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docx
北京市地方标准编号:DBllTxxxx20xx备案号: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Designstandardforultra-lowenergypublicbuildings(征求意见稿)20xx-xx-xx 实施联合发布20xx-xx-xx发布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北京市地方标准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Designstandardforultra-lowenergypublicbuildingsDB11Txxxx20xx主编单位: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实施日期:20xx年XX月XX日20xx北京-l.Z-1HJs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推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实施,按照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规划(2021年-2025年)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二批)(京市监发(2022)30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一般规定;4.性能化设计;5.技术指标;6.建筑;7.暖通空调;8.给水排水;9.电气;10.可再生能源利用。本标准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负责管理,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归口并负责组织实施,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中心,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承安路1号院;电话:55595000:邮箱:bjbb)本标准主编单位: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44性能化设计55技术指标76建筑86.1 建筑设计86.2 围护结构97暖通空调137.1 供热供冷137.2 新风热回收158给水排水169电气1710可再生能源利用19附录A围护结构保温及构造做法21附录B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24附录C能效指标计算方法26附录D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39附录E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能耗及碳排放值41本标准用词说明42引用标准名录43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12 Terms23 GeneralRequirements44 Performance-orientedDesign55 TechnicalCriteria76 Architecture86.1 ArchitecturalDesign86.2 Enclosure97 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137.1 Heatingandcoolingsystem137.2 Airheatrecoverysystem158 WaterSupplyandDrainageSystem169 Electrical1710 renewableenergyapplicationsystem19AppendixA Structureandconstructionmethodofthermalinsulationinbuildingenvelope21AppendixB Design,selectionandthermalperformanceofwindows24AppendixC Calculatingmethodsofenergycriteria26AppendixD Calculatingmethodsofcarbonemissions-39AppendixE 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emissionoftypicalpublicbuildings-41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421.istofQuotedStandards431总贝!)1.0.1为贯彻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碳达峰和碳中目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降低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提升公共建筑品质,规范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新建、扩建和改建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1.0.3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符合北京市现行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l1/T825二星级的要求。