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ocx
民营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民营企业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保障与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工作内容。我国虽出台了众多的民营企业扶持、福利政策,保障了民营企业的市场发展。但目前,民营企业的运营与发展往往存在资金供求失衡等众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民营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1、民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首先,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无论是何种规模的民营企业,若想确保顺利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是民营企业日常生产和经营以及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条件,企业日常活动,如生产、销售、原材料购入等均离不开资金的帮助。民营企业基于自身实际情况与发展规模以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方式对资金进行管理,可以确保及时了解资金使用状况并预测未来使用方向,对现有资金进行合理规划并要求相关资金管理人员严格按规划方案调动资金,以此保障民营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状态。其次,合理开展资金管理工作可以确保民营企业有效避免并控制日常经营与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若民营企业无规划地借入大量资金,则会大幅提高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开展资金管理工作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民营企业的变现能力、资金周转速度以及资金存储充盈度,同时也可以做到提前识别并管控财务风险,切实提高民营企业日常生产与经营过程中资金链的稳定性,避免或降低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最后,加强民营企业的资金管理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结合民营企业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并在企业日常经营与管理中深化资金管理制度的应用,则可以实现全面、实时地监管企业日常经营中的资金支出与收入情况、经济业务进展情况等,实现及时掌握资金动态与实时状况并严格控制或合理调整超出实际预算的业务。此外,当民营企业资金剩余过多时也可以避免大量资金闲置而导致企业实际收益受损的情况,可以选择性的购买一些理财产品或对风险较低的项目进行投资,以此增加企业的额外收益。2、民营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资金预算管理力度不足资金预算管理的本质是一种规划资金用途的手段,其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大企业之中。但在现阶段我国部分民营企业中并未足够重视资金预算管理工作也并未认识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仍缺乏科学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目前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多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采用的是家族制的经营模式,企业资金的使用方向与使用用途通常会由投资者的一面之词而决定。民营企业中资金管理方式不科学,管理层并未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与发展方向对企业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部分民营企业中还存在管理层对企业资金以“想用就用”的态度进行使用。除此之外,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相关的决策时仅基于经验制定,决策具体内容并无相关依据支撑,致使企业在发展与运营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阻碍了企业内部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与有效规划,大幅降低了资金对民营企业的作用。虽然部分民营企业存在资金预算管理意识,并在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有效将资金预算管理工作落实,但却缺乏一定程度的全面性、系统性以及可操作性,所构建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并未充分结合自身企业实际规模与发展方向,导致资金预算实际效果无法满足企业日常经营的需求,预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性,间接对民营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生产决策以及财务成本控制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风险意识有待加强对于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其实际规模较小且企业框架模糊、内部组成简单,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与风险管控能力不强。此类民营企业的决策权与经营权往往存在高度集中现象,通常在决定、商议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时由一个或几个投资者拍板决定,这种“一言堂”现象十分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管理人员并未接受过系统、正规的培训,加之自身知识水平与管理经验有限,导致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在投资决策中也无法基于现有条件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及分析,进而大幅降低投资效果。除此之外,当企业资金存在闲置情况时,其在规划与支配企业闲置资金时容易被高利润项目诱惑,忽略项目可能存在或已经存在的投资风险。在制定投资决策或分析投资项目时并未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如实际经营状态、融资能力、资金储备量等,无形之中提高了企业资金使用时的风险。在此种情况下,若企业出现投资失败则会直接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严重时甚至会使企业出现破产情况。融资能力不足目前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分别是外部融资以及内部融资。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为内部融资,而民营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日常经营所得以及企业股东投资。民营企业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开展对外融资。现阶段对外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企业若选择债权融资作为对外融资方式,则首选对象便是银行机构所提供的借款方式。但是对于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企业经营风险高、企业规模小、信用度不足以及各类财务指标无法达到银行机构提供融资的标准等,这些因素都是阻碍企业将银行机构作为债权融资对象的原因。股权融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融资条件则更为苛刻,基于股权融资的融资活动不仅需要考察上述债权融资的融资标准,同时也需要分析企业组织规模以及资产实力。通常而言,民营企业很难符合公开发行股票的标准,即股权融资。基于上述两种情况,现阶段民营企业可选择的正规融资渠道较少,当企业出现燃眉之急时仅能通过社会层面的借贷公司获取资金或开展融资活动,主要原因是社会层面的借贷公司放款条件较为简单,多数民营企业符合其放款标准。但是此种融资方式的资金利率要远高于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资金利率,民营企业需要牺牲一部分盈利空间完成基于借贷公司的融资活动。