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高效课堂小组讨论环节的有效运用.docx
自主高效课堂小组讨论环节的有效运用陈思文一、自主高效课堂小组讨论环节的有效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古时已有教师实践运用,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讨论法也是践行自主、高效、探究这一新课标核心理念的一个重要手段与方式。而当今的教育热点一一自主高效课堂改革,其主要的课堂流程为预习、讨论、展示、反馈,讨论作为其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关健环节,很多进行课改实践的教师都把讨论作为一个常规的学生课堂学习手段,但很多教师在实际组织运用中效果却不理想,不仅没有起到高效的作用,反倒成为了低效甚至是负效。一、自主高效课堂中小组讨论环节的常见运用误区及其成因分析:1、小组讨论时,学生不知怎样讨论,小组内几乎无人发言,组员没有讨论的积极性。主要是因为缺少讨论小组的组织建设,缺少讨论的方法指导与训练、缺少对小组讨论的激励机制的建设;也有时是因为小组讨论的问题设置不当或是前期准备不足所致。2、小组讨论时发言的学生总是基本固定的少数几个组员,或是其它的组员虽有发言但其意见总是不受小组的重视,甚至是时嘲笑,久而久之这部分组员便基本不发言,对讨论漠不关心甚至是反感,部分组员在讨论过程中被边缘化。此因未能有效建立小组讨论的规则所致。3、小组讨论时,各组员发言很积极,讨论得很热烈,但基本上都只是表演式的发言,虽或也有争辩,但中只是比谁的声音大,或是凭谁更强势与权威。讨论没有深度、没有实质成果,讨论过后,对问题的理解层次依然停留在讨论进行之前。这一方面是因为对形式主义的追求,二是对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的理解有偏差,以为讨论热烈才是有效讨论。4、逢课必讨论,或是问题比较浅显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透彻理解的问题也用来讨论,此时的小组讨论看似热烈,但无实际意义,实际上是一种为讨论而讨论的形式主义。一是因为对小组讨论的本质意义理解不透彻,二是因为缺乏对小组讨论的局限性的理解,三是对小组讨论的时机把握不准确及小组讨论的问题设置不合理所致。5、小组讨论比较深入,但小组讨论成果的记录、总结与展示层次较浅。缺少对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的规范与训练。案例1浙教版科学八下2。1节空气一节教学中,教材中设计了两个活动,一个是用来探究空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存在,另一个是用来探究氧气在空气中所占比例。一教师设计了如下小组探究讨论环节:空气中有哪些成分?它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呢?先小组实验,然后分组讨论。教材是基于小学科学教材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但实际上小学三四年级的学习内容,且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并不常用到,到八年级时他们有多少人还记得?记得多少?所以应当先对小学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在学生较为透彻掌握后才进行本节教学,另外本节中的第一个实验只是对已有知识的一种验证,其实验结果并不适合小组探究与讨论。本案例中的探究与讨论其实是伪探究与伪讨论,其小组探究讨论必然是负效。二、自主高效课堂小组讨论环节的有效运用1、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局限性。(I)小组论并非自主高效课堂中学习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小组讨论也并非排斥教师的讲授。(2)有效的小组讨论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例如小组讨论规则的建立、讨论小组的组织架构的建立、讨论流程的培训、组员个体对讨论问题的较为充分的独立思考等。(3)民主的而又具有批判性的高效率的小组讨论,是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训练的。同时充分的小组讨论本身也相对比讲授花费更多的时间。2、自主高效课堂中理想的小组讨论的特征(小组讨论的规则与共识)(1)热情倾听,只有热情地倾听他人发言,才能使发言人感到自己是受人欢迎的,同时热情倾听也就意味着要共同接纳新颖的观点、想法,以达到最大范围内接受观点。(2)积极参与、高度注意,只有积极参与才会理解所得出的讨论结果,并记忆深刻。但注意积极参与并不是要求每一位组员在讨论过程中都必须发言,最关健的是让每位组员都对他人的观点加以评述,而评述的方式可以是发言也可以是把观点与想法记录下来。(3)谦逊,谦逊是指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和不完整的,并且行为举止也与这种态度相符。谦逊也是课堂民主的基础。(4)共同商议,小组讨论中的发言要尽量经历怀疑及反驳的过程,辩驳中要用证据、数据及逻辑作为支撑,并且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直到有足够的理由将其推翻为止,即小组讨论是充满辩论气息的。(5)求同存异,小组讨论中未能达成共识的可以求同存异,在展示是寻求全班再探讨。