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3.15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馆发展的新思考.docx

    • 资源ID:81250       资源大小:35.44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15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馆发展的新思考.docx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届专业班级题目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馆发展的新思考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二O二O年月日数字人文理论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档案馆的职能定位、业务活动和人员配置。新时期,我国以综合性档案馆为首的档案馆应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数字人文理念、技术逐渐转型。既不能固步自封、墨守陈规,也不能盲目打着信息技术、数字人文的大旗,丢失了档案工作的核心与精髓。应该处理好档案工作“变”与“不变”的关系,在遵循档案发展规律,应用各项技术、工具服务于档案工作的同时,适时、适当、适度转变档案管理方式、工作理念、服务内容与形式,实现数字人文理念下档案馆的新发展。关键词数字人文;档案馆;文化价值;信息化NewThinkingontheDevelopmentofArchivesintheDigitalHumanisticEnvironmentAuthor:Supervisor:AbstractThedevelopmentofdigitalhumanistictheoryresearchandpracticalprojectshasprofoundlyaffectedthefunctionalpositioning,businessactivitiesandstaffingofChina'sarchives.Inthenewera,China,sarchivesheadedbycomprehensivearchivesshouldgraduallyutilizedigitalhumanisticconceptsandtechnologiesonthebasisofdoingtheirjobwell.Neithercanwestandstillandsticktostereotypes,norcanWeblindlyholdthebannerofinformationtechnologyanddigitalhumanities,losingthecoreandessenceofarchivalwork.Therelationshipbetweenchangenand"unchanged"inarchivalworkshouldbehandledproperly.Whilefollowingthelawofarchivaldevelopmentandapplyingvarioustechnologiesandtoolstoservearchivalwork,thearchivalmanagementmethod,workphilosophy,andservicecontentshouldbechangedinatimely,appropriate,andappropriatemanner.Andformtorealizethenewdevelopmentofarchivesundertheconceptofdigitalhumanities.KeywordsDigitalhumanities;Archives;Culturalvalue;Informatization摘要IAbstractII前言11数字人文环境与档案馆发展概述11.1核心概念界定11.2 数字人文环境的形成与发展31.3 数字人文与档案馆的关系42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72.1统筹规划力度不足82.2资源开发亟待加强82.3资金来源渠道单一92. 4人才结构不尽合理103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馆发展的现实路径113.1以用户为中心,打造”活态档案馆”113. 2加强数据时代下的文化保护与传承123. 3拓展档案馆建设资金来源渠道134. 4加快档案“人才工程”建设进程144结语15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馆发展的新思考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教授前言“数字人文”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术语,其概念源于“人文计算”(HumanitiesComputing),当传统人文遇上计算技术,数字人文诞生了。数字人文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大致经历了人文学研究与计算技术、数字技术的交汇与碰撞、渗透与融合,在此背景下逐渐发展而来。因此,探寻数字人文与档案馆关系的发展脉络可将档案馆与人文研究的关系作为起点,向后逐渐转向为档案馆与数字人文研究关系的探索。档案馆与人文研究的关系长期以来,在西方话语中,档案馆同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统称为“GLAM”文化遗产机构(culturalheritageinstitu-tions)o出于对政府及社会组织机构各类记录、特殊手稿和重要价值的文学、历史作品的保藏,使得档案馆成为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与档案工作者建立历史性伙伴关系的重要阵地。1数字人文环境与档案馆发展概述1.1核心概念界定1.1.1数字人文“计算机与人文科学(COmPUterSandHUmanitieS)”杂志在1966年首次亮相。这一系列倡议、机构、会议、期刊的出现,共同促使了数字人文的诞生。Web2.0时代引入了新的工具,并促进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多对多的关系模式,随之而来的是交互性和用户参与度的提高,这为数字人文的研究增添了另一个箭头。数字人文的多样化源于学科和制度的多样性以及信息技术在其间的各种参与,但是,数字人文的中心和边界都是无定形的,因此,定义数字人文仍然存在很大难度。