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调查报告.docx
作品名称:作者;年级与班级:学号;联系电话:电子邮箱: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5年暑假调查报告芷江和平文化应用于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研究单增峰12级小教4班13级人文8班120540400313054080301887453335813789298501359153601qq.Con2225239622CICCOm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5年7月目录一、绪论6(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61.研究的背景62.研究的意义9(二)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思路121.研究目的122.研究的方法13(三)研究的思路14(四)研究创新之处15一、芷江和平文化的内容和特点16(一)芷江和平文化的内容161.芷江受降坊162.飞虎队纪念馆173.芷江和平文化节174.芷江机场195.芷江龙津风雨桥20(二)芷江和平文化的特点221.和平文化源远流长222.文化遗存举世无双233.、手资料翔实准确234.纪实作品异彩纷呈235.和生态文明紧密联系23三、芷江和平文化应用于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发的可能性24(一)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241.学生精神自由发展的需要242,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25(二)芷江地方课程发展的需要26(三)研究和平文化是传承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27(四)研究和平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28(五)世界主流的需要28四、芷江和平文化应用于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发的问题及分析.29(一)研究对象及样本的选择291研究对象292.所选择学校29(二)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开发问卷的设计和实施301.调查内容302.研究方法31(三)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开发现状32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322.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34(四)芷江和平文化应用于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371.芷江领导层面上存在的问题382.芷江教师层面中存在的问题393.缺乏当地社会力量的支持40五、芷江和平文化应用于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发的建议40(一)芷江领导层面上的建议401.完善芷江课程政策402.增加芷江教育经费投入41(二)芷江教师为突破口421.转变芷江地区教师的课程意识432.解决芷江教师培训问题433.鼓励芷江教师参与到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中44(三)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主题系列活动45(四)将德育活动融入到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建设45(五)结合历史学科,开发本土课程46(六)提高社会参与力度46参考文献48专著类48学位论文类49附件1:芷江和平文化应用于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发现状问卷调查.52(教师问卷)52附件2:芷江和平文化应用于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发现状问卷调查.55(学生问卷)55芷江和平文化应用于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研究一绪论(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研究的背景(1)国际背景2015年是特别的一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爆发的时间最早、历时最长。中国的抗日战争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人民也为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以来,我国每逢五、逢十周年,都举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活动。今年,我国举行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同时,中国政府将根据惯例并参照各国作法,在北京隆重举行纪念活动,包括举行纪念大会、阅兵式、招待会和文艺晚会,习近平主席等中国领导人将出席。中方还将邀请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亚洲国家和其他地区国家领导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负责人、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出席O我们希望通过举办此次纪念活动,唤起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课程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人本主义思潮对教育领域的渗透,西方各国掀起了第三次课程改革实验的高潮。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为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率先在课程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迈出了课程改革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在课程管理及开发方面进行的系列调整和改革,从某种程度上为后续的课程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与系统开放的课程设计理念地出现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地推广。西方各国陆续开始追求课程目标人本化、课程结构多样化、课程实施科学化和艺术化、课程管理民主化。各国课程改革实脸在课程体制上大大增强了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开发权利;在管理主体上多极化,增强了学校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参与课程决策的机会:在课程行政上采取权力下放的方式,实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协调和谐发展。