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中国能源革命促进项目环境与社会管理框架(2023).docx

    • 资源ID:798461       资源大小:214.68K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能源革命促进项目环境与社会管理框架(2023).docx

    中国能源革命促进项目(P175708)环境与社会管理框架项目管理办公室2023年11月目录执行摘要11 .前言31.1 项目背景31.2 项目内容31.3 机构安排41.4 本框架目的51.5 本框架编制方法51.6 本框架适用范围52 .环境与社会基线62.1 国家层面62.2 省级层面83 .环境与社会法律框架133.1 世行的环境与社会框架133.2 中国的环境相关法律体系153.3 中国的社会相关法律体系分析194 .环境与社会初步评价314.1 环境与社会效益314.2 环境与社会风险识别和筛查314.3 环境与社会影响初步评价374.4 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措施385 .环境与社会管理Sjr405.1 总体要求405.2 技术援助子项目管理程序405.3 利益相关方参与415.4 承诺计划426 .信息公开与利益相关方参与437 .环境与社会管理机构和能力建设447.1 机构安排与职责447.2 能力评估与培训计划468 .项目监测与报告488.1 监测与监督488.2 报告制度48附件49附件1:技术援助子项目工作任务大纲(TOR)环境与社会基本要素49附件2:技术援助子项目环境与社会风险筛查清单50附件3:环境与社会管理绩效报告指示性模板52表目录表项目活动清单4表31:世行ESSS相关性分析13表32:可能适用的世行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EHSGS)15表33:国内与环境、健康及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16表3-4:适用的国内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24表4-1:第一部分国家层面政策研究与技术支持项目活动环境与社会筛查32表4-2:第二部分省级层面试点示范项目活动环境与社会筛查33表4-3:第三部分能力建设与项目管理活动环境与社会筛查36表7-1:外部环境与社会专家主要资格条件46表72:环境与社会管理培训计划48图目录图5-1:环境与社会管理流程41图6-1:环境与社会文件初稿公示44图7-1:环境与社会管理机构框架45缩略语CIA累积性影响评价EHSG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ESCP环境与社会承诺计划ESF环境与社会框架ESIA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价ESMF环境与社会管理框架ESMP环境与社会管理计划ESSs环境与社会标准GEF全球环境基金GHP良好国际行业实践1.MP劳工管理程序SEF利益相关方参与框架SEP利益相关方参与方案SESA战略环境与社会评价TA技术援助TOR工作任务大纲执行摘要全球环境基金(GEF-7)将支持中国政府开展中国能源革命促进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世界银行为国际执行机构。本项目将通过开展国家层面的政策研究和选定省份的省级层面试点活动,促进中国电力与供热领域的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本项目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国家层面能源转型政策与管理框架:通过技术援助完善政策体系与管理框架,促进电力与供热领域的能源转型并解决主要问题,重点关注五个领域:(a)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机构能力,以促进电力与供热领域的能源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b)推进电力市场改革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C)通过改进跨省输电和储能部署、探索虚拟电厂等创新方案,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d)通过强化绿色电力电证书等激励政策,推广绿色能源消费,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消费端的应用水平;(e)完善法律法规框架,推动化石燃料生产消费为主的地区实现平稳过渡,缓解能源转型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的不利影响。 第二部分省级层面试点示范:支持省级层面在五个示范省(浙江、青海、陕西、安徽、海南)选定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活动,落实国家级政策,消除制约能源转型的主要障碍。重点开展以下领域的活动:(a)供热领域的脱碳行动;(b)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C)推广绿色能源消费。 第三部分能力建设与项目管理:支持机构能力建设,促进能源转型,开展项目管理,包括培训、研讨和调研,以及对项目产出进行监测与评价。为有效管理项目活动潜在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和影响,按照世行环境与社会框架(ESF)的要求,本项目评估前编制了“环境与社会管理框架”(ESMF,以下简称本框架),提出了本项目环境和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流程,指导本项目活动在设计与实施中有效地开展环境与社会风险和影响筛查、评价及管理,以更好地促进本项目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框架的重点内容包括: 环境与社会风险和影响初步评价:本项目总体上会带来清洁低碳能源发展产生的环境与社会效益,完善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所需的法律、政策、技术和市场机制,并在省级层面开展电力和供热领域的试点示范项目,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降低煤炭份额,从而削减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应对气候变化做贡献。同时,项目实施也存在一定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和不利影响。