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基于思政课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比较研究.docx
-
资源ID:796884
资源大小:28.56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基于思政课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比较研究.docx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基于思政课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比较研究实践教学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途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学校实践教学的实施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把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实践教学环节自然也不可缺失,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xx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将思政理论很好地内化于心的有效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课实践教学相比,在实施效果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本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将这两种实践教学进行比较,旨在分析得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水平的发展对策,为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摆脱发展困境提供理论指导。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现实诉求(一)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充分体现马克思认为实践”思政课的理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强调实践检验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然也需要实践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可以通过实践的检验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认同,从而进一步使理论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未来人生的实践,真正实现理论向实践的有机转化。如果只强调理论灌输而缺乏或者贬抑必须的“检验真理”的实践,容易让学生犯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唯心主义认识论错误,必然不能很好地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因此,实践教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落实好实践教学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充分体现。(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好“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办好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立德树人之“树”具有培育、培养之意,本身就带有实践的意味。“树人”不单单是“教人”,而是一种慢慢的栽培,要慢慢栽培出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当然是一种实践行为,需要实践能力,体现实践精神。这些实践行为、实践能力、实践精神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这种锻炼就是“树”的过程。可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根本任务并不单单是让青年大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还要让他们按照应该做的去做,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恰恰创造了这种条件。可见,立德树人光靠书本知识、知识讲授是无法落实到位的,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树”。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落实。(三)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迫切需要多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学生上课率不高、上课抬头率不高、课程内容很难入脑入心等现象经常成为教师和学校头疼的问题。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现出“到课堂上来逃课”的现象,身在课堂,心早已沉浸在手机里。而实践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让学生没有闲暇去关注手机上的内容。同时,实践教学的很多教学场景也不是被单一地限制在教室中,新鲜感促使学生更容易被新的教学环境吸引,把注意力专注在正在实践的内容上。此外,实践教学的实践过程本身是对课堂理论的一种强化和认证,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理论的正确性,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入巩固,这当然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了理论灌输教学模式向情景式、体验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的转化,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受教育效果,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迫切需要。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较专业课实践教学的不足如上所述,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思政课程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地方和高校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方面也采取了诸多积极的举措。但是相比专业课实践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明显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文件在专业建设方面对实践教学具有明确的规定,专业课实践教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评估结果,因此学校对专业课实践教学都较为重视。尤其是出于掌握专业技能的需要,实践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对一些专业技能要求较强的专业教师和学生来说,实践教学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理论课程。相比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远远没有专业课这么受重视。从校领导或二级学院领导的层面来讲,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像专业课实践教学那样与那么多“硬指标”挂钩,所以重视程度必然不会等同。从授课教师的层面来说,由于长期的授课习惯,仍有一些思政课教师片面地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关联不大的两件事,甚至是二元对立的。此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也没有对专业课那么重视,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专业课实践教学那么“有用”,实践过程中存在娱乐化倾向。可见,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较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二)学生覆盖面不足因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是大学生在本专业当中的必修课,所以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基本上可以做到全员覆盖。