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docx
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从而实现农业产业行业全面升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共同富裕。培育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土壤一是培育农业产业链发展的政策土壤,助力涉农产业链纵深延伸,有效链接生产端、运输端、消费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和外向型农业发展,构建高效合理的农业产业行业生态发展体系。二是出台人才优待优遇政策,构建农村人才评估奖赏机制,改善人才基础工作软硬件设施,培育区域性乡土人才和实干型农科专家,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实现梧桐引凤人才振兴的集聚效应。三是支持有历史、有传承、有创新的乡村文化发展,使其融入村风村貌、民风家风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乡土文化新时代的创新演绎,实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四是围绕“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的五大工程,运用地区财政力量,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社会多方对农村绿色领域的投资,力口强一控两减三基本政策的有效落地,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发展的有机结合。五是强化基层党建引领作用,优化基层组织管理和干部任用的体制机制;完善依法治村的政策制度体系,加强基层干部与村民的法治合规教育,塑造法治意识与思想;发挥村民自治在农村建设、乡风塑造中的优势作用,增强主人翁意识,实现村民自治组织的良性运转。探索农村共同富裕的区域创新模式一是发挥资源禀赋和地理优势,支持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产业发展壮大。重视对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的培育与扶持,增强特色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抗压能力。特别是脱贫县的特色产业发展,要实施特色种养强化行动,在特色产业地理标志建设、市场品牌营销推广等方面,要与县域政府、农科企业及产业园、电商及批发市场等做好精准对接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激发区域市场经济活力,探索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结合特色产业、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农村优质资源要素,探索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飞地经济等区域新模式,利用线上+线下渠道,促进农村资源有效整合及与市场衔接。三是政府引导,农村发力,依托区域交通和物流优势,联动城市市场,推广地理标志产品、绿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探索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发展,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和双向沟通,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共存共荣。四是运用大数据集约化计算功能,动员社会多元力量,构建农村与城市在工具化、信息化和价值化层面的共治共享格局,引导产业行业先进技术、治理经验、绿色理念等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双向流通,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理念和区域公共治理方面的融合性、协同性、一致性。五是探索建立一核引领,多元共治的城乡基层治理新模式,突出城乡人才在党务、村务、商务、治理等方面的结对帮扶作用,形成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考评、多方参与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提高区域治理要素的集成和共享能力。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金融融合发展体系建立健全促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一是构建金融组织领导的有力体系。强化金融专家的交流和输出,从银行系统选派金融骨干人才驻村驻县,挂职交流,创立村级、县级普惠金融工作示范点,满足“三农”服务多元化、深层次的金融需求,形成“资源接地、政银一体”的乡村振兴金融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建立有力的金融激励体系。建立地方性关于金融支持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激励评价办法,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纳入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调整全市公共性资金存放比例及代发工资账户开户行,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激发金融信贷投放内生动力。三是强化银行与国企联动引领作用。加强银行与地方国资委企业、村集体、合作社等组织机构的联动合作,将市属国有企业、镇属股份制集体企业、村集体及村民从股权上将四个层级连起来,形成“市场导向、国资主导、金融助力、四级一体”的农村经济引导体系,运用金融资本助力乡村振兴。创新探索促进共同富裕的综合金融服务。一是创新普惠信贷融资服务。以普惠金融为主力,充分利用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粮食安全战略性产业、生态环境及国土综合治理项目、农业特色产业链等,在普惠金融授信审批、利率定价、贷款展期等方面充分授权分支行机构;开发土地流转贷助推农业集约经营,突出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推广XX模式,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二是发展区域特色金融业务。尊重区域产业差异化发展规律,深入调研区域市场主体及农户,支持“一县一品”特色金融服务模式,创新设计特色版、定制版金融产品,针对优势产业链核心企业客户,探索订单模式、合同制模式的金融产品服务,针对长尾客群,主推线上化、纯信用、审批快的区域惠农产品。三是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发展智慧场景金融,主要是联动政府、市场主体建设统建版数字金融平台,通过大数据集约化功能,嵌入区域党务、政务、村务等功能模块,整合农村生产生活场景,村民可实现基本审批足不出户、基本生活足不出村,游客可实现无感停车等智慧体验。持续强化促进共同富裕的金融同业协同联动功能。一是优化协同作业机制。特别是种养殖业产业链的优化发展,联动同业机构,推广“保险+期货+担保+基金”的合作模式;在农村资源联保服务方面,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金融机构与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工作,实现业务对接与合作,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二是创新担保业务。地方政府设立涉农专项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合作银行、村镇银行按照适当比例设立杠杆投放资金,助力战略性产业及项目。完善担保业务发展机制,制定融资担保补偿机制,简化担保业务流程,推动对龙头企业“见担即贷”“见贷即担”。三是创新特色保险。推动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引导相关财险公司为金融链长单位,开发特色农业保险业务,助企纾困,实现特色保险全覆盖。深度优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区域信用服务环境。一是提升生态环境。坚持“月通报、季督查、年总结”工作机制,对涉金融各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以考促进、以考促优。二是发展乡村金融。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会,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辐射新型经营主体和个体农户。推广“村银共建+整村授信”模式,促进金融机构与各乡镇双向联动,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农村、农户,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三是防范金融风险。