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陕西中医药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 资源ID:796658       资源大小:61.81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陕西中医药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陕西中医药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审定稿)二O一六年七月陕西中医药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收官时期,也是学校实现“两步走”战略目标、创建国内一流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攻坚时期,为顺利完成“十三五”学校发展的各项任务,在深入总结学校“十二五”发展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校党委、校行政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按照“内强筋骨、外塑形象”的工作方针,坚持“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文化铸校”四大战略,扎实推进“六大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学校影响力不断扩大,更名大学获得圆满成功,学校发展开启了新篇章,为创建国内一流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1.办学理念和目标进一步明确陕西中医药大学章程通过教育厅核准,初步建立了以大学章程为统领,以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学术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八种基本制度为支撑的现代大学治理制度,依法治校、依章办学的理念更加明晰。学校确立了“到本科教育60周年时,把学校建成办学实力西部一流、特色鲜明、和谐文明的中医药大学,进入博士授权单位行列;到研究生教育50周年时,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的奋斗目标。2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坚持实施“质量立校”战略,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实施百门课程综合改革计划,组建第一、二临床医学院,强力推进医教协同,“3+2”后期临床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五年制中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学校获批国家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新增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门,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中医系本科学生荣获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西南、西北赛区一等奖和二等奖,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在第六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技能竞赛中获西南西北分区赛特等奖、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医学影像专业本科学生连续三届在全国大学生医学影像实践技能大赛中摘得桂冠,研究生获得陕西省第二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二等奖4项、优秀奖8项。在“天堰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近五年全校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77项、省级117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92%以上。中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高校巡视诊断工作获得专家组好评。3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学校坚持“科技强校”战略,积极构筑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新增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部局级实验室及4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哲学社科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级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整合校内资源,组建医学科研实验中心、针药结合创新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平台。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纵向科研课题61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较“十一五”翻两番,获省部级、厅局级科技成果奖励104项,授权专利52项;出版论著486部,发表论文4484篇,被SCI、EECPCI收录论文185篇。承担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任务,建成了陕西省中草药种质资源库和全省中草药资源监测信息网络平台。4 .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附属医院获批国家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国家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等荣誉。第二附属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复审,获批国家重点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两所附属医院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0个、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5个,共开放床位2500余张,年门诊量91余万人次、住院人数7.4万人次,各项业务指标较“十一五”末都有大幅增长。学校制药厂2013年通过了新版GMP认证,年产值和销售收入稳步增长,完成了新厂选址征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 .学科与学位点建设成绩突出成立学科办统筹指导全校学科建设与管理。新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陕西省重点学科1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5个。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通过验收,中医脑病和中医妇科学科获得优秀;10个“十二五”重点学科通过中期检查。5个陕西省重点学科通过验收,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学学科获得优秀。新增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7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3个,初步形成了以医药类学科为主体,中医药学科优势突出,医、理、文、工、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学科结构逐步优化,学科群优势初步显现,建设水平明显提高。附属医院获批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和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共引进专职教师254人,其中博士80人、硕士174人,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明显改善。郭诚杰教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并被授予第二届“国医大师”称号。新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陕西省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8名,陕西省名中医16人,全国及陕西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9人,陕西省科技新星5人,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8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个。聘请中国中医科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十余名院士和专家担任我校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7 .对外合作与国际交流发展势头良好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全面推进校市合作,与铜川市、宝鸡市、商洛市以及杨凌示范区等地市区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太白七药”开发与应用,连翘、丹参等大宗药材种植、保健食品加工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陕西盘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马应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制药企业签订了协同创新协议。成立校董事会、校友会,搭建了联系校友,沟通社会的对外合作发展平台,集中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学校与美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台湾嘉南药理大学建立了本科生短期交流计划。学校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和三秦留学生奖学金院校,为进一步吸引优质留学生生源,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提供了支持和保障。