实施技术援助(以下简称技术援助)子项目本身不会产生显著的直接环境与社会负面影响或风险,但可能会涉及潜在的利益相关方参与不足、劳动者(主要为技术援助活动实施人员)的健康和安全等社会方面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技术援助子项目研究或设计成果的实施可能引发下游相关活动而间接产生下游环境与社会风险和影响(比如储能设施、风电场、光伏电站、输变电设施、热电联产设施、工业余热利用设施、热交换站、供热管网等的建设、安装和运行中产生的风险、影响和危害,包括施工影响、环境改变或干扰、大气污染物排放、电磁辐射、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火灾爆炸、职业健康与安全、社区健康与安全、征地拆迁、少数民族影响等)。综合考虑技术援助子项目涉及利益相关方的广泛性和下游活动的多样性,本项目总体环境与社会风险等级定为“较高”。 环境与社会管理程序:对于技术援助子项目,本框架将制定环境与社会风险和影响管理程序,包括:环境与社会风险排除和筛选;环境与社会文件的确定、编制和审批;管理措施的实施;监测与报告;绩效评估;信息公开与利益相关方参与等。 信息公开与利益相关方参与:贯穿每个子项目生命周期都要开展信息公开、利益相关方参与及申诉处理。本项目评估前编制了一份独立的“利益相关方参与框架”(SEF),初步识别并分析了项目的主要受影响方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包括弱势群体),以及他们的需求、受到项目的影响和对项目的影响力。该“利益相关方参与框架”(SEF)明确了在技术援助子项目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准备阶段、研究阶段和评审阶段)项目办和技术援助项目研究机构的职责。该“利益相关方参与框架”针对技术援助子项目制定了相应的信息披露、利益相关方磋商的策略,包括主要的内容和方法,同时对本项目的外部沟通机制和监测机制提出了要求。项目办需确保本项目的环境与社会文件,即“环境与社会管理框架”(ESMF)、“利益相关方参与框架”(SEF)、“环境与社会承诺计划”(ESCP),都要在项目评估前进行公开和披露。 能力建设:本框架针对项目办、省级试点项目实施单位、其他利益相关方等制定了相应的能力建设培训计划,以提高项目实施过程中环境与社会管理水平,确保本框架得到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 环境与社会承诺计划(ESCP):该计划将作为本项目法律协议的一部分,使项目办承诺遵循本框架的要求,对所有项目活动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和影响进行妥善管理,并向世行提供定期的进度报告,对环境与社会管理框架”(ESMF)、“利益相关方参与框架”(SEF)、“环境与社会承诺计划”(ESCP)的实施情况和绩效进行总结汇报。1 .前言1.1 项目背景2020年,中国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双碳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面临巨大的挑战。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必须大幅减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尤其是电力和供热领域高度依赖燃煤,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在电力领域,2022年煤炭发电量约占总发电量的60%;在供热领域,70%的供热能源来自煤炭,另外20%来自天然气,1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等其他能源。21世纪以来,中国利用全球环境基金(GEF)资金,通过与世界银行合作,实施了一系列GEF项目,有效推动了能源减碳行动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2021年,国家能源局申请全球环境基金赠款1743万美元,推动实施“中国能源革命促进项目”(即本项目),以加速推进电力和供热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提高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开发利用及并网消纳水平。1.2 项目内容本项目总体目标是通过支持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和省市层面的能源转型示范,提高电力领域和供热领域的可再生能源占比,推动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本项目包括三部分活动内容,具体活动见表11:第一部分国家层面能源转型政策与管理框架:通过技术援助完善政策与法规框架,促进电力与供热领域能源转型并解决关键问题。第二部分省级层面试点示范:支持省级层面在选定领域的试点示范活动,以消除制约能源转型的主要障碍。初步选择五个示范省(浙江、青海、陕西、安徽、海南)开展省级层面试点示范活动。这部分活动与第一部分活动密切相关。试点示范活动将落实国家政策,产出结果将进一步为国家能源局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并在全国复制推广提供实证依据。第三部分能力建设与项目管理:支持机构能力建设,以促进能源转型和项目管理,包括培训、研讨和调研以及对项目产出进行监测与评价。表项目活动清单序号主题/领域类型I主要活动内容第一15分:国家层面能源转盲首政策与管理框架1.1完善政策与法规框架,促进电力与供热领域能源转型并解决关键问题TA21.1.1 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机构能力,以促进电力与供热领域的能源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11.2推进电力市场改革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1.1.3 通过改进跨省输电和储能部署、探索虚拟电厂等创新方案,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1.1.4 通过强化绿电证书等激励政策,推广绿色能源消费,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消费端的应用水平;1.1.5 完善法律法规框架,推动化石燃料生产消费为主的地区实现平稳过渡,缓解能源转型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的不利影响。