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概论.ppt
1,预防医学概论,2,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预防医学的定义预方医学是以群体为对象目的是预防疾病、防止因伤残而丧失工作及生活能力、防止过早死亡从而保护和促进群体的健康。其运行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它强调环境与人群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并以人群健康为目的。,3,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预防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创立于19世纪的欧洲 当时并没有专门预防医学的人才而由一般医护人员兼任。直到第一次大战后欧美国家和苏联纷纷在医学院校开设了预防医学系、和公共卫生系等。据世界卫生组织94年统计欧美54个国家公共卫生学校已建有284座其毕业生分别从事环境监控、卫生宣教、卫生立法等工作。美国公共卫生教育所倡导的“立足群体、立足社会”的原则方针日益被接受而随着“追求健康回归自然”的思潮的普及公共卫生专业教育的独立性将越来越突出。,4,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预防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环境卫生阶段 2)个人预防阶段 3)社会预防阶段,5,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环境卫生阶段十九世纪下半叶欧美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发展迅速人类大张旗鼓开发自然界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造成污染迫切需要改善生活环境。要求供水和排水卫生,改善工厂通风、照明等环境设施。在城市中修建自来水工厂和下水道提供有卫生设施(如厕所)的住宅制订相关的卫生法律,对水源实施保护、改善工厂生产条件、学校教室照明等,使环境卫生更上一层楼。,6,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个人预防阶段人们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宿主、环境和疾病三者之间平衡的破坏,在改善环境的同时,还要保护宿主控制病因。疫苗、杀菌、灭虫等技术的开展预防接种、疫源地消毒、消灭病媒昆虫、传染病人的隔离等措施的落实明显地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营养缺乏疾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和防治得法营养不良的病死率大大下降提高了个人和人群的健康水平。,7,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社会预防阶段社会的进步疾病构成也发生变化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亡成为主要死因。这些病在年轻时代就开始积累和潜伏中、晚年才发病。其原因有多种如高脂高盐饮食、吸烟、超重及肥胖、压抑紧张等吸烟易引起肺癌、压抑紧张易致高血压超重及肥胖高脂高盐饮食易致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病单纯用医学手段难以解决须用社会心理和行为等措施、动员社会各种力量才能有效防治。,8,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中医对预防医学的贡献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而且十分注重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预防方法。,9,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1)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是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2)研究方法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3)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对人群健康较临床医学具有更大的效益。,10,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2)环境因素环境中有害物质。3)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及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4)卫生服务制度包括服务网络和一定的经济投入的卫生资源配置以及公平合理保证服务的可得性。,11,预防医学概论 绪论,三级预防策略 1)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是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在疾病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2)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疾病的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3)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对已患病者,采取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措施。,12,第一章环境与健康,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人为环境中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影响之下。人在开发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使环境受到破坏当这种破坏在一定限度内时人体的调节能力可恢复环境和人的平衡;如果超过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则可导致人类健康近期或远期的危害。因此人类应提高对环境的认识认清环境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建立保护环境的法规和标准避免环境退化和失衡这是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准则。,13,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环境的要素,环境的要素我们所谓的环境包括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共同的要素可概括为1)生物因素 2)化学因素 3)物理因素 4)社会心理因素,14,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环境的要素,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生命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生态系统(ecosystem)。人类依靠生物构成稳定的食物链(food chain)从而获得必需的营养素;利用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生物在不断繁衍过程中也会给人类带来一定威胁如致病性生物可成为烈性传染病的媒介;食物链中存在致癌、致畸的有毒物质;空气中存在致过敏的花粉、动物羽毛等。