8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学校建成了4幢学生宿舍楼,南、北校区5幢教师安置楼。G幢教师安置楼和5号教学实验楼已经完成主体建设。校本部新增建筑总面积197971.27平方米,极大改善了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学校固定资产56641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063万元、生均9185元。后勤、财务、国有资产管理更加规范,医史、图书馆藏进一步丰富,中医文化博览园建设成效显著,校园网络建设更趋完善,安全稳定工作得到加强,教职工收入显著增长,形成了积极向上、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9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显加强学校成功召开了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明确了学校发展定位、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明显加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系统构建了学校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断完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机制,完善重点部门、重要工作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保障学校事业健康发展。2012年省委授予学校党委“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4年省委高教工委授予学校党委“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荣誉称号。学校领导班子连续三年在全省高校目标责任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学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工作,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工作水平显著提升,再次被推选为全国中医药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不断创新宣传形式方法,拓宽宣传渠道,对内对外宣传报道数量质量明显提升,新媒体建设成绩突出,我校官方微信质量及影响力进入全国中医院校和全省高校十强。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获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1项。10 .更名大学圆满成功,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学校按照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科学设计、周密组织、精心安排,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办学规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2014年12月教育部院校设置专家组对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高度肯定了学校长期以来积累,尤其是近五年学校发展取得的成就。2015年1月20日,时任陕西省省长娄勤俭,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提出了把陕西中医药大学列为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并要求学校积极创建国内一流高水平中医药大学。2015年4月2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我校更名陕西中医药大学,实现了几代陕中人的梦想和期盼。2016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支持陕西中医药大学,争创全国一流中医高校”。大学更名成功更名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顾总结“十二五”期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六点深刻体会:一是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二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革作为第一动力。三是必须坚持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始终把质量作为办学之本,把特色发展作为兴校之基,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四是必须面对社会需求,坚持协同创新,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贡献促发展,以作为求地位。五是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师生智慧和力量。六是必须坚持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甘落后、全力争优的拼搏精神;万众一心,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兼容精神;任劳任怨、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爱校如家、校兴我荣的主人翁精神”等八大精神,始终保持蓬勃旺盛的精神状态。“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形势、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与师生员工的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办学治校理念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还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管理重心下移不够,院系部积极作用发挥不够,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三是学科建设优势还不够明显,高层次领军人才特别是青年拔尖人才数量不足,缺乏有较大影响的学术领军人物与创新团队,缺少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四是办学特色还需进一步凝练,办学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与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五是高水平大学建设所需优良文化的土壤还不够丰厚,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二、“十三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关键时期,作为陕西中医药事业的领头羊和主力军,学校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颁布实施,中医药法即将颁布;二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等文件为学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三是“一带一路”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中医药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融合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四是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颁布实施,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五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和我校的发展,做出了大学与陕西省中医药研究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2016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我校建设国内一流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为我校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同样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全球中医热的兴起和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与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二是学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完全适应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的实施推进,就业形势严峻,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迫在眉睫;三是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迅速提高、出国留学人数增加和适龄报考人数的减少,高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对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四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高校现有的管理模式、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五是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利用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的优势,也在积极发展中医药相关学科和专业,对中医药院校的发展空间初步显现压缩态势,兄弟中医药院校科技发展的迅猛势头,使我校面临缓进则退的危机。