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建设方案.docx
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建设方案1.建设背景(1)国家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视,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15年,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做好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对设施农业经营户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培训,通过现场“手把手”以及外出观摩学习等形式,保证每家至少有一个接受不间断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扎实做好农业职教扶贫工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和职业农民。国家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视,为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各级政府对设施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为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我国对设施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为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甘肃省"十三五"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甘肃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规划中指出“积极推动农业装备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将"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设施装备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列入了"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十大工程进行重点建设。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把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列入全省2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给予重点扶持建设。甘肃省将武威列入设施农业发展的核心区,为学院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武威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调整建立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体生产模式,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建成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武威市委、市政府对设施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设施级别提升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高度重视,为学院打造以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为龙头,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等专业为支撑的优质专业群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3)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设施农业与装备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很快,设施栽培面积约占世界设施栽培面积的70(,设施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已占世界首位。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日趋不足,我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仅有6名农业科技人员。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涉及的设备结构复杂,培养能够对用户进行安装、维修、保养和操作现场技术培训,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就地解决的人才己经成为新时期农村设施建设的必备配套环节。武威市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阴雨天气少,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省市领导对武威设施农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政策和经济上的对应支持。截至2016底,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己达90.8万亩,设施农业生产区域己从城郊、平川井水灌区扩展到远郊、河水灌区和山旱区。武威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急需一批掌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的高技能型人才。据调查,武威市现有1064个行政村,按照一村一名技术人员配置,约需要农业技术人员IoOO余人,而目前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高技能人员缺口较大,现有的农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严重,实践操作技能普遍较低,严重影响了武威设施农业的发展,培养大批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高技能型人才势在必行。这为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必然要求,也为学院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2.建设基础门)专业基本情况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于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015年通过教育部验收。2015年,在教育部备案专业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农业机械、农业物联网等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技术,将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改名为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2010年,在国家“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学院紧扣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动对接、服务设施农业发展,与当地农业企事业单位联手,率先在全省高职院校设立了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为甘肃省及武威市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该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4人、助教4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7人;教学名师2名,教学能手2名。教师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极高,被教育厅授予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拥有16个校内实训室,实训室面积将近2500平方米,设备总值达500多万元,与9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2)专业建设成效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改革发展引关注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现有毕业生485人,每年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0%以上。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重点专业建设、实验实训条件改善、就业创业导向确立、教学团队素质提升、社会服务领域拓展,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教育理念、办学定位、师生水平发生了深刻改变,办学实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中国教育报、武威电视台、武威日报等媒体,报道了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建设经验。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建设成绩见表4-2-7-Io表4-2-7T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建设成绩一览表时间建设专业成绩校企合作运行良好,产教融合共发展依托校企各方优势,在企业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学生顶岗实习就业等方面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互惠互利、校企共赢"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与多家企业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教学改革成果丰硕,人才培养质量高通过探索“校农联合、一体三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等全方位的改革,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制定了19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课程标准,建立了8门优质岗位核心课程,编写了8本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教材和1本基本素质领域教材,参编十二五规划教材2本,建立了5门院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0多篇,获得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1项教改项目获甘肃省教育厅立项资助(见表4-2-7-2、4-2-7-3)。