1.0.4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ultra-lowenergypublicbuilding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主动技术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且其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符合本标准规定,建筑能耗水平应较2016年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降低60%以上的公共建筑。2.0.2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orienteddesign以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为性能目标,利用建筑模拟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最终达到预定性能目标要求的设计过程。2.0.3建筑能耗综合值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设定计算条件下,单位面积年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的终端能耗量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发电量,利用能源换算系数换算成电量后,两者的差值。单位为kWh(m2a)°2.0.4建筑综合节能率buildingenergysavingrate设计建筑能耗综合值和基准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2.0.5建筑本体节能率buildingenergyefficiencyimprovementrate设定计算条件下,不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设计建筑能耗综合值与基准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2.0.6可再生能源利用率utilizationratioofrenewableenergy供暖、通风、供冷、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等建筑用能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其能量需求量的比例。2.0.7建筑碳排放强度指标buildingcarbondioxideemissionintensity建筑运行条件下,单位面积年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给水、生活热水、电梯、插座与炊事的终端能耗量和建筑本体及周边可再生能源系统发电量,按照碳排放因子换算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后,两者的差值。建筑碳排放强度指标不包括电动车充电等不在建筑内实际使用的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其计算单位为(kgCOMm%)。2.0.9气密性airtightnessofbuildingenvelope建筑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用于表征建筑或房间在正常密闭情况下的无组织空气渗透量。通常采用压差实验检测建筑的气密性,以换气次数N50,即室内外50pa压差下换气次数来表征建筑的气密性。2.0.10气密层airtightnesslayers由气密性材料和部件、抹灰层等形成的防止空气渗透的连续构造层。2.0.11气密性材料airtightnessmaterial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内侧的缝隙进行密封、防止空气渗透的材料。2.0.12防水透汽材料waterproofandvapor-permeablematerial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外侧的缝隙进行密封并兼具防水及允许水蒸气透出功能的材料。2.0.13断热桥锚栓anti-thermalbridgefixer通过特殊的构造设计,能有效减小或阻断锚钉热桥效应的锚栓。2.0.14显热交换效率sensibleheatexchangeeffectiveness对应风量的新风进口、送风出口温差与新风进口、回风进口温差之比。2.0.15全热交换效率totalheatexchangeeffectiveness对应风量的新风进口、送风出口焰差与新风进口、回风进口焰差之比。3基本规定3.0.1建筑设计应优先采用被动式建筑技术降低建筑冷热量需求,通过建筑用能系统的能效提升降低建筑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照明及电梯等系统能源消耗,并利用可再生能源对建筑能源消耗进行平衡和替代。3.0.2建筑设计应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3.0.3建筑设计应满足本标准第5章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并对建筑空间风光环境、热桥、气密性、新风热回收、供冷供热、照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技术进行专项设计。3.0.4建筑设计应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3.0.5建设方案和初步设计文件应包含建筑碳排放分析报告。碳排放强度指标的计算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3.0.6建筑公共空间应进行全装修,采用无污染环境友好型材料及部品,并宜采用建筑与装修一体化设计。