第二音F分:省级层面试点示£2.1供热领域的脱碳行动TA22.1.1 研究改善供热领域规划实践2.1.2 研究建立可持续地热供暖法规框架2.1.3 推广陕西省供热领域改革与脱碳发展经验2.1.4 开展取暖监测体系研究与平台开发2.1.5 研究居民取暖创新机制,开展供热计量计费的市场化服务试点2.2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水平TA22.2.1研究利用太阳能热电设施、电池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储能应用,以及跨省输电网络等技术和运营手段,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和可再生能源接入能力2.2.2研究改进电网运行、调度和监测实践,包括电网运行数字化2.3推广绿色能源消费TA22.3.1 研究建立省级绿电核算监测、报告与核验(MRV)系统,尤其针对工业和企业,建立包括绿电交易市场和绿证在内的、基于市场的管理机制2.3.2 研究提升MRV系统与国际标准的兼容性,特别针对出口企业,证明其在出口目的地的可再生能源消耗量2.3.3 研究完善政策框架和激励措施,促进包括工业园区和城市在内的园区低碳发展,以提高这些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水平第三«!F分:能力建设与项目管理3.1能力建设与项目管理TA33.1.1 项目成果监测与评估3.1.2 开展培训、研讨、调研等活动,提高组织机构能力并促进知识共享3.1.3 项目管理1.3 机构安排项目办:国家能源局将成立国家级项目办,服务于整个项目准备期和实施期,主要负责整体项目的日常管理,协调跨部门和跨地区合作,与世行联络对接,并负责国家层面子项目的实施。项目办下设综合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环境与社会管理等团队。其中,环境与社会管理团队由环境与社会专业人员组成,在外部环境与社会专家的协助下,总体负责本项目环境与社会管理工作。专家小组:项目办将成立一个专家组,由能源、环境、社会、信息化等领域具有较高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受项目办委托,为本项目实施提供技术咨询与支持。专家小组至少包括一名环境专家和一名社会专家,协助项目办和省级实施单位开展环境与社会管理工作。1世行根据技术援助与ESF技术说明,将技术援助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技TAl支持未来投资项目(无论是否由世行资金支持)的准备工作。第二类TA2支持政策、方案、规划、战略、法律框架的制定。第三类TA3支持借款人的能力建设。省级试点项目实施单位:根据目前的机构安排,除了青海省试点活动将由中国绿色发展投资集团(一家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受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鲁能新能源公司青海分公司直接实施,其他省份的试点项目将由各省相关政府部门(比如发改委、能源局、住建厅等)实施(但存在未来实施过程中部分活动由其他国有企业实施的可能性),负责省级技术援助活动实施中的管理与协调,明确省级试点活动的范围,制定工作大纲等。每个省级实施单位都将指定人员负责完成省级子项目的环境与社会管理工作。1.4 本框架目的由于具体的政策研究课题内容需要在实施期间才能明确,因此本项目采用框架形式进行环境与社会管理。本框架是为识别、评价、监督和管理所有项目活动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和影响提供程序和技术指南,包括: 针对评估前拟定的项目活动范围,对总体环境与社会风险和影响(含技术援助活动下游风险和影响)进行识别和评价,以初步了解本项目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水平; 制定管理程序,指导未来子项目活动潜在环境与社会风险与影响(直接的2、间接的3、累积的4、下游的影响)的识别和筛查、环境与社会文件的准备和审批、措施的实施和监督、信息公开、利益相关方参与、监测与报告等工作; 审查项目办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机构和能力,提出能力建设计划; 提出项目整体的环境与社会监测和报告要求。1.5 本框架编制方法本框架是按照世行环境与社会框架(ESF)和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EHSGs)以及中国的环境与社会相关法律法规等要求,针对本项目特点和活动内容编制而成。编制工作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资料收集:项目活动实施方案、项目省背景资料、适用的环境与社会法律法规、相关的技术文献与资料等; 利益相关方磋商:识别利益相关方,因疫情影响通过在线访谈与视频会议等方式了解各利益相关方对本项目的需求和意见; 分析与评价:利用资料收集、文献研究、在线访谈与研讨等形式获得的成果,全面分析本项目的总体环境与社会风险和影响,制定管理程序并编制本框架。1.6 本框架适用范围本框架适用于本项目下所有活动。如果项目活动内容在准备或实施中发生重大调整,项目办将对新的项目内容进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筛查和评估,同时更新本框架,实施前向公众披露,并提交世行审批。2直接影响是指由项目引起的,并且在项目所在地同期发生的影响。3间接影响也是由项目引起的,但与直接影响相比,其发生更晚或距离更远,但仍可合理预见,不包括诱发影响。4累积性影响是项目的增量影响,包括过去、现在和计划开展的与项目相关的开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项目引发的、稍晚或在其他地方开展的计划外但可预计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是个体活动的单独影响可能并不显著但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活动的累积效果则是重大的。2.环境与社会基线本框架仅从宏观层面对与项目活动相关的行业背景、环境与社会管理实践等进行综合介绍,未来各子项目所涉及的具体环境与社会基线情况(如自然环境状况与质量、社会与经济条件等)将在相应的环境与社会评价文件中加以描述。2.1 国家层面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经济快速增长,推动能源消费持续增加,也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压力。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一直占据着首要位置,发电是中国煤炭消耗的最大领域,电煤消耗量占全国煤炭消耗总量的比重从2010年的44%提高到了2018年的50%以上。由于煤炭所占比重很高,燃烧煤炭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之煤炭是高碳能源,中国因此承受了来自煤炭消耗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压力。为解决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加大了污染治理和碳减排力度.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号召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进能源消费革命,优化能源结构,拓展能源国际合作,推进能源科技创新。