职业技能鉴定1200多人次,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100%,就业率达到96%以上,企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满意度达97%以上。教学改革成果在五届学生中推广应用效果良好,在全国高职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表4-2-7-2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出版的教材一览表序号姓名教材名称出版社"寸问12表4-2-7-3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教学改革成果一览表通过传帮带、培训交流学习、企业实践锻炼、参与课程与教材建设等途径,打造了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现有36人,其中专任教师21人,兼职教师15人(表4-2-7-4)。培养了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8名,双师素质教师17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了100%,获得各项荣誉8项(见表4-2-7-5)。立项院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中教育厅级科研项目2项、市科技局1项、院级4项;参与环保部事业经费拨款(横向招标课题)1项(见表4-2-7-6)。表4-2-7-4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客座教授情况一览表序号姓名性别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学历学位所学专业任教课程表4-2-7-5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教师获奖情况一览表序号时间教师姓名奖项名称获奖等级授奖部门表4-2-7-6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立项的科研项目序号I时间I教师姓名I项目名称I立项单位实验实训条件充足,实践教学有保障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建成设施农业工程制图室、1040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温室、分析测试实训室、微生物实训室、组织培养实训室等16个校内实训室,极大改善了校内实训条件。引入企业文化,完善和创新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运行模式,推行"7S”管理新模式,规范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扩大社会服务功能。开展了240多个实训项目,实验实训开出率高达98%,职业技能鉴定达1200多人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9个(见表4-2-7-7),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通过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实践教学得到了充分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促进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表4-2-7-7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序号合作单位名称建立时间12社会服务能力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在校内外开展了蔬菜园艺工、花卉园艺工、植保工、食品检验工、粮油质量检验员等职业技能鉴定,达1200多人次,过关率达100机成立了蔬菜技术服务团队、花卉技术服务团队和节水灌溉技术服务团队,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累计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设施农业技术培训600人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助力精准扶贫,创新服务功能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智能温室是甘肃省精准扶贫项目的培训基地,利用该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开展精准扶贫培训,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毕业生就业质量好,社会声誉增强通过对近几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93%的用人单位的评价在“良好”以上;在文化素质方面,90%的用人单位给出“良好”以上评价;在教育素质方面,91.3%的用人单位给出"良好"以上评价;在实践能力方面,92%的用人单位给出“良好”以上评价;用人单位对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毕业生的综合满意度达90%以上。大部分企业都认为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毕业生,能吃苦耐劳,学习精神强、团队精神强、热爱自己的工作,专业知识扎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综合素质高。(3)优势与特色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始终坚持服务"三农”、配合国家"一带-路”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设宗旨。具有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科研能力突出,专兼结合、双师双能的教学团队。实验实训条件充足,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校农联合、一体三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鲜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理念先进、课程设置合理。校企合作深入,产教融合成果丰硕。3.建设思路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为建设指南,紧抓职业教育国际化,快速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多重契机,深入推进优质专业建设。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切入点,深化与农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创新、健全、完善“互惠互利、校企共赢"校企共同体运行机制,探索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校农联合、一体四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改革;以教学模式改革为中心,大力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建设具有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多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互联网为平台,大力开发和建设共享资源课、微课、慕课等优质教学资源;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与合作企业共建专家技术工作室,进行技术技能积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服务"一带一路”和当地经济发展;以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为龙头,辐射带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专业稳步发展。4.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加强与农业企事业单位合作,积极探索"互惠互利、校企共赢"校企共同体运行机制;探索“校农联合、一体四融合”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改革;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行动导向教学法;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联合行业企业开发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材、微课、慕课等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成2个具有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多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4个集“教学、生产、科研、服务、示范”五位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项目建设,建成甘肃省精准扶贫培训基地1个、设施农业新技术培训和研发中心1个;将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打造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设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省级特色专业和全国骨干专业。(2)具体目标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专业建设、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将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建成省级特色专业.探索"互惠互利、校企双赢"校企共同体运行机制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建成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探索实践"互惠互利、校企双赢”校企共同体运行机制,与合作企业共建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培养学生、共同开展技术服务。探索“校农联合、一体四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校农联合、一体四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开设一个现代学徒制实验班。