许多较早对地方课程进行开发并进行研究的国家,不仅推出了一系列成功的课程实验案例,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和经验。例如:在苏联政府解体之后,俄罗斯政府为解决大一统内容和标准造成的"千人一面”的局面,提出了新的课改方案,即要求各地和各校发挥在课程设置方面的自主权,实现权利的下放,课改收效甚好,体现了一定的地方特色。在地方课程的设置上,较有特色的还有加拿大,加拿大规定学校教育局可以开发两种地方课程即必修课和选修课,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增强了地方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和伸缩空间,同时也满足了教育的需要、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另外,在法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都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多元文化教育。(2)国内背景2014年9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这次会议以"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体现了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这对于开发芷江和平文化提供了精神保障和动力支持。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79至1989年是课程改革的兴起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的特点是介绍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实验,各学科的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1985至1991年是课程改革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这个时期的课程改革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实验规模不断扩大,水平有所提高。1992至1999年是课程实验改革的深化发展阶段,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课程改革的水平不断提高,自我反省意识不断增强。2000年秋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正式启动,按照计划,在5年内试验和修订新教材,10年内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逐渐在全国进行推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促使我国的课程理论研究进一步发展,关注课程改革。我国关注课程实践,试图把普遍性的理论与丰富的课程实践相结合,从而探寻我国课程实践发展的方向并重新建构课程理论。我国国内部分课程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在上世纪末期就对国外地方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地介绍、研究和借鉴,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课程及其开发形式做进一步的摸索。这为地方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准备和现实依据。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广和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原有的课程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更多是强调老师对知识的传递和传授,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别,影响了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原有的课程内容偏旧、偏繁、偏难,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知识,科目过多而且缺乏有效地整合从而导致课程内容远离了学生现有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不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原有的课程评价体系以考试为主,过分强调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关注而忽视对学生其它方面潜能的发现和培养。原有的课程管理权力过分集中和统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同时,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别很大,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地方特色。国家制定和管理统一的课程和教材很难适应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学校,因而出现"千校学习一本教材,千人学习同一篇文章”的尴尬局面。国家课程不能全面的、辨证的反映不同地区社会、学科、学生三因素对课程的要求,从而也就不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着重强调基础教育课程。为避免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弊病,对其进行改革,有效发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协调能力。国家课程,它是指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相关部门根据国家政策,围绕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地方现有发展水平及其对特定人才的需求,借助地方资源特色而开发、设计的,有地域针对性的课程。学校里开设的课程有些地区也将它叫做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使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学校与社区的教育相结合,并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研究的意义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芷江和平文化对全中国的意义"烽火八年起卢沟,受降一日落芷江。”作为日寇投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地,芷江和平文化资源中,芷江受降纪念坊注定了她在华夏儿女心中非同一般的地位。