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发展,补充资本,化解风险。建立“市、乡(镇)、村(社区)”三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非法集资宣传,增强群众防范非法集资的意识,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后附深入学习“千万工程”全面振兴“千百”乡村一一赴浙江考察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学习借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好经验好做法,从3月开始,市乡村振兴局党组组织人员分两批次赴浙江省学习调研,先后考察了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桐庐县、湖州市安吉县等地,通过现场观摩、研讨交流等方式,重点对当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进行深入调研,达到了开阔视野、开拓思路的目的。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考察地区基本情况(一)杭州市淳安县。该县位于浙江省西部,千岛湖被誉为“天下第一秀水”。辖区的下姜村,原来是出名的贫困村,也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的基层联系点,他曾四次到访、四次致信下姜,期望“经济持续发展,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越来越好”。近年来,下姜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以乡村旅游产业为支柱,规模效益农业为补充的生态产业集群,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和可复制的乡村振兴之路。(二)杭州市桐庐县。该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富春江山水世界闻名。近年来,桐庐县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创新,培育和发展“古村落+文创”“古村落+艺术”“古村落+特色民宿”等新业态,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村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目前,桐庐已建有(含在建)11个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三)湖州市安吉县。该县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几何中心,与上海、南京和杭州、湖州等城市分别构成3小时和1小时交通圈,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十多年来,安吉县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大念“山水经”,关停矿山,关闭工厂,修复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旧貌换新颜。二、主要经验做法考察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到,浙江省自2003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20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所到之地村村如画、处处皆景,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兴旺发达,一派生机盎然景象。相较而言,我市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文积淀等方面同浙江各区县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差距还在发展理念和推进方式上,浙江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一)党建引领基础好。在浙江各地,都注重将党建贯穿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争做发展带头人、新风示范人、和谐引领人、群众贴心人”为指引,塑造“四种人”党建品牌,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州市上蟹乡刘家塘村推行村党委联系党小组带领发展村户经济、党小组联系党员带班参与乡村治理、党员联系群众带头倡导文明乡风的“三联三带”活动,受到中央领导赞扬。(二)规划先行标准高。各考察点所在县把规划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个性特色,做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比如杭州市桐庐县石舍村的“非遗石舍”、淳安县严家村的“未来乡村”、“渔事文化”都给考察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规划设计上,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实现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在规划执行上,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所到之处,没有发现私搭乱建行为,很少有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三)产业融合业态新。所到村庄在业态发展上都力求创新求异,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突出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的结合,精心打造多元新业态综合体,实现了三产的有机融合。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成立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打造“群众观教育培训基地、彩色农业观光体验基地、旅游休闲清凉度假基地、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基地”,“下姜逐梦”荣鹰千岛湖旅游新十景。湖州市安吉县“小瘾半日村”以改造现有民居文化为基础,打造集高端休闲旅游、艺术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综合社区,成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全国集群民宿村落及新生代民宿样板区”的全国首家民宿集群村落。(四)管理精细环境美。本次考察所到之处,视野之内几乎看不到生产生活垃圾,这与当地政府的精细管理和群众的环保意识密不可分。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早在2021年就率先推行垃圾不落地试点,实行“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做到“垃圾不暴露、转运不落地、沿途不渗漏、村容更整洁”。杭州市桐庐县探索“中国式”垃圾分类,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将村庄划分为若干网格,在网格内分类设置垃圾投放点,引导农户分类倾倒,每日回收,分类(五)多元参与机制优。纵观浙江各地乡村建设,把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理念贯穿于发展建设之中,是浙江模式成功的主要因素。政府主导,就是在规划编制、资金整合、项目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农民主体,就是突出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作用,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比如湖州市安吉县刘家塘村推行“五众”工作法,大事众人定、三务众人清、村务众人管、廉情众人督、结果众人评,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参与,就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杭州市淳安县创新“入股联营”机制,镇村属企业和大下姜所属25个行政村共同出资,组建大下姜振兴发展有限公司,2021年实现营收608万元,利润101万元,为村民持续增收提供稳固保障。三、有关工作建议从外出学习考察的情况和浙江乡村振兴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来看,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农村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政策要求严、利益关系多、推进标准高,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紧密结合株洲实际,系统设计,协同推进。