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学》教案——第十一章 信仰民俗与旅游.docx
-
资源ID:820467
资源大小:49.18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民俗旅游学》教案——第十一章 信仰民俗与旅游.docx
第十一章信仰民俗与旅游(第12次课2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了解信仰民俗的定义、起源及基本特征;熟悉信仰民俗的内容;掌握信仰民俗旅游的开发的几种模式。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信仰民俗的定义、起源;信仰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三、教学方法讲授、启发、讨论、案例、课堂提问、PPT演示四、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民俗信仰的定义与特征;民俗信仰的对象;民俗信仰的媒介;民俗信仰的表现方式。2、教学设计【背景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二这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根本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永远的精神追求,才能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讲出信仰的味道,发出信仰的感召,凝聚信仰的力量。"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人们信仰的形成,一般遵循高度认同一坚定追随一实际践行的规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是有信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信不信!"教育和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世界大变局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客观分析国标问题,引导学生将中国的发展置于国际视阈中进行比较,凸显我国''四个自信"的底气和优势。【课程思政内客】1.首先,政治要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2.情怀要深。敬畏职责,把讲好思政课当作真正的事业来做。只有自己先有情怀,才能让学生有情怀。以深沉的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品位。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仰民俗,辨别伪民俗、商业化的问题。第一节民俗信仰的定义和特征一、民俗信仰的定义信仰民俗又称"精神民俗""心理民俗",它涉及到包括信仰、巫术、禁忌、占卜、预兆等多方面内容。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二、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第一,民俗信仰有突出的功利性.(风水、诅咒)第二,民俗信仰具有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第三,民俗信仰有较强的包容性。第四,民间信仰有较大的魂触。第五,民俗信仰的俗信化趋势。(民间偏方)三、信仰的功能1.信仰可以使人对群体产生皈依感;2.信仰可以给人以安慰:3.信仰可以给人以强有力的安定感。第二节信仰对象-灵魂在对超自然力的崇拜中,灵魂崇拜是最基本的崇拜,灵魂被认为是居于人的躯体以及各种物体内,并起着主宰和支配作用的种超自然体,具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最初的灵魂还有血缘远近亲疏之别的。灵魂信仰不限于人,也涉及自然神、图腾,包括人类自身役使的牛马和使用的器物。(万物有灵信仰)灵魂崇拜对象包括生魂、游魂、转生魂三种。