑皮质、基底节、小脑、前庭迷路系统、脊髓后索、视觉等共同作用下,依靠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的相互协调完成,其中任何部分损伤都会造成协调运动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根据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和脊髓后索共济失调三种类型。3 .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在直立位的姿势下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姿势、平衡的运动的成份。主要包括粗大运动。4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不在直立位时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运动的成份,这类试验包括对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检查。5 .协调运动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多由中枢神经的传导本体感觉纤维(脊髓后索为主)、小脑、基底节、前庭器官及核的病变引起,临床表现各有异同。二、问答题1 .协调评定着重检测哪几方面的能力?答:协调评定着重检测以下几方面能力:评定对抗肌群间逆转运动的能力;评定肌群共同协调地完成运动控制的能力;检查测定或判断运动的速度和距离的能力;评定将肢体保持在某一位置上的能力;评定维持平衡和保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2 .试说明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答: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评分标准是:O分不能完成活动。1分重度障碍:仅能发起运动。运动无节律性,明显不稳定,摆动,可见无关的运动。2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定。在增加运动速度时,完成活动的节律性更差.3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4分正常完成活动。3 .简述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答: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是:4分能完成活动。3分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较少的身体接触加以防护。2分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大量的身体接触加以防护。1分不能活动。4 .临床常用的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试验有哪些?答:临床常用的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试验有:指鼻试验、受检者手指指检查者的手指、指指试验、交替指鼻和指指、对指、团抓、前臂旋前/旋后、反弹测验、手拍腿、足拍踏、指和过指、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跟膝胫试验、画圆圈、固定或位置保持、躯干运动失调、画线试验、振子试验等。三、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中枢神经病变部位的不同,协调功能障碍可分为:(A)A.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B.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侧束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C.脊髓侧束共济失调、锥体束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D.脊髓后索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侧束共济失调E.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锥体束共济失调2 .下列哪项不属于小脑的功能:(D)D.本体感觉的传入A.维持肌肉张力B.运动协调C.姿势平衡E.以上都不属于3 .感觉性共济失调发生于:(C)A.帕金森病B.小脑损伤 C.脊髓后索病变D.脊髓侧索病变E.基底节病变4 .下列是协调评定检查,除外哪项?( E )A.指鼻试验B.拇指对指试验C.