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ppt
第七章 道家文化精神与道家理想人格,第一节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第三节 道家的理想人格第四节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第一节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一、老子 老子把“道”作为宇宙观的最高范畴;能自觉而严格地区分“可道”之“道”与“恒道”的本质区别;以“道”来贯通天、地、人三个层面,表现出对宇宙本质的终极探寻,开辟了中国思辨哲学的全新道路,具有合理的唯物内核;它打破了人们对天的敬畏,推倒了“天”的人格神地位。具体说来,老子的“道”具有三大内涵:第一,道是“无”与“有”的统一;第二,“道”作为万物本质和总规律是“恒”与“变”的统一;第三,“道”是“无为”与“自化”的统一。,二、庄子,庄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仍以“道”为哲学体系的最高畴。道是庄子抽象出来的一个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没有意 志、无法感知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庄子用道来说明主观世界,便生造了一个绝对自由自足的“逍遥游”的境界,即顺乎一己之性,不顾外在条件而一味放任自得。庄子描绘了一批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至人”“真人”“神人”“圣人”的形象,作为其理想人格和哲学精神的外化。庄子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又把老子的无为论推向极端,改造为无心于一切的“逍遥游”,而不再幻想通过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政治目的。庄子从对生命内在本性(自然生活)的感悟中,提出寻找精神家园的希望,表达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之情。,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淮南子黄老之学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汉代道学的最高成就;魏晋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是道家思想的深化;玄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前期:何晏、王弼为代表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共倡“贵无论”;中期:阮籍、嵇康、裴頠为代表着重发挥庄子哲学中批判现实 的精 神。倡“崇有论”;后期:向秀、郭象为代表他们力主独化论,倡“无无论”。唐宋宗教化道家思想无大建树,道教势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金元教派活跃太一教、大道教、全真教、净明道都是影响较大的派;明清时道教停止发展,逐渐显示出衰微的趋势,第三节 道家的理想人格,道家的理想人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道家理想人格总的倾向是:顺任自然长生久视修性养生超迈逍遥(内倾思维、养生得道、抱朴守拙),第四节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一、儒道互补是一种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源异流,各有擅长,魏晋儒道合流,程朱理学)二、儒道互补是一个不断实践的历程(汉、唐、宋初都用道家思想治国,当盛世时皆用儒学)三、儒道互补还表现为人格精神的高度熔铸(积极进取与自然无为的熔铸 道德履践与精神超越的熔铸 尚刚主动与贵柔主静的熔铸),第七章 道家文化精神与道家理想人格思考题,一、谈谈你对老子“道”的理解。二、简述庄子的思想。三、三玄 四、道教与道家的关系是怎样的?五、道家理想的人格是怎样的?六、儒道互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一、谈谈你对老子“道”的理解。,1.老子把“道”作为宇宙观的最高范畴;2.能自觉而严格地区分“可道”之“道”与“恒道”的本质区别;3.并以“道”来贯通天、地、人三个层面,表现出对宇宙本质的终极探寻4.开辟了中国思辨哲学的全新道路,具有合理的唯物内核;5.它打破了人们对天的敬畏,推倒了“天”的人格神地位。6.具体说来,老子的“道”具有三大内涵:第一,道是“无”与“有”的统一;第二,“道”作为万物本质和总规律是“恒”与“变”的统一;第三,“道”是“无为”与“自化”的统一。,二、简述庄子的思想,1.庄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仍以“道”为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道是庄子抽象出来的一个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没有意志、无法感知的天地万物的本原。2.庄子用道来说明主观世界,便生造了一个绝对自由自足的“逍遥游”的境界,即顺乎一己之性,不顾外在条件而一味放任自得。3.庄子描绘了一批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至人”“真人”“神人”“圣人”的形象,作为其理想人格和哲学精神的外化。,4.庄子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又把老子的无为论推向极端,改造为无心于一切的“逍遥游”,而不再幻想通过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政治目的。5.庄子从对生命内在本性(自然生活)的感悟中,提出寻找精神家园的希望,表达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之情。,三、三玄,是魏晋玄学的理论支柱,具体是指:周易、老子、庄子三部经典。,四、道教与道家的关系是怎样的?,1.道教是中国本土最重要的宗教。道家的学说为道教提供了理论武器,道教又以特定的宗教形式,演绎、实践、发展着道家的思想和精神,应该说道教是道家学说的一种存在形式,但它又不是道家本身。2.道教内部的派系复杂纷纭,教义教规也有区别,同道家的距离也有远有近。,五、道家理想的人格是怎样的?,1.道家的理想人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2.道家理想人格总的倾向是:顺任自然、长生久视、修性养生、超迈逍遥。,六、儒道互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理论发展上的互补。先秦儒道两家在如何认识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这个哲学的根本问题上,就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缺陷,留下了互补的期待;2.作为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儒道两家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也是一直互相纠偏,互相支持;3.儒道互补还体现在人格精神的高度熔铸上。儒家的积极进取与道家的自然无为、儒家道德履践与道家精神超越、儒家的尚刚主动与道家的贵柔主静通过熔铸,深深地渗透在中国人的人格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