二、自然神自然崇拜就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所崇拜的对象有天象、火与火神、水与水神、山与山神、石与石神、土地、动物、植物等。学术界认为,人类的信仰是从自然崇拜开始的.天神在许多民族中都是至高无上的大神,但他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人们很难表述清楚。可以说,迄今为止天神仍是个混沌不清的概念。三国演义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讲到:东吴遣张温入蜀答礼,有傲慢之态。弱才子秦宓与之舌战。温以天为问:"天有姓乎?”"岂得无姓!”"何姓?""姓刘。""何以知之?""天子姓刘,以故知之。"在华夏文明中,人们多认为太阳神为男性,太阳是男性阳刚之气的象征。罗得岛太阳神铜像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此巨像由无数倍化的武器和铜制品铸成,高约37公尺,像白由女神像那么高,矗立在希腊罗得岛上的罗得港港口,巨像的两脚横跨在入口港的两端,船只可以在胯下通过。据说建成后没几年便因强烈地震而倒塌,留下一片瓦砾,是七大奇观中寿命最短的-个。月亮更具女性的阴柔之美,所以月亮神一般是女的。中国神话中的月亮神一一嫦娥3.星辰中国人对星辰的认识相当早,古人对星辰的关注程度甚至远胜于现代人。清颐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率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J'古人常以星宿的变化来判断人间吉凶。俗话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人与天上的星星是对应的。同时他们还相信人的地位越高,代表他的那颗星也就越光越大.天上若有巨星陨落,人间必有伟人谢世。三国时有个名叫管辂的人,精通道术,占卜灵验。有一次为颜超相面,认为他的面相主天亡.颜父乃苦求管辂延命。管辂说:"子归,觅清酒一壶,鹿脯一斤。卯日,刈(yl)麦地大桑树下,有二人围棋,但酌酒置脯,饮尽更斟,以尽为度。若问汝,汝但拜之勿言。必会有人救汝。”颜依言而往,果见二人围棋。颜置脯斟酒于前。其人贪戏,但饮酒食脯,不顾。数巡,北边坐者忽见颜在,叱曰:"何故在此?"颜唯拜之。南边坐者曰:"适来饮他酒脯,宁无情乎?”北坐者曰:"文书己定"。南坐者曰:"借文书看之J'见超寿止十九岁,乃取笔挑上,语曰:"救汝至九十年活:颜拜而回。管辂日:"北边坐人是北斗,南边坐人是南斗。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J'4.山水神在中国先秦典籍中,已有帝王祭祀山川的记载。虞舜曾五年一巡狩,"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各诸侯国也都祭祀自己境内的名山大川。秦以后,天子封禅泰山,祭祀也逐渐形成定制。因五岳四渎四海神是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神,因此他们可以享受到帝王香火。关于五岳的产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力尽而死,他头化东岳,腹化中岳,左臂化南岳,右臂化北岳,足化西岳。因此五岳神山成为众山之祖。其实五岳名称的出现是战国以后的事,它与齐国人邹衍创立的五行学说关系密切。战国时期,人们以天子所居河洛为中心,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选出各方最有影响的大山,作为山神代表,由国家主持祭祀,这五大神山便成了人们心目中有正神居住并可通达天界的灵场。汉宣帝时,这五大神山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霍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隋文帝废霍山改衡山为南岳,明代以后,又将北岳恒山的祭所由河北曲阳迁到山西浑源。此后,五岳位置至今未变。五镇是五岳以外的五座大山。镇山之说起源很早,据传大禹分天下为九州时,便以每州的主山为镇山,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象征。