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求是》杂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心得体会(共6篇).docx
-
资源ID:793022
资源大小:26.4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学习《求是》杂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心得体会(共6篇).docx
学习求是杂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心得体会(共6篇)第1篇2023年11月16日,第2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文章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人人动手、人人尽责,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才能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在波澜壮阔的新征程上,基层干部任重道远,要想做好生态价值"转化题“,就要留住“水韵乡愁”,以“生态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托起“村美民富”,写实乡村振兴“后半篇文章”。“党建引领”孕育“绿色蝶变”,透视“座座青山绿水绕,袅袅炊烟歌声扬”的“水韵乡愁”,以“文旅融合”托起“村美民富”。党建引领风帆劲,砥砺奋进开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低碳生活”“绿色经济”的理念相辅相成。基层党组织要牢固树立“绿色经济”理念,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引领乡村生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行动优势”。要执绿色生态之笔,聚焦饮水安全、村厕整治等重点问题的同时,创建“党建+”模式,通过“党建+乡村生态治理”“党建+特色文旅”等模式为乡村“美颜”,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将“生态优势”转化成“文旅融合样板”,为人民群众留住“座座青山绿水绕、袅袅炊烟歌声扬”的水韵乡愁,实现点“绿”成金,既守住“绿水青山”,又留下“金山银山”。“万马奔腾”驰骋“希望田野”,透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水韵乡愁”,以“人才振兴”托起“村美民富”。“国之强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独在人才之多少。”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当前,乡村的“空心化”问题仍然存在,基层干部在招引人才上必须“下苦功”,让“人才雁阵”能够飞入“和美乡村”。要在明确本土人才缺口的条件下,向具有卓越管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具有过硬技术实力的“乡土工匠”、对桑梓乡邻存有深情厚谊的“外出乡贤”抛出“橄榄枝”,引导他们扎根农村、破土而出、回归故里,为农村建设与发展赋能献力。基层干部还要以一步一个脚印的“深脚力”不断建强人才“孵化器”,联动相关部门、企业、团体,从土地、租金、贷款等方面予以人才全方位支持,帮助他们“获得项目”“取得扶持”,确保“人尽其才”,不断切实提升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以群贤奔赴之“气”,聚乡村发展之“财”,变人才外流的“空心村”为“群雁竞飞”的“桃花源”。“乡土特产”浇灌“致富之花”,透视“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水韵乡愁”,以“产业振兴”托起“村美民富“。时代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由“传统”向“智能”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大山堵不住村民们的“致富路”,基层干部要推开直播和短视频平台的“展示窗口”,为乡村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探索崭新的“实践路向”,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将“小小手机”作为“新型农具”,引导广大农民向“职业化”发展,在提升农民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水平中开展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品牌建构,打开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的新业态“百宝箱”,畅通“土特产”的“销售渠道”,让农民朋友干好“新农活”,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能、鼓足农民“钱袋子”。2023年11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文章强调,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殷殷嘱托,指引着党员干部把绿色行动融入日常生活,把绿色监管带入民生发展,把绿色文化汇入生态思想,奏响生态文明共建曲、共享曲、共识曲,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打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的组合拳,在绿色行动中奏响“共建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本就是共同体,正是成百上千名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左手拿铁锹开发,右手持仪器管护,驰而不息、薪火相传,才将荒漠沙地建设为苍翠林海。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赛道,我们应顺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高科技产业和绿色产业协同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只图发展,不谈保护,绿色行动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秦岭违规违法违建的别墅,就是违背生态环境保护的苦果,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必须意识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回望杨善洲的一生,他既是砥砺“愚公志”的守林人,又是深耕“人民田”的拓荒者。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人民是“抬头见蓝、低头见绿”的受益者,也是发展者。党员干部应把工作落实到千家万户,稳稳端牢绿水青山金饭碗,从自身做起,带动群众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行动“手中握、实里做”。兼修外部约束+内生动力的硬功夫,在绿色监管中奏响“共享曲”。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要让绿色监管发挥其最大效用,让人民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就要有明确的边界、严格的制度,离不开强有力的外部约束。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一方面要完善涉及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法规,提高立法质量、加快立法步伐、丰富立法形式。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另一方面,严格监督和管理,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法落实落地,做到横向到边、竖向到底、不留死角。不仅要举起指挥棒,还要拿起绿色发展的风向标,要让提质完成、提前完成既定任务的保护者和贡献者不吃亏。我们用好绿色财税金融政策,让合法合规的经营主体获得环境保护的正反馈。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弘扬生态文明理念,让全体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成果。牵住“双碳”承诺+自主行动的牛鼻子,在绿色文化中奏响“共识曲”。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到“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的人文理念,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充盈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智慧。新征程上,我们要在动能上节能,推动科技创新,紧紧把握新旧动能转换这个关键;要从资源上开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要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生态保护的生力军。一方面采用订单式培养人才模式,推动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新能源、碳市场领域。另一方面除障碍、破藩篱,深化人才评价机制,鼓励人才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营造人人、事事、时时专注绿色、自主行动的生态环境。