目前学界引用较多的定义有:SiemenSR认为数字人文是一种由高效计算和人文交流需求共同决定的描述性实践、一种建模或模拟的方式、一种推理的途径和一系列本体化的约束;在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的数字人文中心网站上对数字人文的解释是:数字人文包含了一系列实践和方法,如数字文本编辑、归档、出版和数据分析,数字人文是在计算机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视角下研究新媒体的一个学科领域;剑桥学者KatyBarrett在其网站发表的文章FromPamphlettoPixel:ThehumanitiesinTransition中提出了“数字人文学科”概念,是指采用电子技术处理和分析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资料,并结合人文研究方法论和电子工具创建电子历史文本的人文研究;王晓光提出数字人文是一个将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深入应用于传统的人文研究与教学的新型跨学科研究领域,它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科学领域的普及应用;徐力恒则表示数字人文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难于清晰界定,不仅过去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人所进行的界定1 SiemensR.ANewCompaniontoDigitalHumanitiesM.Acompaniontodigitalhumanities.BlackwellPub,2004.Frompamphlettopixel:thehumanitiesintransitionEBOL.(2018-9-20.httpswww.cam.ac.ukresearch7discussionfrom-pamphlet-to-pixel-the-humanities-in-transition./王晓光.“数字人文''的产生、发展与前沿.方法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li:朱本军,聂华.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会议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05):16-21.和赋予的内涵并不一致,未来还将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和再定义过程中。L1.2档案馆档案馆是国家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国家永久保存档案的中心,是各项工作利用档案的基地,中国的档案工作是由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室三大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档案馆在一个国家的档案事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档案工作发展水平的标志。档案法和档案馆工作通则中,对档案馆做了明确的规定:第一,接收与征集本级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长期和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以及有关资料,并科学地加以管理;第二,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第三,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编史修志工作。L2数字人文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数字人文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大致经历了人文学研究与计算技术、数字技术的交汇与碰撞、渗透与融合,在此背景下逐渐发展而来。因此,探寻数字人文与档案馆关系的发展脉络可将档案馆与人文研究的关系作为起点,向后逐渐转向为档案馆与数字人文研究关系的探索。数字人文,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人文计算”(HumanitiesComputing),至今有近70多年的发展历史。1949年,意大利耶稣会修士罗伯托布萨神父尝试运用计算机技术为圣托马斯阿奎那及相关作者的著作中的词汇制作一份词汇索引(IndeXVerborum),此后,计算机领域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关联合作更加密切。自2001年首次正式提出“数字人文"(DigitalHumanities)这个概念以来,在二十年间受到全球跨学科研究者们的瞩目。截止到2018年,全球范围内共有超过200个冠以“数字人文”名称的机构及平台正在运行。数字人文中心作为扛起数字人文研究大旗的重要载体,在欧美日等国,无论是线上网络平台还是实体部门的发展都较为成熟。目前,除港台地区,成立于2011年的武汉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为中国大陆高校首个也是唯个centerNet成员,可以说我国大陆地区在数字人文研究和机构的建设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简单来说,数字人文是指用新兴数字技术手段服务人文学科研究,在不影响人文学科传统研究范式基础之上,开展一些特定的数字化研究项目及活动。数字人文研究者们往往具备多学科背景,相关的数字人文研究机构也拥有一定的专职人员或各学科成员组建的团队,以在线网络平台或实体部门的形式存在。数字人文强调研究对象的数字化,强调跨学科之间的协作。L3数字人文与档案馆的关系数字人文与档案馆业务活动之间存在着双向性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方面,档案馆业务活动与数字人文项目活动存在交叉,丰富的档案馆藏资源为数字人文项目提供了信息数据基础,信息描述、档案数字资源库构建等档案馆业务活动是数字人文项目研究的子课题。另一方面,数字人文理与技术念为档案馆业务活动提供指弓I,是档案馆业务活动创新发展的新方向。1.3.1档案馆业务活动与数字人文项目活动存在交叉数字环境下,大量档案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加之数字技术本身的便捷,使得档案馆更加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业务活动中的应用。除传统档案馆外,数字档案馆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逐渐成为当下档案馆新的发展趋势。数字人文项目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海量图像集可视化、历史文物3D建模、原生数字论文的管理、主题标签应用与分析、虚拟现实游戏等。