2017年又启动了“蓝天保卫战”,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并逐渐替代煤炭资源。经过不断的努力,2015年至2019年,中国GDP连续保持6.6%年增长率,但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仅为2.9%,能源效率明显提升;同时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比重持续增长,从12%提高到15.3%;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逐步提高并达到世界最高水平。2020年9月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电力领域需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并降低煤电占比。数十年来中国主要依靠煤电提供电力供应,新形势下必须进行电力转型。2019年,电力领域碳排放约占全国能源行业总排放量的42%,主要来自于燃煤电厂。因此煤电企业是整个能源行业减碳的主体。“十四五”期间能源转型的总体原则之一就是严格控制煤电总量,优化煤电布局,转变煤电定位。新增煤电布局在西部北部;东中部尽可能不再新建煤电,或者仅建设电力保供必须的煤电5。同时,坚持清洁高效原则发展火电,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执行更严格能效环保标准。煤电机组发电效率、污染物排放控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6。电力转型将对煤电行业及其上游煤炭行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根据中煤协“2021年煤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蓝皮书”,2020年,煤炭行业全行业从业人员接近285万人,其中大型煤企从业人员210万人。这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的2018年数据(从业人员347.3万人),已有比较大幅度的下降。随着煤电煤炭行业的转型,从业人员数量会进一步减少。针对煤电煤炭行业转型过程中的职工补偿和安置,中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保障职工的权益。比如,中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在符合第四十条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下,按照第四十七条规定予以相应的经济补偿;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5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中国“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研究,2020年6月6国务院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2020年12月合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在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过程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1632号),明确了鼓励企业内部分流、促进转岗就业创业、符合条件人员实行内部退养、运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等分流安置渠道及配套政策措施:针对职工安置工作中的新形势新问题,特别是去产能企业和分流职工反映的突出诉求,相继出台了关于做好2017年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24号)、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828号)、关于切实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956号)三个专门文件,持续拓展分流安置渠道,强化配套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供热领域能源转型是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一个重要挑战,由于高度依赖煤炭作为能源,供热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0%。该行业总供热量的70%来自煤炭,20%来自天然气,1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电能等其他能源。与电力领域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和份额快速增长的相比,供热领域从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的过渡需要加快,因为一方面该行业在经济上仍然不可持续,另一方面,煤炭仍然是稳定供热的最经济的解决方案。推进供热领域的能源转型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经济承诺,提高供热领域的财务生存能力对于使用清洁能源替代煤炭供热至关重要,改善供热系统设计和运行模式对于提高需求侧能源效率至关重要。储能行业加速发展对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储能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在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各个环节提供长时或短时支撑和调节。储能的技术手段包括物理储能(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电磁场储能(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储能等)和电化学储能(铅酸电池、液流电池、锂离子电池等)。同时,储能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也存在一定的生态、安全和环境风险。抽水蓄能电站的上库和下库建设,会造成一定面积淹没,无论是人工造湖还是利用水库,都会改变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生境,干扰局部生态平衡,因此国家要求优化选址、生态补偿、保证下泄生态流量等措施以降低不利影响。新型储能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由于内部容易短路等原因引起热失控而容易燃爆;且电池寿命一般不长,更换下来的废旧电池会形成危险废物。