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昆虫形态学 (PPTminimizer).ppt
昆虫学概论课程内容安排:,总课时:54学时讲课:34学时 总论包括绪论、昆虫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害虫防治原理等基本理论;各论一方面包括地下、小麦、水稻、棉花、杂粮、蔬菜、果树、卫生、家畜等主要害虫的分布与为害、生活史与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另一方面包括食用、饲用、药用、工业用、等昆虫的形态特征及经济利用价值。实验:20学时 昆虫形态学、生物学、分类学、地下与小麦、水稻与棉花、杂粮与蔬菜、果树害虫的为害特点与形态鉴定特征,其次是食用、药用等昆虫的形态特征。昆虫学概论教学实习一周,昆 虫 学 概 论,目 录第一篇 绪论第二篇 昆虫学基础知识第二篇 应用昆虫学,第二篇 昆虫学基础知识,第一章 昆虫体躯的构造与功能(形态学、生理学)第二章 昆虫的发育和行为(生物学)第三章 昆虫的分类第四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及预测预报(生态学)第五章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该章是昆虫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学习昆虫体躯构造及功能对于识别昆虫种类,掌握昆虫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和害虫防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节 昆虫的头部(掌握)第二节 昆虫的胸部(掌握)第三节 昆虫的腹部(掌握)第四节 昆虫的体壁(了解)第五节 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了解)第六节 昆虫的激素(了解),第一章昆虫体躯的构造与功能,第一节昆虫的头部,昆虫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以膜质的颈部与胸部连接。生有触角、复眼、单眼和口器等器官。主要内容:(一)昆虫头部构造;(二)昆虫的触角;(三)昆虫的眼;(四)昆虫的口器;(五)口器与化学防治的关系。,复眼,触角,口器,单眼,(一)昆虫头部结构,(二)昆虫的触角:,、构造:柄节梗节鞭节,连接头的第一节,第二节较小,亚、小节组成,数目不同,形成各类型触角,2、功能: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生有重要的感觉器和嗅觉器。近距离起着接触感觉作用,决定是否停留或取食。远距离起嗅觉作用,能闻到食源气味或异性分泌的性激素气味,可找到食物或配偶。如:二化螟可凭水稻散发稻酮的气味找到水稻。菜粉蝶凭芥子油找到十字花科植物。雌蛾分泌的性激素能引诱雄蛾飞来交尾。触角还有其他功能,听音波(雄蚊),捕小虫(莹蚊),平衡身体(仰泳蝽),吸收空气(水龟虫)等。,、类型:刚毛状:短小,基部两节粗壮,鞭节细如刚毛。蝉、蜻蜓。丝状或线状:基部两节稍粗大,鞭节大小相似,呈线状。蝗虫、蟋蟀。念珠状:由许多圆珠形小节相连而成。白蚁。锯齿状:鞭节各节向一侧作锯齿状,似锯齿。锯天牛、叩头甲。栉齿状:鞭节各节向一侧作梳齿状突出,似梳子。雄性绿豆象。羽毛状:鞭节各节向两侧作羽毛状突出,似鸟羽。蛾类。膝状:柄节长,梗节小,鞭节与柄节形成膝状弯曲。蜜蜂。另外还有具芒状(蝇类)、环毛状(雄蚊)、棍棒状(粉蝶)、锤状(长角蛉)、鳃叶状(金龟甲)等等。