,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环境的要素,水体生物污染,15,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环境的要素,16,17,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环境的要素,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环境中常见的化学因素包括金属和类金属等无机化合物;煤、石油等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有机溶剂等;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中间体或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农药;食品添加剂及以粉尘形态出现的无机和有机物质。化学物质在创造人类高度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可低估的损害。,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环境的要素,废水,18,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环境的要素,废气,19,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环境的要素,废渣,20,21,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环境的要素,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物理因素如气温、气湿、气压、声波、振动、辐射(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等。在自然状态下物理因素一般对人体无害,有些还是人体生理活动必需的外界条件,只有通过一定强度和(或)接触时间过长时,才会对机体的不同器官和(或)系统功能产生危害。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人们从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中接触有害物理因素的机会愈来愈多,因而对它所造成的健康危害应有足够的重视。,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环境的要素,浓雾,22,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环境的要素,酷暑,23,24,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环境的要素,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经济水平,它影响人们的收入和开支、营养状况、居住条件、接受科学知识和受教育的机会等。心理因素在于个体和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态度,社会环境的变动常会影响个人的心理,甚至于躯体的健康,心理因素又常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而常称为社会-心理因素。,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环境的要素,中国文革其间的抄家一隅,25,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环境的要素,前中国国家主席 刘少奇夫人王光美 受审,26,27,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二节环境的卫生学特征,整体性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超音速飞机在平流层频繁的飞行,氮氧化物、氯氟烃(氟利昂)等进入平流层,导致臭氧层的减少,削弱了臭氧层对地面生物的保护作用;煤炭、石油等能源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构成温室效应;人口激增、资源滥用等社会因素也会对整体环境产生影响。这些情况表明,某一项环境因素的变动都与整体环境息息相关。,28,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二节环境的卫生学特征,区域性环境除具有整体性外还具有区域性特征。如厂矿排出的有害废水对水系的污染影响多局限在下游一定地区范围的居民,而厂矿排放的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影响则多以厂矿为中心波及一定范围。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的地域性特征则由地质地理等自然因素的分布所决定,因为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外壳的分布并不均匀,故它们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29,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二节环境的卫生学特征,多变性环境因素的多变性是指在自然和生物转化及人们社会行为的作用下使环境从内部结构到外在状态处于变化过程中。例如自然界的地震、火山爆发、风灾等;又如历史上人类对森林的砍伐植被的破坏土地的沙漠化。人类认识环境多变性的意义在于可以促使人类主动地与自然界相适应、相协调使环境变迁向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消除不良环境因素作用有利于人类健康地生存。,30,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二节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生物富集又称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浓度极低的物质并在不断地吸收中逐渐积累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作用过程。据报道海水被DDT污染浓度达0.00005ppm;经过浮游生物的富集其体内可达0.04ppm(富集约1000倍);又当鱼吞食浮游生物后在鱼体内又进一步富集到2.07ppm(富集约40000倍)鱼再经水鸟吞食最终在鸟体内的富集竟可高达75.5ppm(富集约100万倍)导致水鸟大批中毒或死亡。,31,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特征 1)环境因素双重性自然界中的气温、紫外线、空气中正负离子、微量元素都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和结果,如气温过高中暑,过低冻伤;紫外线过强皮肤癌,不足佝偻病;空气负离子多镇静安眠、增进食欲,正离子多与负离子作用相反;微量元素过高中毒症,过低缺乏症。,32,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特征 2)环境因素的多样性 相加作用指几种环境因素联合作用的影响是各单项因素影响的总和。增毒作用两种环境因素联合作用时,其中一种因素可使另一因素的毒性加剧,其影响后果超过二者之和。拮抗作用是指某种有害的环境因素可使另一环境因素的危害减弱的作用。,33,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特征 3)环境因素的选择性不同的环境因素其作用的靶器官也是不同的,如海洋鱼类中所含有的甲基汞进入人体只侵犯神经系统和胎盘;化学物质苯侵犯造血系统;有害金属铅侵犯骨骼系统形成不溶性磷酸铅;有机化学物质石棉侵犯肺,可引起胸膜间皮瘤;有机化学物质联苯胺侵犯膀胱,可引起乳头状膀胱癌;四氯乙烯侵犯肝,引起肝坏死。,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胸膜间皮瘤,34,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膀胱癌,35,36,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特征 4)环境因素非特异性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除有特异性症状外,也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非特异性症状如铅中毒可有脱发、贫血、肌痛、肌无力、胃肠炎、肾脏疾患、运动失调、脑功能障碍、致畸作用;而汞中毒也可有胃肠炎、肾脏疾患、运动失调、脑功能障碍、致畸作用。