资金管理效率低下民营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筹资、投资以及经营等相关环节,但目前多数民营企业所构建的资金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相关管理人员也无法有效基于资金管理制度对企业内部资金进行全方位监管。另外对于部分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来说,往往会出现企业领导人资金与企业资金混为一谈的情况,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出现公私不分的现象,大幅降低了企业资金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民营企业在日常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十分在意成本,因此很少有民营企业会构建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资金状况与资金流向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进而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管理混乱,严重时甚至会发生业务员、个别资金管理人员对企业资金进行违规操作,如占用、挪用等,为企业带来严重损失。3、加强民营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构建全面、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民营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如企业规模、发展方向、资金状况等因素构建完善且全面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以此有效提高资金预算管理质量。首先,民营企业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明确合理的资金预算管理目标,为有效提高企业资金预算管理制度的全面性,则需要企业将资金的收入、支出、日常经营时的成本、费用以及融资等方面全部纳入资金预算管理制度中,而后基于企业实际业务特点与业务需求开展资金预算管理工作,以此确保其在实际应用时的合理性。其次,做好资金预算前期的准备工作,企业需要提前完成年度预算工作,再结合实际情况将年度预算内容细化,分为季度预算和月度预算,对每期期末的企业项目或业务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将其中所存在的非正常因素排除,而后找出当期资金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根据问题实际内容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也需要基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尽可能避免日后出现类似问题。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需要确保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按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内容执行,若存在偏离预算的支出项目则需要由专业的审批人员根据企业要求出示审批手续并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对现有的资金预算计划进行合理调整,以此有效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除此之外,企业也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预算考核制度,并在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有效落实到各个部门与部门中的各个岗位,企业开展评价并考核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时可以基于定性分析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此提高考核结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民营企业需要在日常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风险意识并深化风险管理理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构建具备全面性、科学性以及系统性的风险评估分析体系。确保企业基于风险评估分析体系可以做到企业资金在保证企业正常经营与生产活动的前提下,存在开展小幅度投资的空间,为企业赚取额外收入。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民营企业需要充分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项目存在的风险类型和风险程度、自身资金情况以及投资项目所处市场的发展趋势等相关因素,基于上述因素对投资项目的投资可行性进行研究与分析。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尽可能选择投资风险系数低、投资回报率高的投资项目。企业通过风险评估分析体系将企业中所存在的风险识别后,需要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而后制定行之有效且具备针对性的风险控制策略,尽可能排除或降低企业风险。若无法切实有效的排除或降低风险,则需要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由于多数民营企业的风险实际承受能力并不高,因此为切实降低投资活动中所存在的风险,则需要企业避免出现将全部资金用于单项投资活动的情况,合理采用分散投资方式规避投资风险。民营企业还需要尽可能完善自身融资机制,构建科学完善的重大风险评估系统以及融资风险评估系统,切实提高对融资活动的监督管理力度,为企业管理人员深化融资风险防范意识并要求其将融资风险防范有效落到实处。若企业存在融资需求,则需要企业结合目前实际情况明确现阶段企业实际所需资金并科学控制资金投入时间。丰富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日常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便是融资,因此需要民营企业有效拓展融资渠道。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可以在企业内部开展统筹资金活动,鼓励员工参加企业股份制,此种融资方式在实际应用时不仅具备融资成本低、风险小的特点,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经营管理质量,促进企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民营企业需要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若想确保有效扩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类型,则需要积极加强自身生产经营能力,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具体来说,需要民营企业提升自身信用水平,加强业务经营范围与业务质量,使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符合银行机构等金融单位面向民营企业的融资标准,通过强化自身提高银行或贷款公司等放款机构的认同感。除此之外,民营企业需要提高对国家政策的关注力度,积极参加国家所出台的优惠政策或扶持政策,合理利用国家财政资金补贴缓解企业实际经营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另外,若想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管理者还是要立足于企业的主营业务,选择合适的投资领域,稳中谋求更好的发展,尽量选择投资小、回报周期快、经营现金流充足的业务。3、4全方位监管资金流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民营企业强化资金管理要做到管理与监控同步开展,要根据资金管理的流程与工作节点,制定全面的监管制度,以便更好的约束相关工作人员,保证资金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一般来说,资金监管要以资金流向为核心,涵盖民营企业的日常经营、项目投资、筹资等活动,要切实做好风险与管理预测、资金使用监管。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资金审批制度用于资金管理的层级式监管,并进一步划分职权与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进而避免民营企业内部出现资金财务舞弊、资金浪费等问题出现。