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典型案例.docx
初级中学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典型案例2018年以来,为深入落实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学校育人方式改革,阳光中学围绕课程教学、精准教研、评价改革等关键因素,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深入开展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教育教学改革。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校本应用的实施背景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度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部署下,阳光中学把握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正式运行的契机,结合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明确了"国家平台供给资源,省级平台打造空间,校本空间特色服务”的工作思路,融通国家、省级、校级平台,共同支撑学校数字化教育转型,形成了具有阳光特色的"6C”i智慧课堂改革理念,旨在以精准教研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以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助力学生成人成才,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在试点应用过程中,学校注重平台资源的深度融合应用,充分发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独特的课程形式、海量的课程资源、便捷的应用环境等显著优势,改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教学资源供给侧样态,目前已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掌握所需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学校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立德树人阳光新课堂,并赋予"6C"i课堂新的内涵,凝练出致力于学生“格物致知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化传承力”的“6C”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二、试点应用的过程与方法(一)以校为本,科学定位,明确平台应用工作思路学校在原有的“数字阳光”平台基础上,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省级平台,三位一体,极大丰富智慧平台的融合功能和资源供给。试点应用中,明确了"国家平台供给资源,省级平台打造空间,校本空间特色服务”,形成具有阳光特色的“6C"i智慧课堂改革理念,实现教师智慧的教和学生智慧的学。(二)完善机制,长远发展,保障学校教育数字化持久动力为推进试点工作,学校建立了一整套可操作性、有实效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切实推进国家资源平台的研学产用。如学校将"国家智慧平台深度应用"作为重点项目写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制定阳光中学国家智慧平台深度应用推进方案,强化过程管理和工作评价,通过项目推进、经验交流、绩效考核评价等行政管理方式,确保平台深度应用工作的深入开展。(三)课题引领,应用为王,深入探索教育场景赋能机制在试点工作推进过程,各学科均开展智慧教学校级以上课题研究实践,实现课题引领"智慧"教学,校本研训推进"智慧”应用,开放教学展示“智慧”成效,坚持常态化应用,真正实现对学生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创新教育教学新生态。三、试点应用的内容与成效(一)多层次课程资源融合,构建校本五育课程体系学校充分借鉴国家平台上的优质课程的建设思路和经验,特别是德、体、美、劳和课后服务等板块的课程案例等内容,用以创新阳光中学校本化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思维,对本校课程体系进行补充和修订,进一步完善具有阳光特色的"修身求真"多样化可选择课程体系。1.构建五育课程体系。加强对智慧平台上优质课程的建设方向和建设机制的研究,丰富阳光中学课程体系内涵,打造形成了由多类课程群组成、涵盖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修身求真”多样化可选择课程体系。例如'劳动创新课程群”的开发过程中,老师们汲取国家智慧平台的课程精髓,鉴国家平台"劳动教育”栏目下的优秀劳动教育案例,并引导学生从"劳动技能"栏目中汲取基本的劳动常识和技能。并率先在甲市开发了劳动课程校本教材。2.拓展师生发展课程空间。居家学习期间,学校借力智慧平台资源构建空中课堂,实施分层指导。学校选用智慧平台资源作为各个学段衔接课的预备课程,让学生提前熟悉新学段的课程。止匕外,学校开展的五大学科竞赛课程和“英才计划”前置课程中,倡导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都将平台"学科课程”栏目中的同步课程或“精品课”作为重要课程组成部分,通过智慧平台组建云上"阳光星”班,推送名师优课、虚拟实验课、大学先修课,实施拔尖人才的培养。平台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极大拓展了学生居家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家就能聆听院士的讲座、游览云上博物馆、开展云端研究性学习。(二)优质资源深度应用,打造“立德树人"新课堂学校深度应用平台资源,融合学科课堂与育人课堂,打造"立德树人”新课堂:学科课堂与育人课堂融合、课内课外一体、以生为本,培养学生6C能力。1推动学科、育人相融合的“双育"课堂。国家平台集群呈现了优质的课程资源,涵盖了德育、课程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后服务、家庭教育等教育栏目,学校探索将学科课堂与育人课堂相融合,打造"双育”课堂:一是运用平台上的"课程教学"“基础性作业”等版块作为学科教学的支撑。二是引入德育课程资源,落实课程思政。例如,历史学科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以“学习英雄人物和弘扬英雄精神”为教育核心价值,以英雄人物为教育主线,与课本内容结合,在课堂上运用国家平台"师德师风”中影视作品栏目资料,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课后分享,从而提升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思政课中,学校充分利用德育板块中的“宪法法治"栏目资源引导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张三同学在“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演讲比赛中,荣获总决赛高中组演讲比赛一等奖。2.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师"课堂。结合平台精品课程,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师课堂教学实践。一是精选课程、合理应用。对现有教材宏观论述的或传统课堂实现不了的,以智慧平台资源拓展补充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延伸提升学生视野。