,37,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特征 5)环境因素的剂量-反应关系当环境因素的危害强度或剂量不大时大多只引起机体的生理反应(代偿状况)并不显示出临床症状。随着强度或剂量增大并超越了机体适应范围(失代偿状态)则出现疾病甚至死亡。机体对环境因素的剂量-反应关系大多呈正比关系。应该重视代偿状态亚临床变化的表现这时尚处于可逆状态及时采取措施可以恢复健康的。,38,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特征 6)环境因素的个体感受性人群中因年龄、性别、健康状态、营养状况及遗传缺陷性疾病的不同他们对某些环境因危害的敏感性也不同。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应激功能低下;幼儿肝微粒体酶系的解毒功能弱生物膜通透性高和肾廓清功能差因而对某些危害的敏感性高;性激素对肝微粒体酶功能有明显影响从而影响毒物的生物转化及其对机体的毒性反应。,39,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四节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定义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它生物的生存和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通常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不理智的社会行为和活动导致的环境质量的下降。,40,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四节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种类繁多有大气污染(有害气体有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光化学烟雾和卤族元素等以及颗粒物有粉尘、酸雾和气溶胶等)水污染(包括生活污染水、食品加工、工业废水)土壤污染化学性污染(包括无机和有机物质)、物理性污染(粉尘、放射性物质和气温)生物性污染(花粉、肠道致病菌、寄生虫、钩端螺旋体、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和医源性污染。,41,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四节环境污染,环境污染致病的确认依据 1)有污染物质长期的接触史;2)患者及人群中有与污染物质所致的相关联的症状和体征;3)有污染地区人群疾病发病、死亡的资料;4)有环境部门提供的环境监测数据;5)有可靠的医学检查资料;6)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论证的认定。,42,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四节环境污染,环境污染防制措施原则 1)卫生立法如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2)加强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3)环境监测包括物理指标噪声、振动、电磁波、热能、放射性等监测;化学上各种化学物质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水平的监测;生态系统监测包括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等。4)医学监测搜集疾病和死亡资料,登记报告制度,43,第二章地方病防制,地方病的概念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与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称之为地方病。地方病在一定地区内流行年代比较久远,而且有一定数量的患者表现出共同的病征。,44,第二章地方病防制,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分类地方病分为化学性地方病和生物性地方病:1)化学元素性病因为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疾病。如缺碘和氟中毒。2)生物源性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包括鼠疫、布鲁氏菌病、血吸虫病、黑热病、肺吸虫病、包虫病和登革热等。,45,第二章地方病防制,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46,第二章地方病防制,氟中毒,47,第二章地方病防制,血吸虫病,48,第二章地方病防制,肺吸虫病,49,第二章地方病防制,包虫病,50,第二章地方病防制,地方病疫区的基本特征 1)在地方病的区内地方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显著高于非地方病的区域。2)地方病病区内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引起该种地方病的自然因子。如人体必需元素的过剩、缺乏和失调,或存在着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昆虫媒介和动物宿主的生长繁殖条件。3)健康人进入地方病病(疫)区同样有患病可能,且属于危险人群。,51,第二章地方病防制,地方病疫区的基本特征 4)从地方病病区迁出的健康者不会再患该种地方病处于潜伏期的患者迁出其症状可不再加重并逐渐减轻甚至痊愈。5)地方病病区内的某些易感动物也可罹患某种地主病。6)根除某种地方病病区自然环境中的致病因子,可使这转变为健康化地区。,52,第二章地方病防制,地方病的流行特点 1)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流行特点由于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致使机体平衡受到破坏,导致地方病的发生。如碘过量地区则出现高碘性甲状腺肿;缺氟地区可出现龋齿等。2)生物源性地方病分布特点由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开发而生物源性地方病日趋缩小,但也因人口流动等因素使某些生物源性地方病扩散,如登革热、军团病和甲流感(H1N1)。,第二章地方病防制,Graves病,53,54,在印度新德里的一家医院,亲人们抱着因登革热致死的纳杰马,痛哭不止。,登革热,55,第二章地方病防制,登革热,56,第二章地方病防制,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 1)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 补充环境或机体中缺乏的元素出生后补充足够的碘可以预防和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限制环境中过多的元素进入机体如防止氟、碘的过度摄入。,57,第二章地方病防制,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 2)生物源性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 杀灭宿主是消灭疫源的根本措施。杀灭媒介昆虫是防制生物源性地方病的重要措施。消毒又分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预防接种,58,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一节职业有害因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保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劳动操作中的有害因素如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疲劳,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工具。