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教学设计.docx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世说新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重点词句的翻译【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内容】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咏雪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二、释题:I先指名让学生介绍2教师再放幻灯片,进行补充说明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作点拔。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点评。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4疏通文意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四、分组讨论质疑体会教师导学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a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b"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c.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d.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福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e.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五、生生交流拓展延伸让学生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把事先找好的诗句和学生做交流。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一一李白北风行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一一高群对雪六、运用比喻想像写作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一一(问题设计)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归纳:由“形似"到"神似"!让学生尝试比喻句的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时适时师生共点评!七、教师小结及作业的布置。1教师小结2布置作业(一)在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背诵咏雪一文。(二)搜集古人咏雪的诗句(三)预习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设计世说新语咏雪形似一一神似比喻美的意境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一、导入:(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再逐渐地引入课文)1、"诚信"和“礼貌"是我们在生活中常提及的两个词,是否有同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理解呢?2、总结学生发言,由此导入新课:是的,几千年来"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不断地熏陶着我们。老祖宗们反复地告诫我们,诚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也就是我们必须讲诚信。当然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还得讲礼貌,因为这样更能使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为自己迎得别人的信任。还记得歌德曾说过的话吗?一一"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礼貌待人对于个人来讲是一个人内在美的体现,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信”"礼"相关的文言文。二、口头表达活动:那么,谁能讲讲这则小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教师进行评价)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放录音(或师范读)。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争取读熟。4、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纠正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四、疏通文意1、生译为主,师提示重点词、句。(放幻灯片)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弓I: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2、1、小组成员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把不理解的词句勾画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2、师生共同明确这则短文的重点词句,并识记。五、分组讨论质疑体会师预先准备,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1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可以选择陈太丘那样"舍去",因为友人不守时,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表现你的态度)。<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已去",而是详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3"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如答失礼,理由可参考:元方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一一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有错,也应以礼待之。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4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针对上述问题及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问题1、2由小组内成员自行讨论解答:问题3、4、5、师指导生解答。六、美文共赏活动(拓展延伸)下面短文,同出自世说新语。与期行进行比较阅读荀巨伯探友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七、一文一诗活动: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之习乎?一一孔子(让学生识记)八、小结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异同:咏雪描写了人物群像,侧重表现了谢道褪的文采,与孩子有关。陈太丘与友期主要描写了元方,侧重表现了元方的懂礼识仪,聪明刚正。九、布置作业课本剧表演活动课外小组成员根据期行的内容,适当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目的:深入体会文章主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附:板书设计陈太丘:与友其行、期日中,过中不至,舍去(守时)期友人:过中不至(无信)守时行对子骂父(无礼)守信元方:怒斥友人,有理有据主题思想:通过陈大丘与友期行的故事,说明了"守时"、"守信”、"有礼"的重要性。世说新语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咏雪一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撮的聪慧、机智。同时,谢道揣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勾画出家庭浓重的亲情氛围,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露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写"友人"不守约定、不讲信用的故事,说明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尊重的道理。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据理力争的儿童形象。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要认清这一特点,并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课文,也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基本教学方式应当是“诵读讨论诵读"。【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2反复诵读短文,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4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诵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理解文章大意。【教学难点】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通过分析人物描写辨析人物形象。【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咏雪中的两个比喻。3.反复朗读,感受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由三字经引出谢道福师: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里面有一段话:"蔡文姬,能辨琴,谢道福,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蔡文姬从小便能分辨琴韵,谢道福能出口成诗。这里的谢道福就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大将军谢奕的女儿,是当时有名的才女,文能吟诗咏雪,武能提刀杀敌。让谢道福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就是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今天我们学习的咏雪就记载了这句话O2.介绍文学文化常识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课件出示:“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可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并通过对人物、对世说新语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二、疏通字词,把握文意1.听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划出朗读节奏,标注重点字的读音。预设课件出示:节奏划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J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学生齐读、个别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准字音、读顺语句。3.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课件出示:重点句子的理解:(1)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撒盐空中差可拟。译文:与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3)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4.疏通文意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点拨讲解,并明确全文大意。【设计意图】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阅读文言文,所以以"读"为主,着力于"言"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疏通大意,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三、品读理解,感受情趣1探究学习,感受情境(I)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预设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内容。正因为"寒雪日”,才能引出"咏雪”。(2)从文中哪些词语、细节能看出古人怎样的生活情趣呢?