而纸质文件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描述、元数据方案设计、关联数据、信息可视化、档案数字资源库建设等应用数字技术的档案工作环节与其存在诸多交叉重合之处。以数字人文项目在档案服务利用中的应用为例,2013年,荷兰国家档案馆开设“记忆宫殿”展厅,将馆藏档案设计为虚拟的世界地图,地图上的大陆板块代表不同的馆藏数据库,城市代表档案集群。浏览者可以通过可视化技术读取该地图,从而了解馆藏。此外档案馆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各种地图进行3D转化,并使用数字叠加技术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景观。这种形式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档案文化遗产紧密结合,使利用者对馆藏历史档案“触手可及”1.3.2档案馆馆藏是数字人文研究的关键资源数字人文理念强调将“数字”与“人文”有机结合,利用数字技术整合、组织与开发各类信息资源,辅助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同时关注研发用于合作性学术工作的可迁移工具、环境和平台,强调管理在学术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将数字人文理念应用于档案馆业务活动之中,能够通过技术交流与知识互补,实现对档案工作的宏观指导。使档案馆明确自身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关注档案资源开发和服务利用,主动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开发各类数字人文工具和资源包,为研究者提供便利。长久以来,我国档案馆工作的核心都是档案物理实体和档案信息的保存,为公众等社会主体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只是档案馆业务活动的环节之一,是在利用者需要时才进行提供的被动过程。在大多数公众心目中,档案馆并非“亲民”机构,因此到馆人数与档案利用率通常不高。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要求,档案馆必须化被动为主动,转变服务理念,打破与普通公众间的隔阂,明确其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能定位。目前我国多数档案馆提供档案服务的主要方式为利用者到馆查档,难以引起公众兴趣。而数字人文理念为档案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更多创新思路,使档案馆业务活动趋于多样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档案服务形式单一的现状。如“威尼斯时光机项目(theVeniceTimeMachine)”将威尼斯国家档案馆的地图、手稿、乐谱等档案数字化,以动态数字形式捕捉超过IOOO年的记录,使用机器学习的形式识别、读取档案文本,并应用3D技术还原不同时空的建筑景象,使公众能够通过“时光机”看到过去,实现“穿梭时空”。1. 3.3数字人文理念为档案馆业务活动的创新提供指导信息化时代,各类信息、文件、资料呈指数爆炸式增长,电子档案成为档案馆管理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等社会主体对档案信息资源利用需求增加这无疑为档案馆业务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以人工为主的档案管理方式效率低、成本高,能够提供的档案服务十分匮乏,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而数字人文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了这一问题,关联数据技术文本挖掘技术、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等为档案馆业务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其中,关联数据技术促进文化数据链接,扩展数据应用范围,对档案信息组织标引和优化档案检索服务具有重要价值。文本挖掘技术通过计算机语言对文本内容进行聚合、分类、关联、预测,快速精准提取所需信息,提高信息检索效率,加快档案馆馆藏资源整合,为档案编研和用户检索利用提供便利。可视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新档案资源利用服务,改变传统单一的“档案原件(或复制件)+文字解释”档案资源展陈方式、优化展览效果,使利用者更直观立体地感受档案的魅力。从而加强档案馆宣传,树立公众档案意识,培养公众档案兴趣。如日本的“虚拟京都(VirtualKyoto)”项目在引入4DGIS(四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应用GIS.VR等先进技术,对8世纪晚期平安时代至今的历代京都进行3D城市建模,动态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土地利用和景观变化2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国的数字档案馆建设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21统筹规划力度不足从宏观上来说,全国的数字档案馆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国家层面上的指导性文件和标准规范出台相对滞后,建设标准体系不够健全,建设资源分配不合理,各地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从微观上来说,单个数字档案馆建设呈现出“重建设、轻利用”的特点,很多单位重视数字化设施的建设而轻视数字档案内容的建设,缺乏对数字档案资源的分析与挖掘,以致空有数字化系统而无数字档案内容,未能发挥数字档案馆的信息服务功能。在“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多数档案馆依旧采用传统宣传渠道,以实现档案资源的文化功能。具言之,档案馆所使用的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渠道所占比例较高,而微博、公众号、自媒体等年轻群体主流渠道宣传比例较低。这导致大多数年轻群体受到限制,难以实现档案馆文化功能参观群体的年轻化。同时,当前档案馆开始从半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但仍存在宣传渠道单一等现象。