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建设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调研报告按照主题教育调研工作安排,我围绕建设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先后深入农业企业、产业园区和村组实地调查,多次召开部门、乡镇领导参加的座谈会,梳理和研判全区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分析加快农业现代化存在的差距和机遇的基础上,就农业现代化建设及2024年农业农村工作思路和重点提出初步意见。一、基本情况自我区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全区上下按照"一区两带三产业"区域布局,坚持园区化、企业化、循环化和产业化的"四化"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举全区之力谋划建设现代农业,规划推进"十大产业园"建设,抓项目,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建园区,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X模式;扩规模,着力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促改革,持续保持农民收入高速增长;强服务,农业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依据X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监测方案确定的五个方面32项指标,监测评分达到了84分以上,建设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支撑。近年来,通过项目支撑,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2023年,农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达X亿元,实施土地整治项目X万亩,农村水利工程体系日趋完善,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X万亩,农田有效灌溉率达9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成牧草种子生产基地3个,优质牧草及草种生产基地X万亩,建成200吨牧草种子加工生产线1条,加大农村路网建设,建成农村公路384条X公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优势主导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2023年,全区建设50亩日光温室连片示范小区X个X亩,百亩钢架拱棚小区X个X亩,300万株以上育苗中心2个,稳定发展蔬菜X万亩,制种面积X万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X个,规模养殖场X个,畜禽饲养总量达到X万头(只),出栏达到X万头(只),发展李广杏等特色林果X万亩。今年完成十大农业产业园基础设施投资X万元、历年累计投资达3亿元,园区水、电、路、林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花卉博览园、植物园等212家企业合作社或农户入驻园区发展,以非耕产业园带动为主,新增非耕地温室面积X亩以上,全区累计达到X万亩,亩均效益突破X万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非耕地日光温室基地和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示范区。农业生态建设不断加强,新建生态林X亩,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重要湿地为主的湿地保护规划体系初步构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三)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活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不竭动力。止目前,全区完成8个乡镇78个行政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其余4个乡镇的确权工作全面开展。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形成了以大北农、金宝合作社为代表,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全区累计流转土地面积X万亩。供销社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建成村级综合服务社X个,各类经营网点X个,建成"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直销点(店)X个,构建了区、乡、村三级组织服务体系架构。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区建成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X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18家,培育家庭农场114户,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X人,全区农产品加工贮藏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8%以上。十大产业园示范引领能力不断增强,带动创建1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7个粮食高产万亩区,2个省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形成了大园区带动主导产业,小园区培育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增收的格局。总结推广龙头企业与农户实行订单保护价、合同合作和土地流转等联结模式,合理利益分配,促进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健康发展。(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智力支持。围绕提升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业技术组装配套,引进试验新品种130多个,示范推广新技术50多项,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100%,建成省级大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省级青贮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和市级制种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各1个,耕地农业机械化耕种收综合率达到了76%以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区科技贡献率达到68%o积极探索"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鼓励支持农业电商发展,投资9800多万元建成X有种网和聚农网电子商务平台,设立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80个,网上注册商户530多家,注册个人用户1390个,网上交易额达到4.8亿元,"互联网+农业"的产销效益初步显现。围绕农业生态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不断强化农畜产品质量监管、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尾菜处理利用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建立省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区2个,省级尾菜处理利用示范区2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以上,尾菜处理利用达到30%以上。(五)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农业现代化积蓄了坚实后劲。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逐步完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优化人居环境为核心,实施"十镇百村千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整合投入资金13亿元,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7个,农民集中居住小区10个,整体提升改造居民点55个,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7.7%0稳步推进农村文教卫生均等化发展,建成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大院10个、乡村舞台21个、组文化室103个;改扩建农村学校28所,维修改造校舍2.4万平方米,新建校舍9600平方米;新建乡镇卫生院7所、村级卫生室10所,配备医疗设备106台件,农村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得到大幅改善。二、差距机遇建设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率先在全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纵向分析对比全省提出的农业现代化监测指标体系,横向与全省全市兄弟县市农业发展程度比较,我区还存在农业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空间不大、农业产业链条不长和农业基础建设不强等差距,需要补齐短板。一是农业经营的集约化程度不高。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程度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农业成为体面职业的具体体现,我区和全国一样,存在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土地细碎化的问题,5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到全区总劳动力的70%以上,人均占有耕地仅2.81亩,户均家庭经营面积不足20亩,80%以上的农村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农业为名副其实的副业,流转土地面积占耕面积仅为30%左右,认定的耕种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仅114户,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监测指标的人均20亩耕地和规模化经营面积占到耕地面积60%的指标。