隋朝仿照五岳制度,又另选出四座大山作为四镇,唐代增至五镇,也由国家主祭。这五镇分别为东镇沂山,西镇岳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和北镇医巫闾山。人们对山神的崇拜很可能来源于这样两种认识:首先,高山峻岭喧被古人视为通天之路,群神上下,都是通过高山这座天梯实现的。同时,高山也被视为神灵的居所。三、图腾图腾崇拜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原始宗教形式。"图腾"一词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末约翰朗格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与旅行一书,该书说:"野蛮人的宗教性的迷信之一,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totem(图腾),即自己所钟爱的精灵。他们相信这精灵守护着自己J'“图腾"一词即来源于Ell第安语"totem",意思是"他的亲属"和"他的标记”。(一)认祖与标识一一图腾的功能(二)图腾祭祀与禁忌(三)图腾圣餐与图腾牺牲(四)认祖与标识一一图腾的功能认祖是图腾的第一个功能。在远古社会,人们深信每个氏族的成员都同源于同一个物种,这些物种有时是动物、植物,有时则是某种无生物,这便是他们最为古老的祖先,也就是他们的图腾。图腾的第二个功能是它的标志作用。图腾标志体现在族名、人名、地名、服饰、文身等诸多方面。魏书高车传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乃筑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日:'吾父使我处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神物天使之然?'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繁衍成国”。这个文本的核心旨在说明高车人以狼为图腾,是狼图腾的后人。在鄂伦春族流传着不少大同小异的有关熊图腾的故事,一个故事说:有个猎人被母熊掳去,关在山洞,同雌熊住在一起。不久,雌熊生出一个半人半熊的小崽。后来,猎人趁雌熊携子出洞觅食之机逃走,雌熊发觉后一路追来。猎人沿河岸奔逃,恰逢上游漂来-只木筏,于是跳了上去。雌熊追赶不及,愤怒地将小崽撕为两半。一半掷还猎人,一半留给自己。从此,随雌熊生活的一半变成熊,随猎人生活的一半变成鄂伦春人。图腾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异。当一个氏族分裂时,图腾也随之分裂;而当不同氏族融合时,其图腾形象也随之融合。如便便族的熊氏族由原来的一个氏族分成三个女儿氏族后,其图腾也分别分为狗熊、猪熊、大熊等三个不同的氏族图腾。美洲印第安人中的苍狼氏族、黄狼氏族、白鹫氏族、黑鹫氏族,就是由狼氏族、鹫氏族分别分化出来的。而不同氏族融合的结果,便是复合型图腾的出现,山海经中的鸟首龙身、龙身人面、虎身人面、犬身人面等复合型图腾形象的出现,很可能便是不同氏族之不同图腾融合的结果。这类复合型图腾的大量涌现,不但意味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老氏族集团的解体,同时也意味着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或民族集团的诞生。在大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图腾信仰常常通过族名体现出来.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这个图腾同时也是氏族的名字,后来还会发展成为这个氏族全体成员的姓。如云南新平鲁魁山彝族的方姓源于獐、白鸡图腾,杨姓源于绵羊图腾,范姓源于水牛图腾。同样的图腾文化在苗族则是通过人名体现出来的。苗族崇犬,认为五彩斑斓的盘瓠犬是自己的祖先,为缅怀祖先,苗族人在为孩子命名时,经常在孩子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狗"字。在贵州松姚县二区的大红岩这个只有八、九十户人家的苗寨中,凡石姓人家,祖祖辈辈不论男女(从外面娶来的媳妇除外),都在自己名字后面附上一个"狗"字。