可以说,从卢沟桥到芷江七里桥的距离,形象地浓缩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芷江受降纪念坊作为中国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建于1946年2月。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门洞开,外国资本主义累次入侵,百姓积贫积弱,国之不国,家无以成家。而芷江县,却见证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第一次胜利,洗刷了国人耻辱,振奋了民族精神,呼唤和平的心声更加响亮。另外,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胜利,而且芷江受降坊本身包含了中、美、英、苏等多国人民的共同参与,存在深厚的国际和平友谊。因而'芷江受降”及抗战的历程,也是世界人民引以为豪的历史。芷江受降坊是和平文化的一种象征,在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引入芷江受降这一段历史,既是提醒下一代勿忘国耻,也是对世界和平文化的一种传播。(2)促进对芷江和平文化传播与保护课程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课程的要素,而文化总是有地域性的,因此地方课程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地方文化是地方课程的主要内容,地方课程的开发本质是地方文化的选择与构建。芷江和平文化资源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和特定的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这些和平文化资源只有经过芷江地方政府和教师的加工和处理、才能进入到课程领域,才会被合理保护与有效传承。芷江和平文化资源是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资源的要素组成,就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资源构成而言,取材于芷江地区的和平文化资源。因此一方面,通过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挖掘芷江地方文化教育资源,使那些原本散在的、自在的以自发方式发生作用的芷江和平文化资源通过全面的收集、系统梳理、分类整理、合理加工与优化配置之后,能够顺利地融入到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之中成为课程备选的资源要素,完成芷江地区和平文化资源的系统化过程,从而实现对优秀芷江和平文化和区域文化有效保护与传承,使芷江和平文化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适度开发与合理利用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资源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特色的过程,这一过程反过来又会促进芷江地方和平文化的重建与创新。(3)促进芷江特色课程建设我国各地的教育资源缺乏特色,“千校一面,万生一面”是我国传统的教育的真实写照,这固然有教育理念和管理体制上的原因,高度统一,整理划一的课程设置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反观我国传统课程的弊端,由于过分强调“大一统”,无视地方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漠视地方课程资源的差异性、独特性,最终导致了课程的标准化、模式化,从而忽略了课程的特色,也遮蔽了教育特色。教育特色来源于课程的特色,课程特色要从课程资源中萌发与生成。通过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一方面,扩展和拓展了芷江当地课堂、书本的教学内容,丰富和发展了国家课程,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全方住地展示芷江地方独特的和平文化风格,进一步凝练芷江地方和平文化特色。由于各地课程资源千差万别,因而基于不同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实施的地方课程自然有各自的风格特色。只有实现芷江课程资源的多样化,才能促进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的多样化,也才能孕育并形成芷江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教育特色。(4)有利于芷江学生全面发展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符合信息时代需求的各类知识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开发也正体现了这一方向,它充分考虑到芷江当地的特点、学生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和创造性。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当地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丰富性,为芷江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前提传承中华民族深厚的和平底蓝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热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之一。从先秦诸子到近代先驱,和平思想既往开来,在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而芷江,是一座和平之城。开发以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是对和平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警醒下一代珍爱和平、守护和平。促进学生了解、尊重与保护多元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拥有悠久、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由56个民族文化构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民族性的守护就是民族精神的坚守。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的区域性在芷江地区就是它的民族性,芷江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保护芷江当地民族和平文化并存共生的时代,不同族群、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拥有各自的文化特色。通过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使学生全面、系统、真实、客观的认识、了解、感受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引导芷江当地学生他们形成多元化的意识,学会尊重、欣赏和赞美各种地方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及培养芷江当地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跨文化的适应力是十分必要的。