二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农民收入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全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较高,预计在2022年7910元的基础上,可提前3年实现翻番的目标,但同全国其它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与全区城区居民比较,我区农民收入与城区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很大,必须通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来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村短板。目前,全区农民增收主要依靠农产品价格和外出务工两个方面,农村居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约占50%,工资性收入约占30%,以现有的土地经营规模,农业投入产出率已达到极限,农民增收难度将持续增大,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来破解难题。三是农产品产加销融合度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少且不强,农业产业链条不长,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合理,农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创建不够,农产品加工率、商品率低。目前,全区建成的170家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大部分为初级农产品加工和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真正形成品牌和竞争力的精深加工企业仅有几家,2023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占9%,远低于监测指标确定的200%的标准。以奶业生产、制种玉米、洋葱产销为主的农产品订单农业利益联接不紧,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依然薄弱。突出表现在基本农田建设投入不足,工程配套率低,农业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尤其是斗农渠配套维修更换率差;农村路网建设水平低,农田排灌系统、田间道路、低压电网、林网等配套设施不健全,尤其是沿山灌区水源蓄水工程建设需加大投入力度;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不够,高标准农田比例低,农村道路返砂现象普遍,居民点硬化改造提升量大任务重,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建设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尽管存在短板,但也面临加快发展、改变农业农村发展环境的良好的机遇。一是具有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政策机遇。中央和省、市委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工作,中央连续多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业农村工作,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着眼统筹"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二是具有持续推进现代化的发展平台。今年以来,我区相继被命名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地、全省牛羊大县、全省蔬菜生产大县。近期,经过评估,市上确定由X区申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区、绿色畜牧业发展示范区,这些平台的搭建,将为建设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提供良好平台支撑。三是具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良好基础。横向与各县区比,我区农业产业发展无论从生产基础、经营条件和政府管理服务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尤其是被命名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以“一区十园”为重点,在生产基础条件改善、农村产业培育调整、新农村建设、农业生态建设、科技支撑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发力,各项发展指标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建设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三、思路重点建设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促进农业农村工作大发展,创建幸福美丽新X,必须聚集现代农业建设、农民收入增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大任务。今后几年,农业农村工作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力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建设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坚持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提质增效、农村繁荣的工作方向,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健全农业管理机制,促进农业生态建设,着力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由主要依靠拼资源拼消耗向可持续发展转变。2025年,实现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应用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农业功能进一步拓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戈壁农业体验观光区、农业采摘体验观光区、中北部休闲渔业体验观光区、草原湿地观光带发展取得成效,农业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稳定粮食生产、保障“菜篮子"供应,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全区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以上,达到34.6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20000元以上。2023年,全区农业农村工作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核心,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重点,着力在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上做文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谋新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上破瓶颈,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上求突破,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幸福指数。城郊乡镇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中北部乡镇要加快土地流转,着力推进规模化生产;沿山乡镇要以粮食和花卉制种为主,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力争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5.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主要落实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1.坚持项目支撑,夯实现代农业基础,着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农业产能稳定,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推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争取财政投资,动员社会投资,吸引民间资本,实施X三乡镇高标准农田、银达镇土地整理项目、沿山乡镇玉米制种基地基础工程等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X河等河道治理工程、X河水库和X河灌区11万亩高效农业节水等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地膜回收加工利用、农作物秸秆饲料转化利用、畜禽污染治理工程等农业环境保护项目;实施玉鑫源牛羊肉产品加工及物流项目、牧草种子基地建设等产业化项目;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公路等交通项目,新改建农村公路100公里、改造危桥2座,全区农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亿元以上。发挥十大农业产业园示范引领、经营模式创新和技术组装配套作用,支持鼓励乡镇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布局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农业技术组装配套、农业机械化利用为重点,实施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项目,促进粮食万亩高产乡、千亩高产片和蔬菜标准园创建,年内建成制种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和青贮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各1个,推广主要农作物及特色经济作物耕、种、收大型配套机具200台(套),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0万亩,发展节水农业50万亩,开展试验示范40项,推广新品种60个、新技术20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率提高2%。2坚持市场导向,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积极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充分发挥农村独特优势,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年内新建50亩以上连片日光温室小区20个,新增面积1200亩,新建高标准百亩钢架大棚小区30个、新增面积5000亩,规范3个百万株育苗中心建设。