三、“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以大学章程为统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为目标,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关键,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党的建设和提升办学治校能力为保障,进一步强化特色、优化结构、提升内涵、扩大开放,全面推进全国一流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建设进程。(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学校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进入博士授权单位行列,为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奠定坚实基础。(三)主要发展指标1 .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总数控制在14000名左右,其中全日制本科生人数控制在12200名左右、研究生人数1300名左右、留学生500名左右。成人教育注册学生控制在100OO名左右。2 .人才队伍学校校本部在岗教职工人数达到1500人。全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950人,正教授达到150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达到80%,其中博士学位达到40%,有一年以上国外高校或研究机构学习工作经历的人员比例达到10%。生师比控制在16:1以下。积极申报国医大师;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及陕西省“百人计划”、“特支计划”和“三秦学者计划”等人才项目7T0人;新增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5-7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7-10个。3 .学科及学位点建设全力做好博士点申报工作,力争“十三五”末获得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确保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列入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排名前15%,有3-5个二级学科进入全国前5名,成为国内一流学科。4 .人才培养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5个专业进入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计划;中医类、中西医类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进入全国前10名,临床医学类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2%。临床医学、护理学、中药学等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5 .科学研究成立国医大师研究院;新增3-5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零的突破;年均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年均科研经费总额较“十二五”实现翻番,SCI、EI、CPCI等收录论文数量超过200篇;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励超过30项,力争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 .对外合作与国际交流全力争取成为省局共建高校;提高办学国际化程度和水平,在校留学生人数超过500人,海外访学经历学生人数超过500人,有国外研修经历教师达到200人;积极争取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建立中医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7 .服务社会推进实施省内“一地市一工程”计划。附属医院建成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入全国中医医院综合排名前10名;第二附属医院要立足西咸,辐射西北,建成西部一流、国内知名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健康管理与药物研发于一体的区域性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制药厂完成迁址新建和股份制改造,年产值和销售收入实现翻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8 .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完成南北校区再规划工作。校本部新增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成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数字化智慧校园和布局合理、绿色环保、中医药文化特色鲜明的美丽校园。四、“十三五”重点工作与主要任务(一)融合发展大学和省中医药研究院融合发展,是省委省政府支持陕西中医药大学创建全国一流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重要决策。学校要紧抓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思路,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力争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专科专病、医疗产业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打造一流学科为目标,以机制改革为动力,凝聚方向,形成合力,促进大学和研究院整体学科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共同提升;积极合作承担高水平的重大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有效推动大学和研究院共创全国一流。(一)人才队伍1 .推进引才用才机制改革,聚集领军人才坚持实施更加开放的引才政策。解放思想、慧眼识才、爱才惜才,敞开大门、不拘一格、为我所用。坚持强化柔性引才理念。引才是核心,以用为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坚持用好用和人才。人才“引得进”,关键还在“用得好”。各个学科、院系部都要积极引进人才并围绕引进人才组团队、搭平台,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学校各相关部门都要为引进人才服好务,使引进人才能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带领学科攀登科学高峰。2 .坚持人才兴校战略,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服务学科发展作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基本导向。健全学校-院系(部)-学科三级人才管理运行新机制,明确各级管理主体的责、权、利,实行目标管理。根据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加大人才引进的资金投入,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制定和实施领军人才(团队)聚集与培养计划,壮大学术大师、著名学者和教学名师等领军人才队伍。实施师资队伍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健全名医名师传承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名医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不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统筹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三支队伍建设。3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全面推行定岗定编、按岗竞聘、绩效考核、全员聘用制度,给重点学科予以岗位支持,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改进和完善现有考核与评价办法,建立健全符合不同学科特点和要求的教学科研人员考评办法和体现岗位性质和绩效的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考评办法,逐步探索基于团队的考核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创新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职工收入水平。专栏3-1人才队伍建设重点项目1.领军人才(团队)引进培养计划。每年投入500万元,到2020年,争取引进培养学科领军人才有7-10个进入国家级人才计划或省级人才计划。2 .师资队伍能力提升计划。每年投入200万元,选派40-50名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进修和访学交流。3 .优秀教师返聘计划。逐步建立渐进式退休制度,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学科专业建设、中青年教师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传帮带作用。4 .名医名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计划。每年投入300万元,支持名医名师工作室建设与传承工作。5 .党政管理人才和技能服务人才建设计划。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对科级及以上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分期选派管理骨干到国内外高校进修考察。(三)学科建设1.全力创建一流学科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陕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加大资源整合、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强化优势,突出特色,确保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列入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计划。2 .积极培育特色优势学科依托一流学科优势,整合学科资源,按照省部级重点学科的建设标准要求,重点加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学科的培育和建设,力争在五年内有3-4个一级学科建成省级特色优势学科。