如某男性名字叫"光德",后面附加上一个"狗"字,就变成了"光德狗";某女性名字叫"秋英",后面附加上一个"狗"字,就变成了“秋英狗"。(二)图腾祭祀与禁忌视图腾为始祖,首先是对图腾偶像的顶礼膜拜每个部落对本氏族图腾都有一套完整的祭祀仪式,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祭祀,以求得图腾的保护。祭祀时人们装扮成图腾的模样,摹仿看它的动作,表示人与图腾的合一。其次,各部落中都有着严格的图腾禁忌。对图腾要敬重,禁杀、禁捕,甚至禁止触摸、注视图腾,不准提图腾的名字。一般来说,图腾会被视作神物并受到特殊的保护与尊敬。但是,也有部落定期猎取图腾兽,举行"图腾圣餐”,甚至以图腾为牺牲祭祖。澳洲土著的袋鼠氏族每年都要举行袋鼠圣餐。仪式在一个神秘的山坡上举行。那里有两块大石头,被描绘成-雌一雄两只袋鼠。他们把这两块石头搬下来,在上面涂上红色和白色,红色表示袋鼠的毛,白色表示它的骨骼。然后几个青年人爬上岩石,刺破自己的静脉,让血流到圣石上。其他的人则在下面念着迫使袋鼠繁殖的咒语。然后,青年人捕-只袋鼠回宿处交给他们的长老,大家分食袋鼠,这是他们一年中能分食袋鼠肉的惟一机会。分食后,人们用袋鼠油擦身。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唱起歌颂祖先袋鼠功绩的歌子。这样的图腾圣餐在原始部落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圣餐的目的并非为了果眼,而是为了使人与图腾合一。由于图腾餐的特殊性质,人们往往只能在某个特定的日子或仪式中举行。人们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破除禁杀图腾兽的禁忌。此外,隆重的仪式和一些巫术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人们试图以此求得图腾的谅解。四、祖先神祖先神即是对与自己有血缘联系的人类祖先、民族祖先、氏族祖先及家族祖先的统称。我们的祖先神的概念很明确:必须是与我们自己具有某种血亲关系的先人。祖先神信仰产生的最初动机可能是原始初民最朴素的感恩思想和祖灵庇荫意识,但实际上,它的产生对增强氏族成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祖先崇拜这一原始信仰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的祖先崇拜首先是从女性始祖神开始的。男性祖先神的产生晚于女性祖先神,是父系社会的产物。五、生育神生育神是主宰生育诸神的总称,它既包括早期人类制作的性器象形物,也包括后来的人格神。因此,所谓的生育神崇拜既包括对主宰人类生育诸神的崇拜,也包括对人类制作的人类性器象形物的崇拜。生育神信仰起源很早,这很可能与当时人类人口存活率较低的社会现实有关。六、行业神行业神是指各个行业所信奉的行业祖先神或行业保护神。最早的行业神是指主宰某类生产活动的神灵,如猎神、土地神、蚕神等等。行业的出现,是行业神产生的基础。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行业神崇拜。唐宋之后,出现了行会,而行会组织的出现则又为行业神信仰的进一步膨胀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中国行业神崇拜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不但老行业神地位更加巩固,就连新兴行业也出现了自己的行业神。行业神的本质之处在于它的行业性.即它不是所有人的神祗,而是某一行业从业者的神祗。在中国的行业神中,绝大多数行业神是以行业祖先神的形象出现的,他们不管是虚是实,都是某一行业的发明者、发现者,是某一行业的创始人,如纸圣蔡伦、木匠鲁班等等。-些对某行业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戏圣唐明皇、茶圣陆羽等等也常被纳入行业祖先神的范畴。还有一类行业神只是与该行业发生过某种关系,出名后便被立为该行业的一代宗师。如萧何、曹参只因担当过书吏、狱史,死后便被封为这些行业的祖先神.而像哪吒与太上老君,就因在小说中抽了龙筋、用过炼丹的八卦炉,也变成了丝带业和铸造业的祖师神。可见,中国的行业神信仰具有着太多的随意性人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求神保佑、借神自重。