3.0.7设计宜编制用户使用手册,向业主及使用者介绍建筑使用方法。公共空间宜设公告牌,公示与节能有关的用户注意事项等信息。3.0.8超高超大、类型特殊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筑,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组织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专项论证。3.0.9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能耗综合值及碳排放强度的平均值可按附录E确定。4性能化设计4.0.1性能化设计应根据本标准第5章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经建筑能耗模拟计算与优化,确定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案。4.0.2性能化设计宜采用协同设计的组织形式,景观、机电等专业的设计或顾问单位、使用单位、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及造价单位等各相关方宜在建筑设计阶段提出相关要求,并参与设计决策。4.0.3性能化设计流程,宜符合下列要求:1设定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2确定初步设计方案;3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工具进行初步设计方案的定量分析及优化;4分析优化结果并进行达标判定。当技术指标不能满足所确定的目标要求时,应修改初步设计方案重新进行定量分析及优化,直至满足目标要求;5确定最终设计方案;6编制性能化设计报告。4.0.4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应包括下列内容:1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室内新风量、噪声等室内环境参数;2供暖、供冷、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的能耗综合值,建筑总能耗综合值及建筑气密性指标等能效指标。4.0.5根据建筑功能、环境资源条件和场地条件,性能化设计应以降低建筑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为目标,采用被动式建筑设计手段优先进行初步方案设计,并以初步设计方案作为设计定量分析及优化的基础。4.0.6定量分析及优化应以建筑能效指标为目标,且建筑能效指标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4.0.7定量分析及优化应对影响建筑负荷及能耗的建筑和设备关键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参数的优化与选取。4.0.8性能化设计宜进行建筑全寿命期的经济效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措施的选取。4.0.9达标判定时,应对下列内容进行验证:1室内环境参数及能效指标是否满足本标准要求;2能效指标计算方法是否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要求;3选取的技术是否满足技术经济分析要求。4.0.10性能化设计应提交性能化设计报告,包括下列内容:1建筑概况;2室内环境参数及能效指标;3关键参数的分析及优化报告;4能效指标计算报告;5碳排放计算报告。5技术指标5.0.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符合表5.0.1建筑能效指标的规定。表50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能效指标建筑综合节能率()260%建筑木体性能指标建筑本体节能率()235%建筑气密性(换气次数Mo)1.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210%5.0.2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应符合表5.0.2规定。表5.0.2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室内环境参数冬季夏季温度()>20<26相对湿度()30<60注:室内温度的设定应满足国家相关运行管理规定;冬季室内湿度不参与能耗指标的计算。5.0.3新风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376的规定。5.0.4室内允许噪声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中关于噪声限值的规定。6建筑6.1 建筑设计6.1.1 建筑群体规划布局应进行建筑室外风环境、日照模拟分析与优化设计,营造适宜的微气候。通过优化建筑总平面布局、合理选择和利用生态景观与绿化等措施,夏季增强自然通风、减少热岛效应,冬季增加日照、避免冷风对建筑的影响。建筑的主朝向宜为南北朝向,主入口宜避开北向和西北向,降低建筑冷热量需求。6.1.2 建筑单体应保持较小的体形系数、适宜的窗墙比和较小的屋顶透光面积比例,相关指标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687的规定。6.1.3 筑空间组织应有利于自然通风。通过建筑平面布局优化和室内空间组织,利用风压形成室内空气对流;根据空间使用功能和环境要求设置可开启外窗,可开启扇的位置需避免设在室外通风不良区域,且应避免气流短路;大进深建筑宜设置中庭,并利用中庭可开启天窗的烟囱效应,形成自下而上的气流,达到自然通风效果。