3 .促进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交叉融合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发展与健康服务业相关的新兴学科。促进中医药传统学科与养生、康复、养老、健康管理、食药品安全、制药工程等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开展协同创新,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科队伍,建设研究团队,承揽高水平重大项目,力争取得有重大创新和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支持大健康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4 .提升人文管理与社会科学学科整体水平合理布局人文社会科学,在研究方向上突出与中医药的交叉融合,形成特色。加快推动汉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其他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点的建设步伐。专栏3-2学科建设重点项目1 .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每年各投入300万元,到2020年进入全国排名前15%,有3-5个二级学科进入全国前5名,加强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建设,力争获批博士点。2 .特色学科培育计划。每年共计投入300万元,重点支持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学科,到2020年建成3-4个省级特色优势学科,新增硕士点1-3个。3 .新兴学科扶持计划。每年投入50万元扶持发展与健康服务业相关的新兴学科。4 .人文社会学科繁荣计划。每年投入30万元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四)科学研究与协同创新1.加强融合统筹协调,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专家的作用,加强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研究,做好战略规划,统筹科研布局,努力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量,加强科技项目资源统筹与融合工作,快速顺应国家新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培育与主动策划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四类计划;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为基础,加快陕西中医药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陕西中医药发展研究院(智库)的建设,融合校内外资源,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为决策机构制定政策规划提供咨询建议,进一步提升人文学科学术内涵建设和品质提升。2 .提高层次合理布局,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平台分类建设和评价机制,加强过程管理与绩效考核。构建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成果转化与应用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等四类创新平台,形成我校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体系。进一步统筹布局校内科技资源,提高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室等科研平台基地的建设水平与规模,建立发展状况年度监测与激励约束机制,严格执行“进入”和“退出”标准,提高科研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益。在省财政支持每位国医大师工作室建设300万元资金的基础上,学校配套足额经费,配备高素质传承团队,建设国医大师研究院,进一步做好国医大师和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总结、传承创新和科学研究,力争取得标志性成果。到2020年新增3-5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3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多学科方法与技术,与中医药传统理论进行融合,探究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创新中医药理论,增强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对中医理论的挖掘与整理,提炼总结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新理论;开展对中医药理论的系统整理和现代诠释,提炼与升华中医药理论,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加强针灸基本科学问题的研究,重点开展针药结合防治乳腺增生、老年慢性疾病、神经损伤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创新针灸理论;开展中药药性、药理等基本科学问题研究和中药鉴定、炮制和制剂工艺等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提高SCI/EI/CPCI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和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提升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与学术影响力。4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贡献度加大政策和资源的扶持力度,完善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探索建立与科研院所、高水平大学和行业重点企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做强“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在中医脑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疑难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等领域再建设2-3个协同创新平台,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增强面向行业产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产生重大标志性成果。加快针药结合创新中心实验室建设。获批100项国家专利,参与建立数项国家或行业标准。5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增强科学研究活力推进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明确责任,积极推进科技管理重心下移,推动学院(系、部)进行符合自身特点的科研体制改革和建设;推进以专职科研队伍和独立研究机构为核心的科技运行机制改革;以大学和研究院融合发展为契机,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跨单位、跨机构、跨学科、跨院系之间的组织协调机制;进一步改革科研评价制度和激励政策,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分类评价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淡漠名利、扎实工作的学术氛围。专栏3-3科技创新重点项目1.成立国医大师研究院。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并各配套投入至少300万元的建设经费,系统开展国医大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挖掘和科学研究,整合资源实现国家奖突破。2 .科技平台建设计划。每年新增科技平台建设经费不少于Iooo万元,到2020年新增35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力争实现国家级科技平台零的突破。3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每年投入300万元,重点支持3-5优秀团队建设,培育大项目、大成果。4 .协同创新提质提升计划。在做强“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和“针药结合创新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在中医古医籍整理和基础理论原始创新,中医脑病、心血管疾病、脾胃病、肿瘤等重大疑难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等领域再建设2-3个协同创新平台。(五)人才培养1.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充分发挥邵小利精神、延安精神在铸魂育人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育、辅导、咨询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做好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配合,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强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建设一流专业,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坚持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教学工作的质量导向意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强化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以“一流专业”建设计划为牵引,建设一批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培养质量等方面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品牌专业。