规范管理与基础建设结合,建成国家级"四化”制种基地5万亩,制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和绿色畜牧业示范县(区)创建,新(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5个,审核命名区级以上标准化养殖示范场30个,全区畜禽养殖总量稳定在830万头(只)。依托农村优势资源,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的办法,支持有条件的乡村规划引导,通过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发展休闲旅游,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围绕湿地景观大道、魏家湾湿地公园、四坝海子景观带等项目建设,打造红色X、奇石等乡村特色旅游品牌,在林果产业、花卉制种、湿地资源、水面渔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结合方面取得新突破。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为方向,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进一步规范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管理,对成功注册农产品商标、地理标识、"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并且带动产业发展作用发挥明显的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给予大力扶持,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积极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增强区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坚持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创建可持续农业发展示范区。围绕生态建设,循环利用,绿色发展,制定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县(区)创建实施方案,走好农牧结合、种养循环、节本增效、资源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的生态可持续农业发展路子。建成生态防护林3500亩,经济林4000亩,新建100亩连片经济林示范点15个,实施高铁南站400亩景观工程和四坝海子绿化工程,义务植树120万株,封滩育林15000亩,巩固退耕还林13.5万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农业生态环境面源污染治理,确保化肥和农药零增长,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专项治理活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34%以上。着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和例行监测制度,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不少于3个。加大动植物疫病及自然灾害的预警监测,落实防灾减灾、苹果蠢蛾及畜禽疫病防控措施,确保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落实黄斑星天牛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强化防控责任,完成防治作业面积10万亩,清理伐放虫害木4万株。4坚持激发活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以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为目标,鼓励和引导农户自愿互换承包地块实现连片耕种,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积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公共服务体系,抓好15个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和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点农村土地流转与合同管理工作,着力提高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能力,确保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年内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到总面积的45%o进一步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发展,培育新建经营规模适度、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标准规范的家庭农场20家,培育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10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培育市级以上示范社10家,认真落实农业设施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施方案,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和农民财产抵押置换,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简化土地审批程序和环节,强化乡镇对用地审查和用途管制职能,明确职责,加大对土地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突出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开展"绿剑"护农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和农业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确保不发生各类坑农害农事件。5坚持城乡协调,打造美丽乡村,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十镇百村千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市区级各2个,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改)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大院5个,建成"一室一场"标准化组文化室100个,为村组和城市楼院配套文体设施设备200套,新建x3个乡镇卫生院和10个村级卫生室、改造提升5个乡镇卫生院。巩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道路建设、产业富民等八项工程,规范管理和利用好114个村级项目资金,力争困难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普及农业实用技术,主抓农村普法教育,培育有文化、有技能、善经营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乡村干部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乡村干部队伍服务三农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四、保障措施1优化考核指标和机制。按照“兼顾全面性、凸现个性、强化刚性量化”的原则,紧紧围绕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目标,对2024年工作任务指标,充分征求乡镇及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对具体设置的考核项目任务指标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办法,进行充分对接,乡镇要利用冬季集中教育征求群众意见,开展调查研究,谋划本乡镇的工作重点和具体指标,及时上报衔接,区上按照省市安排,综合统筹,分类确定各乡镇重点任务内容,纳入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考核,进一步优化指标项目,调整分值权重,力争考核导向明确,工作重点突出。加强督查检查,继续落实行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区上适时召开农业农村工作现场推进会和观摩会,分季度进行现场办公,重点工作任务到乡镇到部门,工作责任到个人,推动重点任务落实。2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研究制定出台2024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扶持办法,对扶持项目的确定要坚持政府指导、资金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扶持资金使用要坚持点面结合的补助办法,既考虑重点产业园和科技园区建设,也充分兼顾大部分农业生产者的支持。积极总结和完善2022年财政重点产业发展财政贴息办法,继续实行贷款贴息扶持和重点项目奖励补助相结合的重点工作引导扶持。财政资金直接扶持主要用于设施农业发展、基础建设补助、美丽乡村示范村、十大农业产业园管理维护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对财政资金补助扶持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绩效考核的办法,实行审批备案管理,资金使用严格按照财政资金审批备案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执行,规范资金使用和考核。3创新金融投资和服务。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加强对农村金融和产业发展融资,探索生产设施、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房产等抵押担保方式和区级财政贴息扶持设施农业和重点产业的工作机制,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等措施,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农业信贷投放。贯彻落实X省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贷款贴息管理办法,扩大贴息贷款规模。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落实好奶牛、能繁母猪、玉米等政策性农业保险,抓好新建塑料大棚小区、日光温室设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建立保险公司与银行信息共享机制,促进银行贷款向农村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