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
护理专业建设方案项目建设单位:护理系项目负责人:自主填写项目组成员:自主填写1.建设背景(1)行业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释放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国家出台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健康甘肃2030”规划等政策,医疗卫生发展重点由重治疗向重预防、健康管理、健康干预、健康促进转变,护理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工作范畴由医院扩展到社区、养老机构、疗养院、家庭等,服务对象由病人转变为全体公民,甚至从我国公民扩增到国际友人,工作内涵也进一步深入,对护理专业群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行业需求分析全国护士数量不足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每干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14人,医护比达到1:1.25,市级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o据2015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5年末我国卫生人员总数中,卫生技术人员800.8万人,注册护士324.1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36人,甘肃省2015年每千人口护士数为1.92人,护士数量不足。护理服务需求增加中医护理人员缺乏国家对中医事业的大力扶持,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缺乏,目前中医医疗机构,中医院中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西医护士出身,无论是理论还是技能,对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低于中医护士。中医护理知识欠缺,知识面窄,导致中医护理人员更加缺乏。老年护理人员严重匮乏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上升到总人口的20%。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老年护理是当务之急,而目前具有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人员严重匮乏。为满足甘肃及周边地区老年护理需求,需培养专业的老年护理人员,这为我院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社区护理人员需求增大按照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护理工作成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社区护理需形成一支稳定的队伍,约占护理人员总数的50%以上。二胎政策放开,母婴护理人员极度缺乏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社会对母婴保健需求多,尤其对高素质的专业母婴护理工作者需求越来越大。2.建设基础(1)专业基本情况专业历史悠久自1969年建校开始举办护理、助产专业,2000年开办5年制高职和"3+2"护理专业、涉外护理专业、口腔护理专业,2011年开办专科层次护理专业教育。经过50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管理理念,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管理模式、校园文化等方面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底蕴,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实践条件优越校内实训基地总面积为3.55万平方米,包括实训设备总值874.10万元的36个校内实训室以及1所设备总值达1.03亿元的直属附属医院。基地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设备先进、功能齐全,为学生的专业实训、技能操作提供了场所。同时拥有校外实训基地29家,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提供了稳定的场所和良好的环境。师资力量雄厚护理专业拥有一支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能把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师资队伍。目前,师资队伍结构己经基本实现了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为主体,每门专业课程均保证有1名以上教授或副教授授课,能按人才培养方案开出所有专业课程。现有专兼职教师65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2名,省级"园丁奖”1名,省级“青年教师成才奖"1名,院级教学名师6名,学科带头人5名,双师素质教师43名,骨干教师4名,研究生7名。近几年以来,先后派出2名教师分别赴德国、美国进行培训学习;2名教师作为访问学者赴国内知名高校进修学习;25人次参加国内各类相关培训。社会认可度高护理专业教师承担着武威市护理员、基层卫生院(所)全科医生、应急救护知识和西医学中医培训项目等培训,年培训达100O多人次,有力地保障了武威市200多万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了武威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宽,就业率高、就业稳定、多年来深受用人单位及社会好评,社会认可度高,己为全省培养了大批优秀护理骨干人才。(2)优势与特色拥有附属医院,彰显中医护理特色,提升护理专业办学实力我院是甘肃省唯一一家拥有直属附属医院、武威市唯一的一家培养大专护理学生的高职院校。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级"三级乙等''综合性中医医院,是甘肃省区域中医药服务中心。医院占地面积2.7万m)建筑面积4.33万而,设备总值约1.03亿元,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95人。现有高级职称54人,甘肃省名中医6名,甘肃省基层名中医5人,甘肃省乡村名中医2人。有护理人员539人,其中副主任护理师5人,主管护理师56人。医院核定床位850张,实际开放床位1350张,拥有MRI、CT、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胃镜、肠镜、利普刀、宫腔镜、腹腔镜、关节镜、碎石机、血透仪等较为先进的医疗设备。在学生培养方面,形成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相融合、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融合的"双融合"特色。多措施并举,突出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练-赛-考"的措施,加强操作技能,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不仅在实训课上进行操作技能的练习,而且全天开放实训室增加练习,强化实践技能;举行校级护理技能大赛,参加省级及国家级护理技能大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技能考核分为在校学习结束时考核、进入医院实习前考核、实习结束毕业前考核,奠定顶岗实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基础。护理系学生获奖情况一览表时间比赛名称级别获奖学生获奖情况招生规模大、就业渠道广近年来,护理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就业途径不断拓宽,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学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度高.。近五年护理专业招生就业一览表年份招生人数报到人数报到率(%)毕业人数就业率总计3.建设思路服务“开放外向、城乡融合、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人才兴市"五大战略和武威经济转型升级,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医疗护理人才为核心,围绕机制体制创新等十一个方面,夯实办学优势,完善培养体系,培育办学特色,提升护理专业群整体办学水平,服务"一带一路",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医护人才支撑。4.