握拳试验D.反弹试验 E.钟摆试验5 .关于协调除外哪项:(C )A.人体产生的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B.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C.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D.适当的力量和速度E.达到准确的目标6 .下列哪项不是非平衡协调检查:(C )A.指鼻试验B.指指试验C.单足站立D.拍膝试验E.握拳试验7 .下列哪项是平衡协调检查:(C )A.指鼻试验B.指指试验C.单足站立D.拍膝试验E.握拳试验8 .下列常见的协调障碍,不属于共济失调的是: ( )A.手足徐动B.震颤 C.轮替运动 D.辨距不良E.运动分律9 .协同运动的:(B )A.两侧肢体完全相同运动B.多组肌群共同完成一个运动C.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D.反射性的肌张力增高E,以上都不是(二)多项选择题:1 .协调评定检查有:(ABCDE )A.旋转试验B.握拳试验C.拇指对指试验D.指鼻试验 E,拍膝试验2 .根据中枢神经病变部位的不同,协调功能障碍可分为:(ABC )A.小脑共济失调B.脊髓后索共济失调C.基底节共济失调D.脊髓侧束共济失调E.锥体束共济失调3 .协调是指:(ABCDE )A.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B.运动质量C.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D.适当的力量和速度E.达到准确的目标第七章肌张力的评定一、名词解释:1 .肌张力:是指在肌肉的紧张度,是被动活动患者的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觉到的阻力,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正常的肌张力可分为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2 .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逾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常由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所导致。三、问答题1 .简述改良的AshwOrlh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答: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级别评分标准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后50%均呈现最小的阻力。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比较容易地被移动。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2 .简述异常肌张力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答:根据患者肌张力与正常肌张力的比较将肌张力异常分为:肌张力增高、低下和障碍三种情况。(1)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张力高于正常状态的情况。根据状态不同又分为肌肉痉挛和肌肉强直两种。肌肉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导致的、在牵伸肌肉的速度增加时痉挛的程度也增加且伴肌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常由锥体系的障碍所致。肌肉强直:也即僵硬。它是一种主动肌和拮抗肌肌张力同时增加的状态,无论对关节做哪个方向的被动活动,运动起始时和终末时阻抗感是相同的。肌肉强直常由锥体外系的障碍所致。(2)肌张力降低:低于正常休息状态下的肌肉张力,对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时感觉阻力消失的状态。可见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或周围神经的损伤。(3)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缺陷、遗传因素所致;还可见于神经退行性疾患或代谢性疾病。3 .简述肌张力评定的目的及临床意义。答:肌张力评定的目的及临床意义有:依据评定结果确定病变部位、病变性质,预测康复疗效。根据肌张力的表现特点制定治疗计划。及时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四、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痉挛的叙述,正确的是(C)A.