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10篇(最新精选).docx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共10篇)目录篇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3篇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体会5篇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体会Ii篇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体会14篇五、2023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16篇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19篇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研讨交流发言材料20篇八、2023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23篇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研讨交流发言材料25篇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272篇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发展"学习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民族工作历史方位、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规律的系统把握和深刻洞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崭新篇章,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新任的学院党委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针对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要抓住重点任务,认真落实相关工作要求,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和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而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全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要求,是做好新时代中医药院校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领。要以主线来统领中医药院校民族工作,抓住重点,带动全局。学院可挖掘学校博物馆、校史馆等校园硬件设施所蕴含的民族团结元素和历史渊源,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各族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可吸收各族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成为成员,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调研和学习当地开展民族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可打造民族团结教育精品活动,以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民族体育趣味运动会、民族团结征文比赛等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真落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任务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在精神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和抓手。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创新文化的潜质。将中医药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主动寻找结合点、探索创新点,实现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中医药文化精髓根植到学生心中,用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是中医药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准确把握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已经凝结为互相离不开的命运共同体。民族之间的交融发展是历史大趋势,而且随着现代化进程还会进一步加强。对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始终处在育人的一线,是最接近大学生的教育者、引导者,要紧紧抓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使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向各族学生做出准确的宣讲和解读,教育引导各族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真正理解和确立"石榴籽"观念和''三个离不开"思想;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手拉手结对子帮扶活动,为少数民族困难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帮助及就业创业指导;定期开展辅导员、班主任面对面谈心谈话,通过下宿舍、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等,为少数民族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引领带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立志成才,争当中国式现代化生力军。篇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W体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根本在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一环。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主线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历史文化、心理基础和经济生活的政治共同体。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也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让广大群众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生活中体验多元和认同一体,积极参与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中,让多元真正成为凝聚一体、认同一体、维护一体的要素和动力,这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在经济层面,国家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二是在政治层面,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一一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各族群众"四个自信''"五个认同''不断增强;三是在文化层面,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几千年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成员共同分享和传承着文化泗是在社会层面,国家为各民族提供了基本的社会福利与民生保障,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各民族成员的科学文化素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征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同时也是各民族共建共守的,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效途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家要行动起来,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向着伟大理想去奋斗J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都特别强调,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主要途径,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各民族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新中国成立近71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适应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薄弱、各民族间交往不充分的现实情况,国家建立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民族教育学校体系,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进民汉合校、混合编班,形成共学共进的氛围和条件,避免各民族学生到了学校还是各抱各的团、各走各的圈J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促进广大各族群众发现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共同要素,并努力使其凝练为社会共享的核心价值。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是让各民族广大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关系。在尊重各民族认同、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确立和凸显各民族群众多重、叠加的共有身份,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进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三、学习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保障性要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语言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是在各民族语言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本身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仅传承传递汉族文化,也传承传递各民族文化,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交流的工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形成认同。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因而需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民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当前社会上对学习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呈现两种错误观念:一是把学习汉语狭隘地理解为是对"汉族语言”和"汉族文化"的学习;二是认为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会削弱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国历来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教育法等重要法律中,凡涉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时,基本的法律精神和对公民的要求是共同的。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不断提高各民族群众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和前提,是少数民族群众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近71年中国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学习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的整体质量,有助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有助于少数民族广大群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有助于少数民族青少年就学就业,有助于广大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享共乐,有助于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努力。内蒙古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具有民疑团结的光荣传统。70多年来,内蒙古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事关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奠基性、先导性、战略性工程,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在事业发展规划上优先谋划民族教育,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优先保障民族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安排民族教育,在就业、就学上优先扶持民族教育,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8机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加强党对民淡教育事业的领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各疑人民摆脱束缚和压迫,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70多年来,内蒙古始终坚持党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民族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民族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穿到民族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践证明,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是民族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强化民族教育事业的顶层设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制度支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从根本上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进而为实现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平等、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不断健全法律体系和顶层设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制度支撑。70多年来,内蒙古党委、政府始终重视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谋划和推动民族教育发展,通过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将发展民族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作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对民族教育各方面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实践证明,加强对民族教育制度体系的建构完善,极大促进了民族教育发展,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权利,提升了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教育制度的先进性,进一步加强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互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持续深化民淡教育改革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打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必须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民族教育的更高要求。新时代新形势下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深化民族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新时代民族教育改革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党委、政府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以创新精神引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以深化改革破除制约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创新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把满足各族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需求作为民族教育改革创新的出发点,促进各级各类民族学校自觉追求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落实差别化区域政策,进一步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夯实发展基础,缩小发展差距,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造幸福生活能力;坚持健全符合实际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坚持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全面提升民族教育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能力。实践证明,深入推进民族教育改革创新,既是民族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根本动力,也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民族教育事业,不断提升教育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需要。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基础保障。