山川披绿、林海生金,点“绿”成“金”,焕新的又何止是风景!吾辈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致广大与尽精微的辩证统一,将生态文明五线谱奏响为绿水青山交响曲。2023年11月16日,第2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等5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对在新起点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把握好“五个重大关系”,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发展保护齐头进”,把握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发展与保护,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并妥善处理的矛盾性关系。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水平保护”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经济发展并非对资源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并非舍弃经济发展,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质量发展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两者能够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重点系统双并驱”,把握好“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一方面,“重点攻坚”是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的“娄山关”“腊子口”,要采取有力措施,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另一方面,“协同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的一盘棋,要以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凝聚各方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以重点攻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并增强协同治理意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开创环境治理新局面。“因地因时来布局”,把握好“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建设。一方面,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自然恢复的能力,要运用自然规律,以自然恢复为主推进生态保护。“封山育林、封沙育草”等政策充分体现了保护优先、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发挥自然恢复的潜力。另一方面,当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原有生态平衡已被打破时,须辅以适时、适度、适效的人工修复促进自然恢复,以达成生态保护目标。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退化阶段、不同受损程度的生态系统,须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选择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内因外因同发力”,把握好“外部约束”与“内生动力”的关系。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法机关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依法立法的原则,建立起一个完备的生态环境法律规范体系。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是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的客观要求。面向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狠抓外部约束,又要注重内生动力,既有“要我做”的刚性需求,又有“我要做”的积极主动,依靠“内因外因同发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求稳求进相统一”,把握好“双碳承诺”与“自主行动”的关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次大考,既要有“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担当,也要按照我国发展的节奏自主行动,必须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一方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我国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把“双碳”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履行“双碳”承诺,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要立足当前国情自主把握“双碳”工作的方式与节奏,决不能受他人左右,保障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能够正常运转。第4篇2023年11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等5个重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阐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绘就“美丽中国”长卷,要厚研“命运与共、和谐共生”浓墨,深铺“蓝天净土、绿水青山”基底,增添“生活富裕、人民幸福”亮色。厚研“命运与共、和谐共生”浓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回答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两者命运与共、兴衰相依的规律。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愈加成为一道“必答题”,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写在人民心中的“答卷”。绘就“美丽中国”长卷,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激发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大动力。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强烈责任感,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敲、一代接着一代传,擘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深铺“蓝天净土、绿水青山”基底。“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生态文明建设”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绘就“美丽中国”长卷,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以强的力度、严的措施、广的范围实打实地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要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治本之策、长效之源,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生产方式为荣、以绿色生活方式为乐,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底”。缤纷“生活富裕、人民幸福”亮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更加强烈,绿水青山是民之所盼、民心所向,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景。绘就“美丽中国”长卷,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将“生态财富”转化为人民生活的“幸福财富”,要找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在始终不触碰生态红线的基础上谋长远、利长久。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生态资源,不断探寻经济价值,不仅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更把生态优势发挥好,让百姓看到“青绿”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人民群众主动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践行者,凝聚起全民共抓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美丽中国的磅礴合力。