近年来,国内外已发生多起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事故,其中2021年“4.16”北京储能电站安全事故造成多人伤亡,为整个储能行业敲响了安全的警钟。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2021年9月)本着安全第一、包容审慎的原则,对新型储能项目在各个阶段的责任主体提出了明确的安全管理要求。废旧电池因所含铅、电解液等危险废物而危害环境与人类健康,而电池回收领域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和产业,专业而合格的企业数量非常有限,大多数废旧电池都是由小型、非专业企业在回收,还不能完全符合电池回收的标准要求7。为此,2020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新增加了铅蓄电池、车用动力电池等产品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生产者按照规定以自建或者委托等方式建立与产品销售量相匹配的废旧产品回收体系。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针对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安全、评估、在线监控、运行维护、应急预案等方面提出管理要7世行中国口I再生能源与电池储能促进项目环境与社会管理系统,2019年4月,华夏银行求。同时,通过世行“中国可再生能源与电池储能促进项目环境与社会管理系统”(P163679)等项目,中国政府在储能行业废旧电池管理方面也获得了更多的经验。2.2 省级层面2.2.1 浙江省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面积10.55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0全省山地和丘陵约占75%,平坦地约占20%o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18oC,年日照时数IIoo2200小时,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左右,气象灾害繁多。海岸线(包括海岛)长6400余公里,占中国的20.3%,居中国首位。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937亿m3。全省森林覆盖率为61.24%,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7个。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192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5种。根据2022年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省11个设区市生态质量指数(EQI)8在52.2-82.7之间,全省90个县(市、区)EQl值在41.489.7之间。2022年全省11个设区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9.3%,六项污染物即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Io)、臭氧(。3)、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一氧化碳(CO)浓度分别为24ugr343ugm3>154ugm36ugm3>25ugm30.8ugm3;全省66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4.2%,PM25、PMlo、。3、So2、No2和Co浓度分别为23ugm3>39ugm3137ugm3>6ugm3.20ugm3和0.8ugm3o据浙江省统计局发布数据,2022年全省常住人口6,57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比3.43%o全年GDP为77,715亿元,位居全国第4;比上年增长3.1%,增速排名全国14位。人均GDP为118,496元,位居全国第5。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3.0:42.7:54.3。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比上年增长11.9%,单位增加值能耗上升7.4%o其中,千吨以上和重点监测用能企业能源消费量分别增长10.1%和11.8%,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上升5.4%和5.7%o9规模以上工业中,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31.9%,占比降低0.6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取得一定成效。2020年浙江省首次发布浙江省适应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显示,近60年其温度平均上升超1.5,台风、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寒潮、大雪等极端气候灾害越来越频繁,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威胁了生存环境和生态安全。为此,浙江省积极推进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2017年率先出台了浙江省温室气体清单管理办法,对省市县三级清单相关活动实施统一管理和监督。“十三五”期间,浙江省通过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和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多渠道拓展区外来电等措施来提高全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例。到2020年全省己逐步形成以风、光、水和生物质发电为主,海洋能、地热能、储能为辅的多能互补发展格局。2020年全省万元GDP能耗0.37吨标准煤,能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B根据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2021年),生态质量指数EnVironmemalQUaIitylndeX(EQI)(EQI)=O.36*生态格局+0.35X生态功能+019X生物多样性+0.10X(100-生态胁迫)。根据生态质量指数值,将生态质量类型分为五类,即一类(EQI70)、二类(55SEQl<70)、三类(40EQI<55)、四类<30EQK40)和五类(EQI<30)。