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开展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标准、6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建成5门院级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开发2门微课、引进2门国际先进的在线课程、设立5门课程的微信公众号等。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具有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多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建设集"教学、生产、科研、服务、示范"五位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4个,加强“7S”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实训管理效率。建成双师双能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立1个教学名师工作室、培养教学名师2名;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传帮带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培养8名骨干教师、4名教学能手和4名教学新秀;培养13名双师素质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的90%:聘请10名兼职教师,兼职教师课时数达到50%以上;申报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院级教学成果奖;8项院级以上科研项目顺利结项。积累技术技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助力精准扶贫,创新服务功能,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3个技术服务团队,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类培训100人次/年以上,建成甘肃省精准扶贫培训基地1个;建成设施农业新技术培训和研发中心1个;开展校内外的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开展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和创新创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及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师生参加甘肃省大学生“挑战杯"等。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院校的交流合作,积极加入"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开展职业教育互联互通合作,推进"一带一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引进国际先进和成熟适用的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职业标准(如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优秀微课、在线课程,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选派8名骨干教师到国外开展对口交流考察活动,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依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为非洲农民开展设施农业与装备技术培训,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完善“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五位一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督、检查、评价相关的制度。加强专业群建设,提升辐射带动能力辐射带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的建设,开展课程体系改革、建成2门院级优质核心课程,创建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培养1名教学名师和2名双师骨干教师,建成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省级教学团队。(3)标志性成果通过三年的建设,建成省级标志性成果17项,具体见表4-2-7-8。表4-2-7-8预期标志性成果序号成果类别国家级省(部)级1特色专业12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3教学成果奖14生产性实训基地15精准扶贫培训基地16教学团队17引进在线课程48科研课题49校企开发教材2总计175.建设内容与举措(1)探索实践“互惠互利、校企双赢”校企合作机制,促进共同发展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搭建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探索实践"互惠互利、校企双赢”校企共同体运行机制,与合作企业共建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培养学生、共同开展技术服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校企合作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和技能带头人,建立涉农类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校企共同体合作制度与合作企业共同协商制定现代农业技术系校企共同体管理办法、现代农业技术系校企共同体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现代农业技术系校企共同体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现代农业技术系校企共同体评价制度和现代农业技术系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学院、合作企业、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规范合作单位的行为。校企共同体共同育人共建专业:制定现代学徒制专业建设方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完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农业设施规划与设计、蔬菜栽培、花卉栽培、节水灌溉和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课程标准、学材和实训项目等。共建实训基地:与四家合作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推行“厂中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共同培养师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合作方式,聘请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指导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建设;聘请行业骨干、高级农艺师和推广研究员等作为兼职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和授课;选派学院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而使其具备“双师”素质;与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师资培养协议,探索合作师资培养模式,共同培养13名双师素质教师。共同培养学生: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就业,从而促进学院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构建校企共同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技术服务:利用设施农业与装备的师资优势,助力精准扶贫,与企业共同成立技术服务团队,直接面向社会和当地农民,开展技术指导。(2)产教深度融合,共促“校农联合、一体四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按教育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五个对接、十个衔接”的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在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校农联合、一体三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有机融入现代学徒制,积极探索"校农联合、一体四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与运行“校农联合、一体四融合”是指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与农业企业、农业科研单位、农业协会等单位合作,通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相融合,师生与师徒相融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厚德长技、和谐发展”的人才。“校农联合、一体四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过程中,根据设施农业生产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设施农业生产过程和作物的季节性安排各学习模块,改革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相融合。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学制为三年制,共分六学期。第一学期通过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厚德"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农业生产企业,以认知实践为主,开展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设施农业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培养职业道德。第二、三学期主要是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的学习。