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厂房建筑或布置不合理,甚至与工艺流程相悖;生产环境中缺乏必要的防尘、防毒、防暑降温等设备,造成生产过程中有害因素对生产环境污染。,59,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二节职业有关疾病的种类,职业有关疾病是指职业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包括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和职业性外伤(occupational trauma)三大类。可由轻微的健康影响到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伤残或死亡。,60,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三节职业病的分类和防制,职业病的定义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的代偿功能,造成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者称为职业病。,61,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三节职业病的分类和防制,职业病种类 1)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2)尘肺(pneumoconiosis)3)物理因素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 due to physical factor);4)职业性传染病(occup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5)职业性皮肤病(occupational dermal disease);6)职业性眼病(occupational eye disease);7)职业性耳鼻喉疾病(occupational ENT disease);8)职业性肿瘤(occupational cancer);9)其他职业病。,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三节职业病的分类和防制,尘肺纤维性胸膜斑,62,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三节职业病的分类和防制,职业性皮肤病,63,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三节职业病的分类和防制,职业性眼病,64,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三节职业病的分类和防制,声带息肉,65,66,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三节职业病的分类和防制,尘肺,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三节职业病的分类和防制,间皮瘤,67,68,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三节职业病的分类和防制,职业病特点 1)病因明确在控制了相应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发病可以减少或消除。2)职业病的病因需接触到一定程度才发病存在接触水平(剂量)-反应关系。3)在接触同样有害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率不会只出现个别病人。4)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发现愈晚疗效也愈差关键在于预防。,69,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三节职业病的分类和防制,职业病的诊断 1)职业史是正确诊断的依据。2)分析判断症状与职业接触的关系。3)重点检查与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有关项目(包括体格和实验室检查)。4)生产环境调查 可确定存在职业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特点,包括生产流程、原料、中间产品和成品,接触方式、浓度、时间、毒物的入体途径及防护设备等情况。,70,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三节职业病的分类和防制,职业病的防制 1)职业卫生制度 建立职工的职业卫生档案和做好职工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教育,、掌握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治方法和注意事项。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防护要求的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经常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71,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三节职业病的分类和防制,职业病的防制 2)职业卫生管理方法 新职工入厂应行健康检查,要妥善安排职业禁忌和过敏症患者的工作。对接触有害物质的职工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监护档案。对从事有害物质作业的人员可实行轮换、短期脱离、缩短工时、进行预防性治疗或职业性疗养等措施。对患职业禁忌和过敏症者应及时调离。职业病的范围和诊断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对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定期对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为从业人员提供有效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使用。,72,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四节工作有关疾病,工作有关疾病定义由于生产环境及劳动过程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类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较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有:与职业有关的肺部疾病骨骼及软组织疾病与职业有关的心血管疾病生殖功能紊乱消化道疾患行为(精神)和身心疾患。,73,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四节工作有关疾病,工作有关疾病的特点 1)其病因为多因素除职业有害因素不良劳动制度工作条件外社会、心理、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均掺杂其中。如慢性非特异性呼吸系统疾病(CNRD)的病因是复杂而多因素的,吸烟、环境污染、个体敏感性及反复呼吸道感染都起着重要作用,尽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浓度低于容许量,仍然致CNRD,故CNRD还是工作有关疾病。,74,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四节工作有关疾病,工作有关疾病的特点 2)职业因素可使潜在病发病或已有疾病恶化如接触矽尘工人患肺结核,可促进矽肺病情加剧。