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药学总论.ppt

    • 资源ID:825028       资源大小:9.89MB        全文页数:6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药学总论.ppt

    中 药 学,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中药学、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等基本概念。本课程介绍了342味常用中药的来源、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使用注意(其中掌握药物200味,熟悉药物100味,了解药物42味。课件均配有原生态标本插图及中药饮片标本插图。为方剂学及临床各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药学的学习方法,一、总论部分:抓住中药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特点。二、各论部分:(一)概述部分讲共性,很重要(二)具体药物:1、首先要能按各章节熟记药名,写出正确的药物名称,也就掌握了主要功效。,中药学的学习方法,2、掌握每一章节的代表药物的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来带动一般药物的学习。3、注意比较相似药物的异同点。如麻黄与桂枝、陈皮与青皮、附片与干姜、生姜、干姜、炮姜、高良姜等。4、抓住各药物的个性特点,如祛风湿药各药的作用部位不一样。5、归纳不同章节药物功效某部分的共同点,如安胎药、止呕药、止泻药、祛风湿强筋骨药、升白药等6、注意某些药物的特殊用量、用法。如茸片的服法、细辛的用量等。,总 论,【概述】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能充分反映我国历史、哲学、文化、自然资源等特点的,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的传统药物的总称。理解:1、认识 和使用中药必须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2、反映我国历史、哲学、文化、自然资源等特点;3、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 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中药的来源:动物、植物、矿物。本草:由于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本草纲目,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节:中药的起源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们认识药物的艰难过程,说明了中药应起源于人们的医疗与生活实践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一、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药学已初具规模;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标志着中药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黄连止痢、阿胶止血、人参补虚、乌头止痛、猪苓利水、半夏止咳、茵陈退黄,大多扑实有验,历用不衰。,二、三国、魏晋南朝时期:(公元220581)汉末以来医家应用的药物种类日渐增多,本草著作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增加。代表作:宋雷敩雷公炮炙论;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经验,总结了:炮制十七法。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三、隋唐时期(公元581960)隋唐时期,我国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日渐繁荣,交通、外贸更加发达,医药学也有较大的发展。贡献:1、苏敬等新修本草,特点:图文对照,成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2、陈藏器本草拾遗提出十法为中药临床按功效分类奠定了基础,关于中药的分类(1)三品分类神农本草经(2)自然属性分类本草纲目(3)功效分类 本草拾遗、现代。3、以脏补脏的理论逐渐形成。,四、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由于雕版印刷的应用,为宋代本草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代表作:唐慎微证类本草五、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了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内容:全书52卷,载药1892种,绘图1109幅、附方11000首分类:16部60类成就: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六、清朝时期:(公元16441911)清代的本草著作数量众多,达400种左右,代表著作有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七、民国时期:随着中医学校的建立,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本草学的现代研究亦开始起步。八、现代的中药学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有力措施,发展中医事业。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具体表现(一)影印、重刊或校点评注了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数十种重要的古代本草专著(二)编写了大量的中药学专著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药典(三)按现代植物、动物、矿物学分类定种法标准统计,目前中药的总数达到12800种。(四)中药分支学科的发展很快(五)中药教育事业的振兴,为本草学和中药事业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六)中药产业发展迅速。,历代中药学代表著作,历代中药学代表著作,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天然中药生产多有一定的地域性,且产地与其产量、质量有密切的关系。道地药材的概念:真正名产地所出的特定药材,其疗效比其他地区所产者优,药效较其它地域的佳。道地药材的确定:与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关键因素。著名的道地药材:四川:黄连、川芎、附子;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云南:茯苓、三七、山东:阿胶;宁夏:枸杞。,道地药材与人工栽培药材的关系:道地药材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所以进行药材的引种和药用动物的驯养,成为解决地道药材的重要途径。如、人参、牛黄、麝香、虫草、鹿茸等均可通过人工栽培或驯养来取得,合理采收对保证药材质量、医疗效果以及 大保护资源十分重要。一、植物类药材的采收 原则: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进行为好(一)全草类 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二)叶类 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开放时进行(三)花类 一般在花开时进行。,第二节中药的采集,(四)果实和种子类 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成熟后或成熟实采收,少数应当采用未成熟的幼嫩果实。(五)根和根茎类 古人经验以阴历二、八月为佳,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这种认识是很正确的。(六)树皮和根皮类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剥取树皮。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其具体时间,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中药材采收后,除规定用鲜品外,须先经过产地加工,以利于运输和储藏。目前中药的储藏养护的方法主要有:(1)干燥处理储藏(2)密封贮藏(3)吸潮养护(4)化学药剂养护(5)气调养护。