,触角是昆虫分类常用特征,如具芒状的都是蝇类,鳃叶状的是金龟甲类,利用触角还可以区别雌雄,分析虫情。如小地老虎雄蛾是羽毛状,而雌蛾是丝状。芫箐雄虫栉齿状,雌虫为锯齿状。,(三)昆虫的眼,1、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能看清物体,对于昆虫的取食、觅偶、群集、归巢、避敌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小眼数目越多,视力越强。家蝇的1个复眼有4000多个小眼,蜻蜓有2.8万多个小眼。完全变态的昆虫成虫期,不完全变态的若虫和成虫都具有复眼。,2、单眼:有些昆虫除复眼外,额区上部还生有1-3个单眼,称背单眼。如蝽象、蛾类有2个背单眼,蜂类有3个背单眼,盲蝽不具有背单眼。完全变态昆虫幼虫的头部两侧,一般各有1-6各单眼,称侧单眼。如叶蜂各1个,蛾类个6个。单眼只有在一定的近距离才能成象,是近视的。,3、昆虫的趋光性:许多夜出活动的昆虫,对于灯光有趋向的习性,叫趋光性。而有些习惯于在黑暗处活动,一旦暴露在光下,立即找阴暗处潜藏起来,叫避光性或负趋光性。利用这些特征性可以诱杀害虫。如利用紫光灯诱杀蛾类。,(四)昆虫的口器,昆虫由于食性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形成各种不同的口器类型。一般分为咀嚼式和吸收式。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形式,其它都是由这种口器演化而成。,1、咀嚼式口器,包括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五个部分。上唇:盖在口器上方的1个薄片,能辨别食 物的味道。上颚:1对坚硬带齿的块状物,具切区和磨区,能切断磨碎食物。下颚:分轴节、茎节、内颚叶及下颚须五个部分,具有嗅觉和味觉作用,下颚能帮助上颚取食。下唇:由后唇,侧唇叶,中唇叶和下唇须组成,下唇须和下颚须相似(功用)。舌:在口器中央,1个囊状突出物,能帮助吞咽食物。,具有这类口器的害虫,给作物造成机械损伤,为害性很大。如甲虫和蝶蛾类幼虫是咀嚼式口器,把植物咬成缺刻穿孔或咬断吃光,还有蝗虫、玉米螟、潜叶蛾、卷叶虫等。,2、吸收式口器,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特点是口器某些部分特别延长,便于吸收液体养分;又可分为刺吸、虹吸、舐吸和锉吸式四种。,(1)刺吸式口器:上唇:多退化成小型片状物。上、下颚:形成两对细长的口针,包于喙管内。下唇:延长成1条喙管,里面包藏2对口针。下颚须:下唇须多退化或消失。,刺吸式口器害虫取食,用喙管选定取食部位,再用口针刺入植物体内吸收营养液。同时先将唾液酶注入植物组织中,将有机物分解后再吸入。为害特点:1、吸取营养,植物发育不良。2、唾液酶作用,破坏叶绿素等,形成斑点、叶卷缩、瘿瘤、枯萎而死。3、传播病毒病,约397种。具此类口器的有:蚜虫、叶蝉、蝽象等。,稻绿蝽,烟粉虱,烟蚜,大青叶蝉,吹绵蚧,(2)虹吸式口器,只有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形成1条中空的管子,平时卷曲在头的下方,取食时伸到花心吸取花蜜。其余如上唇、下唇、上颚等部位退化或消失。此类口器一般无穿刺能力,成虫期不需进食,幼虫属咀嚼式,具此类如蝶蛾类,幼虫为害极其严重。,(3)舐吸式口器,蝇类具有这种口器,特点是下唇变成粗短的喙,端部膨大形成唇瓣。取食时由唇瓣舐吸物体表面的汁液或吐出唾液湿润食物后加以舐吸,上唇盖在喙上,上、下颚完全退化。此类口器无穿透能力,幼虫是蛆,以口钩钩烂植物吸取汁液。,(4)锉吸式口器:,由上唇、下颚和下唇形成圆锥形的喙。有3根口针,取食时先锉破组织表皮,然后以端喙吸取汁液。这类口气是蓟马类所特有的,被害植物出现不规则的变色斑点,畸形或叶片皱缩卷曲,易于病菌入侵。