通过抬高祖师以抬高自己的地位,并乞求神灵给予保佑。七、人造物神人造物神信仰是指人类对依附于人造物上面的神灵所实施的信仰。C-)井神民间传言,井井通龙宫,所以每口井的井神也必然是主水的龙王。北京井窝的水夫一文说:"水井前,多用方前筑成二三尺高之小庙一座,庙门置香炉蜡具,中祀龙王木主,朝夕焚香,所谓晨昏三叩首,早晚-炷香者是也。”(二)房基神在盖房之前,一定要先行祭奠,取得房基神同意后方得动土。中国门神的演变过程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1.具象性取代抽象性;2.人格神取代生物神:3.祈愿性取代威慑性据说古时度朔山有两位神人神荼(sh6nShiI)和郁垒(yUItl),兄弟俩。他们专门在大桃树下用革索捉拿恶鬼喂老虎。古人认为鬼怕桃木,常用桃木刻成人形当做门神,或用桃木刻成锥形悬挂门上。椎(ZhUi)同"槌”chui。切语是终葵。到唐代,终葵终于演变成专门抓小鬼的小神,并利用谐音的方法,把终葵变成人名锺演。汉代已出现武士门神。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广川王刘去在自己的大门上画上古代勇士成庆画像。武十门神中最负盛名的是唐将尉迟恭和秦琼。此外,岳飞、庞涓、孙膑等人也被用作门神。灶神信仰是从火神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三节信仰媒介许慎说文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所说"事无形”,就是事鬼神,这是巫的原型。一、灵媒从信仰空间上说,鬼、神、人三者有不同的居住环境,但是有一个演变过程。最初,人们认为,人与鬼神是混杂的,如同人的肉体与灵魂一样,有分有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鬼神杂处。国语楚语:"民神杂糅”"、民神同位",除人类生存的环境外,还没有“第二世界工后来才将人与鬼神分开,出现两界说,也就是说,人生于人世,亡灵生于鬼世,或死人世界。随着阶级关系的发展,皇帝天子的出现,除人间、阴间外,又出现了天堂。二、巫师与用师的产生要想当选巫师,必须具备以下几项条件:(1)性别条件。(2)素质条件。巫师的选拔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人选,二是世袭,三是神选。所谓人选,就是通过自己报名或是经老巫师引荐,最后由家族长或氏族联席会议指定等方式选拔新人。神选也叫"神抓”,由神抓方式当上巫师的人被称为"神抓巫师"或“神抓萨满",这种情况在北方新萨满的选拔中相当普遍。这种“神抓萨满”以往与大家一样,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但不知哪一天,突然得下一场大病,此后高烧不退,神志不清,这种情况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这时家人便会请萨满查病,如果患者声称自己是前辈某萨满的灵魂转生,萨满便会进行种种验证。如果前辈萨满十八般技艺他确实样样精通,则被认为确是某位己故老萨满的灵魂转生,投胎到了他的身上。如经考验名实不符,则会被视为冒充,他也无法获得再生萨满的资格认证。人们认为神抓巫师或神抓萨满的技艺是神授的,不需特别培训就可主持仪式。这种巫师满族称“神抓萨满",藏族称"普米"。从巫的原因:如家里出了病人或有了什么灾难,为了消灾避难,有人会主动担任巫师。其次,凡以前遇到灾难,向神许下过当巫师的愿,事后都会主动走出来还愿当巫师。许愿而不还愿,就会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不利",这也是非常犯忌的。其三,经济方面的考虑。对于那些年老体弱、本身又十分笃信神灵的人来说,当庙祝巫师可以吃百家饭,当然也是个十分理想的选择。然而,能否当上巫师,仅一厢情愿是不够的。社会是否需求,神灵能否“选择”到你的头上,也是相当重要的外在条件.远古巫师多是家族、氏族等小集团范围内的宗教行为执行者,是否需要培养新巫师,还取决于家族、氏族及老巫师的态度。三、巫的种类说文":现Xf,能斋肃事神明也。在男日觐(或''祝”),在女日巫J徐错注巫觐J能见鬼神/'巫现亦人亦神,二重身分,故有“又做师娘又做鬼”之谚。1.巫觐巫觐特点被认为能通鬼神。具体有两种方式:(1)一种是请神附体。(2)另一种是过阴,即"灵魂出走”。2.祭司祭司是由巫观发展来的,是一种高级的巫,即大巫,皆由男性担任。