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XX年本)(教社科2017)1号,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存在着只给部分学生“开小灶”的现象。专业课实践教学面向的群体往往是本系或本二级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生,服务面向的群体相对集中,人数也相对较少。与专业课实践教学不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服务面向的是本校全校的大学生,而组织单位只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教研部一个部门。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成本较高、组织难度大等原因,一些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只是针对少部分学生的,或者至少有一部分实践教学内容是针对少部分学生的。这就形成了部分,甚至大部分学生不能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象。可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生覆盖面还是与专业课有较大差距的。(三)实践基地建设较差专业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的投入往往是很大的,尤其是一些理工科专业,除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配备也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山西大同大学煤矿井下采掘实训基地建设为例。山西大同大学20xx年9月投入使用了国内高校首个煤炭采集运输一体化实训基地,基地占地面积1836m2,涉及的采煤机、掘进机等仪器设备20余种,单次可同时容纳150名学生开展实践实训,两年来共服务实习学生7590人次。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专门出资,像建设专业课实践教学基地那样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很少。一般是结合地方特色,以一些文化场馆、名胜古迹为依托,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这样虽然起到了有效利用资源的作用,但是很难有针对性地实现理论结合实际。所以,从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来看,思政课和专业课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四)课程系统化程度欠缺专业课实践教学课程系统化程度比较完善。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和社会实践等多项内容,课程贯穿大学四年,课时量大。有些专业甚至在实践教学大纲中要求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而且,从基础技能阶段,到专业能力阶段,到综合应用阶段,再到实践创新阶段都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各阶段的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也比较完善。相比而言,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和系统化程度远没有专业课这么高。虽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提出:“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课时数,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以及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等都和专业课有较大差距。可见,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和专业课实践教学相比明显欠缺课程系统化。(五)理论联系实际缺乏专业课实践教学设置的目的就是验证专业课的理论,从而在理论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理论和实践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能够较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课程一般都能对应专业课的某一门理论课。如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程序设计语言实验课就对应C程序设计理论课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机制工艺装备设计实训也是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理论课的指导下进行的。相比而言,虽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明,但是在某些高校还存在将各种社会实践都充当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往上靠”的现象。虽然一些社会实践可以挖掘出思政内涵,但是没有前期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实践内容很难入脑、入心,实践效果当然也差强人意。所以,思政课程的实践性和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是有差距的。(六)社会化程度不高近年来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越来越注重“校企融合”,专业课课程实践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大。由于企业为实践教学提供的是真实的工程项目,应用背景更为前沿,实践工具更加先进,因而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成效必然更加突出。而且企业在通过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和学校实现了共赢,学生得到了锻炼,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培养未来的员工,从而缩减招聘成本。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融入社会的程度显得没有这么深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社会实践方面要么是学生自行开展社会调查,要么是学校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参观游览,存在着随意性、娱乐性、表面化的特点。即使学校开发了一些地方资源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很难实现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校企合作那样的效果。此外,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社会机构和学校之间也没有建立起很好的共赢关系,双方都更像是在“完成任务”:社会机构挂个实践教学基地的牌子提高一下知名度,高校找到一个渠道走走过场应付一下上级检查。所以,要想使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像专业课实践教学那样具有深入广泛的社会化程度,还要走较长的路。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困境的解决对策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对比,可以对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不足获得一些思路。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困境,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转变态度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首先要转变人们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态度,态度转变了才会转变行为,进而找到办法。态度是意识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对人们解决困境发挥着更好的指示激励作用。高校从上到下,都应该转变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态度。