做好中医学专业认证回访和临床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等专业认证工作。结合社会需求和生源情况,调整专业招生规模与专业设置。进一步加强教研室和教学团队建设,建立研究型教学的导向与考评机制。全面推进“课程综合改革”,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课、慕课和视频公开课等线上课程。在临床医学专业尝试课程整合试点。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强化实验教学过程管理。3 .加强医教协同,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两所附属医院要进一步深化适应“5+3”模式的临床教学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提高师资队伍的规模和质量,统筹医疗及教学人员的薪酬待遇;加强教室、教研室和实训基地、后勤保障等硬件建设,确保后期临床教学质量。在巩固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3个专业“3+2”临床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后期临床教学基地规模和数量,积极推进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等专业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临床及相关专业学生临床实践动手能力。4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发一批创新创业类课程,按照每生不少于4个学分的标准,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按照生均200元/年标准设立专项基金,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全面加强创业信息服务,出台促进在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创业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5 .以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统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建设10个左右的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新增100名校外指导教师,增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建立与培养质量挂钩的研究生资助制度和导师奖励制度,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和退出机制,充分调动导师和研究生开展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硕士学位论文规范、学位授予要求及管理工作流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强化学位论文质量导师负责制;推行学位论文全部盲审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制度。6 .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创继续教育新局面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远程网络理论教学和面授实训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形成办学结构合理、教学手段先进、办学类型灵活的办学体系。建立培养层次齐全、专业多样、规模相对稳定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教育格局,积极争取开展研究生学历教育。逐步完善继续教育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力争将我校建成陕西乃至西北最大的医药类继续教育基地。7 .提高生源质量,提升就业竞争力合理调整招生专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保持生源结构的多元化;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积极探索招生宣传工作的新载体、新模式;坚持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继续实施招生工作“阳光工程”;探索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建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研究,健全和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化、专家化的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队伍;多渠道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专栏3-4人才培养重点项目1.一流专业建设计划。每个专业年均投入300万元,到2020年,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进入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计划。2 .创新创业教育项目。按照生均200元/年标准设立专项基金,建设2-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每年设立100项大学生校级创新创业训练实践项目。3 .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项目。每年投入100万元,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建设10个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4 .基层医师培训项目。完成远程网络理论教学系统建设和陕西省万名医师培训工作。(六)学生工作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程育人。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一致、与社会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学生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切实抓好新生入学教育,进一步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及课外实践活动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建设,创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切实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方式和载体,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加强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继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积极拓展和丰富多种有效的育人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融进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保证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着力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建立与“学校-学院-导师”相协调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会及学生社团建设,推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专栏3-5学生工作重点项目1 .铸魂育人工程。构建以延安精神和邵小利英烈风范为特色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体系。2 .辅导员能力提升计划。年均投入30万元,设立校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鼓励支持辅导员进修学习提高,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七)国际交流1.拓宽海(境)外交流领域注重开展与境外机构的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高水平交流与合作,建立更多的合作平台,探索新的合作途径及领域,共同申办合作项目。积极探索与国外高校间的学生互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做好留学生宣传和招生工作,积极争取和设立各类各级留学生奖学金项目。发挥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医药资源优势,建立中医药医疗服务海外连锁机构。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中医药文化交流,积极与境外高校建立中医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2.加大师生的国际交流积极争取国际合作项目,落实中央及省上海外项目,为教师到国外交流和培养提供平台。大力推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海外交流和培训计划的实施,建设适应教育国际化要求的教师队伍。重点支持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国际交流活动,鼓励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海外聘请学科带头人试点工作,积极吸引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著名学者到校工作和交流。积极开展校际合作交流项目的实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在国外大学进行联合培养、互访交流、社会实践等机会;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国际竞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海外交流机会。专栏3-6国际交流重点项目1.中医药国际化项目。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共同申办中外合作办学

    注意事项

    本文(陕西中医药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