,(五)口器类型与化学防治的关系,可以判断是哪种害虫危害植物的;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应用胃毒剂;刺吸式口器触杀或内吸剂;咀嚼式或刺吸式应在未蛀入或卷叶之前防治,效果明显。,昆虫的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分前胸,中胸及后胸,各胸节又生前足,中足及后足。在中胸与后胸部又各生1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足和翅是昆虫的主要运动器官。,第二节 昆虫的胸部,一、胸足的构造和类型二、翅的构造和变异,构造:足是昆虫行走的器官,由下列各部分组成。1、基节:连接胸部,粗短。2、转节:行动时转变方向,小,多角行。3、腿节:最粗大,能跳的最发达。4、胫节:细长,常具刺,端部常具活动的距。5、跗节:足末端几小节,常由1-5个跗分节组成。6、前跗节:跗节末端的附属器,由爪和中垫构成。,一、胸足的构造和类型,类型:昆虫足多用于行走,因生活方式及环境的不同,在构造和功能上发生相应变化,形成各种类型的足。1、步行足:各节比较细长,适于爬行。如蚜虫,步行虫等。2、跳跃足:腿节发达,胫节细长,适于跳跃。如蝗虫,蟋蟀的后足。3、捕捉足:基节特别长,腿节有1沟槽及刺,胫节弯折时,正好嵌入槽内,适于捕捉小虫。如螳螂的前足。4、开掘足:胫节膨大宽扁,末端具齿,跗节铲状,便于掘土。如蝼蛄的前足。5、游泳足:水生昆虫,各部宽扁如桨,适于游泳。如龙虱。6、抱握足:雄性龙虱的前足,跗节膨大具吸盘,交配时抱握雌体。7、携粉足:胫节端部宽扁,边缘具长毛,形成携带花粉的花粉筐,第一跗节膨大,形成花粉梳。如蜜蜂的后足。,二、翅的构造和变异,昆虫纲除少数种类外。大多数在成虫期具2对翅。翅是昆虫的飞翔器官,对觅食、求偶、营巢、育幼、避敌等极有利。,1、翅的构造:,一般为膜质薄片,中间贯穿翅脉,用以加强翅的强度,呈三角形,有三边和三角。三边:前缘 翅前方的边 后缘 翅后面的边 外缘 翅外面的边三角:基角或肩角 连接身体的角 顶角 前缘与外缘形成的角 臀角 外缘与后缘间的角 此外,翅面的褶纹又把翅面划分为四个区、三褶四区。有茎褶、臀褶、轭褶、分腋区、臀前区、臀区、轭区。,2、翅脉与模式脉相,翅脉起支撑作用,其排列方式各类昆虫中差别很大,但归纳起来仍有一定规律。翅脉在翅上分布排列的形式次序称为翅脉的脉相。脉相是研究昆虫进化和分类的重要依据。昆虫学家为了分析比较各类昆虫翅脉的特点,便制定了1种假想的翅脉称为模式脉相,或称标准脉相。并把各种脉给以命名,用作鉴定各种昆虫的依据。,翅脉有纵脉、横脉之分,都有一定命名。纵脉是从翅基部伸到外缘的翅脉。横脉是横列在纵脉之间的短脉。翅上的纵横脉将翅面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称为翅室。四周完全被翅脉封闭的称闭室。一边无翅脉称开室。翅室的命名是以前缘的纵脉得名。如中脉后方的翅室叫中室等。,3、翅的变异,昆虫的翅一般为膜质,有些昆虫为适应各种特殊需要,发生各种变异,最常见有以下几种:1、覆翅:翅加厚变硬如革质,仍保持着翅脉。如蝗虫和蟋蟀的前翅,休息时覆盖于后翅上。2、鞘翅:各类甲虫的前翅,骨化坚硬如角质,翅脉消失,休息时两翅相接于背中线上。3、半鞘翅:基部一半加厚革质,端部一半则为膜质。如椿象的前翅。,4、平衡棒:蚊蝇类的后翅,退化为小型棒状体,飞行时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5、缨翅:蓟马的翅细而长,前后缘具有长的缨毛。6、鳞翅:蝶蛾的翅为膜质,翅面覆盖无数的鳞片。7、毛翅:石蛾的翅为膜质,翅面布满细毛。8、膜翅:蜂类、蝇类的翅为膜质透明。