预设"寒雪”“内集""讲论文义”一一其乐融融、情趣高雅"欣然"“大笑乐"'一一亲密无间、谈笑风生(3)"咏雪"中,谢朗和谢道掘分别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更欣赏哪一句?为什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预设示例一:更欣赏"未若柳絮因风起"。"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之态,"柳絮"是轻盈之物,而“盐”是颗粒之物,缺乏美感和动态感。示例二:更欣赏"撒盐空中差可拟"。"撒盐空中"更符合当时的景致,因为文中写的是"雪骤”之景,大雪猛烈密集时,难见雪花飘舞,"撒盐空中"的比喻或许更为真切地描绘出当时之景。(4)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论,只是“大笑乐"而已,你能看出他的态度吗?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谢道褪的身份,有什么用意?预设谢太傅的态度表明了他对晚辈的赞赏,也说明他看重的是家庭氛围和生活情趣。作者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福的才华。2熟读成诵,理解人物性格(1)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揣摩几个人的语言,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2)全班分组按照旁白、谢太傅、兄子、兄女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3)生自由朗读,背诵全文。师小结:通过以上细节分析和分角色朗读,我们不难看出谢太傅是一个重视家庭生活,重视晚辈教育,善于启发晚辈思考,尊重鼓励晚辈学习的人。谢朗和谢道福都是才华出众的孩子。【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做到"言""文"兼顾,把文本学习“做"充分,适当涉及朗读的训练,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四、积累存储,布置作业1.课后搜集咏雪的名句。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试着对这篇课文进行朗读节奏划分。【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加大学生的积累,促进学习,在积累中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学习用"法",预习课文0【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儿童故事,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3.了解“谦辞"和"敬辞”,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教学过程】一、检测巩固背诵并默写咏雪。二、导入新课师:中华文化中不仅有蔡文姬、谢道福、李清照等才女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如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而今天学习的古代少年的智慧故事会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将上节课习得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中,帮助学生掌握文言学习的基本方法。【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介绍古代少年的智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疏通字词,把握文意1听读课文,划出朗读节奏课件出示: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0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齐读、个别读,读准节奏、读准字音3.理解重点词句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课件出示:重点句子的理解:(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译文:过了正午时分(友人)没到,太丘丢下(他)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2)君与家君期日中。译文:您与家父约定中午见面。(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译文:中午您没来,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无礼的表现。4.复述故事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点拨,讲解文意。四、品读课文,理解人物1探究学习(1)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陈元方的“方正"?(生讨论明确)预设元方从无礼、无信的角度据理对辩,表现出方正之气,有理有据:入门不顾,维护了尊严。(2)小组辩论:文中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辩论中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加深对故事的理解。2.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背诵比赛(1)生自由诵读本文。(2)分小组或分男、女生背诵本文,相互评比。【设计意图】在读、辩、赛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五、拓展延伸,感悟思考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生自由发言)预设(I)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做诚实守信、言而有信的人。(2)我们要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学会尊重他人。(3)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4)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5)为人要方正,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师小结: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正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内化,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六、梳理总结,积累存储师:学完这两篇文章后,我们对文言文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两篇文章应重点掌握的内容。课件出示:1.特殊的文言词语(1)古今异义:儿女、去、委、引(2)一词多义:不2.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2)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3)省略句:(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4)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敬辞和谦辞敬辞:尊君谦辞:家君(结合教材P31补白了解并积累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千百年来,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辞,体现出个人的文化修养,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特点。【设计意图】积累、梳理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积累的过程就是习惯养成和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七、布置作业1.课外搜集有关"礼""信"的名言警句。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这两个故事,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设计意图】进一步拓展积累,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加强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世说新语二则是"亲情单元"中的文言文篇目。这两篇文言文分别从长辈对晚辈的尊重鼓励和晚辈对长辈的维护两个角度出发,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风貌,这与本单元"亲情"的主题相呼应。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接触过简单的古诗文,但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所以本课的文言文学习必须做到"言""文”兼顾。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时代久远、含义深刻,并且有很多生僻字、通假字与异读字,学生学习有难度,有畏难情绪,因此,朗读应该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小组辩论(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理解古代少年的聪慧方正,了解古汉语的特点,拉近学生与古人的心理距离,积极创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情境,与作品人物对话的平台,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体验,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学习的兴趣。此外在教学设计中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及独特的审美能力。如咏雪中对两个比喻句的评价,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对元方不接受友人道歉的行为是否失礼的讨论,都将话语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开放性和思辨性。【素养提升】如何让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让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四读"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一读,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顺句子。通过朗读来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发现字音、句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如,先让学生读,在读中呈现问题,然后听读示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注意适时指导;再让学生试读,以检查字音、句读的掌握情况;教师再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由读、个人读、分组读、接力读等,在熟读中为理解文本打下基础。二读,读懂文意,读出情感。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此环节的朗读,是带着问题朗读,在解决问题的探究交流中,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可以说朗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最好方法。这一环节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梯度,从对文言文词语理解的解惑到内容、情感、写法的设问,有梯度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三读,读出感悟,把握主旨。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除了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朗读文本外,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根据学情设置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进一步深入理解,让学生在扎实阅读的基础上进入文本,实现个性理解。四读,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揣摩虚词的语气、语调,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慢慢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隔膜感和畏难心理,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朗读是文言文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延续;朗读是思维的起步,又是思维的延伸。