6.1.4 建筑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天然采光。合理控制建筑平面的进深,减少照明能耗;当建筑平面的进深较大时,可通过设置中庭和屋顶天窗等措施,将自然光引入建筑内部。6.1.5 建筑功能布局应在保证室内热舒适度的前提下,利于建筑能耗的降低。宜将室内热环境需求相近的功能空间集中布置;人员长期停留的主要功能用房宜南向布置,设有自发热设备的用房宜贴临北向外墙布置;宜采取设置封闭阳台、走廊等过渡空间的设计方式,提升室内热环境稳定性,并减少冷热能耗。6.1.6 宜采用通风屋面、屋顶绿化等技术措施,有效组织气流、调节太阳辐射热的吸收,提升室内风环境、热环境的舒适性。6.1.7 玻璃幕墙设计应在保证建筑功能和建筑效果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使用面积、设置方向、玻璃材质和遮阳形式等,实现玻璃幕墙的能耗控制。6.1.8 建筑设计应选用高性能的建筑保温系统及门窗,选择时可按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确定。6.1.9 建筑门窗洞口的设计应有利于过渡季和夏季自然通风以及所需功能空间的天然采光,并进行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专项优化设计。6.1.10 遮阳设计应根据房间的使用要求以及窗口所在朝向综合确定。外窗遮阳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可调节中置遮阳的方式;当采用固定遮阳时,南向外窗应采用水平固定外遮阳的方式,东向和西向外窗应采用垂直固定外遮阳的方式。在技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可采用变色玻璃等选择性遮阳措施。6.1.11 地下空间宜采用设置采光天窗、采光侧窗、下沉式广场(庭院)、光导管等措施,降低照明能耗。6.2 围护结构6.2.1 围护结构性能参数可按照表6.2.1选取。表6.2.1围护结构性能参数围护结构性能参数及单位参数值外墙传热系数K值W/(11K)0.10-0.30屋面传热系数K值W/(m2K)0.10-0.30地面传热系数K值W/(m2K)0.25-0.40外窗传热系数K值W/(m2K)1.0太阳得热系数综合SHGC值冬季:SHGC0.45夏季:SHGC0.30气密性8级透光幕墙传热系数K值W/(m2K)1.60太阳得热系数综合SHGC值冬季:SHGC0.45夏季:SHGC<0.30气密性%级6.2.2 围护结构应进行削弱或消除热桥的专项设计,外围护结构应保证保温层的连续性。6.2.3 外墙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6.2.4 悬挑、延伸等宜采用与主体结构部分断开的方式。2外墙保温为单层保温时,应采用锁扣方式连接;为双层保温时,应采用错缝粘接方式。3墙角处宜采用成型保温构件。4保温层采用锚栓固定时,应采用断热桥锚栓。5应避免在外墙上固定导轨、龙骨、支架等可能导致热桥的部件;当必需固定时,应在外墙上预埋断热桥的锚固件,并宜采用减少接触面积、增加隔热间层及使用非金属材料等措施降低传热损失。6雨棚、门廊等外挑构件宜采用设置独立基础的形式,与墙体断开。当与墙体未断开时,应在外墙上预埋断热桥的锚固件连接固定,并宜采用减少接触面积、增加隔热间层及使用非金属材料等措施降低传热损失。7穿墙管道与预留孔洞间隙应便于保温材料填充,预留孔洞直径宜大于管径100mm以上,墙体结构或套管与管道之间应填充保温材料。6.2.5 外门窗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门窗安装方式应根据墙体的构造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当墙体采用外保温系统时,外门窗可采用整体外挂式安装,门窗框内表面宜与基层墙体外表面齐平。装配式夹心保温外墙,外门窗宜采用内嵌式安装方式。外门窗与基层墙体的连接件应采用阻断热桥的处理措施。2外门窗框外表面与基层墙体的连接处宜采用防水透汽材料密封,门窗内表面与基层墙体的连接处应采用气密性材料密封。3窗户外遮阳设计应与主体建筑结构可靠连接,连接件与基层墙体之间应采取阻断热桥的处理措施。6.2.6 玻璃幕墙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幕墙的安装方式应根据其构造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幕墙安装的连接件应采用阻断热桥的处理措施,幕墙框架应采用断桥隔热型材,避免外露型材部位产生热桥;6.2.7 玻双中空LOW-E玻璃,并采用惰性气体填充,两层玻璃之间应采用暖边间隔条;3宜加强层间结构部位及幕墙非透明部位的保温性能;4幕墙开启部位应采用高性能密封窗;5幕墙与基层墙体的连接处,应采用防水透汽材料密封。6.2.8 屋面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屋面保温层应与外墙的保温层连续,不得出现结构性热桥;当采用分层保温材料时,应分层错缝铺贴,各层之间应妥善粘接。2屋面保温层靠近室外一侧应设置防水层,防水层宜延续到女儿墙顶部盖板内;屋面结构层上,保温层下应设置隔汽层;屋面隔汽层设计及排气构造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规定。3女儿墙等突出屋面的结构体,其保温层应与屋面、墙面保温层连续,不得出现结构性热桥。女儿墙、土建风道出风口等薄弱环节,宜设置金属盖板,以提高其耐久性,金属盖板与结构连接部位,应采取避免热桥的措施。4穿屋面管道与预留洞口间隙应便于保温材料填充,预留孔洞宜大于管道外径100mm以上。伸出屋面外的管道宜设置套管进行保护,套管与管道间应填充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厚度不宜小于50mm。5落水管穿越女儿墙处,管道与预留孔洞间隙应便于保温材料填充,预留孔洞直径宜大于管径IOomm以上。