,翅的变异,第三节 昆虫的腹部,腹部是昆虫的第三体段,前端与胸相连,后端有肛门和生殖器等,腹内包藏有内脏和生殖系统,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腹部一般由9-11节组成,腹部 1-8节两侧各有1对气门,用以呼吸,有些种类末端有尾须,是一种感觉器官。,昆虫的外生殖器是交配和产卵的器官,雌虫的称为产卵器,雄虫的称为交配器。雌虫的产卵器由产卵瓣组成,产卵器的构造、形状、功用常随昆虫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有些将卵产在土中,有些刺破植物组织将卵产入其中,给植物造成很大的伤害。如蝉、叶蝉、飞虱等。雄虫的交配器由阳具和抱握器组成,构造比较复杂,具有种的特异性。在昆虫分类上常作为种和近缘类群鉴定的重要特征。,第四节 昆虫的体壁,一、体壁的功能是昆虫的保护性屏障(内脏),既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又能防止外来物质如病原体、杀虫剂等的侵袭;外骨骼有保持昆虫体型的作用,体壁的部分内陷形成内骨骼,用以附着肌肉;体壁内陷还可以形成虫体的一部分器官(器官)。营养物质的储备库,在虫体饥饿和脱皮过程中,体壁内储存的营养物质可被消化和利用;体壁还特化成各种感觉器官和腺体,接受环境刺激和分泌各种化合物而调节昆虫的行为;,昆虫的体壁是体躯的最外层组织,外骨骼。,二、体壁的构造,表皮层,底膜 底膜是皮细胞基膜下方的双层结缔组织,由胶朊纤维构成。底膜具有选择通透性,能使血液中的部分化学物质和激素进入皮细胞。皮细胞层 皮细胞层是一单层活细胞层,皮细胞可特化形成腺体如唾液腺、毒腺、脱皮腺等,统称皮细胞腺。还可特化、形成各种外长物如刚毛、鳞片、刺和距等等,以及感觉器官。表皮层表皮层是由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异质的非细胞层,分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表皮层:内表皮:表皮层中最厚的一层,主要含有几丁质和蛋白质的复合体(粘多糖蛋白质),有弯曲和伸展性能。几丁质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有机溶剂、稀酸和浓碱中。自然界只有几丁细菌能够分解。在内外表皮之中常有孔道贯穿,是表皮磨损及在表皮鞣化过程中由皮细胞补充供应所需物质的通道。外表皮:内表皮外层硬化而成,是表皮中最坚硬的一层。由骨蛋白、几丁质和脂类等构成,存在黑色素,颜色较暗,昆虫节间膜等柔软的外表皮不发达或不含外表皮。上表皮:表皮的最外层,不含几丁质,上表皮的层次依昆虫种类而不同,从内向外分为脂腈层、多元酚层、蜡层和护蜡层。,上表皮:脂腈层:主要成分是脂蛋白类,质地较暗而有色,亦称角质精层,对极性基团有特殊的亲和力。多元酚层:厚而疏松,主要成分是脂蛋白与多元酚的复合体,又称多元酚层。蜡层:主要成分是长链烃类和其它脂肪酸和醇,即蜡质,蜡分子定向紧密排列成单层,具有不透性,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体外水分渗入。护蜡层:上表皮的最外层,主要成分是拟脂类的蜡质,性质稳定,具有保护蜡层的作用。,三、体壁上的外长物,昆虫的体壁不是光滑的,上面生有很多毛、刺、鳞片、突起等等外长物。一些是由单个细胞组成的,如:鳞片和毛。这些毛的基部如果与感觉细胞相连便成为感觉毛,用于感觉振动等等;如果与毒腺相连,便成为毒毛,象刺蛾幼虫体上的毒毛,用于防御敌害等。一些是由多个细胞共同形成。这些外长物基部没有关节的叫做刺,基部有关节的叫做距。,距,鳞片,幼虫的毒毛,刺,四、昆虫体壁的色彩,1、色素色 色素色又称化学色,一般是新陈代谢的产物,如黑色素和嘌呤色素,但也有来自食物的色素,如类胡萝卜素。