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本专业的总体建设目标:完善“一中心、两一体,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建成集教学、实践、培训于一体的院内护理实训基地和34家满足学生能力培养要求的校外实践基地;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特色文化建设。经过3年建设,把护理专业建设成省级特色专业。(2)具体目标完善院校合作共同体,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学院医院合作管理理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护理系教学委员会;明确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并改革“一中心、两一体、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标准;强化教材建设;以核心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扩充教学资源;加强教科研工作,提升研发能力;加强课程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价。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改善条件,建成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步伐;促进青年教师队伍快速成长;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建设:搭建公共实训平台,加强协同创新能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开展社区服务,拓展服务领域。创新创业教育: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和相关的学生活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并完善与国际护理院校间合作关系,开展国际护理院校间教师学术交流。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立健全护理专业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日常教学过程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保证教学质量。专业群建设:打造专业群“混编"团队;专业群课程建设;建设"共享型”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专业群管理体制。特色文化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走廊文化"和"教室文化",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打造成具有护理专业群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3)标志性成果标志性成果一览表成果名称数量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精品资源共享课1个教师参加教学大赛获奖8项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奖2项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地厅级及以上科研课题3项护理实训基地1个5.建设任务(1)完善院院合作共同体,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合作机制,实现院院共同育人为了加强和完善"院院(学院、医院)合作”共同体,深入开展院院合作,与武威市护理学会紧密联系,成立学院医院(行业)合作管理理事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护理行业的用人标准,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体制,在完善院系二级管理的基础上,探索二级学院管理机制。一是联手专业建设,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制定、专业实训室建设、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二是进行技术与教学交流。学院选派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进修学习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并协助医院参与实习学生管理工作,与医院护理管理及教学人员一起研究探讨教学与临床中的技术问题;医院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专家到学院进行专业讲座或学术讲座,传授临床经验,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学院为医院提供师资培训和学生管理人员的培训。三是探索建设现代学徒制育人方式,在政府的支持下,选择附属医院和武威市人民医院作为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医院,成立护理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初步搭建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育人方式的框架。运行院院合作共同体,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由医院护理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护理系教学委员会,主要负责护理专业教学研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针对本专业当前发展方向、新型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和措施,深化专业建设改革,促进教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出高质量高技能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完善激励机制,积极参加竞赛制定相关制度,形成激励机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师生参加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激发师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发挥技能大赛的潜在价值。通过举行护理系教师技能及学生技能比赛,依托省级与国家级的护理职业技能大赛,针对竞赛的新内容、新标准和新技术,把竞赛内容纳入人才培养计划。(2)完善并改革"一中心、两一体,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在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完善并改革"一中心、两一体,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中心"即以护理操作技能的提高为中心,将技能强化训练贯穿于授课中间一授课结束一进入岗位前的毕业实习一实习中一实习结束返校参加毕业考试的各个环节中;“两一体”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校内教学与校外学习一体化:"三融合"即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的护理人才。通过三年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熟练的岗位实践技能、拥有必需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够胜任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3)基于护理工作过程,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根据21世纪护理人才的需要、高职高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优化、整合现有课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核心,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结合学生求职、就业、应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等的理论与技能培养要求逐渐形成以文化素质教育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实践技能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标准根据最新岗位职业资格要求、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以及医院人才需求,参照医院护理标准及国家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借鉴国内一流院校课程标准,引进国外课程标准,并不断修订完善H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形成系统性的符合实际的护理专业课程标准。