(5)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计通常是由课程专家来完成,而最了解学生需要的教师却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被排除在课程设计的范围之外。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开发赋予了芷江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空间和大显身手的机会。况且,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本身,也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意识,对实施国家课程改革和地方课程改革也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者。在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开发过程中,芷江教师将会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和思考,一方面提高运用教育理论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取理论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的研究水平。激发当地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教师不断地寻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思路1.研究目的本论文是一篇结合芷江和平文化应用于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发来进行的理论研究的文力为此笔者主要从芷江和平文化方课程开发的背景、和平文化与地方课程开发的关系、开发必要性、开发的现状入手,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芷江地方课程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围绕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地解决策略,以推动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那么选题的目的就在于,结合芷江当地的实际,推动当地的地域历史、和平文化等地方课程的开发,从而使芷江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推动芷江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适合当地发展的特殊人才,以实现芷江经济的发展。最后,开发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当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2.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搜集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芷江和平文化方面的书籍、论文、史迹史料及网络资料进行处理,通过分析、比较、鉴定、鉴别,提出自己的观点。(2)访谈法通过访谈,深入了解芷江教师和学生对芷江和平文化融入地方课程的认识,了解芷江地方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辅助本项目的研究。(3)社会调查法拜访芷江教育局和相关业内人士,掌握芷江和平文化作为地方课程可开发的内容和价值。(4)比较分析法分析比较课程资源的不同组成部分,择取芷江地方课程开发比较簿弱的方面进行研究,并与我国其他区域地方课程开发情况进行比较。(5)定性与定量分析对有效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找到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影响芷江和平文化地方课程开发因素,为芷江和平文化融入地方课程提出建议。(6)经验总结法分析总结国内外地方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精华,改正不足,为我们所用。(三)研究的思路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两种方式。理论的梳理、思考、探索与实践的调查、观察、访谈等有机交织,综合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的,呈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动态过程。课程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要求对可供开发的资源进行普查、筛选、管理,最终能够形成可供使用的相对独立的课程。没有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也就没有地方课程可言。从地方课程资源到形成地方课程,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集中体现,有的学者认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体包括''普查一筛选一培植一建设"等四个步骤;有的专家认为:一要强化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二要理性地筛选课程资源,三要寻找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途径。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芷江和平文化应用于中小学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如下基本思路:理论提炼实践检验提高学生兴趣聘强教师开发积极I 系列论文研究报告成果表达U 而T以及芷江区亘二实践推广j江政府开反施瓦n(四)研究创新之处芷江和平文化应用于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研究摆脱了地方课程资源应用相关理论单一的研究,将地方课程资源的应用与和平文化教学相结合,使对地方课程资源应用的研究具有了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全国甚至全世界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使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具有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二、芷江和平文化的内容和特点(一)芷江和平文化的内容1.芷江受降坊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位于湖南省芷江县七里桥境内。