92022年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dtii.zi.ovcnart2023316art12291292055080307.html.浙江省统计局,ht0tiiziovcnart2O23316art12291292055080307.html.尽管成效显著,浙江省能源结构中仍然是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占比偏高,能源清洁低碳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本地光照辐射不强、海域受台风影响严重、土地空间制约日益严重,因此该省新能源项目资源禀赋一般。另外,外来非水可再生能源电量增加空间有限,导致省内能源行业压力倍增。同时新能源项目造价偏高、中央财政补贴政策取消,造成海上风电、部分光伏发电等项目仍不具备平价条件。因此,建立绿色电力积分交易体系将从解决现行绿证制度困局、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引导绿色消费理念等三个方面推动全省能源消费结构绿色低碳转型。222青海省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面积72.23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7.5%。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青海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5.19.0。C之间,年平均日照时间23363341小时,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11亿m3o全省森林覆盖率为7.5%,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8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4种。根据2022年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在36.51-70.75之间,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2022年全省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6.4%,PM”、PMm。3、So2、NO2和CO浓度分别为20ugm3>38ugm3>133ugm3>12ugm3>14ugm3和10ugm3o据青海省统计局发布数据,2022年全省常住人口59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比49.47%o主要少数民族为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全年GDP为3,610.07亿元,位居全国第30位。人均GDP为60,724元,位居全国第24位。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0.5:43.9:45.6o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清洁能源发电量700.14亿千瓦时,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比重为81.4%。 2022 年青海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至2018年青海省年均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7353.9万吨Co2当量,不足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全省温室气体排放量中70%来源于能源活动。为应对气候变化,青海省正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并完成12家发电企业碳排放配额预分配工作。青海省日照充足,光热资源富集,同时有大面积戈壁荒滩,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具有得天独厚条件;太阳能、水能、风能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地热能、天然气、页岩气储量丰富,盐湖锂资源、熔盐资源优势显著,为储电、储热先进技术和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支撑条件。截至2020年底,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90%)和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均居全国第一;集中式光伏、光热、电化学储能等开发利用水平高。在能源清洁消费方面,非水电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超过25%,居全国第一;可再生能源总量消纳比重接近85%,位居全国前列;实现高比例清洁电力跨区外送。2021年7月,青海省政府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20212030年),青海省将建成全国首个省域零碳电力系统。在“十四五”初期实现丰水期煤电全停的全网绿电实践;在2030年前完成存量煤电转调相机或紧急备用电源改造,在系统中仅发挥支撑调节和紧急备用功能,实现煤电电量清零;打造零碳电力系统。青海将结合水电、光伏、风电、光热发电及各类储能技术特性和技术特点,持续健全多能互补运行体系。2.2.3 陕西省陕西省位于中国中部,黄河中游地区,面积约20.56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2.14%0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境内有许多著名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秦岭山脉等。陕西省横跨三个气候带,即北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中温带气候,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全省平均年气温为9-16久,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亳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45亿m3。全省森林覆盖率为45%,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43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种。