强化教材建设建立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由各教研室主任和优质课程负责人认真审核,坚持优先选用近3年出版的高职高专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三五规划教材。鼓励支持本系教师结合我系专业特点编写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质量自编教材。鼓励教师参加省、部级优秀教材编写工作。以核心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依据课程标准初步确定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5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建成一门精品资源在线课程。由课程建设团队(一般为36人)组织编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指导及评分标准,负责课程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并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扩充教学资源按照专业建设思路,在建设期内建成"技术先进、资源充实、开放共享、持续更新”的优质共享型院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促进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加快微课、MOOC等在线课程的建设步伐,努力争取建成精品资源在线课程。加强教科研工作,提升研发能力加强教科研工作,积极创造科研条件,以科研促进教学。每年聘请13名国内外知名护理教育专家,组织35次专业讲座或学习班。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研发工作的积极性。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内较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加强课程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价在护理系教学委员会的指导下,健全课程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价制度,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落实听评课制度,进行教学质量测评和满意度调查。(4)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善条件,建成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扩大基地面积、增加实训设备、增强基地功能、加强基地管理、充分发挥教学、社会服务等作用。同时建设融合专业文化、医院文化、学生文化的实训基地文化。重点建设人体生命科技馆、机能实训室、健康评估室、社区护理实训室及老年护理实训室。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甄选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实习效果。在巩固现有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新增5家医院作为实习基地,使校外实习基地增加到34家。开辟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在巩固现有社区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幼儿园、学校、养老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作为社区护理实践基地。(5)突出教师专兼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护理系与我市综合性医院和附属医院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医院兼职教师的优势;在护理操作技能大赛、护理教学改革方面等邀请临床师资进行专题讨论、研究、论证。创新教师队伍的管理方式与运行机制,实行专职教师临床实践轮训制,保证专职教师定期下临床参与实践,重点强化在职教师技能操作培训,实现教师知识结构与临床护理发展充分接轨;实行兼职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理论培训制,为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创造条件,努力打造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团队,培养专业“双带头人”。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步伐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争取2年内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3-4名,充实教师队伍,保证护理系教学的推陈出新,走在最前沿,进一步推动与临床护理的紧密联系。促进青年教师队伍快速成长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对新参加工作2-3年内或之前未在高校工作过的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建立"传帮带”联系,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作用。开展青年教师公开课、教学成果评选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活动,组织青年教师现场观摩比赛和评估优胜者课堂教学,每学年不少于8次/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学位层次和业务水平,本科学历的教师,鼓励攻读硕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教师鼓励攻读博士学位。组织青年教师在国内或国(境)外参加国际国内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学术研修,每年至少派3名青年教师外出研修,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每学年到医院临床实践锻炼时间不少于2个月,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学评价重要指标。开展信息化教学大赛、创新课堂教学比赛,微课、慕课等比赛,鼓励教师制作本专业相关多媒体课件,在省级、国家级信息化大赛中取得新的突破。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课程教学设计,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使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6)积累技术技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搭建公共实训平台,加强协同创新能力实训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技能训练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场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改革和创新是我系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直属附属医院的专业人员、先进设备等优势资源,进一步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利用护理系现有资源,特别是实训教学资源,以护理实训基地为平台,扩大护理系的社会服务功能,承担各级护理职业技能的培训服务。建设期内采用多种途径,逐步开展护理员、育婴师、月嫂等多层次、多类型、立足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教育培训服务;为校外人员提供专业护理知识培训、急救知识及提供各种医疗相关专题讲座,为在职人员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建设期内社会培训不低于5000人次。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建设期内,对口帮扶武威市开办护理专业的凉州职业中专,推动职业中专的护理专业发展与建设,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学管理等。