肌张力高一定是痉挛B.强烈的痉挛即是挛缩C.痉挛常见于脊髓损伤D.偏瘫恢复期不出现痉挛E.外界剌激可使痉挛缓解2 .按自发性肌痉挛发作频度分级的是:(B)A.神经科分级B.Penn分级C.Ashworth分级D.Clonus分级E.摆动试验结果分级3 .肌张力增高明显,被动活动困难,按AShWorth分级为几级?(D)A.0级B.1级C.2级D.3级E.4级4 .按踝阵挛持续时间分级的是:(D)A.神经科分级B.Penn分级C.Ashworth分级D.CIonUS分级E.摆动试验结果分级5 .下列那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肌肉痉挛?(A)A.脊髓灰质炎B.高位脊髓损伤C.脑外伤后遗症期D.脑卒中E.脑性瘫痪6 .下列那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肌张力低下?(E)A.脑血管意外早期B.脊髓休克期C.颅脑损伤的早期D.周围神经的损伤E.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期7 .关于AShWOrth痉挛分级,错误的是(B)A. 0级一无肌张力增高B. 1级一肌张力轻度增高,受累部分被动屈曲或伸展时有一定的牵拉阻力C. 2级一肌张力明显增高,但受累部分容易屈曲和伸展D. 3级一肌张力显著增高,被动活动困难E. 4级一受累部分僵硬于屈曲或伸展位8 .下列痉挛的特点,除外(E)A.肌张力高B.运动迟缓C.下肢伸肌痉挛有助于截瘫患者的行走D.偏瘫患者早期即应该采用抗痉挛体位E,多先发生弛缓性瘫痪9 .痉挛是由于()受损后引起牵张反射兴奋性增强导致骨骼肌张力升高所致。(D)A.植物神经B.感觉神经C.下运动神经元D.上运动神经元E.周围神经10 .痉挛的特征不包括:(D)A.牵张反射异常B.腱反射异常C,速度依赖性增加D.运动协调性增加E.运动迟缓11 .肌张力增高常见于:(C)A.帕金森病B.臂丛神经损伤C.脑瘫D.小儿麻痹后遗症E.弛缓性瘫痪12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综合症的主要表现之一为:(B)A.僵硬B.痉挛C.肌肉菱缩D.麻痹E.震颤13 .铅管样强常见于什么疾病:(B)A.脊髓损伤B.帕金森病C.脑出血D.舞蹈病E.小儿麻痹后遗症(二)多项选择题:1 .痉挛的特点是:(ABCD)A.肌张力高B.运动迟缓C.下肢伸肌痉挛有助于截瘫患者的行走D.偏瘫患者早期即应该采用抗痉挛体位E.多先发生弛缓性瘫痪标准答案:ABCD难度:非常难题解:痉挛患者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痉挛严重者甚至不能运动。对偏瘫患者可能出现的痉挛应早期采用抗痉挛体位。截瘫患者两下肢的伸肌痉挛有助于患者行走。2 .痉挛的特殊表现为:(ABCDE)A.巴宾斯基反射B.折刀样反射C.去大脑强直D.去皮层强直E.阵挛3 .关于肌张力障碍,叙述正确的是:(ABDE)A.肌肉收缩可快可慢B.表现为重复、模式化C.张力以可预测的形式由低到高变动D.以持续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E.由中枢神经系统缺陷所致第八章疼痛的评定一、名词解释:1. VAS:又称目测类比量表法。通常采用IOCm长的直线,按mm划格,两端分别表示“无痛”(0)和“极痛”(100)。被测者根据其感受程度,用笔在直线上画出与其疼捕强度相符合的某点,从“无痛”端到记号之间的距离即为痛觉评分分数,一般重复两次,取平均值。VAS是目前最常用的疼痛强度评定方法。2.压力测痛法:用于需要对疼痛强度(如痛阈、耐痛阈)进行评定的患者,特别适用于肌肉骨骼系统疼痛的评定。采用压力测痛计进行评定。使用压力测痛计在患者手指关节等处逐渐施加压力,并听取患者的反应。二、问答题1 .简述疼痛评定的目的。答:疼痛评定的目的有:确定疼痛的原因;判定疼痛的程度;提供制定治疗措施的依据;评价治疗效果。2 .简述临床常用疼痛评定方法。答:临床常用疼痛评定方法有:疼痛部位的评定,常采用45区体表面积评分法;疼痛强度的评定,包括视觉模拟评级法(VAS).口述分级评分法(VRS).数字评分法(NRS);压力测痛法;疼痛特性的评定,常采用简化耻GiU疼痛问卷等。三、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临床工作中常用的疼痛评定方法有以下几种,除外(E)A.词语定级法B.数字定级法C.目测类比定级法D.综合评定法E.患者自述法2 .下面关于急性疼痛的说法中不恰当的是(E)A.病程较短B.部位多数明确、固定C.原因通常是伤害性刺激D.疼痛性质往往是疾病的一个症状E.患者反应往往十分消极(二)多项选择题:1.慢性疼痛的三联征:(ADE)A.疼痛B.粘连C.挛缩D.睡眠E.情绪第十章平衡功能评定一、名词解释1 .平衡:是指人体在日常活动中维持自身稳定性的能力。