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接受菠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21日,代表百万侵华日军的今井武夫副总参谋长一行,奉侵华派遣军司令风村宁茨之命令,由南京飞抵芷江进行乞降会谈,交出了在华兵力部署图,接受了令其陆、海、空三军缴械投降命令备忘录。"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写下了我国近代史上抵御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光辉一页。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5年扩建、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受降纪念坊:建于1946年2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全球六座凯旋门(罗马、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之一。坊上嵌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于右任、孙科、王东原、居正、王云五等军政要人的题词额和芷江受降坊记206字铭文。坊上铭文的文采、对仗、用典有着耐人寻味的赏析价值。受降纪念坊为四柱三拱门,整个造型如同一个"血"字,象征着中国人民经过长达8年多的浴血奋战,用三千五百多万同胞鲜血换来了胜利,同时教育国人永远不忘血的教训,永远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受降纪念馆内草木葱郁,鸟语花香,独一无二的文物资源和特殊魅力,吸引着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前来参观瞻仰。被国内外报刊载雀为"中国凯旋门"、"八年抗战的伟大名号"、"抗日民族战争的历史丰碑",成为纪念历史,昭示后人,激励炎黄,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系海峡两岸精谊的纽带,架通中美友谊的桥梁和旅游观光的胜地。2.飞虎队纪念馆飞虎队纪念馆坐落于芷江机场东边,距县城2公里。是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空军英雄陈纳德率领的空军飞虎队,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以芷江机场、云南昆明机场等为空军基地,对日本空军和地面部队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去,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建立。2005年5月建成。由飞虎队纪念馆、空军作战指挥塔旧址和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旧址三栋建筑体构成。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重要的辅助陈列馆。飞虎队纪念馆占地1500千方米,外形是一座两架飞机型的环形建筑,馆内设四个展览大厅,以高科技的手法进行了场景复原,以大量的珍贵文物、实物和照片真实再现了美国飞虎队在中国抗战期间的各种英勇事迹和生活场景。空军作战指挥塔旧址:为“丁"字形结构的三层小砖楼,建于1938年10月。是二战时芷江机场无线电指挥中心、发报中心、机要室、情报室、作战室、指挥室等。陈纳德将军和中方芷江空军司令张廷孟等空军指挥官在这里指挥了上千次战斗。飞虎队纪念馆的建筑主要围绕原中美空军指挥塔,布置和平之光、正义之剑、友谊之花、''飞虎”将军塑像、"飞虎队"队徽塑像五大雕塑,此外还树有中、美、苏三国空军纪念碑,馆内陈列有二战时期修建芷江机场所用石碳、''飞虎队”所用战斗机以及征集到的当年"飞虎队"队员使用过的大量实物及文献资料,是中国国内唯一一家全面反映"飞虎队"援华抗战的史绩性陈列馆。3.芷江和平文化节为充分挖掘、传承芷江受降这一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芷江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和平文化节。近年来,该县坚持以举办''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为契机,努力探索和构建和平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和平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2003年11月1516日,由湖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怀化市人民政府主办,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在湖南芷江县芷江机场举行,中央、省、市领导,专家学者、经贸人士及飞虎队老队员,约旦等国驻华人员300余名国内外宾朋聚集和平圣地,观看、参加了"和平之声”大型演出、''飞虎队陈列馆"开馆仪式、世界和平钟奠基仪式、侗乡盛世千人合拢宴、和平论坛、侗族地区经济发展研讨会、经济洽谈会等八大主体活动。2005年9月67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怀化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在芷江举办,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演出、国际和平论坛及签署芷江和平宣言、芷江与法国诺曼底格郎康迈西市缔结友好城市签字仪式、中外老战士大联欢、为二战时期美国援华航空老战士颁发纪念章、经贸洽谈会、民族歌舞晚会、参观考察等8大主体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等中央国家领导及23个国家、10多个省市的嘉宾近千人赴会,浓重纪念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共同憧憬世界更加祥和、安宁。第三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将于2007年9月21-22日在芷江举行,在历时2天的节日里,将举办"和谐之声''大型文艺演出、太和塔暨和平园奠基仪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重新开馆仪式、萧毅肃将军陈列室揭幕仪式、中国飞虎队陈列室揭幕仪式、中国侗民族和谐文化与新农村建设论坛、芷江县领导与法国格朗康迈西市代表座谈会、经贸洽谈会等系列活动。2010年开幕的第四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北京航空联谊会协办,湖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湖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共怀化市委、怀化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共芷江侗族自治县委、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筹办。