,第三节中药的储藏,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炮制的含义: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过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炮制意义: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而少数毒性和烈性药物的合理炮制,更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第一节炮制的目的,1.减毒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2.增效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3.变性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临床的需要;4.变形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5.纯净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6.矫味矫臭、矫味,便于服用。,第二节常用炮制方法,一、修治 1 纯净处理 2 粉碎处理 3切制处理二、水制 1 润 2漂 3水飞三、火制 1 炒 2炙 3煅 4煨 5烘四、水火共制 1 煮 2蒸 3惮 4淬五、其他制法:1制霜 2发 3发芽,第四章中药的作用,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1.含义:是指中药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对药物的反应。2.原理:用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偏盛偏衰,以恢复生理的相对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3.特点:包括作用与副作用,中药治病原理阐述致病因素机体,邪正斗争,阴阳失和,升降失调,疾病,中药偏性机体,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恢复气机,治愈疾病,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1.含义:中药功效是中药治疗作用的同义语,亦称为中药的“功能”。2.功效与主治的关系:中药的主治,是指其所主治的病证。主治是确定功效的依据;功效提示中药的适应范围。3.功效的分类:(1)对因治疗功效:麻黄解表寒(2)对症治疗功效:茵陈蒿、白头翁,4.一味中药往往具有多种功效。不少药物往往既具有对因治疗功能,又具有对症治疗功效。临床选药物应尽量利用该味药物多种功能的综合作用,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川芎既可活血,又可止头痛,第五章中药的性能,1.中药的性能含义: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2.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药物性状是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得到的认识;药物性能则是根据机体用药反应,通过逻辑推理,对药物作用进行的概括和抽象。,第一节 四 气(四性),1.含义:四气,即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微寒、微热、平性等2.划分依据: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应的,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3、四气的确定:寒凉: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石膏治疗里热证属寒。温热: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附子温中散寒属热药药性,寒性,大寒石膏,寒黄连,微寒(凉)芦根,热性,大热附子,热干姜,温麻黄,微温三七,4.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必须明确两点:(1)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非所有方面。必须与其它性能结合才能全面了解药物的功效。,第二节 五味,1.含义:即辛、甘、苦、酸、咸五种味。2.确定依据(1)药物的滋味,(2)药物的作用。3.五味的作用: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等作用。具有辛味作用的药物有:解表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活血化淤药、开窍药,甘:能补、能和、能缓,即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具有甘味作用的药物有:补虚药居多。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具有酸味作用的药物有:收涩药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苦:能泄、能燥、能坚。泄 苦能燥湿,苦寒清热燥湿,苦温温化寒湿;坚阴,苦寒清热有利于阴液的保存,习惯上指知母、黄柏二药有坚阴固肾的作用,通泄:指通泄大便如大黄。,降泄:指降泄气机上逆之证,如杏仁、枇杷,清泄:指清泄火热,如栀子、黄连等,具有苦味作用的药物有:大多数中药都是苦味含有丰富的生物碱成分,其中清热药苦性作用强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部分化痰药和泻下药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利水渗湿药居多,4、气与味的关系:(1)、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如麻黄与桂枝(2)、同气异味,作用不同,如苦寒的大黄与咸寒鳖甲;(3)、味同气不同,作用不同甘寒的生地与甘温的熟地作用不同(4)、一气多味,作用多项,温,辛解表麻黄,酸收涩酸枣仁,苦燥湿苍术,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只有认识掌握每一种药物的全部性能与性味相同药物之间的同异特性,才能全面准确了解使用。,第三节 升降浮沉,1.含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2、确定依据:升降浮沉趋势是与疾病的病势相对而言:如肺气上逆、胃气上逆、泄泻、出汗等,以药物的功效直接确定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势的依据;升浮:具有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温阳、补益、涌吐等作用;,沉降:具有清热、泻下、利湿、安神、止咳、平喘、止呕、平抑肝阳、熄风止痉、收敛固涩、止血。3.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的意义: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4.升降浮沉:与功效、性味、药物质地、炮制和配伍密切相关。,(1)与功效的关系:前述(2)与性味的关系:辛甘热升浮,酸苦咸沉降 李时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降”(3)与药物质地的关系:升浮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沉降种子、矿物、果实、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特殊:“诸花皆升,惟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惟蔓荆子独升;诸石皆降,惟海浮石独升”,(4)与炮制的关系:酒炒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水炒则下行“(5)与配伍的关系:配伍可改变复方中药物的升降沉浮,第四节 归 经,1.含义: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经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2.确定的依据: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疗效为依据而确定的。3.掌握归经的意义: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定位作用),4.使用注意(1)、结合其他药性更全面 如:干姜 黄芩 百合 葶力子 均因气味不同作用不同;黄连、黄芩、黄柏同为苦寒,因归不同的脏腑作用不同。,归肺经,热温肺散寒,寒清肺热,甘润肺阴,苦泻肺实,(2)、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的关系。