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病人的转诊服务.ppt.ppt
第十二章 社区灾害的急救及急、重症病人的转诊服务,目的要求,1.掌握灾害的概念、类型及特点2.理解社区灾害的预防与管理3.理解社区灾害的应对护理与管理措施4.理解灾害重建期的健康管理内容5.理解灾害修复期居民的健康管理6.了解PTSD的含义,图10-1 唐山大地震遇难者纪念碑,1976年7月28日03时42分,我国唐山发生7.8级地震,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唐山市区。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死亡24.2万人,受伤16.4万人。唐山市区建筑物多数基本倒平或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震后恢复重建又花了近百亿元。唐山地震给人们的创伤是难以抹掉。突发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灾害几乎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导致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社会发展。因此,灾害的急救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实践的一个重要部分。,第一节 社区灾害护理与管理,一、灾害概述(一)灾害及其分类1.灾害定义 WHO指出:任何能够导致设施破坏、经济严重受损、人员伤亡、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恶化的事件,如其规模已超出事件发生社区的承受能力而不得不向社区外部寻求专门援助时,即称之为灾害。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专家组认为:灾害是一种超出受影响社区的现有资源承受能力的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所有的灾害定义都包含两个共同点:,第一 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图10-25 唐山地震,第二,其规模和强度超出灾害社区的自救能力或承受能力,唐山地震发生在深夜,市区80%的人来不及反应,被埋在瓦砾之下。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仅唐山市区终身残疾的就达1700多人;毁坏公产房屋1479万平方米,倒塌民房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到54亿元。全市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全部破坏,所有工矿全部停产,所有医院和医疗设施全部破坏。震后,党中央和国务院迅速建立抗震救灾指挥部。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物资源源不断地云集唐山,展开了规模空前的紧张的救灾工作,及时控制了灾情,减少了伤亡。,2.灾害的类型及其受灾特点,灾害类型,自然灾害:气象、海洋、地震、洪水,人为灾害:火灾事故、交通事故、食物或药物中毒、战争、恐怖活动、传染性疾病的突然传播,受灾特点:灾害的性质不同,受伤特点也不一样,(二)灾害护理,1.定义 指在灾害的整个过程中,为那些无法自己解决健康问题的服务对象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图10-6 SARS病人在北京地坛医院隔离治疗,2.灾害护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1)能够制定综合的、相互协调的护理计划的能力(2)提供灾害护理的基本能力(3)管理者的素质(4)娴熟的灾害现场救护知识和技术(5)能熟练使用和维护各种救护仪器(6)能熟练地进行灾害后传染病等疾病的预防工作,二、社区灾害的预防与管理,1.构建灾害应对组织体系2.教育 实施社区居民的灾害应对教育。3.预警训练 构建社区救护体系并进行灾害救护人员培训。4.风险图 社区护士参与以脆弱地区和阶层为中心的风险图制作。5.医院灾害对策6.心理护理,第二节 社区灾害的应对护理与管理一、现场医疗护理服务管理,图10-7 现场救护,1.现场预检分诊,图10-8 现场预检分诊,2.现场治疗工作,图10-9 救护区标志,救护区标志的设置,用彩旗显示救护区的位置在混乱的现场意义及价值十分重要。其目的是便于担架从分类组抬出的伤员准确地送到相应的救护组,也便于转运伤员。类伤救护区插红色彩旗显示;类伤救护区插黄色彩旗显示;类伤救护区插绿色彩旗显示;类伤救护区插黑色旗显示。,3.转运工作由负责治疗的人员 直接向相关医院通 知伤员转运情况,转运负责人员负责 转运伤员到相关医院。4.中间聚集区域的工作 选定有利于聚集的场所,备好车辆,并把伤员安全转移到转运车辆。,图10-10 救护车护送,二、预检分诊救护,(一)预检分诊救护意义预检分诊救护是指根据威胁生命的程度、损伤的严重性、伤员存活的可能性和资源,迅速进行分类的同时给伤员带上伤情识别卡,提供最基本的治疗护理的方法。