6.2.9 地下室和地面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应与地上部分保温层连续,并应采用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应延伸到地下冻土层以下,或完全包裹住地下结构部分;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内部和外部宜分别设置一道防水层,防水层应延伸至室外地面以上,距离宜大于350mm;2无地下室时,地面保温与外墙保温应尽量连续、无热桥;如保温无法连续设置,应在保温层断开处在两侧重叠搭接,减小热桥影响。6.2.10 筑围护结构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建筑设计施工图中应明确标注气密层的位置。6.2.11 筑外立面宜采用简洁的造型和节点设计,减少或避免出现气密性难以处理的节点。6.2.12 建筑外门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GB/T31433规定的8级;幕墙的气密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GB/T31433规定的4级;外窗框与窗扇间宜采用3道耐久性良好的密封材料密封,每个开启扇应至少设3个锁点。6211气密层应依托密闭性围护结构层并选择适用的气密性材料构成。6.2.13 穿越气密层的门洞、窗洞、电线盒、管线贯穿处等易发生气密性问题的部位应进行针对性节点设计并对气密性措施进行详细说明。6.2.14 不同围护结构的交界处、以及排风等设备与围护结构交界处应进行密封节点设计,并对气密性措施进行详细说明。7暖通空调7.1 供热供冷7.1.1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设置供热供冷系统。7.1.2 供热供冷系统方案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采用多能互补系统形式,经技术经济综合分析后确定。7.1.3 供热供冷系统设计计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调查场地资源时,关键数据应为一定周期的动态数据;2全年逐时负荷计算应采用动态负荷模拟计算软件,并结合建筑负荷特征进行能耗和运行费用的优化分析;3储能装置容量计算应根据不同能源品位及系统形式,经优化后确定;4能效指标应覆盖系统的主要供能状态,其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7.1.4 供热供冷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优先利用稳定可靠的余热、废热,2优先选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系统形式;3根据不同能源品位及系统形式,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储能装置类型;4采用低温供暖方式,并兼顾集中生活热水需求;5系统分区划分应满足建筑负荷特征变化及控制调节灵活需求;6冬季需要供冷的内区,应充分利用自然冷源进行供冷。7.1.5 冷源和热源设备应优先选用能效等级为一级的产品。机组能效比应满足表7.1.5-a至7.L5x要求。表71.5a分散式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等级要求额定制冷量CC(W)CC45004500<CC71007100<CC14000制冷季节能源消耗效率SEER(W.h)/(W.h)单冷式5.004.504.20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热泵型5.805.505.20(W.h)/(W.h)表7.1.5-b空气源热泵机组能效等级要求性能系数CoP(W/W)热风型2.30(低环境温度名义工况下)热水型2.00表7.1.5-C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等级要求名义制冷量CC(W)CC1400014000<CC2800028000<CC5000050000<CC68000CC>68000制冷综合性能系数APF(W.h)/(W.h)5.204.804.504.204.00表7.1.5-d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能效等级要求制冷性能系数(COP)(WAV)水冷式6.00风冷或蒸发冷却3.40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水冷式7.50风冷或蒸发冷却4.007.1.6 空调除湿系统设计应根据项目所在地气候及室内湿负荷特征,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7.1.7 循环水泵、风机等用能设备宜采用变频调速控制方式。7.1.8 环水泵、风机选型时,循环水泵效率应大于现行国家标准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GB19762规定的节能评价值,风机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761规定的通风机能效等级2级。7.1.9 输配系统能效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有关规定。7.2 新风热回收7.2.1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设置新风热回收系统。7.2.2 新风热回收装置采用全热回收型时,全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0%;采用显热回收型时,显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5%。