(3)、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第五节 有毒无毒,1.毒性的含义: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2.副作用的含义: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较小,停药后机体可以恢复正常。3.影响毒性的因素:药物品种、药用部位、产地采集储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等 医生辨证正确与否,使用时间长短 病人体质、年龄、性别、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4、常见的毒性药物,5.使用原则:有毒观念、无毒用药。树立是药三分毒的观念,尽量在安全的范围内发挥药物最佳的治疗效果,第六章中药的配伍,一、含义与目的1.含义: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使用。2、目的:增效减毒二、配伍关系:1.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石膏与知母,大黄与芒硝,2.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配伍同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黄芪与茯苓3.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半夏畏生姜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生姜杀南星,5.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人参恶炒卜子,但脾虚证候可以相配,生姜恶黄芩。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乌反半贝蒌及蔹,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判藜芦”,上述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注意 方面(1)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相须,相使。(2)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3)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选用;(4)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伍。,第七章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食忌等内容。根据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程度的不同,又常为忌用和慎用。辩证用药的根本宗旨是避免不良反应,确保临床疗效。一、配伍禁忌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2.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等。总之十八反、十九畏有待进一步研究。,二、妊娠用药禁忌:1.含义:妊娠禁忌药是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或须慎重使用的药物。2.分类:禁用药:毒性强或药性猛烈的的药物慎用药:通经活血,行气破滞及辛热性强的药物注意:中成药中含对妊娠不利的也不宜用如大黄苏打片、血府逐淤口服液、乌鸡白凤丸、五磨饮子、桂枝茯苓丸,3.原理:(1)对母体不利;(2)对胎儿不利;(3)对产程不利。总的来说,对于妊娠禁忌的,如无特殊必要,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发生事故。,三、服药食忌:服药食忌是指服药期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1、一般而言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2、辨证忌口,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1)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2)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3)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燥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热助阳之品;(4)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5)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3、特殊忌口(1)外感者忌补益类食品(2)发热忌蛋白质类(3)肿瘤忌鸡、黄鱼等,第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含义: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一、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二、确定剂量的依据(一)药物的性质性能:1.药材质量:质优者用量小2.药材质地:质轻者量少,质重者量多3.药物的气味:气味平淡者用量重,气味浓厚,用量重 4.有毒无毒:毒性药应严格计量。,(二)用药方法1.方药配伍2.剂型3.使用目的(三)患者情况1.体质:强者量宜重,弱者量宜轻2.年龄:婴儿是成人的1/10,13岁为1/6,35岁为1/4,5岁8岁为1/3,815岁为1/2,15岁以上按成人3.性别:妇女在经期要减少活血药的量4.病程:长者药量轻,短者药量重5.病势:病急药量宜大,病缓宜小6.生活习惯与职业(四)因时、因地制宜:用热远热,用寒远寒;不同地区用药有别,第二节中药的用法,用法:指中药的应用方法,内容十分广泛。本书主本讨论中药的给药途径、应用形式、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一、给药途经二、应用形式,三、煎煮方法1.煎药器具: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2.煎药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无污染。3.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4.煎前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5.煎煮火候及时间:煎煮中药还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适宜。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6.趁热滤汁:药煎好后,应趁热取汁。7.煎煮次数:一般来说,一剂药可煎煮三次,最少应煎煮两次。8.入药方法:一般药物可以同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1)先煎2)后下3)包煎4)另煎5)烊化6)冲服,四、服药方法1.服药时间:适时服药也是保证药效的重要方面,具体服药时间应据肠胃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物性来确定。1)空腹服2)饭前服3)饭后服4)睡前服5)定时服6)不拘时服2.服药次数: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一剂分二服或三服。3.服药冷热:一般汤药多宜温服。如治寒证用热药,宜于热服。,第九章中药的命名,一、以形态命名:牛膝、白头翁、半枝莲、厚扑、龙眼肉、佛手等;二、以颜色命名:红花、赤芍、丹参、黄芩、黄连、白术、青皮、绿豆等;三、以气味命名:麝香、鱼腥草、败酱草、甘草、酸枣仁、辛夷花、五味子;四、以产地命名:四川的川芎、川乌、川楝子、川贝、川断;广东的广藿香、陈皮;浙江的浙贝、杭芍、杭菊、云南的云苓;山东的东阿阿胶等五、以生长特性命名:,夏枯草、忍冬藤、桑寄生六、以入药部位命名:1、以根入药:葛根、芦根、板兰根;2、以茎入药:苏梗、桂枝、桑枝3、以叶入药:大青叶、桑叶4、以皮入药:五加皮、秦皮、青皮、陈皮5、以花入药:红花、菊花、金银花;6、以果实、种子入药:草果、白果、炒卜子、白芥子、桃仁、杏仁等,7、以动物的角入药:犀牛角、水牛角、鹿茸8、以动物皮入药:蛇皮、蝉蜕;七、以功效命名:防风、益母草、续断、骨碎补、蚤休、淫阳藿、决明子八、以人名命名:徐长卿、何首乌、刘寄奴使君子、杜仲九、因秉性而命名:急性子、肉苁蓉、穿山甲、王不留行子、浮小麦十、以大小命名:大枣、大蓟、大茴香、小蓟、小茴香等。,复习思考题,1.试述对道地药材的理解。2.举例说明中药炮制的主要目的。3.试述五味的含义、表示的作用、气味合参的意义。4.简述中药汤剂量的主要依据有哪些方面。,

    注意事项

    本文(中药学总论.ppt)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