常用红、黄、绿、黑来显示伤病员的病情轻重。(表10-1),表10-1 现场预检分诊,(二)伤情识别卡的使用,通过现场护理体检,初步判断伤员伤情分检伤员的伤情:急、重、缓配发伤情识别卡:不同颜色的反映伤员基本情况的伤情识别卡,挂在伤员的胸前或缚在手腕上。,表10-2 伤情识别卡,(三)预检分诊判断依据,主要检测呼吸、灌注血量和意识状态。主要观察三个指标RPMR呼吸P灌注血量M精神状态一般要求23分钟内完成。,表10-3 预检分诊的判断依据,(四)伤病员的现场救护,1、固定伤情识别卡最好固定在未受伤的肢体如果病情有变化,分类级别发生变化,请在原有的识别卡上固定新的识别卡。,2.分类救护,(图10-11 分类救护),现场急救的原则:先挽救生命,火灾现场:应使其迅速离开火源,脱去或剪去已着火的衣服,溺水者:立即清除其口鼻内淤泥、杂草、呕吐物,电击伤:采取最快的方式脱离电源,地震或房屋倒塌:搜寻伤员,进行挖掘救援,图10-14触电,图10-13心肺复苏,图10-15 地震现场抢救,图10-12 火灾现场,在现场救护时首先要注意保持气道通畅和防止窒息,图10-16 判断意识,图10-18 救护体位,图10-19 打开气道,图10-20 判断意识,A.打开气道,复苏ABC,图10-17 高声呼救,B.人工呼吸口对口(鼻)吹气,C.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挤压,若无脉搏,立即胸外心脏挤压,建立人工循环正确挤压定位,正确操作每分钟100次的速率施行30次挤压(下压胸部45厘米)挤压后完全放松,胸廓回复原位成人每做30次挤压,需做人工吹气2次,重复作胸外心脏挤压连续做四遍或一分钟后,重新评估呼吸、循环体征如有呼吸脉搏,病人放于恢复体位,检测呼吸和循环体征;没有呼吸脉搏,继续15:2的比率实施心肺复苏,每约34分钟,停止CPR,检查呼吸与循环,早期治疗:对经现场急救小组或未经急救直接送来的伤员进行登记、预检分诊,及时填写伤员伤情卡和简要病历、实行救护。专科治疗:将伤员转运到指定医院,使伤员及时接受治疗。,(五)心理问题与预检分诊,表10-4 预检分诊的类型,三、封闭空间与健康管理,(一)一般健康问题1.骨折及多处外伤2.闭合头部损伤3.低体温症4.脱水5.挤压综合征 挤压引起的广泛性肌肉损伤导致全身症状6.呼吸道损伤,(二)封闭空间中的健康管理,救护人员采取如下措施:稳定生命体征,供氧。骨折部位的固定:利用颈托、脊柱固定板等,处置骨折部位。疼痛管理急救医疗体系的灵活运用:转运到可能得到集中治疗的临近医疗部门。,图10-27 铝芯塑型夹板,图10-28 脊柱板、头部固定器,(三)封闭空间遇难者的对症处理,1.呼吸障碍 应给予吸痰、气管插管、吸氧、胸腔减压等护理措施。2.体液不足 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3.低体温症 应立即脱去湿衣物、保温并输入温热液体。4.挤压综合征 应根据医嘱及时对症处理。,第三节 社区灾害重建期的健康管理,一、灾害重建期的健康管理内容1.给遇难者提供免费治疗服务2.卫生管理 社区内建立防疫机动队,建立求助有效的防疫体系。3.传染性疾病管理 发现可疑的伤员时立即报告,对受灾居民避难所采取集中杀菌、杀虫措施。4.预防接种 为受灾居民和灾害地区有感染可能性的居民进行预防接种。,二、灾害修复期居民的健康管理(一)灾害引起的心理变化,表10-5 灾害的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二)灾害相关应激障碍,1.危机状况压力(CIS)是指正常人经历非正常状况后所产生的各种情绪。2.创伤后的应激障碍(PTSD)PTSD:指的是当个人经历超出正常范围的,几乎对所有人都会带来明显痛苦的,严重威胁自己生命或躯体完整的事件后所产生的精神障碍。主要症状:(1)反复重现创伤性的体验。(2)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活动。(3)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三)心理支持,1.受灾人员的心理支持(1)48小时之内:以个人支持为宜。帮助他们安全离开现场后,让他们说出自身感受,宣泄抑郁,帮助他们面对现实,保持清醒。指导做深呼吸等缓和紧张情绪的方法,必要时给予镇静药,使他们能够安静下来。(2)48小时2周:给予群体支持。由年龄相仿的人员组成一个小组,每组人数1012人,分享各自的经历和体验,如相互交流个人的压力,在听别人的经历中可以得到安慰。,2、救援人员的心理支持,(1)相互交流,减轻压力反应:解除方法:创造一个可相互交流的场所,让经历相同的人们(1012人)在回家前或上岗前聚集在一起交流,交流当时的感受、身体状况。通过交流,使每一个人了解自身的问题,减轻压力。(2)缓解压力:具体措施有:在实地调查、慎重分析的基础上,了解事件、事故现场情况。尽量设法使患者从灾害和事故后的情感重压中解脱 帮助患者重建“新的世界”。,【课后小结】,本次课介绍了灾害的概念、类型及特点、社区灾害的预防与管理、社区灾害的应对护理与管理措施及灾害重建期、修复期的健康管理内容,重点内容包括灾害的概念、社区灾害的应对护理与管理措施、灾害修复期居民的健康管理。同学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要学会对社区灾害的预防、应对护理与健康管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