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834706       资源大小:20.6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docx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导入很多知名大学的校训出自大学,展示大学图片和校训I。东南大学:止于至善,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二、文学常识1.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曾子作。宋代程歌、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2、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至圣"孔子、"复圣"颜渊(颜回)、"宗圣"曾子(曾参)、"述圣"子思(孔子嫡孙)、"亚圣"孟子(孟轲)3、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礼与礼记: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O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三、解题题目为什么叫"大学之道"大学与,淳有什么不同?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小学: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大学:L博学。2."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大学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是大学的总纲,包括"三纲八目"。三纲八目: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中心。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四、研读课文研读第一段大学之道,在明(彰明)明(美好的)德,在亲国(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在止(达到)于至善。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知道)止(达到的"至善"境界)而后有定(志向坚定不移),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详),虑而后能得(处事合宜)O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接近)道矣。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处事合宜。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内容探究:1、如何理解明明德?"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朱熹大学章句集注大意:所谓"明德"是人从自然中得来的,从而内心不糊涂,具备了自然中一切道理可以用来解决各种事情。但是,明德(常常)被人性所拘泥,被人的欲望所蒙蔽,所以有时候就昏5三。不过,那个人明德的光明,并没有停息过。所以学习的人应该根据事物它本身的变化而逐渐了解并看清它,这就是使事物回归本质(的道理)。由此可见:(1)明德是人本性所具有的。但有时会被个人气质或欲望所迷惑。(2)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养来修复本性。2、亲民还是新民?谈谈你的理解。亲民:即亲近爱抚民众。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君子固然要修身养性,彰明自己的美德。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仁德"施之于广大民众,在亲民爱民中提升自己"明德"的层次,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亲民"凸显儒家博大宽厚的仁爱情怀。新民:即革除民众的旧思想。前文"彰明美德","新民"承接其后,意即不仅要彰明自己的美德,还要推己及人,通过教化移风易俗,革除广大民众的旧思想,让他们的美德焕然一新。"新民"符合儒家以君子之德感化民众,立功立德的主张。总结:(1)由个体之善扩充到天下万民:个体经过"明明德"道德完善之后运用到群体.(2)政治行为,"民本""仁政'。3、如何理解"至善"?"明明德"的内在修为和"亲民"的外在事功的最终发展归宿和目标要求,它将内外两方面个体主动性行为都发挥到最高点。三者之间是递进关系。从"明明德"出发,经过"亲民"的发展,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最高道德理想境界和准则。研读第二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修养)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使.端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使真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获得)其知。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概,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1何为"八目"?其具体所指?格物,推究原理。致知,获得知识。诚意,意念真诚。正心,端正内心。修身,修养自身。齐家,管理家庭。治国,治理国家。平天下,弘德天下。2.思考"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是内修,是修身的方法。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修,是修身的目的。修身是根本,总的来说,就是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五、拓展探究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认同观点: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给室友投毒、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结束语:大学之道育人润德的范本一个道德沦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渴望中华民族的崛起,但是中华民族的崛起不单有赖于经济的强大,更有待于道德境界的提升。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标准理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应当继承这种精神,刻苦学习,砥砺前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注意事项

    本文(《大学之道》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