3.术士主要包括山、医、命、卜:1)山指地理先生、阴阳先生、风水先生、堪舆师、看山先生.2)医指巫医,他们将巫术与医药疗法结合起来,为人治病。如台湾的吉草仙,珞巴族的“汝郭布”,赫哲族的“修林摩萨满”等。3)命指相命师、又称算命先生。其中可分为相面师、看日师等,前者根据每人的面相、手纹等形象测算人的命运,后者根据生辰八字测定命运好坏,有些还依据姓名推算人生前途。4)卜指占卜师。各民族都有不少占卜师,如汉族的算卦师、哈萨克族的"察依克”、达斡尔族的"阿嘎钦”、珞巴族的"汝郎布”、傣族的"摩踩腊”、苗族的“胜乃葬"、台湾的卜卦仙等。古代还有种专门求雨师,称巫。近代则由巫现、鬼公求雨,送葬也有专门术士,古代称方相氏,近代改为和尚、道士和巫觐。普米族的"毕札”,是专门送葬的巫师。巫师有专门的面具、服装、巫具和乐器,多数祭司还掌握经典。四、巫的职能第一,预测人的命运的好坏。第二,主持祭祀活动。第三,驱疫求吉巫术。第四,主持人生礼仪。第五,主持神判,处理纠纷。五、巫师的业缘传承通神的巫师,专业性很强。他们要明晰各种仪式规则,摆供方法,仪式中的各种神辞、武功,还要懂得各种观星、观象、预兆、占卜、医病的技术与方法。所以,除神抓巫师外,i般人选巫师均需经过专门培训。在满族,新萨满学艺被称为"学乌云","乌云"是萨满幻术的专有名词,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昏迷术",其实,"乌云"的内涵还远远不及于此,它实际上包括了萨满神术的方方面面。家神祭时,不但要懂得从请神到送神的整个过程,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应对神灵的种种提问。野神祭时,通常会请来许多野神,每位野神附体后,大萨满都要模拟出它们各自的姿势,以示该神灵的降临。新巫师学艺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授基本知识。(2)传授神歌的演唱技巧。(3)传授表演技能。第四节信仰表现方式一、预知未来的信仰民俗-释兆与占卜预知信仰是根据自然现象或人的行为表现,推测人物或事物将要发生的变化,以便探知神的态度,预卜吉凶、命运好坏,可以分为三种:1.对预兆的信仰"兆”也叫预兆、征兆、前兆、征象等等。它是根据自然界出现的某些异常现象而探知事物所要出现的结果。(I)天象兆一借助天象来预知事物发展结果的兆相。如陨石陨落预示有大人物去世,流星陨落预示将有常人去世,月蚀出现预示战乱将至。(2)植物兆。如二树连理预示两姓和好,铁树开花预示大喜将至。(3)动物兆。如小猫洗脸预示贵客临门,猫头鹰进宅必会死人,喜鹊登枝预示喜事来临。(4)人体兆。如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耳朵热是有人说坏话等等。(5)梦兆。2.预言预言是巫觐和相面师常用的一种方式。他们根据当事人的体态特征,预知其人或其事的发展趋势或成败。3.占卜中国古代占卜的方法很多,但官方最常用的主要有两种:(1)一种是利用龟甲或牛的肩胛骨进行占卜。这是一种将占卜工具经钻凿或火灼后,通过观察甲骨上所呈兆纹的变化,来判断所卜事件吉凶的一种占卜方式。(2)另一种是筮,这是一种利用蓍(shl)草进行占卜的方法。即说文所说的“数笑而知祸福也。”统治者在选择占卜物时肯定是慎之又慎的他们为什么在世间万物中独独选择鱼里翅蓍草来进行占卜呢?二、寻求寄托的信仰民俗一一祭祀祭祀是民众向民间神祇乞求福佑或驱避灾祸的一种行为惯制,它世代传承,具有相应的仪式制度。祭祀仪式一般都有几个固定不变的因素:作为特定仪式的祭祀活动一般都有固定的祭祀对象,这便是人们祈求的各种神灵。祭祀活动都有固定的、包括主祭人在内的参里?避。祭祀活动都有相对固定的仪式程序。这些仪式包括请神、降神、倾诉、祈求、谢神、送神等等。进行奉献,主要为神提供衣食所需。后来出现血祭,即杀牲祭神,有牛、羊、猪“三牲",雁、鹫、雉“三牺",以及人祭。奉献不限于衣着、食品,还有歌舞。郑玄诗谱":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J'三、主动出击的信仰民俗一一巫术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巫术的分类:从巫术性房看,巫术可分为黑巫术与白巫术两大类。黑巫术是指嫁祸于人时施用的巫术,而白巫术则指祝吉祈福时所施用的巫术。从施术手段看,巫术又可分为摹仿巫术和接触巫术两大类。摹仿巫术是一种以相似事物为代用品求吉或致灾的巫术手段。