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深化改革工作汇.docx
农科院深化改革工作汇一、改学科设置,调整科研方向。以前农科院在学科设置上主要是玉米、小麦、棉花等大田作物,育种靠"一把尺子一杆秤,用牙咬用眼瞪"。面向国际国内发展前沿,结合"农业发展实际,市农科院重新确定了食药用菌、现代育种、蔬菜、果品、油料、动物科学、智慧农业及装备、功能性农产品等8个重点建设学科,并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食用菌、育种、蔬菜、果业创新团队,实现"强的更强";并积极发展动物科学、智慧农业及装备等新兴学科,实现"从无到有、再到优"。二、改内设机构,优化管理架构。撤销原有的玉米、小麦等9个单一作物研究所和8个行政科室,重新组建办公室、人事部、科研合作部等部门,并在科研合作部下设立科研创新团队,形成了"科研合作部一技术创新中心一创新团队一课题组"的新型科研架构。对管理部门和技术部门、管理人员和专技人员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对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分层次明确专业工作任务和考核绩效目标。通过分开管理、分开考核,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使每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任务与技术水平相匹配,打破"高职低能"、人浮于事的局面,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三、改项目管理,科学配置资源。撤销原各研究所的资金账户,科研经费全部纳入院财务统一管理,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事前评估、事中监督、事后考核。院内部科研项目实行"揭榜制",设立项目库,向全院公开发布榜单"招贤揭榜",科研人员不论学历、职称,谁有本事谁干。承担项目的科研人员分为核心人员、协助人员、参与人员三类,核心人员承担的科研项目实行总量控制,避免项目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项目由主持人全权负责,资金随项目走,专款专用,专户管理,独立核算;项目结束,账户取消,结余资金收归院统一安排或原渠道退回。四、改职称评聘,激发科研活力。20XX年,农科院成为全省首家开展职称评聘"双自主"改革试点工作的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所谓"双自主",即单位自主聘任,职称不与岗位聘用硬性挂钩,只作为参考;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参加职称评审,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试点以来,全院9名同志被评为正高级职称,9名同志被评为副高级职称,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积极性;同时积极探索职称与岗位脱钩,专业技术人员"全体起立,重新上岗",实行动态管理,每4年进行绩效量化评分,根据得分重新聘任,打破一聘定终身,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五、改考核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对科研项目实行"红黄牌"制,每年两次量化考核,"黄牌"警告,"红牌"取消。项目取消后,资金收回,项目主持人一切优惠待遇取消,对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强化示范基地考核,制定专门管理办法,注重试验示范实效,每年两次逐一打分量化,排出名次,对于示范成效不明显的基地,进行整合撒销,并将基地考核成绩与相关人员年终考核挂钩。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首席专家享受副院级待遇,列席党组会,为党组决策出谋划策;学科带头人、课题主持人享受中层待遇,参加三重一大会议。以"上台能讲,下地会干"为目标,要求所有科研人员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改变"只动嘴,不动手,只会书上讲,不会实际干"的不实作风。破除"四唯"将产业对接服务、试验示范纳入考核指标,突出集成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力度,出台*农科院关于科技服务费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发放的暂行规定,成果转化净收益的85%奖给团队和个人。真正做到干好有奖、干差受罚。为更好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在农业大县冠县、莘县和开发区建立分院;组织全院科研团队与Ioo余家重点涉农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结对,针对需求提供"一对一"深度服务;"全市一盘棋",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基地14处,实现"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打造线上快捷科技服务新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农技服务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