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突出党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一是增强组织活力。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帮助帮扶村建好阵地、带好班子、抓好队伍,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干在先、走在前。推行“三结三带”,即驻村第一书记与村书记结对、驻村干部与村干部结对、党员与群众结对;强村带弱村、老党员带新党员、致富能手带困难群众,促进共同提高。二是用好党建平台。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治理,推广“积分制”等管理方式,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三是做好示范带动。发扬株洲市“火车头”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借鉴浙江省“万千工程”经验,结合株洲市实际,实施“千百工程”,即“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力争到2025年打造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领先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创建不撒胡椒面,把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强、乡村建设基础条件好、群众参与积极性高作为基础条件,确保创建一个成功一个。(二)统筹规划设计。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十分重视规划工作,在村庄整治初期先抓规划、再搞建设,结合实际,差异化发展,做到“画饼”与“做饼”相结合,久久为功,使乡村建设有序推进。这也启示我们,抓乡村发展首先要高起点编制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一是统一编制标准。我市1014个行政村,目前完成并批复173个村村庄规划,完成未批复669个村庄规划方案,剩余172个村未完成规划编制。探索推广“一图一表一说明”做法,即统一绘制村庄建设规划图、编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项目表和制作建设要点说明书,提高村庄规划的质量和群众参与率、知晓率。二是明确功能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实行“一村一规划、一村一主题“,不搞千村一面,根据产业、文化、生态和村容村貌的不同,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做到既融入整体大环境,又体现特色“小气候”。三是加强风貌管控。根据我市村民建房特点,探索推行“湘东民居”模式,以县为单位统一规范村民建房风貌,确定建房的基本元素,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逐年分步持续推进“湘东民居”建设。优先加强省界交界地区,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等沿线村居的建设改造,彻底改变“有新房无新村”问题。(三)促进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产业支撑是关键。浙江把农民增收致富摆在乡村建设的首位,推动产业业态多样化,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使美丽乡村成为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源泉。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美丽乡村,要走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一是与数字化相融合。加强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企业和科研机构协作,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推动“三农”数字应用场景在农村推广落实,不断提升企业数字技术应用、软件应用、数据管理等数字化能力,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二是与红色元素相融合。充分发挥我市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以炎陵县、茶陵县为核心,各选取23个红色示范带,加大投入力度,探索推行“1+N”产业发展模式,如“红色+乡村”、“红色+文创”、“红色+民俗”等,打造红色旅游复合型产品。三是与特色资源相融合。立足各地的特色资源,实施黄桃、茶叶、油茶、中药材等“四大产业”提质工程,加大引进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产业链企业的力度,建设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注重生态治理。建设美丽乡村,村美是底色,乡村振兴就要有乡村振兴的样子。一是突出治理重点。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五治理一革命”,重点抓好改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整治、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村庄绿化等工作,整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关停“小散乱”企业,建设“无废乡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乡村旅游为标准,加强乡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房、田、水、路、沟、渠”面貌,打造田园风光。二是坚持循序渐进。结合各地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在进度要求上不搞“一刀切”。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入手,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再到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先易后难,层层递进。三是引导群众参与。将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纳入村规民约,通过评选秀美庭院、文明家庭,探索设立“垃圾兑换超市”等,引导村民培育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乡风,自觉做好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乡村环境。(五)凝聚各方力量。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原则,统筹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突出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紧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每个重点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二是坚持群众主体。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平台,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等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幸福屋场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达到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三是坚持社会参与。充分发挥社会扶贫联盟作用,通过座谈交流、发放倡议书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根据乡村建设和困难群众需求,精心设计精准有效的“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引导基层社会组织“接单”。大力表彰在乡村振兴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通过表扬通报、典型选树、案例宣传等方式,提高社会组织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