本届节会历时三天'',第四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开幕式""、美国陈纳德将军雕像落成揭幕仪式""、中外来宾种植和平友谊树仪式""、中国芷江与美国北卡州松鹤市缔结友好城市仪式"、"和平与发展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等五大精美主题套餐端上了和平盛宴。节会的成功举办定将对中美友好,对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对于弘扬和平文化精神,坚定中国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平统一、实现和谐世界的决心和信心,以及推动世界人民的友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2010年9月,第四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举行。2010年,适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芷江将按照"规格高、规模小、影响大、效果好"原则,精心筹办''第四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暨芷江和平发展论坛",进一步加强与美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和平事业的向前发展。芷江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和平文化节,吸引了包括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在内的众多政要名人、和平人士前来参会,涉及二十多个国家、十多个省市,辐射范围遍及五大洲、四大洋,来自中央、省市及港、澳、台的近百家新闻媒体,对和平节盛况和芷江县情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宣传报道,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芷江和平文化节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节会品牌,和平文化也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品牌,由之而产生的开放效应,轰动效应,提升效应和拉动效应得到源源不断的释放,对发展区域经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4.芷江机场芷江机场坐落在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距怀化市区31公里。此机场始建于1936年10月,建成于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曾是盟军在远东的第二大军用机场,陈纳德及其所组织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曾以此为基地迎击日寇,为支援中国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来成为空军保留机场。抗战时期为中美空军重要军事基地,有''远东第二大机场"之称。芷江机场机坪占地2000余亩,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国民党重庆政府的前进机场,盟军东方第二大军用机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民族危亡迫在眉睫,中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高涨。在强烈的抗战声浪推动下,蒋介石临时动议,由南京迂都重庆。他认为芷江这个“西楚咽喉"对捍卫大西南后方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即以国民党中央航空委员会的名义电令湖南省府扩建芷江机场。1937年12月,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征调芷江、麻阳、会同、黔阳、淑浦、沅陵、辰溪、凤凰等十一个县的民工1.9万余人修建机场。1938年10月机场竣工投入使用后,国民党武汉航空第九总站及南昌飞机修理第二厂相继迁来芷江。从1938年冬至1945年10月,先后有前苏联志愿空军中队,中国空军第2大队,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第68飞行联队,中美空军混合团第1大队(轰炸机队),第5大队(战斗机队)和中国空军第4大队等空军进驻芷江机场。尤其是1944年初至1945年8月,中美空军的大批蜜鱼式、野马式、黑寡妇式战斗机、侦察机、中程B-25型轰炸机、大型C-46式运输机聚集在芷江机场,最多时达三、四百架,担负着歼击敌机,断日补给线和空中增援等任务。这一口区机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军事地位,发挥过重大作用。1945年8月15日,怀化芷江机场严阵以待的中美空军大机群,正静待着出击的命令。突然从基地指挥部里传来了日本投降的消息,顿时使整个机场沸腾了。当年,中日双方在此举行了举世瞩目的“洽降会议",宣告侵华日军的最后失败。抗日战争胜利后,驻扎在芷江机场的中美空军及地勘保障部队相继撤离。芷江解放后,虽未派军进驻和启用机场,但根据国防的需要,仍一直把它作为战备机场对待。芷江机场的重新通航,使得这座曾为抗日战争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机场,将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5.芷江龙津风雨桥龙津风雨桥位于湖南省芷江县,自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名僧宽云带头捐建建成起,几经圮毁,多次修复,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工1999年初,两津桥再次动工重修,1999年11月7日臻工,总投资606万元。芷江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历经沧桑400余年。在溪河上修建风雨桥是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显著特征。舞水河将芷江城划为东西两半,滔滔舞水,终年不断。以舟为渡的两岸百姓及商旅行人常常葬身鱼腹。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沅州城有个叫宽云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桥资金15000两白银、粮食11万石,在此修建了风雨桥,因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名"龙津风雨桥二但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一场山洪,将龙津风雨桥毁于一旦。明宗祯六年(1633年),驻沅州的云南都司佥书阮呈麟带头捐款,重修龙津风雨桥。没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将龙津风雨桥化为灰烬。此后,复修、水毁、火烧、征战,一直是这座风雨桥的主旋律。抗战初期,政府当局将龙津风雨桥上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芷江机场是盟军的主要空军基地,而龙津风雨桥是大西南主要军需供给线。因此,机场和龙津桥成了日机的主要轰炸目标,最多的一天27架日机轮番轰炸。