结合相关国家职业标准,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将各职业标准中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具体就见表4-2-7-9)O根据园艺植物生产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实际生产过程为导向,按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步骤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通过与农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将课堂设在实训基地,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和行动导向教学,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各项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厚德长技”,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表4-2-7-9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应表课程课程内容职业资格标准蔬菜栽培育苗、定植、田间管理、采后处理蔬菜园艺工国家职业标准花卉栽培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与肥料、植物保护、花圃、园林土壤的耕翻、整理及改良;花卉的分类与识别;花卉的繁育技术;花卉的栽培方式及栽培技术;花卉产品应用形式及养护花卉园艺工国家职业标淮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病虫害的田间调查与预测预报、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农药的科学应用农作物植保员国家职业标准蔬菜栽培当地耕作制度中套种、间作、混种、轮作等几种主要方式、栽培技术、栽培技术与保温措施、良种、肥料及病虫害之间的关系农艺工国家职业标准花卉栽培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昆虫基本知识、病害基本知识、一般病虫害防治方法、掌握农药基本知识、掌握当地几种主要病虫害及杂草发生与防治植物及植物生理种子和幼苗、植物细胞和组织、植物的器官、植物的水分生理与必须矿质营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农业化学应用土壤与作物的生长、高产土壤的培育与低产上、化学肥料的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种植绿肥插花艺术接待、选材、花材的整理与加工、设计、制作、养护、陈设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农业化学应用土壤分析、肥效试验、肥料配方制定、肥料的使用与推广、肥料的评价肥料配方师职业技能标准农业设施规划与设计农业设施建造与维护温室建筑结构、温室几何形状与尺寸、温室功能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农业设施环境与调控通风与降温系统、温室供暖系统、幕帘系统等节水灌溉澈喷灌、滴灌、渗灌、过滤器、控制阀等无土栽培营养液、无土栽培供液系统、基质培、水培、栽培槽、栽培床、移动式栽培床、二氧化碳施肥、杀菌装置第四学期通过插花艺术、无土栽培、组织培养、个人形象与礼仪、创新创业讲座、就业指导等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的学习,拓展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全面发展。第五、六学期针对技术技能岗位群开展顶岗实习,为学生选择高技能高水平的技能大师作为师傅,手把手传授实践技能,使学生在生产一线接受岗位技能训练、企业文化熏陶,明确职业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综合技能,完成预就业训练,与合作单位实现零距离对接。完善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文件为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学徒培养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相关标准,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与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3)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工作过程导向化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根据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发展规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化的教学理念,构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如下:行业和合作企业需求调研一一分析行业通用的岗位基础职业能力和合作企业岗位群核心职业能力-确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内容一一分析每项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一一提炼岗位群通用基础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一结合合作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兼顾学徒的可持续发展基本有需求,按照岗位工作过程设置或开发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对工作过程导向化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进行反复论证、修订和完善,最终确定了课程体系的框架。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课程体系见图4-2-77。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课程体系Y袋人大改业麦及需隶谋程模块:政治W置、高#HMK 5t' M音康、大 $心3廉S、形势盘 t、军手论与X、¼>H21 用 ?MW物生理 土«肥料农业设专计与规划、农业设 «造女护斑莱栽培、花 卉M培、食用菌#培、农* 械JIr备、节水1X、设费 予调控、 园友看虫害防 治,田同试;ir#计顶岗弓、毕业设计及*# 合实训、 职业W«-证书、 英旁用能力证书、 MW 级证书、 无土套、播花五、 农产方M与加工亲、*-产 £菅销、 组织培养图4-2-7T设施农业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采用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加强与企业密切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有效培养的职业教育目标。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坚持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及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根据农业生产周期的局限性,实行“小学期制”教学。通过增加专业课的周课时,缩短课程的时间跨度。根据以上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2017年对农业气象学、农业机械与装备、食用菌栽培3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2018年对土壤肥料、组织培养、个人形象与礼仪3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总结6门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和不足,继续推进教学改革。(4)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课程评价标准国际化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根据工作过程导向和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结合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标准,开发6门课程的课程标准。2017年开发农业气象学、食用菌栽培、农业机械与装备的课程标准。2018年开发土壤肥料、组织培养、个人形象与礼仪的课程标准,修订和完善2017年制定的6门课程标准。优质专业核心课、共享资源课建设根据河西地区对设施农业的设施设计与建造、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要求,为实现学生具备农业设施规划与设计、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三种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将课程体系中与三种能力形成关系紧密的农业设施规划与设计、蔬菜栽培、花卉栽培、节水灌溉和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5门课程建成特色鲜明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将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建成省级精品共享资源课;开发2门课程的微课资源,引进2门国际先进的在线课程;设立5门课程的微信公众号等,方便学生的课后学习,实现专业核心课程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表4-2-7-10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一览表序号项目课程名称建设目标建设进度主要成果经费(万元)课程负责人2016年2017年2018年(5)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校外实训基地"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具有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多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分别为100亩现代农业生态园区、食品安全检验中心。