又如患有病毒性肝炎而未完全康复者,接触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可能会出现持续的非特异性症状或肝功能异常。,75,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四节工作有关疾病,工作有关疾病的特点 3)改善职业环境可减少或缓解工作有关疾病如工人吸烟又生活在大气污染环境中工作中长期和过度地接触粉尘或刺激性气体以上两原因均可单独或同时产生肺通气功能下降对这种情况应取慎重态度仔细地动态观察不同人群的通气功能以确定其下降的真实原因。,76,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五节职业性外伤,职业性外伤(occupational trauma)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的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俗称工伤。,77,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六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 1)生产环境监测其目的是掌握生产环境中职业危害的性质、种类、强度(浓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状况为评价职业环境提供依据。2)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职业流行病学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研究职业性疾病在职业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和控制的规律,探讨及确定职业有害因素对人的安全接触水平,为评价和制订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78,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六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 3)实验室测试常用于测试化学物的毒性,包括动物实验和体外测试系统,是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评价化学物毒性的依据。但是在使用动物实验资料时,应注意存在动物种属易感性的差异、寿命的不同、接触方式和环境差别等,尤其当动物样本数量不足时易产生推导偏差等。,79,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六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人(接触者)、职业有害因素的存在以及职业有害因素作用条件。这三者的因果关系决定了职业性病损的可预防性而且只有采取预防的手段才能防止职业病的发生。所以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着重这三方面:,80,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六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制,控制人的因素 1)加强健康监护 2)加强个人防护防护用具 3)保健膳食为保护受职业危害作用的靶组织、靶器官、应根据接触有害因素性质和特点适当补充某些特殊需要的营养成分。4)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81,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六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制,革新工程技术减少有害物质排放 1)预防职业有害因素的发生,革新工艺,以减少空气污染,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2)控制职业有害因素的扩散,粉尘、有毒气体的操作需在密闭情况下进行,或用局部排气罩。3)防止直接接触 采取远距离操作、自动化操作,辅以个人防护用品。,82,第三章职业有关疾病防制第六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制,控制职业有害因素的作用条件职业有害因素的引发职业病的决定因素是接触有害因素机会和作用强度(剂量),决定接触机会的主要因素是接触时间。因此,通过改善环境措施,减少接触时间是预防的重点。,83,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一节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和分类,食物中毒的概念健康人经口摄入被致病菌及其毒素、化学毒物污染或含有毒素的动植物食物后所引起的急性感染或中毒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统称为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食物中毒特征 1)潜伏期短,很快发病,呈爆发流行。2)病人临床表现相似。3)发病与食入某种食物有关。4)一般人与人之间不传染。,84,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一节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和分类,食物中毒的分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包括细菌和毒素两种。2)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包括河豚鱼和毒蕈。3)化学性食物中毒如亚硝酸盐、农药等。4)真菌毒素食物中毒如霉变甘蔗。,85,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一节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和分类,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1)食品原料有毒或有大量活菌及其毒素污染,2)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等过程中造成污染,3)食品保藏不当,如马铃薯发芽、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增高、粮食霉变等;4)加工烹调不当,如肉块太大,内部温度不够,细菌未被杀死;5)食品从业人员本身带菌,造成对食品的污染;6)有毒化学物质混入食品中并达到中毒剂量。,86,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食物中毒概述沙门氏菌属是很大的一组细菌,其中最常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有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氏菌,付伤寒甲、乙等。这种细菌在外环境中的生活力较强。以急性胃肠炎为主,潜伏期一般1224小时,短的数小时,长则23天。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发热等。粪便为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带脓血和粘液。病程为37天,一般预后良好。但是老人,儿童和体弱者如不及时急救也可导致死亡。,87,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88,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概述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海产品所致。临床上有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或血水样、失水等特点。