令人惊奇的是,龙津风雨桥在水灾、火灾面前显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弹面前则刚强不屈,任凭日机怎样狂轰滥炸,它却安然横卧在舞水之上。1998年春,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复修龙津风雨桥,当地群众筹资600多万元,整个施工工程于1999年初全面启动,当年11月建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程如此浩大、艺术如此独特的仿古建筑,掌墨师竟是芷江县龙坪乡李秀清、邹小龙两个小学未毕业的农民。56岁的李秀清十几岁就开始跟随师傅学艺,做工全凭刻有尺寸的三尺棍。县委、县政府不拘一格,大胆用人。几位无职称无级别的掌墨师,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务,而且比原来预想的做得更加完美。上百号人施工,未伤一人、未损一物,连禅头都未损坏一个。重新修复的龙津风雨桥全长146.7米,宽12.2米,为当今世界第一大风雨桥。人行道宽5.8米,长廊两侧共设厢房式店面94间,隔间建有7处凉亭,亭最高17.99米,抚扶木栏,登上观赏亭,舞水两岸风光尽收眼底。明山叠翠,舞水拖蓝,犹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令人神往,浮想联翩。河西巨大的古建筑群,就是全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河东是中国侗乡最大的吊脚楼群,把芷江侗乡披上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整个风雨桥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饼,气势宏大,如一条长龙横惯东西两岸。深篮色的琉璃瓦、6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白色的檐口、卷等,隐含着当代园林风味。悬柱、悬瓜、柱角、石鼓则体现了侗族木建筑艺术。楼阁观赏厅、亭、廊、柱*方、店面门牌等对联、条幅系全国名家书法精品,由名匠雕刻制成,展现了当今名人书法和木刻艺术风采。风雨桥整体设计建造简洁明快,工艺精雕细琢,既保留侗乡建筑文化品位,又充分体现当代的园林建筑艺术。更是成为和平的象征。如今复修的芷江龙津风雨桥,是一座集贸易、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侗族风雨桥,它是历史古迹和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成为华夏大地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二)芷江和平文化的特点1.和平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累遭帝国主义侵略,八年抗战又饱受战争蹂蹒,作为焕发民族浩然正气的受降地芷江,雪百年国耻,振民族精神,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更加响亮。1945年8月,芷江受降之日,芷江即遍布“庆五千年未有之胜利,开亿万世永久之和平”、"和平永奠"、"和平桥梁"、"和平之神"、"庆祝胜利、巩固世界和平"等楹联、横联、标语等。1946年11月,芷江参议会根据民意,请划湘、黔、川、鄂四省31县为和平省,省会定芷江。1947年所立芷江受降纪念坊记、1995年所立"和平永奠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记”即述及"和平未到绝望,绝不放弃和平”、“人与人应以善为本,国与国应以和为贵,邦无论大小、国无论强弱,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睦共处,共同繁荣,乃人间之正道"。半个世纪以来,芷江先后投入资金十亿元以上,三建受降城(1947、1985、1995),圆了三个十年梦(机场复航,建设蟒电,开发明山),重塑名城“新八景",荣获四个品牌(国家级3A景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明城市)。足见人心向往"和平与发展工2.文化遗存举世无双现存芷江受降旧址,受降纪念坊、机场空军指挥台、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遗迹。受降纪念馆珍藏着列为国家一、二、三级文物的受降会场桌椅、沙发、“受降纪念坊记”、"彪炳千秋"石碑18件(其中:3件调北京"军博”展出);有八个国家二战时期枪炮43件;有“军博”下拨的太阳旗、降书、指挥刀;有湘西会战残碑、军械品;有修机场用的人力夯压石滚;有当年飞虎队队员的实物、资料,以及大量珍贵文、照、展品。3.一手资料翔实准确有来自台湾、北京、南京、昆明、贵阳等地的民国档案,有挖掘、征集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资料,包括:参加芷江受降、湘西会战、修建机场、中美空军有关人员口碑资料100多件。芷江和平文化内蕴之丰厚,美国珍珠港等中外抗战纪念馆均无可伦比。4.纪实作品异彩纷呈包括:反映战争与和平文化的飞虎队在芷江、抗战胜利受降芷江纪事、光辉的历程、芷江受降(列为"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一纸降书出芷江、芷江,抗战胜利的历史见证、中日战争实录:从宛平芦沟桥至芷江七里桥等20多种书籍,文献片受降纪念坊与天后宫(中央电视台)、虎啸潇湘(湖南卫视)、芷江保卫战和芷江受降(芷江电视台)等10余部;反映名城名人名景的名人与芷江、山明水秀受降城,文献片历史名城芷江等;反映和平文化的文献片和平之声(湖南卫视)、走进芷江(芷江电视台)、音乐片芷江放歌和即将面世的国际和平论坛论文集,以及大量国内外新闻媒体的报道。5.和生态文明紧密联系地处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南麓和雪峰山西脉之间的芷江,在舞水河和清水江这两条母亲河的滋润下,成就了这里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这里有"形如神农架、景似九寨沟”的三道坑原始次森林风景区,有峰峦叠嶂、绿树婆娑、百鸟争鸣、香火缭绕的明山森林公园,有青翠欲滴、碧波荡漾的蟒塘溪库区,有千年历史、不老神话的杨溪云树,有形态各异、飞来仙石的花山寨丹霞地貌风景区等。近年来,该县利用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围绕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把游离分散的景点串联起来,打造生态之旅。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先后对进入蟒塘溪库区、明口森林公园、大树坳生态漂流、三道坑原始次森林景区的道路进行了改扩建,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积极鼓励和扶持当地老百姓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多年不懈努力,以三道坑原始次森林探险、大树坳生态漂流、明山森林公园避暑以及公坪銮塘和蟒塘溪生态农家乐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已成为怀化乃至周边县市市民周末出游的首选产品。据旅游部门数据显示,2013年"十一”期间,芷江共实现接待游客23.5万人次,比去年增长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