大众群体对档案馆资源的了解,多数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很少从网络或其他方面知晓。因此,档案馆单一的宣传方式不符合文化性需求,阻碍了其文化功能的发挥。2. 2资源开发亟待加强我国大部分数字档案馆仍然停留在“存量数字化”的阶段,由于条件上、技术上和管理上的不足,还有大量的电子文件未能及时接收进馆,数字档案馆资源总量有限,且结构较为单一。同时,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现有的资源建设主要集中在传统馆藏资源的编研,缺少对新增数字档案资源的内容开发;各个数字档案馆之间基本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缺乏对数字档案资源的深度整合。展览主题和形式单一。早期的档案展览设计步骤是先挑选馆藏档案,然后制定主题,最大限度地展示了馆藏精品,但由于精品涉及范围很广,容易造成主题不明确的问题。形式比较单一,只是在单位大楼内设展厅,临时展览、流动展览比较少,网上的展览只是挑选了一些典型的图片罗列,加之图片缓存慢,缺少精致的排版设计,并没有展览的效果。展览主体和内容单一。档案展览的展陈主要是档案,而馆藏档案大部分是由机关单位的文件转换而来的纸质版,影音资料、实物档案较少,只能作为辅助展陈,而最能吸引参观者的展品往往是影音、图像、视频和实物等,长时间对单一纸质版的展品观赏容易造成参观者的视觉疲劳,影响观感。档案展览的内容受馆藏档案内容所限,历史性和政治性是两大主要特征。特别是省级档案馆只接收本级档案,涉及某一城市、地区的照片、影像等档案很少,再加上选择素材布展时没有与民生有联系的主题,难以同观者产生共鸣,极大地影响了展览的吸引力。2.3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经济基础是档案信息服务开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是档案信息服务发展的物质保障。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各行各业也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档案部门借此机会加快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进程。但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等问题。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数字档案馆发挥的服务社会的价值还没有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社会各方对档案信息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档案资源的阶段,不认为数字档案信息能产生很多的经济价值。二是数字档案信息服务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容易给人造成有付出无回报的印象,在经济效益导向的环境下,获得进一步的资金支持难度较大。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或企事业单位自身的资金投入,缺乏长效的投资机制,从整体上看,各地的数字档案馆发展不协调,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资金投入不平衡,东部经济发展好的地区,数字档案馆建设资金相对充足,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建设资金则较为匮乏;另一方面,数字档案馆投资结构单一,财政和本单位投入为主,专项拨款力度有限,社会资金融入不足。2. 4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档案馆部门间职责分工不合理,公共服务体系整体规划缺失,以及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完善,使得离建立合格的公共档案馆还有很大差距。省级综合档案馆部门职能和配置大体一致,十几个部门中只有利用部是唯一对外提供服务的窗口,而且也不是部门全体人员都直接对外服务。保管利用部人数虽多,但分管工作很多,副调研员及以上人员,主要从事管理工作,负责具体工作较少。因此,平日提供对外窗口服务的,以利用职能方面的几名科级工作人员为主,面临任务重,人员少的局面和压力,限制了其为利用者提供更高质量服务的能力和意愿。数字档案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具有明显的时效性,不仅对档案工作者的数据处理、数据挖掘与分析等技术水平提出挑战,也对档案工作者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各地档案馆,特别是市县级档案馆和企事业单位档案室,因受编制、人员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普遍缺少专业的档案人才和计算机人才。现有的档案工作者在思想观念、技术水平、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难以满足新时期的素质要求。3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馆发展的现实路径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是系统工程,从系统方案的规划,到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与管理,再到数字档案信息的服务利用,其涉及到档案管理、技术支撑、资金支持、用户体验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建设周期较长,建设难度较大。推动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3.1以用户为中心,打造“活态档案馆”数字人文已是人文学科发展的趋势,它正不断突破学科间的边界,融合多方力量来壮大自身,档案领域也应抓住机遇,创新档案传播方式。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才能推动实践的进步。档案领域应在理解数字人文内涵的基础上,将其与档案学相融合,同时可借鉴国外已有的实践经验,多渠道宣传数字人文理念,认识到档案领域运用数字人文技术的重要性。档案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数字人文的发展趋势,在政策、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扶持;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学习新技能;档案研究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数字人文环境下开展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研究,以理论助力实践,从而形成“局馆研”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营造良好的档案信息传播氛围。