首先,校领导需要转变态度,需要吃透国家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文件精神,深刻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义。其次,教师需要转变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态度,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束缚,将思政课的实践性同思政课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理论性提高到相同的重视程度。要增强自身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同感,有意识地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强理论教学融合实践教学的研究,积极投身实践教学一线。最后,学生需要转变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对自身素质提高、未来职业发展、人生价值实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在实践教学中玩”向“在实践教学中学”的转变。(二)深化改革20xx年4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xx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在新时代,中国”面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各高校也需要树立这样勇毅改革的决心,做出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行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不单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一个部门推进的改革,而是学校从战略层面出发,从领导层推进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要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兼顾各门课程,兼顾各个部门、各个二级学院。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个别院系或班级为试点,逐步全面推进具有理论依据的、各门思政课程均开设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三)完善机制首先,要完善管理机制。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能只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一个部门管理,要建立分管领导甚至校党委书记为领导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学生处、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深入参与。领导小组要完善教学大纲,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细化操作规程。其次,要完善监督机制。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要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列入到监督考核当中,不能只监督思政课理论教学,而不监督实践教学。最后,要完善考评激励机制。要构建目标考评、过程考评、结果考评三位一体的考评体系,将学生、教师、相关部门都列入考评对象,力求做到考评形式多元化、考评过程公正化、考评结果有效化。可以参考一些专业课的考的方法,探索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此外,对考评结果好的实践项目、指导教师、学生团体和个人都要奖励激励,促进考评机制良性运转。(四)加大投入加大投入要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全方位加大投入。在财力方面,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要等同于甚至高于专业课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经费预算。在人力方面,各高校要严格按照1:350的要求配足配齐思政教师,让思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当中。此外还可以借鉴专业课在企业聘请“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成功经验,将有相关经验的人员聘请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实践教学教师。同时要加大在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让在校教师能够实现思政课理论教学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双肩挑”,将思政教师培养出较强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在物力方面,要加强思政教学基地的建设。除了利用地方资源合理地开发稳定、多样、持久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外,各高校还要立足本校资源、结合本校特色,设计、开发、建设专门的校内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如上海建桥学院立足“雷锋”校园文化,建设了雷锋馆,就是一种很好的本校自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尝试。含关于民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住”是旅游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宿作为一种新兴的乡村旅游资源,具备独特的自然风光、文化风情、慢生活体验,应用场景丰富、带动性强,成为了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近年来,XX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贯彻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擘画发展蓝图,打造特色民宿品牌,积极扶持民宿经济发展,将民宿产业作为推进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一)打造特色民宿新品牌。紧抓重大机遇,全面打造民宿品牌。一是实施主题民宿1133工程。各乡镇办重点培育1个以上特色旅游民宿示范村(或精品民宿),着力培育3个旅游民宿重点乡镇,打造3条主题旅游民宿线路,努力构建村落有民宿点、乡镇有民宿群、全区有民宿带的民宿发展新格局。二是建立区域特色资源库。对全区乡镇办选报的资源点,逐村逐点实地走访,普查内容包括镇村环境、民俗民情、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情况、一类水库、二类水库等基本指标,通过广泛搜集资源信息,确定资源主体、有无开发可能性,进一步挖掘现有区域特色资源,选择有条件的民宿作为示范点,列入资源库。截止目前,全区共收集上报民宿资源点位共X处。三是引进优质团队。引入借宿、小住一下、斯维登、宿描等优质团队,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原则,推进民宿整村运营打造。目前,全区具有一定规模民宿X家,其中XX民宿已被评选为省旅游精品民宿。XX基地已顺利建成,投入运营,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二)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坚持以点带面、以面连线,围绕“茶旅融合”“茶食品鉴”“红色旅游”“农耕文化”“多彩田园”等建设主题,着力建设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民宿项目。一是出台政策引导。紧扣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坚持可持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民宿发展的实施意见,拿出XX万对精品民宿、登记民宿、招商入住品牌民宿、整村开发民宿给予奖励扶持,把自然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用“美丽经济”反哺“美丽资源”。二是深挖文化铸魂。依据现有村落、农庄、农家乐的不同风格,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茶文化和红色文化,持续释放“山水茶城”中蕴含的自然、生态、文化等文旅元素,将文化要素融入到民宿的设计、装修、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三是路网提质增效。启动1号旅游风景道提质改造,线路建设突出沿线景观风貌及道路风貌,实现“一镇一样版、一村一特色”。