要在新起点上开拓创新,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洪同创造美好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落实落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和完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这正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长期以来,内蒙古坚持不懈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德育教育全过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和"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扎根青少年心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中华民族患难与共、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接续相传、永不中断。篇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体会今年以来,通过聆听报告、观看教育片、参加研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我就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归属,更能给大家带来希望和幸福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的重要资料。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同时也把它当作自我的一项应尽的义务。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因此,新时代仍需努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进步力量。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形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义,同铸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是善治形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其蕴含的权威理念、规范意义,是成员形成正当性、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提供良好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0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捍卫集体尊严。集体尊严是一种不可冒犯的独立自主状态,但更是一个嬴得尊重的担当贡献过程,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又依赖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担当与贡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在近代蒙受外来侵略、内部衰败苦难的民族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否,直接关联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尊严。作为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基层党组织,我们要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保障,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能力,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篇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M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对新时代十年来的民族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新气象体现在新主线、新格局、新面貌和新成就等方面,其中,新主线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和推进党的民族工作,明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做好各项工作的主线,而且在讲话中两次强调主线。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次会议不仅明确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而且还进一步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J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追求的目标就是要让各民族都过上好日子,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等,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吹响了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疑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小康,民旗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空前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成为新时代中国光耀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合力愈发强大,团结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做好当前的民族工作,必须始终维护主线、把握主线和践行主线,要在政治上坚决维护主线,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理论上善于把握主线,基于"两点论"与"重点论"正确把握主线与支线的关系;在实践中切实推进主线,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党的民族工作的全过程,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篇五、如23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发展"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理解,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感悟。个人认为,只有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融进自己的血液和灵魂,使其成为自己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才是践行"两个维护"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具体体现,才是对学校安全稳定的最大贡献。一、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身份意识,没有共同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就会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就会导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一个深刻教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校作为一所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作为一所少数民族师生占全校师生总数三分之一的高校,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学校事业处于历史发展上的最好时期,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更加需要各族师生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向着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不断前进。二、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2019年IO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J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基础和首要前提。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多元"指的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56个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多元性;"一体"指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我们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我们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我们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我们伟大的精神。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离不开一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教育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繁荣、进步。三、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趣工作的主题主线。在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识、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为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营造和谐、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氛围。一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摆在理论学习的首要位置,扎实组织开展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全覆盖式学习,真正掌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增强全校师生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二是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宣传、培训、教育、践行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构建各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三是大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师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同工作学习生活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篇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发展"学习心得体会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7日下午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卜大部署,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习近平指出,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作为新时代的中医学子,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党的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学习贯彻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已成为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圭臬,中医药人生诠释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浪潮同频共振,刻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思想,体现出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他治病疗伤、养生、保健的背后,蕴藏的更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一-代代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与伟大的智慧的体现,以中庸之道,让我们融入自然、顺乎自然,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广汉万问。党的创新理论是灯塔,照亮人生的航线,让我懂得为什么投身医学事业,自觉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也是引擎,推动我自觉践行医者誓言,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回顾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我更加坚定了为医学事业砥砺奋斗、为人民赤诚奉献的理想。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今后我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好报告的精髓,投身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篇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发展学习心得研讨交流发言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明白为什么?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民族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方面的作用更加重要,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不断排除可能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隐患,才能有效团结凝聚各族人民,才能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改进民族工作。梳理有什么?总结民族工作经验成效及不足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以管理为抓手、落实工作职责;以民族活动为载体,促进民族团结发展;以宣传为手段,营造浓厚氛围;以课堂为主渠道,提升教育成效,把校园建设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有力阵地。目前,在民族工作中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在开展民族工作时,各民族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不够深入;二是对于学校已有的活动载体和资源挖掘利用不够,不能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开展工作。明确干什么?提供今后民族工作开展思路作为统战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多角度、全方位推进学校民族工作高质量开展。首先要进一步强化统战部自身建设。统战干部要以政治理论学习为抓手,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化对当前民族匚作新形势、新任务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以提升业务水平为抓手,提高履职能力水平。对照新时代统战线工作的新要求,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领、提高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能力,着力打造一支讲政治、业务精的统战干部队伍。二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在校园图书馆、教室、宿舍等场所,展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内容的作品,增强广大学生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工作。结合学校“1136"战略布局中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意识形态坚守工程、大学文化厚植工程、特色文化弘扬工程等要求,突出重点、创新载体、实化抓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和各类教行实践活动等,打造一批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和活动,促进学校各民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师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信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图景。篇八、2023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发展"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7日下午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淡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各民族平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就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意思的称谓全部予以禁止、更改、封存或收管。旧中国,瑶族被称作''摇",被蔑称为"动物";解放了,被称作"徭",变成了"人";民族识别后,被称作"瑶",变成了"玉:共产党让瑶族实现了从"动物”到"人"再到"宝"的转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选举法明确规定了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自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少数民族代表所占代表总数的比例,均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所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上述举措,无不体现着各民族一律平等,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五十六朵同根并蒂花”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淡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各民族团结。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J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正如红军长征途经大凉山时,当地的彝民对汉人充满了猜忌和敌视,中央红军虽屡遭袭击和堵截,但始终耐心给彝族同胞作解释,并严格遵守不准开枪的纪律,获得彝族同胞支持,在同胞护送下历经七天七夜通过彝族聚居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正是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为红军主力保存了有生力量,也为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宝贵时间,留下"彝海结盟"的美谈。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J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独龙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2018年底,独龙族又一次“一步跨千年”整族脱贫。"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都要全面实现小康!"这句话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