人们对档案的传统印象是封存于档案馆中的原始历史资料,具有极强的利用限制。但数字人文为档案机构提出了新的可能性:档案活化。与死气沉沉的传统档案概念不同,“档案活化”意味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档案建构方法,通过在档案架构中搭建大量的应用场景,打破档案藏品与实体机构之间的界限。与此同时,档案馆的现代角色发生变化,逐渐由档案保管机构向公共文化机构转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树立起来。在数字环境下,计算机技术使档案馆的服务对象从本地区扩展到全世界,机构线上虚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档案工作者无需再仅仅关注到馆人数,而是借助AR,VR技术导览、线上展览等形式打造“活态档案馆”,让用户能够通过多种形式自由灵活地使用档案资源。例如朗诺等学者将档案研究与数字人文技术相结合,利用原始档案重建缺失的电影序列,并创建动画作为研究的有效可视化,创造性地描绘档案研究的过程,实现档案活化3. 2加强数据时代下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强数字档案资源数字化开发。我国各级各地的档案部门建设数字信息的主要途径依然是数字化加工和转换。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档案馆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各立档单位自身档案的数字化。不管是哪一方面,都要严格遵照档案数字化的相关规定和标准来开展工作。要制定总体的档案数字化工作计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要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形成各级档案部门和有关立档单位协同努力,共同开展工作的局面。在数字化加工的过程中,要严格审查加工单位是否符合资质,同时制定严格的数字化加工制度与工作流程,全程监控数字化加工的过程,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要加强对加工成果的检查,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的质量。各立档单位自身加工的数字化挡案信息要同纸质档案信息一同移交进馆,通过档案部门与立档单位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实现档案资源“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注重发挥档案资源的人文传承价值。数字人文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学术交流形式,在数字人文环境下,科学研究的核心将转变为开放式探索,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传统环境下档案部门往往是自主探索,缺少领域内部和领域之间的交流,在内容开放上相对古板、封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则为研究者提供了交流工具,拓展了研究网络,使沟通交流更加快捷、透明,促进了开放的学术交流环境。图博档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融合,但他们更侧重于资源本身的数字化融合,在服务融合上仍比较欠缺。数字人文在现有合作基础上,要加快资源的大众化知识获取与流动,打破学术封闭的局限,形成多学科、多领域、公众参与的开放性学术文化机制。开放的合作机制带来多样化的信息交流内容,在档案信息传播上将融合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的内容,从而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多方面需求。3. 3拓展档案馆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作支持。在现有的政策环境和经济条件下,档案部门应积极行动,争取党委、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对数字档案馆的支持,由政府出面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同时积极争取信息化项目相关财政资金的支持,大力推进自身信息服务能力的建设。另一方面,档案部门自身也应当树立经济效益观念。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虽然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但其本身也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属性,档案部门应当改变传统的观念,适当地寻求一定的经济效益。一是可以通过合理的建设、运行与维护来减少支出、降低成本,二是可以通过对档案信息的深加工、开展适当的宣传等方式让公众认识到数字档案信息的增值价值,进而认同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的商业属性,从而将档案信息与市场结合起来,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进而继续支撑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3.4加快档案“人才工程”建设进程传统档案服务模式下的人才标准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要适应技术的发展进步,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加的档案利用需求,就必须调整和优化档案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其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工作需要。第一,引进技术人才。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的现状,相应地,为了跟上技术发展进步的不发,档案部门也需要及时引进信息技术相关人才。