实施综合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后将充分发挥缓解交通压力、提升通行安全、串联优质景区、美化路域环境等积极作用,形成旅游交通圈,让游人进得来,停得了,住得下。(三)探索联农助农新模式。建立了“企业+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大批村民变身服务员、售货员、厨师、导购员,加入全域旅游产业链,民宿已成为连接一二三产业、打通产供销的有效纽带。一是持续放大乡村旅游富民惠民作用。如XX基地,项目员工绝大部分从当地招募,提供了超百个优质就业岗位,项目一经开放运营,就吸引了大量省内外客户踊跃而至,为周边农家乐、民宿引流了大量客户,间接带动了周边民宿、农家乐的增产增收,极大地刺激了当地经济发展。项目运营团队与当地茶农达成合作,茶农提供茶叶制品,项目运营团队提供IP营销、拓宽销售渠道,带动X万茶农参与茶旅融合产业并增产增收,壮大村集体资产、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参与帮扶提高农户收入。XX项目,以全区涉农乡镇办村民为收益对象,重点关注脱贫户及监测户受益情况,促进贫困人口务工增收。区财政局、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区乡村振兴局与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已签订项目财政衔接资金资产收益提取协议书。二、存在的问题(一)专业化品牌化程度不高,主题特色不鲜明。辖区民宿经营者主要是农民,经营理念较狭窄,大多数民宿,还只停留在最简单的”吃+住”,民宿主题不突出、特色不明显,管理服务人员的职业化程度较低。民宿的市场定位模糊,没有针对企业管理者、退休职工等不同的消费者而进行市场细分,部分仓促“跟风”的民宿重模仿、轻创意,导致了客流量严重不足。少数民宿参照了精品酒店的经营模式,装修精美,装饰豪华,服务设施齐全,但价格不菲,多数旅客望而却步。民宿的定位、经营模式各不相同,以至于同业之间差异显著,服务和营销水平参差不齐,个性化服务有待提高,不能完全满足游客需求。(二)整体规划意识缺乏,资源整合能力弱。乡村创业的业态互补,需要有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住宿服务、农副产品种植采摘服务、民俗文化的演艺服务、特色的餐饮服务、手工艺品伴手礼店、配套旅游设备服务等。辖区大部分民宿还处于农家乐水平,对周边的生态和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不够,内容少,缺乏特色,并且布局相对分散,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未形成规模效应,民宿共享经济价值得不到体现。(三)证照手续办理复杂,合法经营监管难。辖区民宿基本是由农民自行建造,无法提供竣工验收报告,按照有关规定不能取得消防安全许可证。由于政策规定大部分农村住宅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层,最高不得超过8米”,房屋面积往往限制在200平方米左右。随着民宿行业规模扩大,普遍存在的无证经营民宿,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受限。行业管理无规章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卫生管理、监督检查、安全管理等方面,监管较为困难,因为政府职能部门没有执法依据,无法及时处理民宿的消防、安全、卫生、环保等问题,甚至产生安全隐患。(四)部分项目进展缓慢,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部分民宿项目起步较早,但由于规划、设计、资金等原因,出现项目停滞、无法运营等现状。比如涉及自然保护区及生态红线,手续需要上级审批;暂缺相关手续办理费用;疫情导致设计单位进度较慢;征地拆迁工作进度缓慢;资金缺口较大导致项目方放弃投资;设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等。三、下一步建议(一)统一标准,规范引领产业发展。邀请专业规划编制团队,在已有规划编制基础上,研究制定民宿行业的布局规划,并根据自然景观、街区条件等,出台相应的民宿发展规划线路图,明确重点发展区域,充分考虑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形成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的民宿发展规划。同时,优化产业链发展,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建立专家智库,促进产业链延伸,突出民俗活动、休闲娱乐、健身养老等不同主题,打造适合不同消费者群体、多层次、多元化的民宿产业体系。(二)差异布局,明确重点突出特色。形成类型多样化、风格多样化、体验项目多样化的民宿产业格局,避免低层次的同质化和恶性竞争。一是设计差异化。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地域文化元素,传达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别具匠心和相映成趣的基础上,满足游客对旅游住宿舒适、安全、卫生和品质的需求。如XX项目,利用修复后的矿山打造特色民宿。二是服务差异化。高度重视游客需求,注重与游客的良好互动,进行关系营销和情感营销,通过提供个性化、人情化的服务建立竞争优势。三是市场差异化。进行市场细分,以有效地避免市场选择和定位模糊导致的竞争加剧。例如与旅行社和学校合作,开发户外研学产品,带动当地居民生产土特产进行销售等等。(三)强化服务,倾力为企排忧解难。文旅行业的崛起,离不开市场主体的齐心协力,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加持”,拿出“真金白银”,当好“店小二”,积极搭建平台,规范市场经营,既帮助民宿企业纾困解忧,更助力企业抢占先机,领跑市场。一是服务助企。在关于实施百家主题民宿示范工程的十条意见(试行)的基础上,结合辖区实际,出台管理办法和实施办法。通过制定各类政策惠企,给予企业政策扶持,促进民宿产业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二是环境活企。探索免审即享,先“批”后“审”,以管代审,结果互认等模式,为民宿管理规范提供依据,为民宿企业事项办理提供便利。结合“万人助万企”活动,通过政府引导、大力宣传推介优秀民宿案例并总结推广经验,引领民宿产业逐渐走上合法化、规范化、精品化道路。三是政策惠企。提供基础的、普惠性政策服务,设立专项补助资金,为民宿产业输血充能。制定民宿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对于优秀民宿依照等级给予相应奖励。(四)招商配套,助力产业协同发展。以产业大招商为抓手,引进旅行社等服务类企业,大力培育和丰富民宿旅游业态,促进景区周边街区提质发展,助力民宿产业整体高质量升级。一是注重精准招商。以“云”为媒、以“网”为桥,通过“视频洽谈”“网上签约”等新模式开展“云上招商”活动。主动对接本地企业、城乡居民,推荐优质资源点,鼓励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人员等兴建精品民宿,借力民间资本,助力民宿产业发展,形成多点开花的良好格局。二是完善配套服务。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大民宿发展区域道路、通信、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及智慧旅游建设力度,建设户外休闲、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休闲配套设施,打造一站式沉浸体验服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三是紧抓项目建设。做好民宿项目的联系指导服务工作,积极盘活原有存量项目,及时化解相关矛盾纠纷,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尽快完工投入运营,带动群众致富。(五)加强营销,激发市场潜在活力。据调查统计,大众获取民宿信息的线上渠道主要有、微博、美团、携程、抖音、蚂蚁短租等app,这些线上宣传方式均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广泛且成本较低的优势。政府和民宿经营者应选择多种线上营销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在宣传方式上可采用发布故事短片的形式,以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或者与知名博主合作,通过直播、撰写旅游文案等形式,利用其粉丝效应以提高民宿的知名度。还可以开通公众号,开设线上预约和点评功能,为消费者了解民宿和预定提供便利。(六)成立协会,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成立民宿行业协会,整合行业资源,规范行业经营行为,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维护行业合法权益。民宿业者可以在经营管理上相互借鉴和学习,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促进行业共同发展。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不断推动民宿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繁荣、健康发展,助推全区民宿产业提档升级,展现民宿产业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