3、辨析自主高效课堂中小组讨论的类型、有效构建讨论小组、营造与捕捉讨论时机。(1)张奠宙认为合作至少有三种:力量不够时通力合作;人手不够时分工合作;不同思考之后的交流合作。小组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自主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也可相应地分为三种:为解决疑难问题、突破难点为目的的小组讨论;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的交流为目的的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后的成果收集审议的小组讨论。在课堂实践中也有更广义的帮扶交流性质的小组讨论、问题收集性质的小组讨论、评价辩析性质的小组讨论。也可分为课堂环节中预设好的小组讨论与即时性的小组讨论。(2)自主高效课堂的小组建设为小组讨论提供了平台,也为小组讨论提供了一定的组织架构。小组讨论的有效运用依赖于小组的常规建设的到位,如组内事务分工的项目组长制,组间与组内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等。同时还需要有针对小组讨论的专项建设。(布鲁菲(bruffee)在他关于小组规模研究的总结中建议,5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增加人数会使讨论不够广泛、充分,减少人数则会降低讨论的效率和水平。而在我们的自主高效课堂中,小组一般是6-8人,在数学课改实践中我们把小组再细化为两个小讨论组,根据课堂学习的需要,把大组讨论与小讨论组讨论相结合运用。一般情况下进行小讨论组讨论,有时也可以在讨论小组讨论后的基础上再进行大组内交流,特殊情况下直接进行大组讨论。小组建设中还应设有讨论主持人、讨论记录人。不一定是书面记录,但要负责意见汇集及讨论结果的整理与描述。小组讨论主持人与记录人可以在小组分工中明确,也可以采用轮换制或是分学科固定。(3)不同类型的讨论其流程也不同。成果交流、疑难征集、帮扶性质的小组讨论,一般由学习能力稍弱的组员先发言,且评价辩析先由其相近学习能务的组员优先评价辩析。而难点突破性质的小组讨论则可自主发言或头脑风暴法。一般来说,小组讨论是在各小组成员已有效预习、较为充分的独立思考之后进行。但也不必拘泥于预习、讨论、展示、反馈这样的固定课堂模式和流程安排,小组讨论的时机可灵活运用:课前预习时可讨论;课中预习时可讨论;需成果交流时可讨论;需成果选优时可讨论;疑难收集时可讨论;难点突破时可讨论;帮扶交流时可讨论;小组组内展示过程中遇到困惑与异议时可进行讨论;全班展示过程中遇到争执时可进行讨论。教师要对小组讨论的问题进行预设,进行一定铺垫,也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捕捉讨论时机。在小组讨论时进行巡视、适当介入、恰当指导,并注意小组讨论时的信息收集,以便在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时恰当点拨与补充。案例2在北师大版七数上册2。7节水位的变化一节教学中,某小组的课前抄题只抄了表格与后面的问题,而把表格前的情景说明、数据说明与表格下面的备注漏抄了: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水位变化(米)+0.2+0.81-0.35+0.03+0.28-0.36-0.01星期水位变化(米)+0.2+0.81-0.35+0.03+0.28-0.36-0.01(1)本周哪一天河流的水位最高?哪一天河流的水们最低?它们位于警戒水位之上还是之下?与警戒水位的距离分别是多少?(2)(3)略教师利用小组工作失误,在小组展示出现困难且其它组提出质疑时,及时对忽略问题情境这个数学解题时常犯的一个错误进行解题规范的教育与训练,同时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问题:此题应加上哪些条件说明才算完整与规范?可以有哪几种方案?本案例即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捕捉小组讨论时机的一个范例,同时也是课堂展示的自然生成。4、小组讨论的问题预设要有梯度性、可辩性、必要性、开放性小组讨论的问题设置尽可能让各层次学生都有思考收获,要尽可能让问题具有一定发散性和开放性而产生辩论的必要,也可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辩论的冲动,使学生感觉到小组讨论的必要。案例2如下图,搭一个正方形需要四根火柴棒,以这种形式从左往右搭100个正方形,(每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一根火柴棒)(独立思考下列问题三分钟,然后进行小组讨论)123100100搭2个正方形需要根小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根小棒。(2)搭10个正方形需要根小棒,搭100个正方形需要根小棒。(3)你找到了什么规律,用你自己的话与别人交流。也可以先把自己找到的规律用文字写下来再与别人交流:(4)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5、小组讨论的训练(1)训练内容:小组讨论的规则的训练、小组讨论流程的训练、小组讨论的评价激励的训练、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的训练等。(2)训练的方法:讲授法:教师直接讲解,当然结合范例讲解效果会更好些。