根据2022年陕西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省生态质量指数为71.35,生态质量属于一类。2022年全省10个设区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6.6%,PM”、PMlo、。3、So2、NO2和CO浓度分别为39ugm3>66ugm3>151ugm38ugm329ugm3ft1.2ugm3;全省122个县区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1.5%,PM25>PMlo、。3、SO2、No2和CO浓度分别为34ugm63ugm3>146ug/m39ugm324ugm3W1.4ugm3o据陕西省统计局发布数据,2022年全省常住人口3,95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比0.56%o主要少数民族为回族、满族、蒙古族等。全年GDP为32,772.68亿元,位居全国第14位。人均GDP为82,864元,位居全国第12位。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9:48.6:43.5 2022 年陕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SnZ3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陕西省能源产业运行情况,httu:WWW 240stigb202303t20230302 2276793 waD.html.o2022年陕西省原煤产量过200万吨企业94家,较上年增加10家,占规模以上原煤产量的85.3%,合计增速为6.3%。2022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11.3%o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13.0%,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88.3%,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分别增长22.4%、5.6%。13陕西是中国北方依赖煤炭和天然气作为主要供热燃料的省份之一,地热和工业余热作为替代的清洁热源具有很好的潜力。陕西省供热总面积约为10亿m2,主要能源为煤炭(59%)、天然气(37%)和其他能源(4%)o2020年,全省城区供热总面积达4.75亿m2,年供热量约1.5亿吉焦,其中约90%用于住宅,其余用于公共建筑。近年来,通过努力实施清洁供热,全省51%的城市供热面积由燃气供热锅炉提供,42%由燃煤热电联产提供,其余7%由地热、燃煤供热锅炉、热泵和工业余热提供。农村地区仍以煤炭为主要供热燃料,包括家庭燃煤炉灶和小城镇分散的燃煤供热锅炉。陕西省具有良好的地热和工业余热潜力,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2021年全省地热累计供热面积3445万m2;焦化、水泥、钢铁等行业的工业余热潜力约为2.63亿吉焦,若加以开发利用,可满足城区供热需求。自2022年初以来,陕西省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府规划,促进供热领域脱碳,包括:(a)推进绿色循环经济,到2025年实现7000万m2地热供暖目标;(b)实施新的蓝天保卫战工作方案,促进清洁能源使用,替代分散式和分布式煤炭供暖;(C)将发展清洁供暖作为提高非化石燃料能源份额的关键措施之一,并纳入陕西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2021-2025年);(d)与世行合作开展陕西供热领域脱碳项目(P177841),以推进清洁供热投资与供热领域改革。2022年,省政府发布了陕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2020年的8%提高到16%,到2030年提高到20%,其中清洁能源供热是优先发展内容之一。2.2.4 安徽省安徽省地处中国华东地区、长江三角洲腹地,面积13.94万km2,占全国的1.45%0全省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417。C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716亿m3o全省森林覆盖率30.22%,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40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1种。根据2022年安徽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3.39,生态质量为二类。2022年全省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1.8%,PM2,5>PM10>。3、So2、No2和CO浓度分别为34.9ugm3>58ugm3>158ugm3>7ugm3>23ugr3和0.9ugm3o据安徽省统计局发布数据,2022年全省常住人口6,12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比0.71%o全年GDP为45,045亿元,居全国第10位。人均GDP为73,603元,位居全国第13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8:41.3:50.9o全年煤炭产能13016万吨。发电装机容量9219万千瓦,其中燃煤火电占比58.3%,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占比39.2% 2022年安徽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tjj.ah.gov.en/ssah/qwfbjd/tjgb/sjtjgb/147903181 .html7eqid=ffa3c2b700028b9a00000006643565ec.o全省煤炭行业从业人数约18.9万人。安徽省201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32473万吨,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79.8%;从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上看,2019年煤炭消费排放量达到24434万吨,占能源消费碳排放的75%。预计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排放峰值总量约为36631万吨。安徽省生物质资源贫乏,常规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能源革命促进项目环境与社会管理框架(2023).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