支持及对症治疗可输入生理盐水及葡萄盐水,或口服补液盐,以纠正失水。轻者患者可不用抗菌药物,较重者可给复方新诺明或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89,副溶血性弧菌,90,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概述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是葡萄球菌肠毒素所引起的疾病,该肠毒素耐热性强,在食品中一般烹调方法不能破坏,须经1002小时方可破坏。媒介食品 主要为肉制品、剩饭、凉糕、奶及其制品。其特征为起病急骤,剧烈呕吐,上腹部疼痛,水样便,体温正常或低热,重者可伴失水和虚脱。病程短,1-2天内即可恢复健康,预后一般良好。,91,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92,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三节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毒蕈中毒概述蕈类又称蘑菇,属于真菌植物。毒蕈是指食后可引起中毒的蕈类,毒蕈在我国有100多种,对人生命有威胁的有20多种,其中含有剧毒可致死的不到10种。中毒类型可分为四种: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和肝肾损害型。早期用催吐,导泻等措施排出毒物,可用二巯基丁二酸钠等巯基药物解毒,并用保肝疗法和其他对症治疗。,93,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三节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毒蕈,94,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木薯中毒概述木薯产于我国南方各省,其块根含大量淀粉,可作工业原料或食用。但因木薯中含有木薯配糖体,遇水在其特殊酶的作用下,水解出氢氰酸,所以生食或处理不当,吃后可发生木薯中毒(cassava poisoning)。小儿比成人更易中毒。河豚鱼中毒略,95,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木薯,96,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河豚鱼,97,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四节化学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概述常见引起中毒的化学毒物有农药,砷化物,多氯联苯,亚硝酸盐等。化学毒物中毒的发生多属偶然,但后果严重,故应加强宣教,防止食品污染和误食。,98,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四节化学性食物中毒,腌制食品产生亚硝酸盐,99,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五节食物中毒调查处理,明确诊断和抢救病人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检,初步确定是否为食物中毒,可能由何种食物引起,并将情况及时向卫生防疫站报告,通知有关食堂、餐馆暂时封存可疑食物,保护好现场。同时,尽早及时就地抢救病人,重点是老人、儿童和重症患者。对已摄入可疑食物而无症状者也应严密观察。,100,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五节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现场调查 1)中毒情况调查现场进行调查了解发病经过,主要临床表现,发生中毒的地点,时间,中毒人数,重病人数及死亡人数,可疑食物,进食人数。2)现场卫生情况调查了解餐具、炊具、用具、设备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炊事人员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状况,用膳制度等,分析可能引起中毒的原因和条件。,101,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五节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现场调查 3)确定中毒食物详细了解病人发病前24-48小时内进食的各餐食谱,找出可疑食物。进一步了解可疑食物的来源、运输、贮存情况、制作过程及出售中有无污染的可能。4)采样检验对食剩的可疑食物、餐具及用具涂抹物、病人排泄物、炊事人员的手部等进行采样检验,查明病原。,102,第四章食物中毒防制第五节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现场处理确定食中毒类型后,针对原因立即对现场进行处理,以防止事件扩大蔓延:1)销毁引起中毒的食物;2)针对污染原因及时督促改进;有传染病的炊事人员应暂时调离饮食服务工作,制定和完善卫生管理制度;3)指导现场消毒。,103,第五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概述在人群中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对传染病易感人群。这三个条件统称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环节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就造成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有助于制订正确的防制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104,第五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染源指人和动物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且能排出病原体。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等均为传染源。1)病人按病程的过程可分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各期病人有否传染性取决于他是否排出病原体排出数量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称潜伏期有些传染病在潜伏期末可排出病原体此时病人已有传染性例如麻疹、甲型病毒性肝炎等。,105,第五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源 1)病人 潜伏期潜伏期在流行病学上的用处:A.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过程潜伏期短的疾病流行趋势往往十分迅猛很快即达高峰;而潜伏期长的疾病其流行波持续较久。B.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有受感染的时间可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C.根据潜伏期确定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的期限。一般按常见潜伏期加12天。D.根据潜伏期确定被动免疫接种的时间和可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106,第五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源 1)病人 临床症状期为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间。在该时间内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最多又有较多病原体排出故传染性最强。轻型或非典型病人往往未进行隔离与治疗作为传染原的意义较大。个别病例如从事饮食工作则可导致该疾病的爆发或流行慢性临床过程的病人由于排出病原体的时间长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不可忽视。