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文章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人人动手、人人尽责,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才能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绿意浸染,山色如黛。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深刻改变着华夏大地:从贺兰山的绿色蝶变,到长江黄河流域的有效治理;从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到青海湖的一碧千里,一幅幅山明水净的绿色画卷正在生动铺展,一条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正在不断延伸。在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我们务必要乘势而上,善作善成,执“笔”绘就生态文明的“应有成色”。执“持之以恒”之笔,勾勒蓝天碧水所映射的“生态底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今时今日,我们目之所及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显著增多,这一切都离不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离不开各地干部群众黝力同心的拼搏奋斗。据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4.02%,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30%以上,2022年优良天数比例为86.5%,好于年度目标O.9个百分点一组组数据生动彰显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坚守与付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在前进的道路上,各地务必继续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不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坚持从源头上减少排放,在过程中强化治理,并不断加强保护制度建设,奋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执“凝聚共识”之笔,描绘绿水青山所擦亮的“幸福颜色”。好生态事关人类生存发展,得之不觉,失之却无比痛苦。建设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更需要汇聚起全社会共同关注、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让生态文明建设转化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各地区各部门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动中,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引导,广泛开展系列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让生态环保理念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促使人们从“意识”向“意愿”转变、从“思考”到“行动”转变,营造出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积极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执“继往开来”之笔,渲染阵厉奋发所彰显的“奋斗本色”。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已然进入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矛盾新旧交织、问题点多面广等挑战,尤需拿出“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决心与毅力,踏石留印,迎难而上。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吹响了乘势而上、提质增效的号角,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党员干部要全力以赴答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答题”,要坚持顶层设计,完善生态制度,打好政策引导、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等“组合拳”,方能阵厉奋发、勇毅前行,共同点亮美丽中国的“绿色未来”。第6篇第2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文章中提出要正确处理的五大关系中,其中之一就是“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绿色发展是理念,更是落实到点点滴滴中的实践,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溪一河,目之所及,无不诉说着近年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变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坚持”,“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其中之一。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生态环境治理亦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理应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把握内部辩证统一的关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的问题重点攻坚,又以全局眼光寻求协同治理之道,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勾勒“一折山水一折诗,山水随诗入画屏”的生态文明新画卷。铺展“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秀图美景式画卷,笃守“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下好局部和全局协调“一盘棋”。生态文明建设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就如同只治理海洋而不改善陆域无法取得成效、只管上游而不处理其他流域无法保护好江河一般,环境治理从来不是某一处的单方面问题,山水相连、林草相伴、田土相依,只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治理,各区域联合协调,构建保护大格局,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全局协调、统筹兼顾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重点攻坚的必要性,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协同治理才有了方向和基础。明晰“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的本末规律式思维,信守“物有本末,时有终始”,打好治标和治本贯通“组合拳”。生态环境治理不是简单地解决好面上问题,也不是单纯地解决某个问题,而是要从源头抓、从根本找,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统一,多部门、多地域联合行动,形成更大工作合力。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将目光聚集在生产方进行整治,而应思考如何发展绿色经济,从而打造节约型、绿色消费型社会,以系统思维从根源着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落实问题整改的紧迫性,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深挖根源,切实将问题整治到位,为绿色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秉持“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的静水流深式潜功,确守“以近知远,以一知万”,搭好当前和长远结合“联通桥”。生态环境建设,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重在行动,治理山水,才能显山露水,有潜功方有“显绩”。塞罕坝从黄沙蔽日到如今的青松碧海转变、浙江安吉余村从烟尘漫天到绿水逶迤的蝶变,靠的不是几天或是几个月的治理,而是日复一日扎根一处,甚至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努力,方能看到如今的成效。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没有终点而又艰巨的任务,环境治理如逆水行舟,稍有懈怠就会前功尽弃,要善于谋划,将长远与近期相结合,既要利用好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又要完善顶层设计,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路转型,为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