正常情况下,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基底时,即会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基底内,这种能力就称为平衡功能。2 .支持面: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走)所依靠的表面,即接触面。支持面的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3 .平衡功能评定:是指依照特定的方法或程序对人体的平衡功能进行定量或/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的过程。4 .稳定极限(LOS):指正常人站立时身体倾斜的最大角度,是判断平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LOS的大小取决于支持面的大小和性质。二、问答题1 .简述平衡功能的评定的目的。答:平衡功能评定目的有: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他功能性活动的平衡障碍;确定平衡障碍的水平或程度;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病因;指导制定康复训练计划;监测康复训练疗效;跌倒风险的预测。2 .Berg平衡量表的评定内容有哪些?答:Berg平衡量表的评定内容有:从坐位站起、无支持站立、无支持坐位(双脚着地或放在凳子上)、从站立位坐下、转移、闭目站立、双脚并拢站立、站立位时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动、站立位时从地面拾起物品、站立位转身向后看、转身360。、站立时将一只脚放在凳子上、两脚一前一后站立、单腿站立14项。3 .试述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标准。答:Berg平衡量表包含14个评定项目,根据患者完成动作的质量,将每个评定项目分为04五个等级予以记分。4分表示能够正常完成所测试的动作,0分表示不能完成或需要中等或大量帮助才能完成。最高分为56分,最低分为0分。4 .简述Berg平衡量表评分的分级方法。答:平衡与步行能力关系密切。Berg量表评分结果为:020分,提示平衡功能差,患者需乘坐轮椅;2140分,提示有一定的平衡能力,患者可在辅助下步行;4156分,说明平衡功能较好,患者可独立步行;小于40分,提示有跌倒的危险。三、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下述人体系统中,除了哪项均与平衡功能相关(D)A.躯体感觉系统B.视觉系统C.前庭系统D.自主神经系统E.运动系统2 .医学范畴内的动态平衡是指:(E)A.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B.人体所处的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C.能支撑身体并能运动的能力D.使人体能保持身体某些部位的稳定,同时有选择地运动身体的其他部位E.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3 .人体平衡反应的形成时间有一定的规律,通常在:(E)A.23个月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B.46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C.78个月形成蹲起反应D,911个月形成爬行反应E.1221个月形成站立平衡反应4.平衡评定内容主要是评定个体能否做到以下几点,除哪项外:(C)A.静止状态下不同体位均能保持平衡B.运动状态下能精确地完成运动并能保持新的平衡C.对外界的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D.姿势反射E.当支撑面发生移动时能保持平衡5. Berg量表低于()分表明有摔倒的危险。(C)A.10B.30C.40D.24E.156. Berg量表共有()项。(D)7. A.10B.20C.12D.14E.158. 1.oS前后方向的最大倾斜或摆动角度为:(C)A.15°B.13.50C.12.5°D.12°E.16°(二)多项选择题:1 .平衡评定内容主要是评定个体能否做到以下几点:(ABCD)A.静止状态下不同体位均能保持平衡B.运动状态下能精确地完成运动并能保持新的平衡C.当支撑面发生移动时能保持平衡D,姿势反射E.对外界的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2 .平衡障碍的关键环节包括:(BCDE)A.听觉系统B.视觉系统C.本体感受器D.前庭系统E,高级中枢对平衡的整合能力3 .当平衡变化时,人体通过哪几种运动模式来应变:(ABCE)A.踝调节机制B.躯体调节机制C.跨步调节机制D.头部调节机制E.能调节机制第十一章步态分析一、名词解释:1 .