,107,第五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源 1)病人 恢复期 在此期病人因病而引起的功能紊乱开始恢复临床症状消失机体产生免疫力体内的病原体被消除不再起传染源的作用例如麻疹。但有些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在恢复期内仍能排出病原体可继续作为传染源。有些疾病排出病原体的时间更长甚至可终身作为传染源例如伤寒慢性带菌者。,108,第五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源 2)病原携带者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因其所带的病原体不同而相应的称带菌(细菌)者、带病毒者、带虫(原虫)者。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数量比病人少但携带者因缺乏症状而不易被发现且能自由活动有时可成重要的传染源甚至引起疾病的爆发一般可分为潜伏期、恢复期及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109,第五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源 2)病原携带者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指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已能排出病原体的人例如白喉、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等。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人。例如白喉、伤寒、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健康病原携带者指过去从未患过某种传染病而能排出某病病原体的人,多为隐性感染的结果,一般只能用实验方法证实。,110,第五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源 3)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人感染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人畜共患病目前已证实约有200余种对人有得要意义的约90种。作为传染源的动物家畜野生哺乳动物家禽及野禽均可传播疾病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主要取决于人与动物的接触机会与密切程度且与动物的种类和密度有关。,111,第五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人畜共患疾病按病原宿主性质可分四类:1)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主要在动物中保持延续在一定条件下能传给人人与人之间一般不引起传播如钩端螺旋体病等。2)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疾病一般在人群中传播动物感染是偶然的如人型结核。3)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人畜均可作业传染源如血吸虫病。4)真正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必须以人和动物分别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例如牛、猪肉绦虫病等。,112,第五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另一个易感机体它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途径称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途径:1)经空气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呼吸道粘膜的粘液或纤毛上皮细胞的碎片中当病人大声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其粘液或渗出物随气流经口、鼻喷出至传染源周围一定范围的空气中可造成呼吸道传播。,113,第五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2)经水传播许多肠道传染病若干人畜共患疾病以及某些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随着城市公共供水系统建立及水质的卫生管理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爆发在城市已很少见。但农村 当人们接触疫水时可经皮肤或粘膜感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其危险性取决于人体接触疫水的面积大小、次数及接触时间的长短。,114,第五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3)经食物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白喉、结核病)及少数人畜共患病(炭疽病)均可经食物传播。经食物传播可分两类: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 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与销售的各个环节下被病原体污染。,115,第五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4)接触传播接触传播包括两类传播方式: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而引起疾病的传播例如性病、狂犬病等。间接接触传播易感者因接触传染源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某些物体而感染造成疾病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某些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皮肤传染病等均可经此途径传播在间接传播中手起特别重要的作用。,116,第五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5)媒介节肢动物传播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甚多有蚊蝇蚤虱蜱和螨等。由于传播疾病的种类和方式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它的体表或体内均不繁殖,一般能存活25天。如苍蝇传播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生物性传播吸血按蚊骨痛症。,117,第五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6)经土壤传播因传染病人和畜的排泄物或尸体污染土壤这些病原体可在土壤中发育至一定阶段才能感染人(如蛔虫卵、钩虫卵等);某些细菌的芽胞可在土壤中长期生存(如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等);这些被污染的土壤经过破损的皮肤使人们获得感染。经土壤传播病原体的意义,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接触的机会与频度、个人卫生习惯等。,118,第五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和防制第一节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7)垂直传播孕妇将其体内的病原体传给胎儿称为垂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