接触巫术是利用事物的一部分或与事物相关联的某种物品以控制对象进而求吉嫁祸的巫术手段。接触巫术的实施者认为,只要接触到某人身体的一部分或是某人使用过的物品,就可以达到影响对方的目的。爪术的实用功能1.祈求功能是指人们以某种方式,祈求自然神或祖先神帮助自己实现某种目的的巫术形式。在山西长子县,每逢天旱无雨,社上都要搞一次斩旱通仪式。旱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先用稻草做个身骨架,然后以一菜瓜为头,上刻耳鼻唇目。掏空瓜瓢后,注红水一碗,封严。再用彩纸做衣做裤。一切布置停当,将之放在车上,乐户吹打在前,旱魅乘车于后。至村外,先立玉皇大帝牌位,烧香升表祭献供品,之后由主礼朗诵祭文,声讨旱嬲种种罪状,并下令处斩.由乐户扮演的神将得令后,一刀下去,削掉早敷半个“脑袋”,“鲜血"喷出,仪式即告结束。人们深信,杀了旱魅,干旱就会结束,雨水就会到来。2.招魂功能用巫术手段召回失落灵魂的巫术。在汉族民间,以前小孩病了,人们便会认为这是小孩的灵魂遗失村外,家人就要拿着小孩的衣服到村外招魂。彝族也有为出走多年或客死异乡的长辈招魂的习俗。招魂巫术不仅适用于人类自身,也适用于各种动物、植物。如基诺族就有为谷神招魂的习俗,而苗族则有为老牛招魂的习俗。3.诅咒功能是指借助语言的魔力,达到加害对方目的的巫术。在傣族地区有通过挑拨别人夫妻关系以便自己插足的"放罗”巫术。具体做法是从他人夫妻家坟地的篱笆上取两枚竹片,刻上“你俩胸上长刺,不能彼此拥抱,只能像隔河相望一样看着对方",然后放到对方的竹楼下,并认为这样一来,三天之内对方就会夫妻失和。4.驱鬼功能是对鬼施行的一种攻击性巫术。在生产、建房、治病、丧葬中经常使用。凉山彝族毕摩为病人治病时,让病人坐在门口,头顶竹簸箕,毕摩大叫:“把害人的鬼抓住,快抓住他”,同时命助手持锹将火塘灰撒向病人,用灰将鬼赶走。舞族另一种巫师蔓屋在驱鬼时,要在火塘边摆上许多树枝供品,苏尼绕火塘而行,一边敲着羊皮鼓,一边请各位山神降临,随后突然把一个陶罐口打开,说:"把鬼捉住了,快放在陶罐里!"说毕,立即将罐口封住,并高喊道:“害人的鬼,我要烧死你!”说完,把陶罐中的"鬼"倒进火塘,并说:"鬼呀,你等着吧,到竹筐能盛水时你再回来J驱鬼巫术也适用于凶死者。黎族对凶死者最为畏惧,送葬时必须举行复杂的仪式:如必须走弯弯曲曲的路,使凶死者的灵魂迷途难返,下葬时还要以巨石压尸,或以木桩钉尸,目的是让凶死者的灵魂永远不能返问家园扰乱家人。5.避邪功能这是一种利用某种物件以防止邪鬼来犯的消极性防御巫术。避邪物一般装饰在建筑物、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上,有时也可佩戴在人的身上。普米族在门上或墙上印有许多石灰手印纹,据说这是种打鬼的姿势,鬼看到后便会逃之天天。在门楣上挂刀、剑、锯、羊角等物也可避邪。6.放蛊功能放蛊是一种以毒虫作祟害人的黑巫术。在中国,养蛊的历史相当久远。从甲骨文的字形看,"蛊"就是将许多种虫子放于一个容器里.孔颖达十三经注疏说:"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本草纲目虫部四也说:"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此即名曰蛊J'故蛊的繁体字写作"盘二蓄蛊者多为妇女,尤以美女居多.滇南杂志说:"云南人家家蓄蛊人家争藏,小儿虑为所食,养蛊者别为密室,令妇人喂之,一见男子便败,盖纯阴所聚也二蛊的种类很多,通常有金蚕蛊、疳蛊、癫蛊、肿蛊、泥蛊、石头蛊、朦片蛊、蛇蛊等等。施蛊方法多放人食物中。赤雅云:“蛊成,先置食中,味增百倍"。下蛊时有的是下虫,有的是下虫的粪便或唾沫。有时不经食物也可施蛊。刘介苗荒小记云:"苗之蛊毒,至为可畏,其放蛊也,不必专用食物,凡嘘之以气,视之以目,皆能传其毒于人。用食物者,蛊之下乘者也。"在这些地区,凡咽喉肿胀、面黄肌瘦,或是胸有积物、咳嗽时作,或是胸腹胀鼓、肢体麻木者,都被认为是中了蛊毒。验证之法:可令其嚼生黄豆,如无强味则意味中蛊。如在口含过的鸭蛋白上插上一根银针而鸭蛋白和银针变黑,则也意味着中蛊。解蛊破蛊的方法是:服雄黄、大蒜、菖蒲所煎汤药即可泻毒:又云金蚕最怕刺猬,可入药治蛊。这类医蛊偏方古旧医书多有记载。7.神判功能又称神裁、神断、天惩等。这是一种祈求神灵裁判人间是非曲直与财产纠纷的巫术形式,同时也是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古老民间习惯法的裁定形式景颇族中有"斗田螺"神判法。