步行周期:是指人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2分)。每一侧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0.5分)。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两个阶段(0.5分)。2 .步长:指人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以Cnl为单位表示。步长与身高成正比。正常人约为5080cm。3 .步宽:指两足跟中心点或重力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正常约为8±3.5cm.4 .足夹角:指足的中心线与同侧前行直线之间的夹角。左右侧分别计算。5 .站立相(支撑相):是从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阶段。也是该下肢承受重力的时间,约占一个步行周期的60%。6 .迈步相(摆动相):是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约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7 .目测步态分析法: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患者行走过程,然后根据所得印象或按照一定观察项目逐相评定,做出步态分析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成分较多。8 .偏瘫步态:常见于脑功能障碍的病人,表现为一侧膝关节活动范围下降,足下垂内翻,步行时出现骨盆上提,麟关节外展和外旋,使患肢步行时划一个半圆弧(划圈步态)。9 .剪刀步态:常见于痉挛性脑病,因髓关节内收肌痉挛,步行时常双侧膝关节相互摩擦,足尖着地,呈剪刀或交叉步态。10 .帕金森步态: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双上肢僵硬而缺乏伴随运动,不能随意停止或转弯,呈慌张步态。11 .小脑共济失调步态:小脑障碍,患者不能走直线,呈曲线前进,双上肢外展以保持平衡(醉汉步态)。12 .臀大肌步态:臀大肌无力者,髅关节后伸无力,足根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仰,形成仰胸挺腰的步态。13 .臀中肌步态:由脊髓灰质炎引起,一侧臀中肌麻痹时,不能固定骨盘,无力提起和旋转大腿,表现为行走时躯干向患侧弯,如两侧受损,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状如鸭步。二、问答题1 .步态分析的概念?答:是利用力学的方法和已经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的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可以揭示步态异常发生的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步态矫正方案;也可以判断预后及训练效果。2 .引起异常步态的原因有哪些?答:步态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动障碍、安全性降低和疼痛。异常步态的代偿导致步行能耗增加。障碍的主要原因为骨关节因素和神经肌肉因素。(1)骨关节因素: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畸形、截肢、手术等造成的躯干、骨盆、髅、膝、踝、足静态畸形、关节挛缩强直和两下肢长度不一致,疼痛和关节松弛等也对步态产生明显影响。(2)神经肌肉因素:中枢神经损伤,包括中风、脑外伤、脊髓损伤和疾病、脑瘫、帕金森氏综合症等造成的痉挛步态、偏瘫步态、剪刀步态、共济失调步态、蹒跚步态等。3 .目测法步态分析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答:目测分析法是指不用任何仪器,用眼观察患者的步态,进行分析评定的方法。分析者通过直接注意某一关节、某块肌肉或身体的某一节段来分析步行周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然后记录步态分析的结果。分析的内容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步态观察。4 .简述临床步态观察的要点。答:临床步态观察要点步态内容观察要点步行周期时相是否合理左右是否对称行进是否稳定和流畅步行节律节奏是否匀称速率是否合理时相是否流畅疼痛是否干扰步行部位、性质、程度,与步发作时间与步行障碍的行障碍的关系关系肩、臂塌陷或抬高前后退缩肩活动过度或不足妪干前屈或侧屈扭转摆动过度或不足骨盆前、后倾斜左、右抬高旋转或扭转膝关节摆动相是否可屈曲支撑相是否可伸直关节是否稳定踝关节摆动相是否可背屈和跖是否足下垂、足内翻或足关节是否稔定屈外翻足是否为足跟着地是否为足趾离地是否稳定足接触面足是否全部着地两足间距是否合理是否稳定三、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步行与跑步的区别是(C)A.