充分发挥学院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将护理实训中心面向帮扶学校开放,为其提供实训条件的支持。开展社区服务,拓展服务领域安排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进入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护理技术服务;组建志愿者服务队,由专业教师带领开展三下乡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如孤寡老人照料、社区健康教育等专业服务工作,送服务到基层,进行健康体检与常见疾病咨询指导,为社会居民及学院精准扶贫联系点村民提供医护服务;利用专业教师和学生做好健康宣传、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包括高血压知识普及、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健康指导,心理健康宣教,自我保健,睡眠知识宣教,传染病预防知识宣教,疾病预防等。(7)创新创业教育针对国家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思想,对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创新等方面的教育。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营造"时时关心创新,人人参加创业”的浓厚氛围。通过模拟招聘会等相关系列教育活动,带领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适应护理岗位的能力。(8)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与国际护理接轨进程护理专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护理专业优秀师资。每年聘请适应护理专业发展需要的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外籍人才2-3名,来我系进行英语口语及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短期授课;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大学生派出力度,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技术、人才服务,积极开展学生海外游学、海外实习、国际学生能力建设等活动,定期开展护理专业英语的教学和培训,培养更多优秀的毕业生赴海外医疗机构工作。(9)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在学院对教学管理总体要求下,制定本专业的教学管理制度。每个教学环节均能依据相关的制度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第一要务,一切从细节出发,使日常教学过程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保证教学质量。加强对专业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推动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10)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专业群建设护理专业群由护理、助产专业及中医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方向组成。助产方向培养的人才毕业后既须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又要求获得母婴保健专项职业技术服务证书。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护理技能、助产技能实训平台。护理专业助产方向根据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依托校内实践基地、教学医院、教学医院及实习医院的实践基地,采用模拟训练、医院见习、假期专业实践和医院毕业实习的职业技能递进渗透的培训方式,为学生的助产士角色体验提供职业场景,进而培养初步的执业能力,为毕业后获取相关资格证书打下良好基础。打造专业群"混编”团队通过重点专业师资培养带动护理助产方向的教学团队建设,发挥护理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优势,实现师资互动,借鉴护理专业师资培养的方式培养助产专业师资,形成专业群“双带头人"、"双师双能"的"混编"师资团队。专业群课程建设参照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助产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设置学时灵活、内容共享的专业类课程,并由师资团队共建这些课程;完成专业群妇科护理、产科护理、助产技术等3门课程的内容重组、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妇科护理实训等教材的编写。建设"共享型”实验实训基地在护理专业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基础上,实现实验实训基地的共享,大幅降低实验实训设备等各方面的投入,降低专业建设成本,提高办学效益。(11)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特色文化建设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组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服务队、“红丝带”协会,成立国学社等学生社团,举办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走廊文化"、颇具特色的"教室文化",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打造成具有护理专业群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6.建设进度建设进度一览表建设内容2016年(预期目标、验收要点)2017年(预期目标、验收要点)2018年(预期目标、验收要点)7.经费预算护理专业建设经费来源与预算建设内容合计(万元)地方财政(万元)学院自筹(万元)行业企业(万元)总计(万元)1016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8.预期效益通过三年建设,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建立起良好的“院院合作”长效机制,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制模式。(2)探索出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由文化素质教育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实践技能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3)建成与高等护理职业教育相适应、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省级教学团队1个。(4)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校内培训基地;建立由一定规模、"三级"以上医院构成的校外实习基地。(5)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9.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为了保证本专业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建立制度,落实责任,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和监控,以确保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2)制度保障制定项目建设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等制度,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3)资金保障根据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学院和市级财政共同投入配套资金1016万元,用于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学改革、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建设,设立专项经费,并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