2、结构色 结构色又称物理色,是由于昆虫体壁上有极薄的蜡层、刻点、勾缝或鳞片等细微结构,使光波发生散射、衍射或干射而产生的各种颜色。如甲虫体壁表面的金属光泽和闪光等是典型的结构色。3、结合色 结合色,又叫合成色,由色素色和物理色混合而成。如紫闪蛱蝶翅面呈黄褐色(色素色),同时也有紫色(结构色)的闪光。,五、体壁构造与化学防治的关系,化学杀虫剂必须接触虫体并透过体壁进入体内,才能起到杀虫作用。但昆虫体表具有微毛、小刺、鳞片等,使药液不易接触虫体,特别是体壁表皮层有一层蜡质,使药液更不易黏着虫体不能穿透体壁起不到杀虫作用。昆虫的种类和龄期也与化学防治具有密切关系。一般体壁坚厚、蜡层特别发达的,药剂难于附着和穿透虫体把虫杀死。就同一种昆虫而言,幼龄比老龄幼虫体壁薄,容易触药致死。所以,要治虫于幼虫3龄之前。在一个昆虫身体上各个部分的体壁厚薄也不一样,如膜区比骨片部分薄,感觉器官是最薄的部分,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跗节、节间膜和气孔等,都是药剂容易透过的部位。了解昆虫体壁的构造和特性,对于用药防治害虫很有指导意义。,近来人工合成的杀虫剂,都是根据昆虫体壁特性而制造的。如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都对昆虫体壁具有强烈的亲和力,能很好地附着体壁,使药剂的毒效成分溶解于蜡质,为药剂进人虫体打开通道,能很快的杀死害虫。灭幼脲类,也是根据体壁特性而制造的。这类药剂具有抗蜕皮激素的作用,当幼虫吃下这类药物后,体内几丁质的合成受到阻碍,不能生气新的表皮,因而使幼虫蜕不下表皮受阻而死。,第五节 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昆虫体躯的结构特点 昆虫体躯的外面是一层含有几丁质的躯壳,既体壁。躯壳的内部充塞着各种组织和器官,有消化、排泄、呼吸、循环、神经、生殖和内分泌等。昆虫的体腔是一个纵贯的通腔,由于昆虫的背血管是开放式的,血液在循环过程中要流经体腔,再回到心脏,所以昆虫的体腔就是血腔。昆虫所有的内部器官都位于血腔内,直接浸浴在血液中。,昆虫血腔的内部结构及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 昆虫的血腔由两个纤维隔膜分为三个小血腔,称为血窦。上面的隔膜为背膈,下面的的隔膜为腹膈。背膈以上的血窦称为背血窦(围心窦),背血管着生在其中;背膈与腹膈之间的血窦称为围脏窦,消化道、排泄、呼吸和生殖系统以及脂肪体等位于其中;腹膈下面的血窦称为腹血窦(围神经窦),腹神经索纵贯其中。,一、消化系统,1、消化道的机能和构造昆虫的消化道,主要是摄取、运送、消化食物及吸收营养物质,此外,还具有控制水分平衡和排泌作用的特殊功能。昆虫的消化道包括一根自口到肛门,纵贯于血腔中央的消化道,以及与消化道有关的唾腺。昆虫的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在前、中肠之间有贲门瓣,用以调节食物进入中肠的量。在中、后肠之间有幽门瓣,控制食物残渣排人后肠。前肠具有摄食、磨碎和暂时贮藏食物的功能。中肠又叫“胃”,是分泌各种消化酶、消化食物及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后肠除了排除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外,还有吸回水分和无机盐类、调节血液渗透压和离子平衡的功能。,前肠从口开始,经由咽喉、食道、嗉囊,终止于前胃,而以向后伸人中肠前端的贲门瓣与中肠为界。主要由一对唾腺分泌唾液进行初步消化。中肠前端紧接前胃,后端以马氏管着生处与后肠分界。很多昆虫中肠肠壁的前端,常向外突出形成囊状的胃盲囊,它的主要功能是增加中肠的表面积,有利于分泌消化酶和吸收营养物质。