档案部门要加强对自身信息化业务的宣传,让社会公众认识到档案业务的信息属性,通过招考招聘等方式引进计算机、网络、信息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并对他们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使其能尽快适应档案相关业务工作,将自身的技术能力与档案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技术手段在信息服务中的作用。第二,加强档案专业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的交流学习。要采用合适的机制和形式来加强档案业务人才与信息技术人才之间的交流,让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比如,可以在单位或部门内部建立定期交流学习的制度,提供一个平台让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来交流自身的学习与工作。再比如,可以通过异地交流学习、开办专题学习班等形式,针对特定的技术知识或档案业务知识开展深层次学习。并且将学习成果真正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的水平。当然,要真正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引进和应用制度,一方面需要档案部门的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多方的支持。思想的转变、人才的引进、工作的落实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好的改善。4结语档案作为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是数字人文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数字人文项目中的主要内容,如原始数据的收集管理、数字仓储的构建、虚拟现实情景构造等,与档案馆业务活动也有诸多重合之处。诸多数字人文技术在档案工作中付诸实践,促进档案馆加强馆藏资源的保存管理和开发利用。通过探讨数字人文变革对档案馆各项业务活动的影响,准确把握数字人文研究与档案馆业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为未来档案馆如何应对数字人文变革、优化业务形式提供参考。参考文献川龙家庆,王玉珏,李子林,许佳欣.数字人文对我国档案领域的影响:挑战、机遇与对策J.档案学研究,2020(01):104-110.王晓光.“数字人文”的产生、发展与前沿.方法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朱本军,聂华.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一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会议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05):16-21.叶靖宜.数字人文技术在档案编研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03):13-15.左娜,张卫东.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档案学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9(06):94-100.周文泓,刘静.数字人文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双向构建要点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9(06):10-110.7王满春.我国档案馆开展数字人文项目的策略探究JOL.黑河学刊,2020(02)2020-03-15.https:/doi.org/10.1405423-l120c.20190918.001.网张斌,李子林.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馆发展的新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19(06):68-76.9刘慧琳.数字人文:数据时代下的文化保护与传承J.山西档案,2019(05):72-79.10刘芮,谭必勇.国外数字人文地图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山西档案,2019(05):87-93.11施羽馨,王玉珏,李子林.数字人文变革对档案馆业务活动的影响J.山西档案,2019(05):80-86.12张美芳.面向数字人文的声像档案信息资源组织利用的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9(04):72-76.13何玉璐.档案馆数字人文架构与策略研究J.兰台世界,2019(08):49-51.14左娜.中美数字人文建设项目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9.15薛欢雪.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中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的开发构建LJ.公共图书馆,2019(01):3640.16张激雅.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新思考J.档案与建设,2019(03):37-40+32.“7龙家庆,王玉珏,李子林.融合与建构:数字人文研究与档案工作的关联及路径探索J.档案与建设,2018(12):4-7+12.18李子林,王玉珏,龙家庆.数字人文与档案工作的关系探讨J.浙江档案,2018(07):13-16.U9霍艳芳,何思源.数字人文视阈下城市记忆资源整合与开发路径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8(01):29-34.20赵生辉.国外档案领域数字人文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档案,2015(09):14-17.21SiemensR.ANewCompaniontoDigitalHUmanit沁sM.Acompaniontodigitalhumanities.BlackwellPub,2004.

    注意事项

    本文(3.15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馆发展的新思考.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