二是信息融合、智慧教学。引入国家平台"课堂教学”下的有效资源,对现成精品课片段进行分解、标注,帮助学生借助国家资源迅速破解学习重点难点,提高课堂实效。三是课后延伸、精准服务。通过师生学习空间,及时推荐智慧平台相关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巩固学习成果。3.实现智慧教学流程“三阶段”重构。在课内课外一体方面,基于国家平台突破课堂的时空界限,打造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教学新流程。课前,推送“学科课程”栏目中的“同步课程",组织学生通过平台进行课前预习,完成学习任务单,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提炼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清单。课中,采用“双师”课堂导学,适时调用教学资源,"双师"引领突破教与学的重难点老师们在备课过程中以生为本,找准教学关键环节,在国家平台的“课程教学”栏目中选出需要播放的教学课程,利用"触屏"功能,结合线下教学活动,开展双师课程教学。遇到重难点内容暂停播放,并使用画板功能标注圈画,进行详细指导。课后,引导有疑问的学生,在平台中再次复习相关知识,进行课后补救,完成基础性作业和校本分层作业。(三)网络教研与名师引领,探索精准教研,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学校深化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融合应用提供有力保障。1.开展个性化校本研训。精准的学习内容是校本研修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学校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分析教师的隐形需求,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研修”栏目,立足教师职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基本技能养成等核心要点,向其推送学习资源,使教师的学习内容具有较好的适切性,推进教师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例如,物理学科颜辉老师在申报省教科所课题时,教研室向其推送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教师研修”栏目"通识研修”中"学术大讲堂”和"学科研修”中"高中物理"的系列课程,帮助其确定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热点新课标视域下高中物理大概念教学实践研究,最后成功立项。2.构建网络教研共同体。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教研群”功能,建立阳光中学教育集团“青年教师筑梦计划"研修共同体和各学科教研组研修共同体,突破校际空间壁垒,采取"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模式,带动大批青年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如青年教师反馈不知如何有效听评课,于是学校邀请张四老师为集团校的青年教师开设课堂观察如何听评课专题讲座。讲座结束又推送智能平台"教师研修”栏目的“通识培训”专题讲座课堂观察的概念,拓展提升学习。最后,参训教师在智能平台的"教研群”发表研修笔记和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升。3.开展"深度教研”探索。注重加强学科教研组整体研训,开拓教师"深度教研”的新路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研组研修共同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学段,针对不同的问题,寻求新的发展策略,开展系列化、主题化的教研,初步构建了以"深度教研”为核心、涵盖"名师示范,深度磨课,成果展示,多元评价”的教研框架。例如历史学科教研组,依据国家平台中"教师研修”和“教改经验”等栏目提供的基础教育理论、政策、经验,结合教学实践,确立教研主题"选择性必修教学教学策略"。教研组推送教育平台相关的专题讲座、名师课堂课例给全体成员,共同研究,确定课程内容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开展"三备两磨”"同课异构”,打磨精品课程,在甲市开放周展示分享研修成果,并将研修成果上传校级平台资源库,积累丰富校本教研资源。深度教研促进教研组将教研活动变成主题研修活动,促成教师面参与,使每个人都乐于承担教研责任并从中得到全面成长。(四)创设“数字阳光”,融通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传统的家长教育指导服务存在碎片化问题和壁垒障碍,学校实际承担了主要的服务职能,但难以回应家庭的多元需求。学校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方式,融合国家、省、校平台,打造"数字阳光”,融通家校社协同育人。具体而言,学校构架建设"数字阳光"校本化智慧平台并链接省平台,能够实现家校服务的系统覆盖。首先,通过国家智慧平台、省平台、校平台的系统课程,提供指导服务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其次,学校完善家长学校的制度建设和运作机制,通过智慧平台建立家庭教育互助团体,教师和家长自主组织、开展各类学习和交流活动。最后,学校创新和丰富服务形式,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指导,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借力教育领域专家智库,保障家庭教育服务提供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匹配性;打造数字化教育共同体,创新供给侧服务机制,能够有效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四、工作经验(一)强化组织管理,整校推进"智慧"应用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分级实施,校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和业务处室、学科教研组和年级负责人共同推动。强化工作常态落实,建立了以国家平台为依托的校本研、训、教、学常态化工作机制,紧密教育集团内及校内共同体建设,突出基础教研和协同教研,抓准抓实国家平台资源的融合应用。强化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以评价改革保障项目推动,保障工作落到实处。(二)聚焦校本特色,深度融合“智慧"资源强化课程建设,发挥国家平台资源的范本作用,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丰富校本课程群的建设内容和形式。强化应用导向,将应用试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平台应用为催化剂,深化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65i智慧课堂”的教学改革,拓展课堂空间,打造具有阳光特色的“课前-课中-课后”应用路径,实现提质增效。(三)增强实践动力,持续激发“智慧”潜能统筹“双减”、新高考、新课程、育人方式改革等多重改革任务,加强国家平台多场景融合应用、多主题优质资源、多任务学习空间的研究学习,以平台资源深度开发应用驱动教与学方式改革。发挥研训实效,加强专业引领、成果转换、优课研磨、家校协同共育,将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深度融入育人与教学工作之中,创新教育教学新生态,服务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