有支撑期B.有摆动期C.有双支撑期D.有摆动相E.有支撑相2 .偏瘫步态的特点有(A)A.划圈步态B.剪刀步态C.鸭子步态D.醉汉步态E.以上都不是3 .痉挛型脑瘫的步态特点有(D)A.前冲步态B.跨阈步态C.慌张步态D.剪刀步态E.鞠躬步态4 .小脑病变的步态特点有(A)A.醉汉步态B.摇摆步态C.剪刀步态D.扶膝步态E.短腿步态5 .股四头肌无力步态特点有(B)A.跟足步态B.扶膝步态C.跨越步态D.垂足步态E.膝塌陷步态6 .臀大肌无力步态特点有(C)A.X字型步态B.摇摆步态C.仰胸挺腹步态D,坠落步态E.鞠躬步态7 .下列哪项不是步态观察的内容(E)A.行进是否稳定和流畅B.是否足下垂、足内翻C.足是否全部着地D.躯干摆动过度或不足E.是否有双支撑期8 .下列哪项不是异常步态常见的原因(D)A.中枢神经系统病变B.周围神经系统病变C.骨关节病D.精神疾病E.肌肉病变9 .摆动相中期下列哪项属于异常(D)A.髓关节屈30度左右B.膝关节屈60度左右C.踝关节跖屈20度左右D.膝关节屈30度左右E.以上都正常10 .支撑相中期参与的肌肉主要有:(C)A.腓肠肌和比目鱼肌B.臀大肌C.股四头肌D.胫前肌E.以上都是11 .关于步行周期的描述,下列哪项不妥:(D)A.每个周期的起始与终止均是以某侧足跟的着地时为标志B.每个周期可分为站立相和摆动相C.左、右两侧的站立相与摆动相应分别大致相等D.站立相与摆动相大约各占周期的50%E.在每个周期内均要经历两次双腿支撑期12 .步态定量分析是指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测量和分析:(C)A.步长、步幅、步宽、足角B.步长时间、周期时间、步速、步频C.步长、步幅、步宽、足角、步长时间、周期时间、步速、步频D.步长、步宽、步行周期E.步长、步幅、步速、步频13 .一侧下肢疼痛,其步态特点的叙述下列哪项正确:(A)A.支撑期缩短,步长变短B.支撑期缩短,步长不变C.支撑期变长,步长不变D.支撑期变长,步长变短E.支撑期缩短,步长变长14 .以下几种常见的病理步态哪一种是正确的:(B)A.减痛步常见于足下垂B.回旋步常见于偏瘫病人足内翻C.剪刀步常见于小儿麻痹后遗症D.斜肩步常见于股四头肌瘫痪E.前冲步常见于小脑性共济失调15 .下列何种步态患者表现为行走时不能走直线,而呈曲线或“Z”字形前进,双上肢外展,躯干左右摇摆:(B)A.帕金森步态B.醉酒步态C.剪刀步态D.偏瘫步态E.先天性麟关节脱位步态16 .步行最显著屈曲运动的关节是:(E)A.骨关节B.膝关节C,髅、膝关节D.膝、踝关节E.髅、膝、踝关节17 .在异常步态中,下肢长度不等超过2.5Cm时常出现:(A)A.斜肩步B.短促步C.跨槛步态D.剪刀步态E.慌张步态18 .在异常步态中,卒中病人常出现:(C).短促步B.剪刀步态C.偏瘫步态D.慌张步态E.交叉步态19 .脑性瘫痪病人常出现的异常步态:(A)A.剪刀步态B.短促步C.慌张步态D.偏瘫步态E.斜肩步20 .小脑疾患与基底疾患常出现:(B)A.剪刀步态B.蹒跚步态C.慌张步态D.短促步E.偏瘫步态21 .双侧臀中肌病变可能出现的步态:(A)A.鸭步B.慌张步态C.剪刀步态D.短促步E.偏瘫步态22 .正常人站立相约占整个步行周期的:(D).35%40%B.45%55%C.20%30%D.60%65%E.70%80%23 .一个步行周期是指:(A)A.从一侧足的足跟着地起,到同一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的连续过程B.从一侧足的足尖着地起,到同一足的足跟着地止的连续过程C.从一侧足尖着地起,到另一侧足的足跟着地止的连续过程D.从一侧的足跟着地起,到双足的足跟着地止E,从一侧足尖着地起,到同一侧足再下一次足尖着地止的连续过程24 .一个步行周期是指:(D)A.从一侧下肢着地到另一侧下肢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B.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C.从一侧足跟着地到另一侧足跟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D.从一侧足跟着地到另一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E.从一侧下肢着地到另一侧下肢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25 .关于“臀中肌步态",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D)A.微关节侧方稳定性降低B.行走中患腿于站立相时躯体向患侧侧弯C,多由脊髓灰质炎引起D.患者行走时表现为挺胸凸肚状E.双侧臀中肌受损时步态状如鸭步26 .关于“划圈步态”,下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B)A.