后肠一般分为大肠、小肠和直肠3个部分。在后肠的前端与中肠的交界处,着生有开口进入肠腔的马氏管,主要功能是吸回残渣中的水分。,2、昆虫消化生理与防治的关系了解昆虫的消化生理对于选用杀虫药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药剂被害虫吃进肠内能否溶解和被中肠吸收,直接关系到杀虫效果。药剂在中肠的溶解度与中肠液的酸碱度关系很大。例如酸性砷酸铝,在碱性溶液中易溶解。因此,对中肠液是碱性的菜青虫毒效很好;反之,碱性砷酸钙易溶于酸性溶液中,对于中肠液是碱性的菜青虫则缺乏杀虫效力。同样杀螟杆菌的有毒成分伴孢晶体能够杀死菜青虫也是这个道理。近年来研究的拒食剂,能破坏害虫的食欲和消化能力,使害虫不能继续取食,以至饥饿而死。三氮苯类对蝶蛾类幼虫和甲虫类都有效。其次是有机锡类,如毒菌锡、薯瘟锡等对棉卷叶虫、马铃薯甲虫、莱蛾幼虫都有拒食作用。,二、排泄系统,昆虫排泄系统的功能除完成排弃代谢废物外,还有维持昆虫体内盐类和水分的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马氏管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其它如体壁、消化道、脂肪体、下唇腺和围心细胞等,在不同的昆虫中也起着不同的排泄作用。,马氏管是一些浸浴在昆虫血腔中的细长盲管,其基部着生于中、后肠交界处,端部游离或深入直肠内形成隐肾结构。马氏管的数目在各类昆虫中差异很大,少的只有 2 根,多的可达 100 根以上。一般来说,数量多的,马氏管一般比较短,而数量少的则比较长,两者的总表面积差异不大。,其他排泄器官下唇腺:功能与马氏管类似,具有吸收和排泄功能。脂肪体:脂肪体中的尿盐细胞内贮有逐渐沉积的尿酸等氮素废物,并不排除体外没有马氏管的弹尾目昆虫产生的氮素废物主要靠尿盐细胞贮存。围心细胞:可从血液中吸取那些不能被马氏管吸收的胶体颗粒。,三、呼吸系统,(一)基本构造昆虫的气管系统依据其构造和生理功能可分为气门、气管和微气管3个组成部分,还有由气管转化为气囊等的组织结构。从气门延伸入体内的一小段气管,称气门气管。又气门气管分出 3 条主要分支:背气管,分布于背面的体壁肌和背血管;腹气管分布于腹面肌肉和腹神经索;内脏气管分布于消化道壁、生殖腺、生殖管和脂肪体等。昆虫体中还有联结各体节气管的纵干,包括侧纵干、背纵干、腹纵干和内脏侧纵干。每一体节两侧的纵干,还可由横的连锁相互连接。,粘虫幼虫的器官系统结构,(二)气门的分布气门是体壁内陷的开口,胸部一般只有2对气门,分别位于中胸和后胸的前端,腹部一般只有8对气门,分别位于第18腹节,总共具有10对气门。现代昆虫种类很多,生活习性和生理功能差异很大,气门的位置、数目和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常见有以下几种分布类型:,常见有以下几种气门分布类型:1、全气门式:具有10对有效气门,分别位于中、后胸和腹部第1-8体节上。如直翅目蝗科,双翅目毛蚊科也属此种气门类型。2、两端气门式:具有2对有效气门,分别位于前胸和腹部末节上,如双翅目蝇类幼虫。3、前气门式:有l对有效气门,位于前胸上。如双翅目蚊科的蛹。4、后气门式:只有1对有效气门,但位于腹部最后一节上。如蚊类、水生甲虫和寄生蝇的幼虫。5、无气门型:气门全部封闭或完全无气门,如水生昆虫或内寄生的蜂类幼虫等,多用体壁或气管鳃进行呼吸。,(三)呼吸作用与防治的关系,昆虫的呼吸主要靠空气的扩散和虫体呼吸运动通风的帮助,使空气由气门进入气管、支气管和微气管,最后达到各组织间和细胞内。扩散作用是由于气管内和体外氧与二氧化碳分压的不同而进行的气体交换。呼吸运动是腹节的交替扩张和收缩,帮助气管系统进行气体交换。呼吸运动的快慢,随多种因子而变化,一般在高温情况下比低温呼吸次数多。