热回收装置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应小于0.45W(m3h)o7.2.3 新风热回收系统宜设置空气净化装置。空气净化装置对大于等于0.5m细颗粒物的一次通过计数效率宜高于80%,且不应低于60%o7.2.4 新风量应满足本标准规定的最低新风量要求,并宜根据去除室内污染物需求适当提高新风量标准。7.2.5 新风机组应进行消声隔震处理,新风系统的风道和风口设计应满足室内噪声要求。7.2.6 新风机组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和排风管应安装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并与系统联动控制,保证建筑的气密性。8给水排水8.0.1生活给水变频调速泵组应根据用水量和用水均匀性等因素合理选择水泵及调节设施,按供水需求自动控制水泵启动台数,保证水泵在高效区运行。8.0.2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应优先利用稳定可靠的余热、废热或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水供应热源。冬季采用太阳能或空气源热泵作为热源时,应进行设计方案的节能效果评价。8.0.3仅设有洗手盆或热水用水点分散时,宜采用局部热水供应系统。8.0.4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管网及设备应采取保温措施,保温层厚度应按GB/T8175中经济厚度计算方法确定。8.0.5给水泵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GB19762规定的节能评价值。9电气9.0.1照明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优先利用天然采光,选择高效节能光源和灯具;2宜选择LED光源,其色容差、色度等指标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要求;3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比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要求再降低40%以上;4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分区设计、分区控制,并具备调光功能。9.0.2变配电室的位置宜靠近用电负荷中心。9.0.3变压器及用电设备应选用能效等级1级以上的产品。9.0.4电梯系统应采用节能控制及拖动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有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排列时,应具备群控功能;2电梯无外部召唤,且电梯轿厢内一段时间无预设指令时,应自动关闭轿厢照明及风扇;3宜采用变频调速拖动方式,高层建筑电梯系统可采用能量回馈装置。9.1 .5暖通空调系统、公共区域照明和电梯与自动扶梯的监控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有关规定,并具备节能策略,实现按需供能。9.2 .6智能控制系统应根据人员活动情况对设备启停或调节进行控制,并符合下列规定:1空调末端设备根据服务区域人员对舒适度的需求自动启停或调节;2空调系统新风量根据服务区域二氧化碳含量进行调节;3大厅、走廊、楼梯间等区域根据使用需求情况对各区照明进行自动启停或调节;4电梯和自动扶梯根据人员情况进行自动启停或调节;5空调冷热源供冷供热量根据建筑使用情况和需求量自动调节。9.0.7建筑能耗和环境参数数据应进行监测,并符合下列规定:1电、自来水、蒸汽、热水、热/冷量、燃气等总消耗量;2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单独监测;3多用户时,不同用户能耗应单独监测;4网络机房、餐厅、制冷机房、换热机房等重点用能房间单独监测;5室外温度、湿度、风速、日照强度,室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9.0.8建筑用电量应进行监测,并符合下列规定:1按照明插座、空调、电力和特殊用电等分项进行监测与计量;2按功能区域或使用部门(用户)进行监测与计量;3主要次级用能单位用电量大于或等于IOkW,或单台用电设备大于或等于100kW时,应单独设置电能计量装置。9.0.9建筑生活给水、热水和中水等用水量应进行监测,并对制备生活热水消耗的热量和燃料量进行单独监测。9.0.10建筑用电、用水、用热、用冷等分项计量数据应远程传输。9.0.11采用互联网+能源管理云平台时,应具备下列基础功能:1采集和存储建筑运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2监测、管理和控制各系统运行,并实现运行数据可视化;3通过数据挖掘分析节能策略,控制和调节设备及阀部件运行;4机组及系统运行能效最大化。10可再生能源利用10.0.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根据项目所在地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和建筑功能需求,经技术经济分析,结合国家、北京市相关政策,选择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10.0.2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应与建筑主体工程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10.0.3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应设置监测、计量与控制装置。