方法是失者、嫌疑人先分别将自己捉来的-个出螺放入碗内,让两螺相斗,最后以田螺胜败裁决是非。阿昌族则是双方各点一支蜡烛,以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判定双方是非。四、被动防御的信仰民俗-禁忌所谓禁忌,是一种为了避免神灵发怒或遭遇不幸而采取的防范措施。如果说巫术告诉人们的是“怎样做”,那么,禁忌所告诉人们的则是"不能怎样做"。禁忌的通用名词是tabu(塔布).tabu是波利尼西亚语,原意是指在特定时间不能被普通人接触的具有某种超自然灵力的人或物。不能接触的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神圣,二是不洁或不祥。与一般巫术不同的是,禁忌更强调其消极的一面,所以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消极巫术,它要求人们不能接触某物或不能做某事,否则便会带来不幸。有关民间禁忌的分类是相当庞杂的,金枝作者弗雷泽认为禁忌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关于行为的禁忌,第二类是关于人的禁忌,第三类是关于物的禁忌,第四类是美于词汇的禁忌。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则认为禁忌大体可分为对于动物(主要是与图腾有关的动物)的禁忌,对于人的禁忌和对于自然物的禁忌三种。吕大吉先生则认为禁忌大体可分为对于神圣实体的禁忌、对于神圣人物或自然物的禁忌和对于神圣地点与时间的禁忌四种。民间禁忌大体可分为三类:1.有关世间万物各种神灵的禁忌包括:对自然神的禁忌:对动植物神的禁忌:对图腾物的禁忌;对人造物神的禁忌:对生育神的禁忌;对行业神的禁忌:对祖先神的禁忌;对鬼魅的禁忌。这些禁忌既包括膜拜对象的本身,也包括仪式场所、仪式过程、仪式用品及举行仪式的神圣时间等等。2.有关神圣者的禁忌包括对现实生活中酋长、头人及巫师的禁忌。3.有关世俗的禁忌包括:社会角色方面的有关性别的禁忌、等级禁忌、行业禁忌;行为领域方面的有关服饰的禁忌、饮食的禁忌、居住的禁忌、出行的禁忌、语言的禁忌、色彩的禁忌、生产的禁忌、医疗的禁忌等等;人类自身方面的包括人体的禁忌、生育的禁忌、起名的禁忌及人生礼仪方面的出生的禁忌、成年的禁忌、婚姻的禁忌、死亡的禁忌等等。那么,禁忌的作用又是什么呢?我们说禁忌是因保护神圣而设,神圣又是因了社会秩序而定,因此,从根本上说,禁忌是为维系社会秩序而设定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禁忌。当然,从今天的角度看,有些社会秩序是合理的,有些社会秩序是不合理的,但从当时社会秩序维护者的角度来看,这些社会秩序都是应该合理的。在民间信仰中,观音信仰是一种较为普遍信仰的对象。很多地方都有观世音的塑像。五、作业1.什么是民俗信仰?有什么基本特征?2.简述民俗信仰的对象。3.图腾在民间信仰中具有什么功能?4.什么是巫现?5.巫有什么功能?6.民俗信仰有哪些表现方式?请一一简述。7.试联系身边实际,就某一信仰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条件允许,不妨以民俗信仰变迁为主题开展田野调查。六、主要参考资料1.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2.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3.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4.丹增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年1月5.姜若恩,张国杰中外民族民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6.陶立瑞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9月7.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导游基础知识(第2版).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七、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