呼吸强度常用呼吸系数表示,即吸人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之比(CO2O2),比值愈大,说明呼吸强度愈强。,既然昆虫的呼吸是靠通风扩散,那么当空中含有毒气时,毒气也就随着空气进入虫体,使其中毒而死,这就是使用熏蒸杀虫剂的基本原理。同时毒气进入虫体与气孔关闭情况关系密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愈高,昆虫愈活动,呼吸愈增强,气门开放也愈大,施用熏蒸杀虫剂效果就好,这也就是在天气热,温度高,熏蒸害虫效果好的主要原因。此外,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情况下,也会迫使昆虫呼吸加强,引起气门开放。因此,在冷天气温低时,使用熏蒸剂防治害虫,除了提高仓内温度外,还可采用输送二氧化碳的办法,刺激害虫呼吸,促使气门开放,达到熏杀的目的。,昆虫的气门一般都是疏水性的,水湿不会侵入气门,但油类却极易进入。油乳剂的作用,除能直接穿透体壁外,大量是由气门进入虫体。因此,油乳剂是杀虫剂较好而广泛应用的剂型。此外,有些黏着展布剂,如肥皂水、面糊水等,可以机械地把气门堵塞,使昆虫窒息而死。,四、昆虫的循环系统,(一)功能昆虫的循环系统属开放式,它的体腔就是血腔,昆虫的血液兼有哺乳动物的血液及淋巴液的特点,因此又称血淋巴。是把中肠消化后吸收的营养物质,由血液携带运输给身体各部组织,同时把各组织新陈代谢的废转运送到马氏管排出体外。血液还有运送内分泌的激素和消灭细菌的作用。昆虫的血液除少数昆虫因含有血红素而呈红色外,大多数呈黄色、绿色或无色。,(二)构造,主要包括推动血液流动的背血管及辅搏器。背血管 背血管位于昆虫的背壁下方,纵贯于背血窦中央的一条管状器官,可以分为动脉和心脏两个部分。心脏是背血管中呈连续膨大的部分,每个膨大的部分称心室,心室的两侧有一对心门,心门是血液进入心脏的开口,外观为一条垂直或斜的裂缝,边缘向内折入,形成心门瓣。辅搏器辅搏器是昆虫体内辅助心脏进行血液循环的结构,通常位于触角、翅和附肢的基部,由肌纤维的薄隔所组成,随着薄隔的收缩,驱使血液流入远离体躯的部位。,(三)杀虫剂对血液循环的影响,杀虫剂对昆虫血液循环是有影响的。烟碱能扰乱血液的正常进行,抑制心脏的扩张期,最后停止搏动于收缩期。除虫菊素和氰酸气能降低昆虫血液循环的速率,以至停止搏动。有机磷类杀虫剂具有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在低浓度下,能加速心搏的速率和幅度,在较高的浓度下,则抑制心脏搏动,并停止于收缩期,使昆虫致死。,五、神经系统,(一)功能昆虫通过神经系统与外界环境取得联系,调节其内部的生理状态与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保持一致。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分泌细胞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昆虫的神经系统联系着体壁表面和体内各式各样的感受器和反应器,由感受器接受刺激引起电位改变产生冲动,再由神经细胞产生激应,将冲动传导到肌肉、腺体等反应器,引起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活动。,(二)结构 昆虫的神经系统由外胚层的一部分细胞特化形成,为三个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腹神经索(脑又可分为前脑、中脑及后脑,分别接受来自复眼、单眼、触角等感觉器官的感觉神经);交感神经系统:包括位于前肠背壁上面的口道神经系、腹神经索之间的中神经及其侧枝,以及腹部最后的复合神经节;外围神经系统:包括自腹神经索的神经节和脑发出的所有神经、以及其中含有的感觉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及其顶端分支和连接的感觉器和反应器。