通过朗读产生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探讨将教学进一步推向深入。以朗读串起整个文言文课堂活动,在教学环节的推进中,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以培养,方法获得训练,成长受到启迪。课后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寒雪日内集(2)白雪纷纷何所似(3)俄而雪骤(4)未若柳絮因风起(5)陈太丘与友期行(6)相委而去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9)俄而雪骤(Io)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1)去后乃至(12)非人哉2.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下列句子。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理解填空。(1)咏雪中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是:(2)咏雪补充点明谢道揣身份的句子是:(3)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对父亲的朋友是这样批驳的:二、课内语段阅读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4.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待君/久不至B.俄而/雪骤C.与儿女/讲/论文义D.元方/入门/不顾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A.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故时有物外之趣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C.未若柳絮因风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中。过中不至"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D."尊君”与"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7.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8.元方有哪些性格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9.“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三、课外类文阅读【甲】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一一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乙】焚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左右皆蹈节。巴童怡然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焚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郁离子焚人舞猴【注释】焚(b6):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伫:站立。怡然:静止貌。褫(Chi):剥去,脱下。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元方入门不顾(2)耻己之不如也(3)思所以败之(4)乃袖茅栗以往11.翻译下面的语句。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12.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13.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答案与解析】聚会。(2)像。(3)急、大。(4)凭借。(5)约定。(6)离开。拉。(8)回头看。(9)不久。(10)表判断。(11)才。(12)语气助词,可译为"啊"。2.(1)不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飘起。(3)与别人约好了一起走,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4)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3.(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C(正确断句为"与儿女/讲论/文义"。)5.D(D项两句的"是"都解释为“这"。)6.B("儿女”是指其子侄辈。)7.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8.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9."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10.(1)回头看。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3)用来的方法(手段等)。(4)用袖子装。11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12.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13.甲文主张讲"诚信"和"礼仪”;乙文主张治军要强素质,整军纪,倡导节制利欲,从军为国为民。乙文参考译文:焚族人(善于)调教猴子,给它们穿上衣服教它们跳舞,(使它们)旋转得很圆、转动有角度(很有章法),配合音律节拍(默契)。四川的(一个)儿童看了很妒忌它们,为自己不如它们而感到羞耻,想着用什么方法打败它们,就用袖子装了茅栗前往。宴席开始猴子们出来(表演),众人都站起来专心观看,左右的猴子跳得都很合节拍。四川的儿童装作无意地挥袖丢出茅栗,将它们扔到地上。猴子(见了)扯掉衣服上前争抢,撞倒了酒壶,掀翻了桌案。疑族人(怎么)呵斥也不能制止,非常沮丧。郁离子说:当今用没有纪律约束的军队去打仗的,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他们和猴子有什么区别呢?世说新语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重点)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难点)3.在生活实践中,理解"信"和"礼"的重要性。【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鲁迅称其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谢太傅(fCi)雪骤(zh6u)柳絮(_u)无奕(yi)在不(f6u)惭(Cdn)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高兴地。然,语助,无义;或作"的样子")(2)撒盐空中差可拟(比、比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比不上)(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约定)(丢下、丢弃)【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组评分()(一)咏雪【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和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课堂探究】(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福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龌的才气。小结: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福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福的才气。(二)陈太丘与友期【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和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课堂探究】(1)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家君"的用法见课文注释。(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他是一个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3)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1)客人既已认错,就应原谅他,而元方"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很尴尬。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2)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拓展延伸】1搜集世说新语中的关于聪明少年的故事,并与同学进行交流。王戎评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动不。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六)2.搜集古诗文中咏雪的名句,并背下来。【作业布置】1.完成第5课语文校本作业。2.预习第6课。世说新语教学设计4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和课文翻译情况。二、归纳总结1、让学生讨论,找出自已认为重要的字词,教师补充强调。重要的字词有:期、日中、至、舍去(舍、去)、乃、戏、尊君、不、君、哉、相、委、而、家君、弓I、之、顾等。2、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3、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2)太丘舍去。(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5)元方入门不顾。三、探究性学习1、文中的三个人物形象分别是怎样的,从哪可以看出来?(1)陈太丘遵守时间(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2)友人言而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言语无礼(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3)元方懂礼识义(待君久不至,已去)义正词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童真无邪(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还有"元方入门不顾”都是童贞无邪的表现)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小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2)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3、假如你是友人,或者是元方,在本课的特定情境中,你在言谈和举止方面应该怎样做?友人:1)先道歉,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2)求得别人的原谅,今后注意改正3)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骂人,更不应该骂人家的父亲4)找别的机会向陈太丘父子道歉5)今后一定要遵守时间,言而有信兀方:1)和元方一样有理有据,指出友人的错误2)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3)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4)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4、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做人要诚实守信,礼貌待人。5、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体现在称谓上就有敬称和谦称。你能在文中找出这样的称谓变化吗?一一"君"是对别人的尊称;"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姊、舍妹(弟)、犬子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五、课堂作业翻译下列加点的字词D陈太丘与友期行。2)太丘舍去。3)去后乃至。4)相委而去。5)下车引之。6)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2、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3、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教学难点:针对文中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课文前言,然后让学生说说古代有哪些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古代少年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