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要借助定期检查、抽检、巡检等方式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监督,保证资金监管的实际效力,并以此在日常监督工作中发现资金管理的缺陷与不足,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除此之外,企业要根据市场动向,不断改进购销与运营策略,强化流动资产管理与监管,保证流动资金能够快速合规变现,促进资金的循环。4、结语综上所述,在全面支持与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要正确认识与重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要根据民营企业的管理与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企业资金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民营企业内部树立科学的资金管理意识,强化预算管理与资金风险防范意识,并按照规范化的资金管理计划提高资金周转与流通,同时制定全面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性,进而切实提高民营企业的资金管理效率与质量,保障民营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关于XX市节能降耗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国家、省有关节能降耗工作部署,推动我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前期,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赴XX、XX等地实地调研,听取市能源局、国网XX供电公司等有关单位情况汇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节能降耗工作的总体情况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节能降耗工作部署,着力优化经济结构,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加强节能监督检查,能源“双控”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加强统筹规划,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强化统筹协调,组建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13个市级有关单位组成的工作专班,召开全市节能降耗工作会议,总结工作成效,安排部署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严格规划和目标管理,将能耗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约束性指标,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地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等考评工作的重要依据。2021年组织对全市14个区(县、市)政府和功能区管委会、11个市级重点涉能部门、221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年度目标任务考核,通过月度通报、季度督促、年度约谈等方式压实责任,对未完成任务目标的地区和重点用能单位进行通报并责令整改。2021年,我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8%,降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排名全省前三。(二)树牢闭环理念,抓实节能审查监管。严格落实XX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按照“五个必须”原则把好新上项目能评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按照XX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实施办法(试行)相关规定,加强节能审查全过程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2021年对91个市级项目开展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对96家市级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节能监察,出具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19份,提出节能监察意见202条。连续3年开展热电联产行业能耗标准执行情况专项监察,推动一批重点企业完成抽凝机组改造。在镇海炼化等一批高耗能企业创新应用节能诊断新技术,完成重点节能项目55个,腾出能耗指标21、6万吨标煤。持续加强节能计量管理,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深化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推动重点用能单位持续提升能效水平。(三)坚持多管齐下,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制定并实施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的行动方案,深挖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潜力,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工业节能,2021年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278家,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作坊)2700家;淘汰两段式燃煤气发生炉9台,实现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清零”。推进建筑节能,2021年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万平方米,全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达到1029万平方米。推进交通运输节能,2021年购置新能源公交车1037辆,完成海铁联运量120.4万标箱,运量排名位居全国第二。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探索公共机构节能技术和管理模式创新,在全省率先开展能源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四)抓好宣传教育,营造节能浓厚氛围。创建“XX节能在线培训平台”,采取专题培训、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节能监察部门工作人员和重点用能单位管理人员学习教育。鼓励和引导用能单位和节能中介机构开展教育培训,多渠道普及推广节能知识和节能技术。以全国低碳日、节能减排周、节能宣传月为契机,组织开展节能环保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系列活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组建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志愿者队伍,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培养机关人员节能意识。二、节能降耗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虽然我市节能降耗工作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上级要求和我市现实情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比较严峻,主要表现在:(一)能耗双控与刚性需求矛盾突出。根据今年4月出台的浙江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省对各设区市“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实行目标管理。经向省里初步了解考核目标(尚未正式下达),“十四五”期间我市单位GDP能耗需下降16、5%,年均需下降3、6%,而2021年实际仅下降0.8%,要完成考核目标任务比较艰巨。能耗总量方面,方案规定“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和能耗强度降低目标确定年度能源消费总量目标”。