,(三)神经系统功能与害虫防治,神经系统的研究,使我们较深刻的理解昆虫的习性行为和生命活动,对于防治害虫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使用的有机磷杀虫剂,如一六O五、三九一一等都是属于神经性毒剂。它的杀虫机理,就是破坏乙酰胆碱酯酶的分解作用,使昆虫受刺激后,在神经末梢突触处产生的乙酰胆碱不得分解,使神经传导一直处于过度兴奋和紊乱状态,破坏了正常的生理活动,以至麻痹衰竭失去知觉而死。此外,利用害虫神经系统引起的习性反应,如伪死性、迁移性、趋光性、趋化性等,都可用于害虫的防治。,第六节 昆虫的激素,一、内激素 这类激素分泌于体内,调节内部生理活动。如位于昆虫脑中的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脑激素。这种激素流人体液中,刺激位于前胸气门内侧气管上的前胸腺,分泌出能够促使昆虫蜕皮的蜕皮激素。脑激素也能活化位于咽喉附近的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使昆虫保持幼龄生理状态,抑制蜕皮和变态。在正常情况下,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受脑神经分泌细胞的生理协调控制,幼虫期得以正常发育和蜕皮,但到最后1龄,体内保幼激素停止分泌。在蜕皮激素单独作用下,体内潜藏的成虫器官就开始生长发育,蜕皮后即变为成虫。,昆虫激素是体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微量化学物质,起着支配昆虫的生长发育和行为活动的作按激素的生理作用和作用范围可分内激素和外激素两类。,二、外激素 外激素是腺体分泌物挥发于体外,作为种内个体间传递信息之用,故又称信息激素。1性外激素 昆虫在性成熟后,能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配,故又称性信息激素。利用性外激素防治害虫,已展示了广阔的前景。这种方法主要利用雌虫性外激素诱杀雄虫,使雌虫得不到与雄虫交配的机会,因而所产下的卵都是未受精的卵,不能孵化。自从1960年在舞毒蛾中第一次分离出性外激素以来,已经发现300多种昆虫能分泌性外激素,到现在已有数十种经过化学分析鉴定进行人工合成,有些已作为商品出售。我们对多种害虫的性外激素也做了人工合成工作,如棉红铃虫、梨小食心虫、稻螟、稻瘿蚊、黏虫、玉米螟、棉铃虫、梨大食心虫、印度谷蛾等,有的已有用于诱杀雄虫,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作用。,2示踪外激素 亦称标迹信息素。家白蚁的工蚁的腹腺,能分泌这种激素。在它觅到食源的路上,隔一定距离排出,其他工蚁等就能沿着这条嗅迹找到所探索的食源。此种激素与云芝等真菌感染而腐烂的木屑中提取物相类似,已用于白蚁的防治。此外,蜜蜂工蜂用上颚腺分泌示踪激素,按一定距离滴于蜂巢与蜜源植物之间的叶上或小枝上,其他工蜂也能随迹找到食源。,3警戒外激素 亦称报警激素。蚂蚁受到外敌侵害,即散出这种激素,其他蚂蚁闻到这种激素,就前来参加战斗。蚜虫受到天敌攻击时,腹管排出报警激素,其他蚜虫闻到这种激素就逃避或跌落逃生。4群集外激素 蜜蜂在分工时,工蜂与后蜂失去联络时,后蜂上颚腺即分泌这种激素,其他工蜂闻到这种激素便飞集到后蜂的周围。小蠹虫、谷斑皮蠹等,也能分泌这类激素,招引其同类群集在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