项目建成后,能分别同时容纳100人次以上进行技能训练,可确保生产实训占校内实训的80%以上,实训课程开出率达90%以上,使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营造出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为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具体情况见表4-2-7-Ilo表4-2-7T1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项目表实训基地分类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功能与规模要求服务课程生产性实训基地现代农业生态园农业生态园设计、绿化、相关设施设备的购置、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细化实训技能项目,编制实训技能项目操作规程等文件.满足100人次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现场施工测量;绿化苗木的管理与养护;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确保实训开出率达90%以上。农业设施规划设计、设施建造与维护、花卉栽培、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整合组建样品预处理、有害物质检测、食品营养分析、生产环境检测4满足100人次样品预处理、有害物质检测等项目的实训:开展技能培食品微生物检测、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个实训室,新建微生物检测实训室。训与鉴定,实训开出率达90%以上。分析与检测、食品快速检测校外实训基地建立4个校外实训基地为专业改革、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深度合作。花卉栽培、蔬菜栽培、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食品加工基础教学实验实训内涵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训基地管理和文化体系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提高实验实训基地的使用率和设备完好率。院校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花卉栽培、蔬菜栽培、农业设施规划设计、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建设4个集“教学、生产、科研、服务、示范"五位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师生提供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示范推广平台。实训条件内涵建设实训条件内涵建设应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从实验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基地管理建设、师资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开展,积极处理好建设中"量”与“质”的关系,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引入企业文化,完善和创新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运行模式,推行“7S”管理新模式,规范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扩大社会服务功能,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建设主题,统领和指导教学改革,统筹管理校企合作项目和生产性实训任务;抓好职业技能鉴定、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等工作,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实施运行。(6)师资队伍专兼化、教学团队双师化按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与“国际化”工作目标,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教学名师工作室根据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培养2名教学名师,建立1个教学名师工作室,加速专业建设。通过国内、外培训和参加学术交流,提高其带领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能力,通过主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科研课题研究,提高其业务水平,使其达到省、市级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的培养标准:聘请1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的专家(张仲保)作为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带头人(兼职),对青年教师和学生展开实践技术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参与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将实践操作技能和新技术、新方法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中去。培养计划表见表4-2-7-12o表4-2-7-12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教学名师培养计划表姓名学历职称工作单位培养途径培养时间培养成效青年教师培养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传帮带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能力等能力。通过"学习、研究、实践"三条培养途径培养8名骨干教师,具体的培养计划见表。通过以上措施培养骨干教师8名,教学能手4名,教学新秀4名,使其成为专业核心课、精品课的主持人、专业建设骨干。每位骨干教师每两年主持或参与完成1项教研课题,发表1篇省级教学论文,1篇科技论文。顺利完成8项院级以上科研项目验收结项,申报1项院级教学成果奖和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表4-2-7-13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表姓名职称培养途径培养时间培养成效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校行结合的途径对所有专任教师进行培养,建立相对固定而又动态优化的兼职教师队伍体系,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使13名教师达到双师素质要求。具体培养计划见表4-2-7-14o表4-2-7-14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表姓名培养途径培养时间培养成效教学团队建设遴选课程负责人、教学团队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实施以培养为主、从同类院校或企业引进为辅,建设2个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并重的技能技术型课程群教学团队。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由50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完善兼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每年从兼职教师资源库中选聘5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承担和指导相关课程的开发、课程标准修订、课程整体设计、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毕业实习指导等工作,形成以行业为依托,服务企业,较为固定的优秀兼职教师团队。(7)积累技术技能,助推精准扶贫职业技能培训利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师资和实训资源优势,开展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3个技术服务团队,结合国家"精准扶贫"和甘肃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对需要帮扶的困难农户及欠发达县区和乡镇村进行定期定点服务,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类培训100人次/年以上,建成甘肃省精准扶贫培训基地。建立和完善教师技术积累和技术服务的制度和政策,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技术推广,建成设施农业新技术培训和研发中心1个。依托专业教师技术优势,通过院市共建、科技三下乡、农民科技大集、农技推广等多种途径,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活动。结合武威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的需要,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推广工作。重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蔬菜类、花卉类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指导和示范推广,有计划、有组织和有针对性的开展设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帮助中小农事企业和农户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促进农业生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职业技能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系的师资优势,积极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鼓励教师考取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依托武威市第九、第十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极申请涉农相关工种的鉴定资格,开展校内校外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从而满足农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多层次的职业技能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在现代农业技术系科技创新中心基础上,组织师生参加农业类技能鉴定国赛、省赛,带动参加学生“双创”活动、“挑战杯"竞赛、科技支农服务。(8)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拓就业创业渠道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依托学院的大学科技园、智能温室、现代农业生态园、校企合作企业,建立了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