根据GDP年均增长7%、单位GDP能耗年均降低3、6%测算,我市“十四五”新增能耗总量指标为733万吨标准煤,而扣除新增原料用能、国家单列能耗以后,预计新增能耗需求为1340.2万吨标准煤,缺口达607、2万吨标准煤。(二)能耗压减和结构优化面临压力。工业用电方面,近年来,炼油、造纸、烧碱等高能耗行业持续开展技术改造,单位产品能耗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已达国际领先水平,根据现有技术条件,拓展节能空间的成本越来越高,节能降耗的边际效应逐步递减。目前,我市八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47%,能耗强度(1、67吨标准煤/万元)是全社会平均水平(036吨标准煤/万元)的4、6倍,而增加值仅占全市GDP的9%o居民用电方面,“十三五”以来,居民生活用能年均增长5、5%,2021年占全社会能耗比重达9、5%,较20xx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预计居民生活用能刚性增长的态势短期内不会改变。此外,因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推广力度等方面原因,可再生能源占全社会用电量仅为6、28%,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三)用能监督管理体制机制亟需完善。市政府相关部门在项目节能评审和跟踪监督、能源审计、能源统计、节能考核等工作中,仍一定程度存在会商机制不够完善、权责划分不够清晰、沟通衔接不够顺畅等问题,工作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县、市)节能监察人员力量配备、专业素质与节能监察繁重任务不匹配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人员还存在身兼多职的现象,不利于工作的深入开展。部分重点用能单位配备的能源管理人员为兼职且流动性大,存在未定期接受培训现象,能源计量知识薄弱;部分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偏低、检定率偏低,一定程度影响能源统计质量。(四)引导激励和宣传教育仍需加强。节能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政策出台有评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绩效管理机制需健全完善。节能服务机构和人才队伍培育工作力度还需加大,专业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开放式的节能服务市场体系未较好形成。节能降耗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的针对性、系统性还需加强,全社会的能源节约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关于电价市场化改革相关政策、电力市场化交易程序规则等宣传解读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三、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做好节能降耗工作,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一)提升工作合力。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的关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在努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积极向上争取符合我市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大项目能耗单列和能耗分担政策,优化能耗考核方式,按照行业类别多层次评价企业能效水平和节能降耗工作。要完善节能降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做到信息互动、经验共享,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要突出抓好全市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项目的监督管理,部门联动定期开展重点节能任务落实情况的跟踪评估。要严格贯彻执行节约能源”一法一办法”,加快地方法规规章的编制和修订工作。要发挥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第三方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健全节能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参与编制行业能耗标准。要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完善专项资金奖补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企业节能工作的积极性。(二)提效监督管理。要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节能降耗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夯实基层执法力量,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把关“两高一低”项目准入。要根据各地现有产业特点、能源利用状况和“十四五”规划的重大产业项目,实行差别化动态化管理,科学设置节能目标任务,健全节能考核指标体系。要聚焦钢铁、石化、化纤、印染、铸造等重点行业,对企业和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大力推进能源精细化管理。要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建立重点产业发展规划、重大产业平台与能耗管理联动机制,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从源头上推进节能降碳。要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明确能源管理职责,加强能源计量和统计能力建设。要加快推进能源管理数字化转型,升级企业能源管理中心,推广智能化用能监测和诊断技术,强化能源监测和预警分析。(三)提高用能效率。要强化创新引领,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的科技攻关项目,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交叉融合发展。要深入推进工业节能提效,实施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要全面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实施更高要求建筑节能标准,拓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形式,结合老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项目开展建筑节能改造,提升居住品质。要推进交通运输体系绿色低碳转型,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运输装备低碳升级,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构建绿色出行体系。要大力发展非石化能源,实施“风光倍增计划”,开展“光伏十”专项行动,统筹规划氢能产业布局,推进海岛清洁电源项目。要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市场化交易,加快完善有利于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机制,引导资源要素加快流向绿色产业。(四)提质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全国低碳日、节能减排周、节能宣传月等契机,运用互联网、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平台载体,家庭、学校、社会多管齐下,深化绿色节能低碳知识的学习宣传工作,不断提升相关政策法规、节能知识的知晓率和普及度,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宣传需求,创新宣传模式,拓展宣传平台,丰富宣传形式,增强宣传教育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尤其要加大对执法人员、服务机构、能源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依法从业能力和水平。要针对节能领域热点事件、最新政策和常见法律问题加强分析解读,正确引导舆论,广泛凝聚共识,营造有利于节能降耗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