又称偏瘫步态B.患侧下肢向前迈步时健侧骨盆上提C.是为代偿患侧膝关节于摆动相时屈曲范围下降,患侧足下垂内翻而形成的典型步态D.患侧下肢向前迈步时髓关节外展E.患侧下肢向前迈步时微关节外旋27 .在步行周期中,双支撑相的时间与步行速度的关系:(B)A.成正比B.成反比C.无关系D.平方E.立方28 .步行时降低能耗的关键是:(C)A.骨盆前后倾斜B.骨盆侧移C.减少重心摆动D.体重转移E.以上都不是29 .“鸭步”又称为:(C)A.臀大肌步态B.股四头肌无力步态C.臀中肌步态D.臀小肌步态E.以上都不是30 .在摆动相中期参与的肌肉主要为:(B)A.胫前肌B.股四头肌C.腓肠肌D.比目鱼肌E.臀中肌31 .重力中心在()时最高:(B)A.双支撑相B,单支撑相C.支撑相D.摆动相E.支撑相与摆动相(二)多项选择题:1.支撑中期支撑侧参与的肌肉(BC)A.胫前肌B.股四头肌C.小腿三头肌D.臀大肌E.骼腰肌第十三章认知功能评定一、名词解释:1 .认知功能:认知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对感觉输入信息的获取、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是人类适应周围环境的才智。认知过程是高级脑功能活动。认知功能是指高级的精神心理功能,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有意识、智力水平,如记忆、言语、智商等。2 .失认症:是指由于大脑半球某些部位的损害,使患者对来自感觉通路中的讯息丧失正确的分析和鉴别能力的现象。根据感觉方式的不同失认症分为视失认、触觉失认和听失认。3 .失用症:失用症是指由于大脑皮质损害而造成有目的的行为障碍,患者不能正确地计划和执行某些有意识的行为和动作。失用症的发生与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运动协调性障碍、感觉缺失、视空间障碍、语言理解困难、注意力差或不合作无关。多见于左侧脑损伤,且合并失语。4 .意念性失用:是指意念或概念形成障碍,是动作的构思过程受到破坏而导致的复杂动作的概念性组织障碍。是较严重的运用障碍。患者对于办一件事的目的和办成一件事需要做什么、怎样做和用什么做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5 .意念运动性失用:是由于储存运动记忆的左半球顶下小叶与负责制定运动计划的前运动皮质之间联系的中断导致运动记忆的计划和编排障碍。根据累及部位的不同,意念运动性失用可分为肢体失用和口腔-面部失用。6 .躯体构图障碍:是指本体感觉、触觉、视觉、肌肉运动知觉以及前庭觉传入信息整合后形成的神经性姿势模型,其中包含了对于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人体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即自身在空间的定位特征)。躯体构图障碍指与人体知觉有关的一组障碍,包括单侧忽略、疾病失认、手指失认、躯体失认以及左右分辨困难。常见于脑血管病、脑外伤等。二、问答题1 .韦氏记忆量表包括哪七个分测验?答:个人的和当前的常识定向:包括时间和地点的定向能力精神控制能力逻辑记忆数字广度视觉记忆成对联想学习2 .临床记忆量表包括那哪五个分测验?答:(1)指向记忆:要求记忆需识记的词,而其中混入了不需识记的词(2)联想学习:要求记忆成对的词,其中有容易障碍(有逻辑联系)的和困难联想(无逻辑联系)的。(3)图像自由回忆。(4)无意义图形再认。(5)人像特点(姓名、职业、爱好)回忆。其中(4)是非文字测验,因图形是无意义的,不通过词再认。3 .失用症常见的种类及相应的评定手段有哪些?答:失用症分为意念性失用和意念运动性失用两类。意念性失用和意念运动性失用的评定方法相同,鉴别两者的关键在于患者对于检查的反应。意念运动性失用的患者不能按指令做动作,但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就能够自动地完成该动作。意念性失用患者既不能按指令也不能自动地完成动作。根据从难到易的原则,评定分分三个步骤或三个能力水平进行,即:执行动作口令;模仿检查者的动作;用实物实际操作。4 .什么是单侧忽略?如何进行评定?答:(1)单侧忽略:是躯体构图障碍,又称单侧不注意、单侧空间忽略以及单侧空间失认(1分)。是脑损伤尤其是脑卒中后立即出现的最常见的行为认知障碍之一(1分)。患者的各种初级感觉完好无损,但却不能对大脑损伤灶对侧身体或空间呈现的刺激(视觉、躯体感觉、听觉以及运动觉刺激)作出反应(1分)。(2)单侧空间忽略的评定方法有:二等分线段测验;划销测验;画图测验;双侧同时刺激检查:功能检查。三、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认知功能评定不包括下列哪项(C)A.意识状态B.记忆评测C.情绪评测D.智商水平E.言语反应2 .单侧半身忽略常见脑卒中的()病变。(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