教师演示法:请几位参与过小组讨论的同事到班上在学生面前未经预演地讨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参与法:请几位对小组讨论规则与流程较为熟悉的同事分配到各小组,作为小组的超级组员参与该小组的讨论,并实时指导其讨论规则的建立、讨论流程的训练、讨论分工的安排等。小组讨论个案展示点评法:用录像形式记录下某组的讨论过程进行展示点评;也可以某一小组在全班进行表演式的讨论,大家点评自评反思,不过后一种方法可能会使讨论失真。6、讨论成果的呈现与展示策略(1)常规呈现与展示:预习一一讨论(对子讨论、小组讨论)一一展示预演一一展示一一消化。(2)展览参观式成果展示(小组讨论的问题相同):讨论后各小组将本组讨论成果板书在本组展示阵地,然后各组巡回参观,吸取别组的讨论成果并与本组成果进行比较补充与修改。(3)叠加式小组讨论:个人独立思考一一对子讨论一一小讨论组讨论一一大组讨论一一大组合并讨论一一全班讨论(4)矩阵式小组讨论:当某次讨论的是多个问题时,可在本小组内由各成员自选一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此时讨论主持人稍作调控,让学力稍弱的组员先挑选项,并保证所有问题都有人挑选)。然后在全班以问题为单位组合新的讨论组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接下来再回到原来的小组以专家和组织者身份引领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二、合作学习不是分组讨论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并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教学之中。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不少教师误以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在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时把握不准,造成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有的内容难度较大,学生无从下手,造成冷场;有的内容过于简单,虽然场面热热闹闹,但小组合作学习始终在浅层次上徘徊;有的内容不具备合作性,没有太大的探讨价值,造成走过场的现象。为确保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习的内容最好选取一个课题中的某一点,或某一片段,不宜完全放开。整体感知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此,不少教师常常滔滔不绝地分析文本。由于学生缺乏对文本整体的把握,思维通道难以顺畅地接通,所以对教师的讲解茫然不知所措,头脑中的印象支离破碎,知识如一盘散沙。如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讨论,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集思广益、协作攻关,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整体感知课堂内容。教师应该要求每个人都在小组合作中发言,然后请小组发言人综合本组发言的内容。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内容,对文本进行全方位分析,引导学生完成对教学内容多角度的整体理解。学生只有对文本进行独立的思考,才会产生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课堂上才会有真正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师生、生生、生本之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对话和生成。有许多学生习惯于只从单一角度,或只用某一种思维模式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变通性、发散性,面对稍复杂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正是教学的重难点、疑难点、模糊点、生成点。这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小组的合作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究。这样不仅有利于攻克学习中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易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协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在一定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必然要以系列问题为导引。为此,教师应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进行思维碰撞,还应该提出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案。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围绕学习内容,引导和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