10.0.4太阳能利用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并遵循光伏发电“自发自用”原则配置系统容量;2太阳能热利用系统时,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参数应符合表10.0.4的规定:表10.0.4不同类型太阳能集热器性能参数工质类型集热器类型热性能参数(基于采光面积)瞬时效率截距(无量纲)总热损系数W(m2)液体工质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20.765.5真空管型太阳能集热器(无反射器)20.643.0真空管型太阳能集热器(有反射器)0.542.5气体工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平板型)20.609.0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真空管型)20.453.0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热性能参数为空气流量0025kg(sm2)下的测试结果。10.0.5太阳能光伏系统安装在建筑立面时,应根据光伏组件与建筑围护结构的融合度和美观性进行一体化设计,并结合光伏组件的发电量、吸收率、发射率、透射率和周围建筑遮挡等因素,使系统的节能、采光、热舒适性综合效益最大化。10.0.6空气源热泵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选型时,结合建筑负荷特征选择变频机组或多台机组;2设置辅助热源时,热泵机组和辅助热源承担热负荷的比例按平衡点温度确定,并进行经济性分析;3辅助热源优先选用低品位清洁能源。10.0.7可再生能源耦合利用系统应根据建筑的用能特点,设计不同能源形式的应用比例,系统的综合能效比不应低于同等条件下热泵系统的能效比。10.0.8采用可再生能源耦合利用系统时,宜合理利用储能设备提高系统稳定性。附录A围护结构保温及构造做法A.0.1建筑外墙宜采用外墙外保温的构造形式或夹心保温构造形式,在特殊条件下也可采用其它保温构造形式,并应采用重质围护结构。A.0.2采用外保温形式时,外墙保温系统防火性能及防火隔离带的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规程JGJ289的规定。A.0.3设置防火隔离带的有机保温板薄抹灰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宜按表A.0.3设置。A.0.4墙体外保温系统用无机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A2级,典型无机保温板薄抹灰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宜按表A.0.4设置。表A.0.4无机保温板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基层 墙粘保结温辅助体层层联结件混凝无锚土墙机栓9保砌体温墙基本构造抹面层饰底增强面面层材料层层©抹玻抹涂料面纤面、胶网胶饰面浆浆砂浆等构造小意图A.0.5外保温系统宜采用轻质饰面层。面密度超过30kg11f的外保温系统应设置托架,托架的设置应削弱热桥效应。A.0.6夹心墙体保温系统基本构造宜按表A.0.6设置。表A.0.6夹心墙体保温系统基本构造基本构造外保内拉叶温叶结板层板件混保混高强凝温凝度塑土板土料构墙墙件或板板组合件构造示意图A.0.7外墙外保温系统用保温材料的物理性能重要指标应符合表A.0.7的规定。表A.0.7外墙外保温系统用保温材料物理性能指标表材料类型序号参数技术要求普通模塑聚苯板1导热系数(25),W(mK)<0.0372表观密度,kgm318223垂直于板面方向的抗拉强度,MPa0.104尺寸稳定性,%0.35吸水率(体积分数),%<2石墨模塑聚苯板1导热系数(25),W(mK)<0.0322表观密度,kgm318-223垂直于板面方向的抗拉强度,MPa0.104尺寸稳定性,%<0.35吸水率(体积分数),%<2岩棉带1质量吸湿率,%0.52短期吸水量(部分浸入),kgm2<0.53导热系数(25C),W/(mK)<0.0444垂直于表面的抗拉强度,MPa>0.155酸度系数1.8真空绝执板1导热系数(25*C),W/(mK)<0.0082穿刺强度,N>183垂直于表面的抗拉强度,kPa>804压缩强度,kPa1005表面吸水量,gm21006穿刺后垂直于板面方向的膨胀率,%10聚氨酯板1芯材表观密度,kgm3>352芯材导热系数(25C),W(mK)<0.0243芯材尺寸稳定性(70,48h),%<1.04吸水率(体积分数),%<25垂直于板面方向的抗拉强度,MPa>0.10附录B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B.0.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外窗和玻璃门可按表B.0.1设计选用。表B.0.1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塑料窗参考配置序号名称框材玻璃配置传热系数KW(m2K)太阳得热系数164系列内平开隔热铝合金窗铝合金5超白+12Ar+5Low-E+12Ar+5Low-E0.91.30.70.76265系列断桥隔热铝合金内平开窗铝合金5+12r+5Low-E+12r+5Low-E0.90.62365系列内平开隔热铝合金窗铝合金5超白+12Ar+5+12Ar+5Low-E1.1.30.78474系列内平开隔热铝合金窗铝合金5超白+12Ar+5Low-E+12Ar+5Low-E1.50.53574系列内平开隔热铝合金窗铝合金5+12Ar+5Low-E+12Ar+5Low-E1.1.50.450.48675系列铝合金内平开窗铝合金5+12r+5Low-E+12Ar+5Low-E1.50.49775系列铝合金内平开窗铝合金5+9Ar+5Low-E+19r+5Low-E1.50.48875系列铝合金内平开窗铝合金5+12r+5Low-E+12r+6Low-E1.40.47975系列铝合金内平开窗铝合